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朱君君  沈成英  王镜  戴博  袁海龙 《中草药》2020,51(7):1845-1851
目的制备甘草酸(GL)-普朗尼克F127(F127)/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混合纳米胶束(MMs)(GL-F127/TPGS-MMs),以改善GL的口服吸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GL-F127/TPGS-MMs,以胶束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及工艺,包括F127与TPGS的比例、聚合物的质量浓度、GL的用量、水化温度、水化时间;采用透射电镜考察胶束形态;以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为评价指标,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GL-F127/TPGS-MMs的肠吸收特性。结果优化得到处方和工艺为TPGS 180 mg、F127 270 mg、GL 70 mg、水化温度50℃、水化时间3 h。所制备GL-F127/TPGS-MMs澄明度好,平均粒径为(28.20±5.63)nm,多分散系数为0.20±0.06,Zeta电位为(-5.24±1.55)m V,包封率为(97.57±5.29)%,载药量为(13.13±0.71)%;胶束呈球形,可见明显的囊泡结构。与回肠段比较,GL在空肠段吸收较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L原料药比较,GL-F127/TPGS-MMs的肠吸收较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制备的GL-F127/TPGS-MMs显著地提高了GL的体内吸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姜黄素为模型药物,制备Pluronic F127聚合物的载药胶束并阐明Pluronic F127在水中的胶束化过程。方法: 采用HPLC测定姜黄素含量,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甲醇(30:70),检测波长420 nm。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姜黄素Pluronic F127胶束,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姜黄素-Pluronic F127质量比、水相用量、水相pH和水化时间对载药共聚物胶束包封率及载药量的影响。利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胶束粒径,动态透析法考察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并通过1H-NMR分析Pluronic F127在水中的胶束化行为。结果: 优选的处方工艺为姜黄素-Pluronic F127(1:15),水相用量10 mL,水相pH 5.0,水化时间1.0 h。姜黄素Pluronic F127胶束的平均粒径约30 nm,平均包封率64.5%,平均载药量4.1%,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在水中随着Pluronic F127质量浓度的增高,质子的NMR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且信号变宽。结论: Pluronic F127在水中已形成了可载药的疏水性胶束内核,Pluronic F127具有优良的载药及缓释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均匀设计法优化姜黄素TPGS/F127/P123混合胶束的处方工艺,以提高姜黄素原料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包封率、载药量,并降低其沉降率。方法采用改良的薄膜分散法制备姜黄素TPGS/F127/P123混合胶束,在单因素考察的前提下,选取包封率、载药量和沉降率为因变量,姜黄素投药量、TPGS用量和F127/P123比例(质量比)为自变量,进行3因素7水平均匀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多项式线性方程拟合,绘制响应面和等高线图,并对优化后的处方进行验证。结果最优处方中姜黄素量为14.0 mg,TPGS为150.0 mg,F127/P123比例为68∶32。3批验证处方的溶解度为(3.47±0.14)mg/mL,包封率为(87.15±4.39)%,载药量为(4.70±0.17)%,48 h内沉降率为(0.33±0.12)%。结论姜黄素TPGS/F127/P123混合胶束处方工艺经过均匀设计法优化后,溶解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包封率和载药量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不同疏水内核的聚合物胶束(polymeric micelles, PM)的载药规律。方法 选用Pluronic家族中4种亲水亲油平衡值不同的F127、F108、L64、P123为载体材料,以疏水程度不同的葛根素(puerarin, PUE,LogP=0.41)及大豆苷元(daidzein, DE, LogP=2.28)为模型药物,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4种空白PM及8种负载PUE或DE的载药PM,并通过纳米粒度仪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形貌表征,芘荧光探针测定PM内核的疏水性强弱,跟踪载药粒径随时间变化分析PM自身结构稳定性,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药物在PM中的空间分布,阐明上述性质与PM的增溶效果、载药稳定性及体外释放等载药性能之间的关联。结果 成功制备了4种空白PM(F127/PM、F108/PM、L64/PM、P123/PM)和8种相应的载药PM,粒径均一且小于50 nm,呈类球形,形成的疏水内核的疏水性强弱为P123>L64>F127>F108。并发现,PM对于PUE与DE的增溶能力主要取决于药物与载体的相容性,即二者的疏水性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普朗尼克F68(F68)、普朗尼克F127(F127)、甘草酸(glycyrrhizinic acid,GL)、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为稳定剂制备槲皮素纳米晶(quercetin nanocrystals,QT-NCs),探讨不同稳定剂种类对QT-NCs注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和组织中的槲皮素质量浓度,并用DAS 2.0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药动学结果显示,AUC0~t呈如下顺序:QT-NCs/GL[(464.87±100.51)mg·L/h]>QT-NCs/TPGS[(339.82±73.82)mg·L/h]>QT-NCs/F68[(293.00±44.72)mg·L/h]>QT-NCs/F127[(245.01±28.72)mg·L/h]。组织分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稳定剂修饰的QT-NCs具有不同的组织分布行为,肝脏的AUC0~t顺序与血浆AUC0~t一致。此外,QT-NCs/GL在肝、脾、肺的分布最高(P<0.01)。结论 稳定剂种类可以影响QT-NCs的注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  相似文献   

6.
