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根据对15名青年的访谈结果,结合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对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朋友圈进行管理,使自己的"表演"符合预期。从朋友圈自我呈现类型上说,主要有分享体验型、能力显示型和示弱求助型;呈现的策略有观看权限设置、有选择的自我呈现和呈现内容的真实性;影响自我呈现的因素有朋友圈本身的性质、与微信好友的关系、个人性格以及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想象。大部分人认为朋友圈中呈现的是真实的、部分的、想表现给他人的形象,认可自己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2.
针对微博使用的既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用户在自我揭露的程度及效果方面存在差异.当前,微博正成为国内记者提升行业知名度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透过对记者微博个人资料的内容分析,考量记者这一群体在自我表露方面的性别差异及其与微博关系建立广度的关联.研究发现,较之女性记者,男性记者更倾向于在微博个人资料中呈现个人化的信息,受到其他微博用户关注的程度也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企业官方微博是企业信息传播的正式途径之一。由于官方微博信息的呈现方式不同直接导致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内容呈现特性的细化研究能够有效指导企业官微信息的规划与发布,提高企业与用户间的粘性。[方法/过程]基于情绪认知理论,以企业微博发布的产品信息作为研究对象,将情绪作为中介变量引入模型中,探究企业微博内容呈现特性对信息渗透度的作用机理。[结果/结论]企业微博内容呈现特性在认知和情绪两条作用路径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中交互性在两条路径下均对信息渗透的深度和广度有显著影响,但趣味性在认知路径下对信息渗透的深度作用不显著,而显著性却仅在认知路径下对信息渗透度的深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7,(9):55-62
近年来的公共危机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动机与行为已成为公共危机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探讨了公共危机传播中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动机结构及其对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公共危机传播的动机主要有信息、公共、社交、共鸣和宣泄动机;信息、公共和社交动机对公共危机信息获取和生产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宣泄动机正向影响公共危机信息生产行为;共鸣动机负向影响公共危机信息获取和生产行为。  相似文献   

5.
Web2.0时代,网络中的个体表达与社会交往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人际传播对话情境。微博为人们提供了"赛博空间"交往情景,突破了地点物质局限概念,使用户在不断的自我呈现过程中形成新的话语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社会交往形态的呈现。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把宏观社会群体间依托新媒介的新型交流信息放入视野之中,将微博用户在多种情境中的自我表达形式作为重要部分,通过LBS技术抓取北京市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娱乐中心的地点微博进行话语分析,尝试对以北京市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微博用户的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方式进行研究,聚焦城市文化中的商业娱乐文化对微博空间中用户个人呈现与参与交往的异化影响。  相似文献   

6.
林睿鋆 《新闻世界》2013,(5):232-233
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场域。而微博无疑是当下最活跃、使用最充分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研究在此场域的网民社交活动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微博用户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行为,来探究在情境融合的网络场域中如何进行自我呈现,以及在自我呈现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场域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7.
