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首发和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卒中结局差异。 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 stry,CNSR-Ⅲ),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血 管危险因素、既往用药史及病因分型系统(causat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CCS)等临床资料,记录随 访3个月和1年时卒中结局。卒中结局包括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 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mRS>2分)。依据患者既往是否 有卒中病史分为有卒中病史组和无卒中病史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卒中结局差异,并分析卒中病 史与卒中结局间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15 166例患者,平均年龄62.2±11.3岁,其中女性4802例(31.7%);有卒中病史患者 3355例,无卒中病史患者11 811例。有卒中病史组患者年龄,冠心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心 房颤动比例,既往用药史比例、入院NIHSS评分、住院期间降糖和降压治疗比例均高于无卒中病史组, 目前吸烟和重度饮酒比例、入院时LDL-C水平及住院期间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低于无卒中病史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CS分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卒中病史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 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比例高于无卒中病史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病史是随访3个月不良功能结 局(校正OR 1.25,95%CI 1.09~1.44,P =0.002),随访1年卒中复发(校正HR 1.44,95%CI 1.25~1.67, P<0.001)、联合血管事件(校正HR 1.43,95%CI 1.24~1.64,P<0.001)、脑血管病源性死亡(校正 HR 1.42,95%CI 1.12~1.80,P =0.004)、不良功能结局(校正OR 1.63,95%CI 1.42~1.88,P<0.001)的 危险因素。 结论 有无卒中病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局差异较大,尽管患者进行卒中二级 预防治疗,卒中病史仍然是患者1年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的 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日益威胁人民健康,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第一病因。脑血管病作为医院神经科病房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已经成为神经病学临床的必修课。因此,脑血管病的教学应在神经病学教学工作中占主要的地位。目前,脑血管病患者的救治主要在卒中单元中进行,卒中单元是为患者提供多学科联合服务的治疗平台,它的发展使得脑卒中的治疗科学化、系统化,由此卒中单元的临床教学也应该形成系统化的独特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在基层医院建立和运作康复卒中单元,以探讨脑血管病新的管理模式及效果评定。方法将病情稳定、Barthel指数(BI)评分低于40分的57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康复卒中单元(观察组)和普通病房(对照组)进行为期3周的相关治疗,运用Ⅸ、Fugl-Meyer评估(FMA)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抑郁和焦虑程度进行评定。比较患者的综合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前BI、FMA、HAMD在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与其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2组患者的治疗均有效,但康复卒中单元的效果更明显;康复卒中单元是基层医院实施脑血管病治疗更好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张茁 《中国卒中杂志》2012,7(3):203-209
1高血压与卒中卒中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而高血压是已被许多研究证实的卒中独立危险因素,是脑血管病患者的第一杀手。卒中二级预防中控制血压可减少卒中的复发,并且血压管理对于卒中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1.1流行病学过去40年间全球卒中发病率差别加大,高收入国家卒中发病率减少42%,低或中等收入国家增加100%。从2000年到2008年,中低等收入国家卒中的发生首次超过高收  相似文献   

5.
何俐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3):205-206
正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我国约70%脑血管病患者为缺血性卒中~([1])。急性缺血性卒中易致死致残、复发风险高~([2]),尽早识别高危人群和进行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有效手段之一~([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卒中后并发症的发病率高,与卒中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并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旨在比较中国北京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住院患者的基线特征、卒中治疗和住院结局的差异。
方法 中国国家卒中登记于2007年9月~2008年8月在北京地区的11个研究中心连续收集了1775例急
性卒中及TIA患者。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数据来源于2007年4月~2008年3月安大略省的11个卒中中心的
3551例卒中及TIA患者。本研究对北京地区患者的基线特征、卒中治疗和住院结局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并与加拿大卒中登记研究中安大略省的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 ①基线信息:北京地区的患者较安大略省的患者年轻(64.5±12.9 vs 70.2±15.3,P<0.001),
并且男性较多(64.8% vs 51.6%,P<0.001);既往史有吸烟、饮酒、卒中、高血压的比例北京地区均
高于安大略省(P均<0.001),而既往史有TIA、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的人数安大略省高于北京地区(P
均<0.001)。②院前信息:与安大略省的患者相比,北京地区的患者使用救护车到达急诊的比率较低
(33.5% vs 78.4%,P<0.001),并且2.5 h内到达急诊的比例较低(21.0% vs 42.4%,P<0.001)。③
治疗情况:北京地区的患者中,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比例低于安大略省(93.9% vs 99.2%,P<0.001),
