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对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2h-P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胰岛素水平等,并分析上述指标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与病程、SBP、DBP及HbAlc、空腹胰岛素水平、LDL—C明显相关。结论:为防止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应尽早诊断,积极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及高胰岛素血症等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BG)、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甘油酐、甘油三酯、胆固醇、收缩压及病程与病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13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肌电图检查结果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和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M-N组)。分别测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收缩压及病程。结果 DM-N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肌酐、收缩压水平较DM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 严格控制血糖、血压、保护肾脏、对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济宁市2型糖尿病住院及门诊患者中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济宁市三所医院的住院及门诊糖尿病患者330例,对患者慢性并发症资料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建立慢性并发症相关因素的数学模型。结果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脑血管病变24.85%、心血管病变23.71%、下肢血管病变3.97%、眼病变30.51%、肾脏病变12.43%、神经病变58.75%,总患病率为72.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①年龄、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高血压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24 h尿白蛋白为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舒张压为大血管并发症独立保护因素;②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24 h尿白蛋白、收缩压、性别为糖尿病眼病独立危险因素;③糖尿病病程、年龄、血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为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④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腰股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肾脏病变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比例较高,腰股比是糖尿病肾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必须严格控制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杨生  杜强   《中国医学工程》2011,(6):151-152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严格控制血糖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06年4月-2010年6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患者200例,测定200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与各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观察糖尿病患者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年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bA1c、以及24h尿蛋白总量。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中,神经病变患病情况:临床常规检查明确有神经病变异常患者为146例,神经病变异率为73.0%。与对照组比较所有的神经传导速度均出现明显差异。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T2DPN病情有逐步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改变的特点,分析危险因素,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测定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正中、尺、胫后、腓总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上、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损害的差别,分析病程、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对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影响.结果: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病变重于上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损害重于运动神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有相关性,与空腹血糖无相关性.结论: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临床意义.控制血糖、甘油三酯对控制周围神经病变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2009年1月收治的32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38.1%,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压情况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应注意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降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糖代谢和脂代谢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脂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和36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隔夜空腹12 h血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P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组HbA1c、FBG、PBG、TC、TG、LDL-C水平显著增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组HbA1c与FBG、PBG呈正相关,与TC、TG存在平行升高趋势。结论:高血糖、高血脂是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异常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易患因素。方法:对1997年12月-1999年5月收治的107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性别、病程对比组之间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压、血脂、体重指数、血流变学正常组和增高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吸烟和吸烟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随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压、血脂、体重指数、血粘度等指标增高及吸烟而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福建省泉州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清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的关系。方法对泉州市6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和体重指数等指标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提示: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等因素与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法提示影响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主要因素有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病程及体重指数(P〈0.05)。结论空腹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是反映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一个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08年1月深圳市人民医院497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组56例、非糖尿病足组441例)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人性别、年龄、病程、体重、血压、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外周血管病变等.然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糖尿病足组和非糖尿病足组相比,年龄、平均动脉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eGFB)、高血压病史、周围神经病变史、外周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神经病变、外周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8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确定住院原因,分析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及临床特点,二分类Logistic法分析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1)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是慢性并发症和高血糖,分别占60.8%和33.0%;(2)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糖尿病肾病17.83%,视网膜病变24.13%,周围神经病变51.40%,周围血管病变62.59%,心血管病变32.17%,脑血管病变26.22%。患者的年龄、收缩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空腹血糖、空腹C肽是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1)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是慢性并发症和高血糖;(2)年龄是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不可控因素;收缩压、血尿酸、空腹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所有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可控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积极综合治疗可控因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加味二阴煎联合二甲双胍及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片0.25 g(7 d后酌情增至0.5 g),餐后服,每日3次;瑞舒伐他汀片2.5 mg,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二阴煎(药物组成:党参25 g,茯苓、黄精、麦冬、赤芍、玄参、丹参各15 g,生地黄20 g。水煎2次,取汁450 m L,早晚2次,餐后分服)。连续用药10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水平。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有效率为9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胆固醇、三酰甘油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加味二阴煎联合二甲双胍及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患者血糖、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健康教育干预与体重指数、血糖、血脂、血压的关系。方法将120例体检发现的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干预组60例。测定空腹血糖(FPG)、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分析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对其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指数的影响。结果干预组治疗前后腹围、体重指数、FPG、TC、TG、LDL-C比较,P均〈0.05;干预组治疗前后SBP、DBP比较,P〉0.05.结论对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体重,减少胰岛素抵抗,改善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与围绝经期女性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围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依据有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分别检测两组的血脂、血压、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结果:病例组患者的病程、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体重指数、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FBG、LDL-C、HbA1C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DL-C升高和高血糖与围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谷丽 《铁道医学》2014,(5):501-50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组在磺脲类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空腹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等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应用吡格列酮的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而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且在降血脂、减轻体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的两组糖尿病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了解病史,测定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纤维蛋白原及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DR组157例,NDR组122例;两组的病程、空腹血糖、HbA1c、尿微量白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水平等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OR:1.127)、糖化血红蛋白(OR:1.032)及尿微量白蛋白(OR:1.006)与DR发生为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132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13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肌电图结果判定分为正常肌电图组(n=33)、感觉神经异常组(n=51)、感觉及运动神经异常组(n=48)3组,检测并比较3组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肌酐(Sc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并分析周围神经病变程度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感觉神经异常组及运动神经异常组年龄、病程大于正常肌电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觉及运动神经异常组及感觉神经异常组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及运动神经异常组FIB水平高于感觉神经异常组及正常肌电图组(P<0.05),而在感觉神经异常组及正常肌电图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其它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病程的增加,FIB水平的增加、血糖控制不良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及发展相关,积极控制以上因素可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标准化膳食营养干预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重控制和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设计将148例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分为试验组(n=74)和对照组(n=74),试验组进行连续的标准化膳食营养干预,对照组患者获取体检报告后,由医师进行一次健康教育,予以普通膳食。两组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体重、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营养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体重、BMI、FPG、2 h PG、TG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C、HDL-C及LDL-C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标准化膳食营养干预能有效地控制T2DM患者的体重,降低FPG、2 h PG和血脂水平,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