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知识共享的重要渠道。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个体在认知、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影响其知识共享行为及动机。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网络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动机模型,包括愉悦感、知识自我效能、利他、知识成就感四个内在动机,以及学习、社交结果期望两个外在动机。在不同文化视域下,通过调查问卷法采集中国、美国和印度三个国家的530份样本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并检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国家社交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都显著正向影响其知识共享行为,利他和社交结果期望是最重要的两个动机,知识成就感对其知识共享意愿无影响;其他动机则受到国别的调节,如愉悦感显著正向影响中国、美国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知识自我效能显著正向影响美国、印度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学习动机仅与中国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显著正相关。对于知识管理者或社交网络开发者来说,鼓励用户参与知识共享活动首先要激发其行为意愿,依据关键行为动机及对共享意愿的作用程度,并结合用户的国别特征,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机制。图2。表7。参考文献94。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剧着社会公众与媒介机构对于社会新闻与公共事件的参与程度,其参与的形态、速度、广度和深度上的深刻变化都为今天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筛选出发生于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间的200件突发热点舆情事件并对其展开分析研究,着眼于发现并了解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各个主要参与主体的参与形态及特征,梳理出新闻机构用户、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微博头部用户、普通社交用户等四种突发热点舆情事件中的显著参与用户类型。通过分析它们在突发热点事件中的参与表现后发现,不同类型参与主体相互之间不仅存在激烈竞争关系,同时在议程设置、内容生产到话题消费,以及商业目的变现等各个层面,不同参与主体也在客观上达成了一种普遍的相互合作,不断推动热点舆情事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10):81-91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纵深发展,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一个消极的影响体现在用户的不持续使用上。基于焦虑视角,本研究以强关系社交媒体微信朋友圈为研究平台,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探讨了焦虑四维度与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及假设检验等操作步骤,本研究发现:隐私关注焦虑(PCA)、互动焦虑(IA)和自我评估焦虑(SEA)对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DUI)均有正向影响,内容分享焦虑(SCA)正向影响自我评估焦虑,且通过自我评估焦虑间接正向影响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基于微信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户心理及情绪,为我国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量化自我作为个人实施健康管理的手段,对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用户参与量化自我究竟具有怎样的效用及其具体作用路径如何还不清楚。基于此,文章通过招募176位被试开展实验研究,探索并验证量化自我用户参与效用及其内在作用路径,进一步分析当数据呈现方式以不同进展框架出现时,对量化自我用户参与效用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与非量化自我用户相比,参与量化自我可以显著促进用户健康行为改变意愿;自我赋权在量化自我对用户健康行为改变意愿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即量化自我可以通过先作用自我赋权再影响健康行为改变意愿;进展框架对量化自我用户参与效用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当数据反馈以基于过去的进展框架呈现时,更能促进自我赋权和健康行为改变意愿。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用户迁移成为各类社交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微博与微信用户规模的此消彼长,既缘于微信独特的优势,也与微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生存环境密不可分.但微博并非因此就丧失了存在价值,相反,作为中国最活跃的公共表达平台,微博与新闻信息的传统和谐一致,以至于微博空间中新闻信息的呈现逐渐影响了大众获取新闻的方式.商业化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微博的核心价值,才能真正使其焕发应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交媒体成为公民接触新闻和了解公共事务的替代方式,它对公民知识学习和知识差距的影响广受关注,但因不同社交媒体的平台差异、受众差异和传播逻辑差异,现有研究结果呈现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本文关注微博、微信对中国公民政治知识差距的影响,通过配额分层抽样调查获取1000个样本分析发现,微博的知识传播效果整体比微信更好,但微博使用扩大了高低政治兴趣者的知识差距,微信使用缩小了高低政治兴趣者的知识差距。扩大偶然接触新闻的机会,是抑制微博知识差距的一种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用户通过参与量化自我进行个人健康信息管理,进而实现健康行为改变,其中促进量化自我的持续性是维持健康行为的必要前提,也有利于指导量化自我相关实践发展。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探索面向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的用户量化自我持续参与的动机识别并开展实证研究。在文献归纳的基础上,发现持续参与动机有10个因素,主要涉及工具、社会以及个人三个驱动维度,并基于S-O-R (stimuli-organism-response)理论构建量化自我持续参与动机的实证模型。为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本研究以Keep用户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相关数据(N=373),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工具Smart PLS 3.3.2进行了研究假设验证。研究结果发现,面向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的量化自我持续参与动机具有不同的显著性影响,其中工具驱动维度中自我监管正向影响感知有用、信息搜寻和易用性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外部奖励正向影响乐趣。社会驱动维度中主观规范正向影响自我效能、社会交往正向影响乐趣和归属感。用户驱动维度中的感知有用、自我效能、乐趣与量化自我持续参与意愿均显著正相关。与此同时,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4.