并且进入卒中单元治疗的比例较低(23% vs 64.7%,P<0.001)。在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北京地区
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比例较低(8.1% vs 17.4%,P<0.001),然而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中,给与抗
凝治疗的比例两者无明显的差异(75.9% vs 75.5%,P =0.945)。北京地区和安大略省地区缺血性卒
中患者出院给予抗栓治疗的比例相近(77.0% vs 77.9%,P =0.544)。④结局事件:与安大略省地区
相比,北京地区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卒中的比例较低(3.4% vs 5.1%,P<0.001),然而住院期间肺炎
的发生率较高(12.5% vs 7.6%,P<0.001)。北京地区患者的住院死亡率、7 d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均
显著低于安大略省地区(7.7% vs 14.7%,5.7% vs 9.3%,7.9% vs 15.9%,P均<0.001)。
结论 北京和安大略地区的卒中/TIA住院患者在基线信息、住院治疗和结局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认
识到这些差异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卒中住院治疗的质量,有助于更好地制订卒中的控制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脑血管病的诊疗越来越多地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参与和合作,既往基于卒中单元为基础的合作模式需要更多的科室加入和更深入的合作方式。例如:缺血性卒中超急性期的再灌注治疗需要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神经重症监护科、神经介入科、放射科和康复科的配合;在卒中二级预防阶段,急性和亚急性期的卒中患者更强调营养支持和康复锻炼。融合性卒中单元作为卒中单元的升级模式,旨在促进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康复部门的深入合作,以不同的合作模式,抓住分秒必争的契机,实施最佳临床实践,为患者争取更好的临床结果。探索脑血管病融合病房的初衷就是为了探索深入合作的融合病房模式,进一步加强再灌注治疗、二级预防、围手术期管理等卒中诊疗多环节的多科室协作,为构建适合不同医疗机构的卒中诊疗多科室联合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轻型卒中的定义及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其是否都需要溶栓尚存在争议。轻型卒中在我国卒中患者中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虽然有基于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病事件高危人群(clopidogrel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 events,CHANCE)系列研究抗血小板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但仍有30%的患者预后不良,由此带来的疾病负担仍然很重。当前指南对于发病4.5 h内的轻型致残性卒中推荐静脉溶栓治疗,而对于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意见不一。近年的研究显示,对于轻型卒中合并大血管闭塞患者,早期包括静脉溶栓在内的积极再灌注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功能获益。本文对轻型卒中溶栓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期待未来有更多的设计严谨的大型试验来评估溶栓治疗在轻型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脑血管病在我国已成为致残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卒中单元作为脑血管住院患者的一种管理模式已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它以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患者对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增强对脑血管病预防和治疗的理解作为最终目标。卒中单元护理人员的培养为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中国卒中单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收治的现况,并探索卒中单元对改善卒中医疗质量绩效 指标及患者在院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多中心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登记研究。按照是否进入卒中单元,将 研究对象分为卒中单元组与非卒中单元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卒中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KPI)和在院预后(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回归, 分析与卒中单元相关的KPI及卒中单元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院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全国1374家医院的269 4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其中,63 548例 (23.6%)患者纳入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与较高比例的rt-PA静脉溶栓(OR 1.48,95%CI 1.43~1.53)、 早期抗栓治疗(OR 1.13,95%CI 1.10~1.17)、深静脉血栓预防(OR 1.19,95%CI 1.16~1.22)、吞 咽功能筛查(OR 1.36,95%CI 1.32~1.39)、康复评估(OR 1.31,95%CI 1.28~1.34)、出院抗栓治疗 (OR 1.12,95%CI 1.08~1.15)、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OR 1.13,95%CI 1.08~1.19)、戒烟宣教 (OR 1.22,95%CI 1.20~1.25)独立相关,与较低的在院卒中复发率(HR 0.79,95%CI 0.75~0.82)和 联合血管事件发生率(HR 0.80,95%CI 0.77~0.84)独立相关(均P <0.001)。 结论 进入卒中单元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医疗质量KPI完成较好,在院卒中复发率及联合血管事 件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正>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危害民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特点[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1.50~2)×106例新发脑卒中患者,现有脑卒中患者7×106例,其中约85%为缺血性卒中[2]。脑卒中可以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从上述比例看,我们更应加强对缺血性卒中的关注[3]。