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社交网络时代背景下,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网民自我呈现和政治参与的重要场域。本文构建了微博用户自我呈现与政治参与水平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微博用户的自我呈现影响其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能力显示、榜样示范和示弱求助三种自我呈现方式正向影响政治参与的广度;在政治参与的深度上,能力显示、榜样示范正向影响其政治认知的充分性,能力显示、榜样示范、示弱求助正向影响其政治表达的充分性。而逢迎讨好、威逼强迫两种自我呈现方式对政治参与的广度、政治参与的深度均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本文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给出了改善微博用户政治参与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4年8月,房祖名柯震东吸毒被抓,引发微博热议。相关微博话题成为当月新浪微博热门话题。作为微博舆论场中的一种具象化的传播形态,本文探讨在共景监狱场域下,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微博热门话题在此事件信息传播中如何形成及其特点,以及公共事件微博话题传播中"共景监狱"式的社会信息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
余婧 《新闻世界》2014,(3):161-163
微博作为当下最活跃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青睐。微博以其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匿名性、自主性传播的特点,大学生愿意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说、或不好意思说的话通过微博平台表露出来。本文通过对合肥大学生微博用户在微博中的自我表露的实证研究,探究大学生微博用户在微博中如何进行自我表露,自我表露行为的动机,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大学生心路历程、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蔡鹏举 《新闻世界》2012,(8):135-136
政务微博的发展和运作已成为当下政府及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微博场域中的重要一员,政务微博由于其特殊性和差异性,不仅受到现实权力的控制,而且受到虚拟网络场域的影响,使其在实践中表现出双重特征:官方的政治严肃性与民间公众的亲和性。本文运用法国社会科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以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的观点,分析、解读政务微博实践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Web2.0时代,网络中的个体表达与社会交往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人际传播对话情境。微博为人们提供了"赛博空间"交往情景,突破了地点物质局限概念,使用户在不断的自我呈现过程中形成新的话语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社会交往形态的呈现。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把宏观社会群体间依托新媒介的新型交流信息放入视野之中,将微博用户在多种情境中的自我表达形式作为重要部分,通过LBS技术抓取北京市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娱乐中心的地点微博进行话语分析,尝试对以北京市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微博用户的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方式进行研究,聚焦城市文化中的商业娱乐文化对微博空间中用户个人呈现与参与交往的异化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光辉 《今传媒》2016,(12):31-32
本文以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中的"四川发布"为研究对象,以场域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场域建构问题.在突发事件中,要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传与受的二元共存问题,而传播主体舆论与受众舆论实际涉及到两个舆论场的二次元消解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必须要建构信息场域、建构知识场域、建构引导场域和建构认同场域,从而更好地实现政务微博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2014,(1):8
本文试图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理论基础,来重新审视微博场域的本质特征。分别从微博场域的媒介规则、微博场域中的资本转化与博弈、微博场域的惯习三方面入手分析,得到微博用户的使用偏向于彰显风格与个性,而非公共参与,偏向于感性狂欢而非理性治理,偏向于私人化而非公共性,偏向于游戏性活动而非政治性实践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金菁 《新闻知识》2012,(9):35-36
微博,归根结底是节点传播的一种实现方式,其场域特点不违背节点传播模式的特点。因而公共事件在微博场域中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公共性和节点传播模式的结合。除此之外,微博在实际中还是一个特殊的舆论场,因而在其中的公共事件的产生和特征又不免受到舆论场特色的影响。本文立足媒介社会学视角,通过分析微博媒介形态特点,探讨在微博场域中公共事件的产生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微博是最近一段时间非常盛行的社交方式,新浪微博更是当前国内最主流最火爆,也最具人气的微博产品。随着微博的日益火爆,一大批着迷者没日没夜地上微博,甚至成为所谓的"微博控"。而"微博控"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依赖,有其独特的媒介特性,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出发分析"微博控"在微博场域中自己的实践方式,以对其媒介依赖行为的成因进行了解。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微博新闻评论成为一种新的新闻评论形式。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微议录"栏目856个样本进行了分析,试图研究传播语言方式的转变是否影响平民话语表达,探讨@人民日报后续微博评论在对主贴信息场域再建构的过程中该评论形式对个人参与公共事务的程度以及在平民话语中呈现怎样的分布特点,对我国进一步实现公共话语中的平民话语权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为视角分析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过程,进而提出微博表演的概念。本研究认为微博中的自我呈现旨在塑造一个理想化自我的形象,含有表演的成分。文章还分析了微博表演现象的特性、过程和成因,以期对基于微博平台上人们的互动行为及交流过程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11):56-64
互联网成为人们开展维权抗争行动的新工具和场域,技术赋权被认为是互联网带给权利抗争的红利,这一红利是否有助于形塑政治机会结构呢?本文通过对上访人微博的内容分析,探讨上访人如何利用微博上访的关系网络、抗争策略和政治机会结构改变效果。研究发现,上访人借助微博所开展的抗争行动是一种具有本土概念特征的"微抗争",在抗争发生的场域、抗争手法和抗争效果等方面都体现了"微"的特征;"以理抗争""以势抗争""摆事实"等是上访人惯用的抗争策略;在政治机会结构方面,由于微博作为政治参与通道的局限、"有影响力的盟友"介入抗争效果不明显以及上访人既定社会位置限制,微博上访的形式难以带来政治机会结构的改善,互联网赋权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今日,微博已成为国内日活用户量最大的平台,其传播效果不容小觑。同时,女性主义思潮在微博上的日益活跃也反映出了其在网络公共领域积极争取自身话语权,主动进行自我言说的强烈意愿。然而作为数字时代的电子公共领域的微博仍然存在着弗雷泽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批判的不足。因此,我们可以借弗雷泽的修正理论为灵感启发与理论依托,思考当今媒介环境下女性在微博场域中发挥话语影响力的对策和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14.