胡菲  沈成英  申宝德  朱卫丰  袁海龙 《中草药》2021,52(21):6485-6492
目的 制备不同稳定剂修饰的槲皮素纳米晶(quercetin nanocrystals,QT-NCs),探讨稳定剂种类对QT-NCs体外溶出和口服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羟丙甲纤维素E15(HPMC-E15)、普朗尼克F127(F127)和甘草酸(glycyrrhizinic acid,GL)为稳定剂,采用介质研磨法分别制备3种QT-NCs,即QT-NCs/F127、QT-NCs/HPMC E15、QT-NCs/GL,并进行形态、晶型表征,考察其体外溶出及口服药动学。结果 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的粒径均约为200 nm,PDI约为0.20,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QT-NCs均呈短棒状及不规则的颗粒状;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QT-NCs均以结晶态存在;体外溶出结果显示,与槲皮素原料药相比,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的累积溶出度均明显提高,且30 min内累积溶出率QT-NCs/F127 (74.90%)>QT-NCs/GL(59.30%)>QT-NCs/HPMC E15(53.65%);药动学结果显示,与槲皮素原料药相比,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口服生物利用度均显著提高,且AUC0~t呈如下顺序:QT-NCs/E15(78.09±6.05)mg·h/L>QT-NCs/GL (61.72±7.59)mg·h/L>QT-NCs/F127(49.94±9.30)mg·h/L。结论 纳米晶能够显著改善槲皮素的体外溶出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稳定剂种类对QT-NCs的体外溶出和口服药动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何太平  吕应年  龚先玲  莫丽儿  陈功  梁念慈 《中药材》2008,31(12):1845-1848
目的:研究半边旗二萜化合物5F(简称PsL5F)和大黄素对人高转移卵巢癌HO-8910PM细胞中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表达的影响,探讨它们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肿瘤基因芯片、荧光定量实时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sL5F和大黄素对GDF15表达的影响。结果:PsL5F和大黄素都能明显上调GDF15表达。结论:PsL5F和大黄素的抗肿瘤作用与GDF15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眼用温敏型小檗碱白蛋白纳米粒原位凝胶(Ber-BSA-NPs-Gel),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以泊洛沙姆407 (F127)和泊洛沙姆188 (F68)为凝胶基质,以凝胶胶凝温度为考察指标对处方进行优化;去溶剂化法制备小檗碱白蛋白纳米粒(Ber-BSA-NPs),冷溶法制备Ber-BSA-NPs-Gel;使用NDJ—1型黏度计测定凝胶黏度;以模拟泪液为释放介质、UV法考察凝胶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经过处方优化,确定原位凝胶基质的处方为26%F127和4%F68,优化处方在30.9℃为自由流动的液体,经泪液稀释后在34.2℃能够发生相变形成凝胶.体外释放结果表明Ber-BSA-NPs-Gel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结论 制备得到的眼用温敏凝胶符合眼部应用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姜黄素-胡椒碱聚合物复方胶束(Cur/PipF127/P123-PM)的处方工艺。方法 UPLC法测定姜黄素和胡椒碱的含量。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Cur/Pip F127/P123-PM,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投药量、F127所占质量比和水化体积为自变量,以姜黄素载药量和包封率、胡椒碱包封率以及胶束粒径为因变量,进行3因素5水平的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实验,分析结果得出最优处方并对其进行验证。最后对胶束制剂的最佳冻干条件进行初步筛选。结果优化得到的Cur/Pip F127/P123-PM最佳处方工艺:姜黄素与胡椒碱的投药量分别为12.96 mg和0.69 mg、F127的质量比为0.46、水化体积为8.85 mL。采用最优处方制得的复方姜黄素胶束制剂对姜黄素的载药量为5.63%、溶解度为1.27 mg/mL、包封率为86.86%;对胡椒碱的包封率为77.54%;胶束制剂平均粒径为66.79nm;Zeta电位接近于0。以8%甘露醇为保护剂制得的冻干制剂复溶效果较好。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所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用于复方姜黄素胶束制剂的处方优化,精度高,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10.