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更应重视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预防性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卒中急性期的血压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血压变化规律的因素。方法研究入院距发病时间〈24h的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的住院病人,进行基本数据收集,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变化,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对入院后血压管理的方式及干预时间进行登记。结果(1)卒中急性期初期血压通常升高,入院后16h内血压下降较明显,前4h尤甚,16~48h血压逐渐平稳,各时点血压经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2)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血压较脑梗死患者的急性期血压高,P〈0.05;(3)TOAST各亚型脑梗死血压变化规律无明显差异;(4)原有高血压史的患者卒中后急性期血压较既往无高血压史的患者高;(5)经多因素相关分析,影响卒中急性期7d内平均收缩压的正相关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伴发病评分;影响卒中急性期7d内平均舒张压的正相关因素有卒中类型、高血压史、伴发病评分,既往病史评分与卒中急性期7d内平均舒张压呈负相关。结论卒中急性期初期血压通常升高,脑出血、既往有高血压史、合并疾病多的卒中患者卒中后血压较高,入院后16h内血压下降较明显,入院后16~48h血压渐趋平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中国卒中单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收治的现况,并探索卒中单元对改善卒中医疗质量绩效
指标及患者在院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多中心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登记研究。按照是否进入卒中单元,将
研究对象分为卒中单元组与非卒中单元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卒中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KPI)和在院预后(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回归,
分析与卒中单元相关的KPI及卒中单元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院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全国1374家医院的269 4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其中,63 548例
(23.6%)患者纳入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与较高比例的rt-PA静脉溶栓(OR 1.48,95%CI 1.43~1.53)、
早期抗栓治疗(OR 1.13,95%CI 1.10~1.17)、深静脉血栓预防(OR 1.19,95%CI 1.16~1.22)、吞
咽功能筛查(OR 1.36,95%CI 1.32~1.39)、康复评估(OR 1.31,95%CI 1.28~1.34)、出院抗栓治疗
(OR 1.12,95%CI 1.08~1.15)、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OR 1.13,95%CI 1.08~1.19)、戒烟宣教
(OR 1.22,95%CI 1.20~1.25)独立相关,与较低的在院卒中复发率(HR 0.79,95%CI 0.75~0.82)和
联合血管事件发生率(HR 0.80,95%CI 0.77~0.84)独立相关(均P <0.001)。
结论 进入卒中单元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医疗质量KPI完成较好,在院卒中复发率及联合血管事
件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姚宁  沈彦 《中国卒中杂志》2015,10(9):804-807
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中 , 经过训练的执业护士可以充当急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 静脉溶栓团队的协调者和领导者, 使溶栓团队更 快速有效的运行, 减少患者的门-针时间, 还可能减少患者在急诊的等待时间, 提高患者的卒中单元 入住率, 减少住院延误时间。 在卒中单元针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急性期治疗中 , 执业护士的配比高对 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9年4月25日,由《中国卒中杂志》与"中国卒中培训中心"联合主办的"脑血管病规范诊断与治疗城市巡讲"在深圳开始了首次巡讲活动。会议由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褚晓凡教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高培毅教授、神经内科赵性泉教授进行了精彩的讲座,来自深圳市的100多名脑血管病的临床医师参加了会议(图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儿童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病因及诊疗现状。 方法 通过检索北京市出院病案首页,连续纳入2018年1-12月住院的缺血性卒中儿童患者,收集并 分析患儿人口学信息、临床表现、卒中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入院后并发症、急性 期治疗及出院时二级预防措施、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结果 研究共纳入172例缺血性卒中患儿,男性103例(59.88%),女性69例(40.12%)。中位发病年 龄为9.0(6.0~11.2)岁,7~10岁和>10岁患儿比例较高,分别为34.30%和31.40%。最常见症状为偏 瘫(160例,93.02%),其次为构音障碍(43例,25.00%),全脑症状包括意识水平下降和头痛,另 外,29例(16.86%)患儿有癫痫发作。159例(92.44%)患儿至少发现一种危险因素,脑血管病变为主 要病因(133例,77.33%),其中最常见的为烟雾病(118例,68.60%);14例(8.14%)患儿有心脏疾病; 13例(7.56%)患者未找到明确病因。急性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者30例(17.44%),抗凝治疗者9例 (5.23%);出院时二级预防措施中仅11例(6.40%)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例(1.16%)接受抗凝治疗。 结论 该组儿童缺血性卒中病例发病高峰是学龄期,肢体瘫痪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烟雾病是主 要病因。缺血性卒中患儿急性期及二级预防的抗血栓治疗均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卒中防治正面临巨大挑战。2018年,中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149.49/10万,造成了157 万人死亡。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三位死亡原因,位列恶性肿瘤和心脏病之后。2013年,卒中年龄 标化患病率和发病率分别为1114.8/10万和246.8/10万人年。