陈朝阳  苏可儿 《今传媒》2020,28(5):12-15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不平等的信息传受关系格局,网络赋权给予了公共话语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公共舆论的集中场域、社会结构性暴力的减压器、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和网民的主要求助平台,承担多元化媒介身份的微博跻身成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舆论形成、发酵、撕裂、次生分化与重组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例,依据微博的媒介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的媒介角色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对微博舆论场域的舆情引导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构建多元包容的话语语境和健康的舆情生态,缓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交往日益盛行的当下,网络的匿名性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统人际的面对面模式,在这样一种充满神秘的网络交往中,网民是怎样通过文字这一符号来呈现"自我"的呢?本文从对天涯论坛一组跟帖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结论:在天涯这一网络场域中,在是否应该接受政府救助的讨论时,网民的意见在各执一词的争论中呈现对立化的特点,表达方式呈现情绪化的特点。总体而言,网民是在质疑和被质疑的语境下展现着自我。  相似文献   

16.
姚乐野  吴茜  李明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5):123-130
[目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至今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是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传播的重要场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舆情的针对性研究,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方法/过程]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传播的网络结构特征、各传播主体的位置与角色。[结果/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微博舆情体现出总量巨大、节点林立、关系复杂的网络特征;不同类型的微博用户在网络中的传播作用各不相同,官方媒体微博、商业媒体微博、自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舆情网络中占据不同的传播位置、具有不同等级的传播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和引导过程中,应当推动各类媒体的广泛合作。  相似文献   

17.
微博为官民舆论场创造了良好的互动空间.本文以美国大选热门微博为分析对象,从生活政治的视角考察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如何就具体政治议题在微博中呈现内容,如何进行互动以及型塑二者关系.研究表明,官方舆论场牢牢把握住核心议题和价值立场,而民间则起到提供多元信息、对政治议题进行生活化解读的作用,两者处于互相补充、互相交融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各行各业的人士通过网络赋权成为微博舆论领袖,即微博大V。网络话语赋权与网络舆论力量进一步带动微博大V类型的扩大,形成了名人类微博大V和当事人类大V。在突发事件中,这些微博大V设置议程,引领社会舆论,发挥出诸多良性作用。然而,突发事件之中,微博大V传谣、情绪化言辞与奇谈怪论等话语失范行为也越来越突出,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针对微博大V,如何规避其在突发事件之中的话语失范行为,做到社会舆论场域的良性互动,需要我们强化微博大V的自律原则、网络应用监管的优先原则和不同新媒体官方应用的合作原则等规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北京"7·21"暴雨事件中,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以及意见领袖微博在微博舆论场中相互激荡,在促进信息公开、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微博舆论场中的上述三种主要力量进行分析,总结突发性事件中微博舆论场的舆论表达特点,为相关各方应对今后类似事件提出更多微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商业资本的操纵、趣缘群体的分层与圈层对抗、准社会互动下个人幻想与崇拜,使微博粉丝话语失范呈现逆狂欢态势——侵扰微博议程,制造流量假象、主动"控评",埋没不同声音、网络暴力等。微博给粉丝提供的参与式文化场域变成了话语失范的聚集地,这不仅破坏公共视听,造成媒介资源的浪费,引发粉丝形象的社会认同危机,还孵化了以流量造假为服务内容的灰色产业链。微博粉丝话语失范亟待重视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