从意见领袖影响力来源出发,探讨其在社交媒体阅读推广中对用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可为提升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效益提供参考建议。文章以TAM及其扩展模型、信任理论、传播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交媒体阅读推广活动中意见领袖的特征,构建意见领袖对数字阅读推广用户参与意愿的影响模型以及相关测评量表,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开展的阅读推广服务中,推广媒介功能不会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产生显著影响,推广内容质量、推广人特征分别对感知有用性、信任产生直接正向的显著影响,而感知有用性直接正向影响用户参与意愿,信任直接或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用户参与意愿;在意见领袖影响力来源中,推广内容质量对参与意愿影响最大,推广人特征中的社会特征相较于关系强度对用户信任产生的正向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传统社交格局,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对用户的认知能力也产生着深远影响。本文认为,社会化媒体用户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在参与社交互动过程中能够体现积极的自我认知,虽然用户易受群体情绪感染而呈现非理性状态,但其理性回归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类交往的方式逐渐社交媒体化、在线化和虚拟化,线下的传统社群不断向线上的虚拟社群扩展,在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虚拟社群分享信息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什么因素影响着人们在虚拟社群进行信息分享的动机?本文将从个体日常生活、虚拟社群中的关系、社会文化心理这三个视角进行多层级分析。研究发现,微观层次上,参与虚拟社群的信息分享有利于个体建立自我认同,实现自我重现;中观层次上,信息分享的动机来源于虚拟社群的互信、互惠机制;宏观层次上,互联网时代下的分享、参与精神促使着用户参与虚拟社群中的狂欢。  相似文献   

17.
曹钺  陈彦蓉 《新闻界》2020,(2):69-79
社交媒体在全球社会运动与政治变革中发挥的作用已引起高度关注,不过其具体的影响机制仍不明确且充满争议。本文利用TCS2015年的数据,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社交媒体接触(自变量)与线上、线下社会运动参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引入"政治自我概念"中的一系列心理变量(政治知识、政治兴趣、内在政治效能感、外在政治效能感)对个体性差异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展现出显著的、不可被抵消的动员效应。政治知识不会单独对社会运动参与程度产生影响,但可以与社交媒体产生交互效应,放大其对运动参与的正向效应。内在政治效能感既会对社会运动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又能强化社交媒体的动员效应。线上、线下两种运动模式的作用机制大致类似,但存在微妙的差异。上述结果部分支持了研究假设,反映出社会运动往往是个体心理与新媒介工具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结论放置于台湾社会的现实政治语境中,可以带来思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成瘾危害日益凸显,厘清社交媒体使用从成瘾到不持续使用的行为转变机制,为用户减轻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提供新的视角。[方法/过程]文章基于自我差异理论,构建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模型,揭示社交媒体成瘾、负面情绪(社交焦虑、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自我效能在社交焦虑和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收集到399份有效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方法进行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成瘾正向影响社交焦虑、抑郁、不持续使用意愿;社交焦虑正向影响抑郁、不持续使用意愿,抑郁正向影响不持续使用意愿。自我效能对社交焦虑、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9.
耿延庭 《新闻世界》2014,(2):163-164
学生和白领作为新浪微博的核心用户群体,在微博平台上主动公开个人隐私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因网络隐私信息泄露引发的案例已屡见不鲜。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目前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行为的动机。研究发现: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的行为比较普遍;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个人隐私信息的原因包括情绪表达、社交需要、快速便捷地传播信息、自我记录、寻求安慰或寻求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通过梳理现阶段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行为研究成果,结合信息生成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建立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从而构建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行为层级模型,以发现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在面对不同事件类型时可能产生的一种或多种参与行为,为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基于用户参与行为的用户画像侧写、识别其对某一类型话题活跃度和参与度以及预测用户参与行为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过程]以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结构功能为基础,以灵长类动物行为谱制定过程为依据,应用观察实验法,通过邀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双观察员形式发现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时产生的参与行为,构建包括8个类别、21个特定参与行为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结果/结论]以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参与的行为谱为核心,以认知努力量为衡量单位,构建结构为主动参与行为和被动参与行为、积极参与行为和消极参与行为、深度参与行为与浅表参与行为的三因素两水平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