徐玲霞  刘水婷  刘骏  申宝德  金晨  朱卫丰 《中草药》2018,49(21):5076-5081
目的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筛选吴茱萸次碱脂质液晶纳米粒(rutaecarpine lipid liquid crystalline nanoparticles,Rut-LLCN)的最优处方。方法采用前体注入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Rut-LLCN,以甘油单油酸酯(GMO)的用量、泊洛沙姆407(F127)与GMO的质量分数、吴茱萸次碱(Rut)的用量为考察对象,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多分散指数(PDI)为考察指标,利用3因素3水平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法筛选Rut-LLCN的最优处方。结果 Rut-LLCN的最优处方为GMO的用量为450 mg,F127-GMO的质量分数为12%,Rut的用量为20 mg,优化处方各指标和目标值接近。按最优处方制备的Rut-LLCN的包封率为(84.02±7.99)%,载药量为(3.24±0.30)%,平均粒径为(186.90±13.50)nm,PDI为0.313±0.020。结论采用Box-Behnke效应面法优化了Rut-LLCN的处方,以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PDI为指标评价该模型,表明该模型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孟祥平  周群  王治平  樊化  王一飞 《中草药》2014,45(17):2467-2474
目的制备口服葛根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并考察其主要有效成分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大豆苷和大豆苷元的释放度。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葛根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以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以人工胃液(pH 1.2)为溶出介质,考察葛根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中4种有效成分的释放度。结果正交试验优选制备工艺:脂质-表面活性剂比例及用量为2∶1及2.0%、葛根总黄酮用量2.5%、150 MPa均质15次,并制备葛根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其粒径、多分散指数及Zeta电位分别为(517.1±10.3)nm、0.484±0.210及(-21.91±2.03)mV。葛根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中4种有效成分的释放速率显著低于其物理混合物,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结论葛根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粉制备方法简便,能显著延缓主要有效成分的释放速率,有望成为葛根总黄酮的新型纳米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2.
辅料联用固体分散技术在丹参提取物多组分释放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熊秀莉  郑颖  王一涛 《中草药》2011,42(1):50-55
目的比较单独和联合使用辅料对丹参提取物物理性质和其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分别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10)、帕洛沙姆(F127)及二者联用(PVP10-F127)为载体,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提取物的固体分散体,并对其物理性质进行表征。选取水溶性成分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作为指标成分,采用相似因子法分别对其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的体外溶出行为进行评价。结果扫描电镜和粉末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喷雾干燥制得的样品为无特征晶体峰的球形颗粒。无论在原提取物还是在制得的固体分散体中,水溶性成分均可完全溶出;而脂溶性成分均无法在使用单一辅料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完全释放。联用辅料时,当PVP10-F127的质量比为5∶4时,丹参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均可完全快速释放。提取物原药和不同辅料制备的剂型中无晶体峰出现。而辅料联用可增加粉体的润湿角,但不能增加其比表面积。结论辅料联用能显著提高丹参固体分散体中脂溶性成分的溶出,其原因可能是增加了粉体的润湿性。相似因子评价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中的多组分分别达到了同步完全释放,符合《中国药典》体外溶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乳糖酸(lactobionic acid,LA)修饰的O-羧甲基壳聚糖(O-carboxymethyl chitosan,OCMC)偶联黄芩苷(baicalein,BC)的自组装胶束,并考察其作为载体共同递送阿霉素(doxorubicin,DOX)和黄芩苷的可行性。