根据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1990- 2017年卒中造成的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ear of life lost,YLL)增加了14.6%,卒中由造成YLL的第三 位原因跃升为第一位;卒中造成的全年龄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的 绝对数和百分率也呈持续增长趋势,2017年卒中是造成全年龄组DALY的首位原因。脑血管病的主要 危险因素包括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和酗酒)和既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房颤 动)。卒中存活者中最普遍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63.0%~84.2%)和吸烟(31.7%~47.6%),心房 颤动的比例相对最低(2.7%~7.4%)。这些主要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流行水平也较高,并呈持续 增长的趋势。根据最新的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的现在吸烟率为26.6%(现 在吸烟人数为3.08亿)。18岁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压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5.2%;高胆固醇血症的标 化患病率为5.8%;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10.9%。40岁及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标化患病率为2.31%。 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ospit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HQMS)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853家三级 医院共计收治3 010 204例卒中住院患者,其中2 466 785例(81.9%)为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447 609例(14.9%)为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95 810例(3.2%)为蛛网膜下腔 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入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岁,近60%为男性。在IS、ICH和SAH 中,分别有1555例(0.1%)、2774例(0.6%)和1347例(1.4%)为儿童卒中(年龄<18岁)。超过三分之 一(1 063 892例,35.3%)患者的医保类型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次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 险(699 513例,23.2%)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89 361例,16.3%)。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 高血压(IS:67.4%,ICH:77.2%,SAH:49.1%),主要并发症是肺炎或肺部感染(IS:10.1%,ICH:31.4%, SAH:25.2%)。卒中住院患者的死亡/非医嘱离院率为8.3%,从IS患者的5.8%到ICH患者的19.5%。住 院时间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10.0(7.0~14.0)d,从IS患者的10.0(7.0~13.0)d到SAH患者的 14.0(8.0~22.0)d。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的数据显示,指南推荐的IS、ICH和SAH患者关键绩效指标执行 的综合评分分别为0.77±0.21、0.72±0.28和0.59±0.32。  相似文献   

18.
自从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成为2个不同的专科以来,他们分别以脑"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相对独立的疾病分类体系。脑的"器质性"损害几乎总是不同程度地导致精神症状。近年来,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躯体疾病的恢复。而在临床诊疗中,由于人为的学科分裂,神经内科医师的精神病学知识不甚丰富,致使卒中后抑郁患者不能在早期及时识别并给予相应治疗,致使病程迁延反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过程。同时,精神科医师由于缺少对于脑血管病的临床经验,对于此类患者的用药经验不足也成为妨碍患者康复的一大因素。因此,加强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之间的学科合作,促进神经科医师与精神科医师的交流,也已经成为卒中后抑郁治疗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徐州地区缺血性卒中OCSP临床分型及M-TOAST病因分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该地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卒中注册软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登记方法,登记56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缺血性卒中的亚型分布,并以卒中登记中96例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研究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6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脑梗死505例,TIA61例.部分前循环是最多见的缺血性卒中亚型,共243 例(48.12%).脑梗死病因学分型M-TOAST分型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AT)最多,共248例(49.11%).高血压、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相对于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关系更为密切的是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OR=3.854,2.922).结论 本研究中缺血性卒中OCSP分型中部分前循环梗死最多见,其病因学分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 (AT)最多.相对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的是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  相似文献   

20.
正YOU ARE THE POWER你就是力量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6月27-29日WWW.T-ISC.COM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CNCC)·TISC论坛·卒中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卒中临床研究方法培训·脑血管病转化医学论坛·卒中"好声音":来自中国的卒中研究·脑血管病的合理化评估筛查与干预·从血管腔到血管壁的评估管理·卒中影像论坛·TCD的临床规范应用论坛·卒中急性期营养管理·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卒中新的危险因素: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