方法以OCMC为水溶性骨架,通过酰胺化反应依次将黄芩苷、乳糖酸偶联到骨架上,分别获得O-羧甲基壳聚糖-黄芩苷偶联物(CMBC)和靶向的乳糖酸-O-羧甲基壳聚糖-黄芩苷偶联物(LA-CMBC)。利用核磁、红外确证偶联物的结构;透析-超声法制备自组装胶束并表征;芘荧光探针法测定临界聚集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制备载药胶束DOX/LACMBC,紫外测定阿霉素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透析法考察载药胶束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释放行为;MTT法考察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为考察取代度对粒径的影响,制备了3种取代度的CMBC胶束,粒径在164~215 nm,LA-CMBC和DOX/LACMBC胶束的粒径分别约为156 nm和180 nm。LA-CMBC胶束的CMC值为(0.081±0.019)mg/mL。载药胶束中阿霉素的包封率为(69.67±3.87)%,载药量为(16.08±0.25)%。体外释放表明DOX/LA-CMBC具有缓释性和pH敏感性。细胞毒性实验表明,DOX/LA-CMBC胶束对HepG2肝癌细胞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制备的载药胶束DOX/LA-CMBC粒径均匀、载药量较好,提高了黄芩苷的水溶性,且具有良好的pH敏感性和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4.
吴文杰  邓阳  谭桂林  罗娟  陈秧  黄莺  张峰 《中草药》2017,48(4):777-781
目的建立葛根药材中5种异黄酮类成分大豆苷元、大豆苷、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葛根素-6″-O-木糖苷的一测多评法,验证该方法在葛根质量分析中应用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以葛根素为内标,分别建立葛根素与葛根素芹菜糖苷、葛根素-6″-O-木糖苷、大豆苷、大豆苷元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葛根中葛根素芹菜糖苷、葛根素-6″-O-木糖苷、大豆苷、大豆苷元的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葛根药材中5种异黄酮类成分的量,并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在测定中的科学性及可行性。结果各相对校正因子重复性良好,一测多评法测定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以葛根素为内标同时测定葛根素芹菜糖苷、葛根素-6″-O-木糖苷、大豆苷、大豆苷元的一测多评法可用于葛根药材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鸡血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 HPLC指纹图谱,研究鸡血藤指纹图谱与抗肿瘤活性之间的谱效关系。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鸡血藤指纹图谱;以人肝癌HepG2细胞为供试细胞,采用MTT法测定鸡血藤抗肿瘤活性,运用灰色关联度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鸡血藤指纹图谱与抗肿瘤作用的谱效关系。结果 构建鸡血藤的HPLC图谱,标出了14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6个共有峰,其中2号峰儿茶素、3号峰葛根素、9号峰大豆苷元偏最小二乘标准方程回归系数为正值,与抗肿瘤活性呈正相关,且VIP值>1.0;同时,通过活性成分验证结果显示儿茶素、葛根素、大豆苷元均具可抑制HepG2细胞生长,且存在浓度相关性,可认为是鸡血藤抗HepG2细胞的物质基础。结论 通过鸡血藤HPLC指纹图谱与抗肿瘤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为挖掘鸡血藤的质量标志物以及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琳琳  李小芳  宋佳文  谢龙  廖艳梅  仲粒 《中草药》2020,51(11):2929-2936
目的以天然表面活性剂甘草酸为稳定剂制备葛根素纳米乳冻干粉(puerarinnanoemulsionlyophilizedpowder,Pue-NE-LP),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高速剪切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葛根素纳米乳(Pue-NE),进一步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Pue-NE-LP。以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优处方及工艺参数。并对制备的Pue-NE-LP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和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以5%辛癸酸甘油酯为油相,2.0 mg/mL甘草酸为稳定剂,7%葡萄糖为冻干保护剂制得的Pue-NE-LP平均粒径为(215.1±0.7)nm,PDI为0.133±0.024。扫描电镜显示Pue-NE-LP呈不规则的小片状,大小较均匀;X射线衍射显示Pue-NE-LP呈无定型状态存在。体外释放结果表明Pue-NE-LP的溶出度明显高于物理混合物。结论以天然表面活性剂甘草酸为稳定剂制备的Pue-NE-LP,不仅制备方法简单,而且能显著改善Pue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为Pue-NE制剂的多元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胶囊,以市售黄豆苷元胶囊为参考,考察两者对小肠吸收与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沉淀法联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P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粒径,多分散指数和Zeta电位等指标对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采用外翻肠囊法研究自制制剂与市售黄豆苷元胶囊的体外肠吸收情况,考察了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在体内胃肠道的分布,并通过HPLC测定大鼠体内黄豆苷元的血药浓度,以考察口服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结果:以市售黄豆苷元胶囊内容物为参比制剂,自制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胶囊的小肠吸收促进率2. 49(P 0. 01),胃肠道生物分布评价证实了纳米混悬液的生物黏附性,相对生物利用度294%。结论:沉淀法联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的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冻干后可用于胶囊剂等剂型的生产,有益于增加药物的小肠吸收并改善口服以后的体内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三七总皂苷脂质体微丸.方法: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大豆磷脂-胆固醇、水相-有机相,药物质量浓度,脂类用量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设计优选三七总皂苷脂质体冻干粉的处方工艺,采用塑制法制备三七总皂苷脂质体微丸.结果:三七总皂苷脂质体冻干粉的最佳处方工艺为大豆磷脂-胆固醇(6∶1),水相-有机相(1∶4),药物质量浓度20 g·L-1,磷脂用量150 mg.制备的脂质体微丸溶解后脂质体的平均粒径220.5 nm,Zeta电位-71.21 mV,1h内溶出度达81.41%.结论:制备的三七总皂苷脂质体微丸体外溶出度较高,脂质体的粒径分布较好、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9.
紫杉醇透明质酸冻干制剂的制备和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透明质酸为载体材料制备紫杉醇透明质酸冻干制剂,并考察冻干制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乳匀-冻干法制备冻干制剂;以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粒子形态;建立冻干制剂及其在血浆中紫杉醇的HPLC分析方法;以紫杉醇注射剂为对照,测定冻干制剂10mg/kgiv给药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在冻干制剂中,紫杉醇以球形包覆于透明质酸基质中;在溶液中,分散成平均粒径为80nm的包覆微球;大鼠iv冻干制剂和紫杉醇注射剂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模型,其药动学参数AUC分别为(37.68±6.36μg·h/mL和(27.54±5.88)μg·h/mL;CL分别为(0.26±0.04)h-1和(0.38±0.07)h-1。结论透明质酸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抗癌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20.
微针辅助条件下葛根素微乳的经皮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晏雨露  徐驿  赵继会  冯年平 《中草药》2017,48(1):95-101
目的采用微针辅助促进难溶药物葛根素微乳经皮吸收。方法以葛根素微乳作为对照,通过体内、外实验方法评价微针辅助促进葛根素微乳经皮吸收的作用。结果大鼠体外透皮实验中,微针辅助条件下葛根素微乳组和葛根素微乳组的24h累积体外透过量分别为137.36、10.25μg/cm~2。与微乳相比,微针辅助条件下微乳组可将葛根素在24h内透过离体大鼠皮肤的累积体外透过量提高12.4倍。大鼠在体微透析实验中,微针辅助条件下葛根素微乳组和葛根素微乳组的葛根素峰浓度(C_(max))分别为(713.51±72.23)ng/mL和(108.56±5.72)ng/mL;大鼠在体微透析接收液中葛根素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5021.45±547.09)ng·h/L和(622.36±41.21)ng·h/L。与微乳相比,微针辅助条件下微乳组可将葛根素在大鼠在体微透析实验中C_(max)和AUC分别提高5.57倍和7.07倍。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中,微针辅助条件下葛根素微乳组在大鼠血浆中的C_(max)为(234.35±25.02)ng/mL,AUC为(3047.13±486.51)ng·h/L;葛根素微乳组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未检出。结论微针辅助条件下微乳可明显促进葛根素经皮吸收。本研究为葛根素新型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