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经粘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是近年出现治疗粘膜下肿瘤的新方法,该方法微创,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实施该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探讨该手术治疗粘膜下肿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目的探讨STER治疗食管贲门粘膜下肿瘤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科2018-03/2019-03间行STER的食管贲门粘膜下肿瘤病例60例.观察患者超声内镜诊断,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理诊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STER,手术成功率100%.粘膜下肿瘤直径1.0-5.0 cm,平均直径1.83 cm±1.37 cm.手术耗时31-123 min,平均耗时81.73 min±23.23 min.粘膜下隧道长度为4-8 cm,平均隧道长度为5.88 cm±1.17cm.术前超声内镜:平滑肌瘤45例,间质瘤15例.术后病理:平滑肌瘤为42例,间质瘤18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例出现皮下气肿,经内科保守治疗痊愈出院.患者住院时间为7-11 d,平均住院天数9.96 d±2.24 d.结论 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贲门粘膜下肿瘤疗效确切有效,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1年10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25例上消化道间质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Dual刀、IT刀进行ESD治疗,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病变。结果 25例上消化道间质瘤中,位于胃窦7例、胃底5例、胃体7例、贲门1例、食管5例。病变大小为0.8~3.0cm,平均(1.6±0.6)cm。25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剥离。ESD手术时间为30~98min,平均(55.8±18.5)min。3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2例应用和谐夹及尼龙绳圈套扎成功闭合,1例行腹腔镜修补术。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均100mL,术后均未出现迟发性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胃间质瘤的内镜早期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胃间质瘤(直径<2 cm)发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2004-08/2008-09我院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16例(直径0.89-1.95 cm,平均1.42 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90(平均60)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平均28)h,住院时间3-7(平均4)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1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3.8%,神经鞘瘤1例.15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52(平均27)mo,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及诊断小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引导下介入(EUS-FNI)诊治老年上消化道及消化壁外占位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胃镜检查发现并收治入院的≥60岁老年上消化道及消化壁外占位病变患者30例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老年上消化道及消化壁外占位病灶患者胃镜总体诊断准确率为14例(46.67%),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诊断总体准确率为76.67%,与胃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6,P0.05)。3例癌性疼痛患者采用EUS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滞术(EUS-CPN)后当日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疼痛VAS为5~6分,平均疼痛评分(8.2±1.7)分,疼痛缓解起效时间平均为(5.0±1.2)h,疼痛缓解持续时间(32.5±9.5)d;2例囊腺瘤患者采用保守观察;25例上消化道占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手术平均时间(38.5±12.3)min;22例患者均一次性切除,1例胃间质瘤患者术中出现大出血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食管平滑肌瘤术中剥离困难转外科治疗。结论 EUS-FNI对老年上消化道及消化壁外占位病灶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应作为内镜下治疗的术前常规检查。内镜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及手术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120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ESD组54例、对照组66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指标及手术并发症指标;比较两组肿瘤完全切除率及术后24个月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ESD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41%)低于对照组(2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ESD组与对照组的肿瘤直径、核分裂数、Flet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SD组患者手术完全切除率(96.23%)明显高于对照组(81.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Flether分级高风险患者均采用根治性手术予以治疗;ESD组患者在术后2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其肿瘤复发率(5.56%)显著低于对照组(2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可靠,较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且术后复发率低,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剥离术联合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8/2014-07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及普外科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给予内镜黏膜剥离术及内镜黏膜剥离术联合套扎术,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分别为57.6 min±9.3 min、6.4 d±1.1 d及6324.8元±231.2元;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分别为67.9 min±9.1 min,4.9d±1.0 d及5780.9元±214.3元;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穿孔率及术中出血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剥离术联合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华消化杂志》2022,(4):240-246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 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 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 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 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肿瘤是否整块切除, 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 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 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病灶病例患者为入选对象,术前行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常规行术前评估,观察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2008年12月~2009年6月我院共实施ESD手术56例进入观察,切除标本平均直径(2.56±0.69)cm,平均手术操作时间(70.24±28.35)min;手术完整剥离成功率94.6%,术中穿孔发生率5.4%,迟发性穿孔率3.6%。1例发生迟发型出血,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率92.9%,随访患者中6个月内切面愈合率91.3%,12个月内切面愈合率达100%。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胃镜发现并由超声内镜和CT证实的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若出现穿孔或难以完整切除的情况则给予腹腔镜介入治疗.结果 共对20例患者成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操作时间40~ 120 min,平均74.8 min.切除肿瘤的最大直径1.5 ~3.5 cm,平均2.6 cm.其中3例因出现较大穿孔而需腹腔镜介入进行全层切除.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17例为间质瘤,3例为平滑肌瘤.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部分肿瘤的完整切除需要腹腔镜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内镜手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或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 thickness resection, EFTR)]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困难部位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内镜下治疗和腹腔镜治疗的位于胃困难部位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安全性、短期预后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纳入64例患者,30例行内镜下治疗,34例行腹腔镜治疗。腹腔镜组肿瘤直径(3.51±0.80)cm大于内镜组(2.88±0.8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首发症状、个人史、肿瘤部位、肿瘤危险度、核分裂象、术后辅助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早于腹腔镜组[(3.1±0.5)d vs(5.4±2.0)d,P<0.01],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腹腔镜组[(6.8±1.3)d vs(9.6±4.1)d,P=0.001],两组患者手术整块切除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比内镜下微创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不同直径的胃间质瘤的手术成功率、时间经济成本以及并发症等,分析内镜下切除不同直径的胃间质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无远处转移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除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和手术组,每组根据肿瘤直径不同分为r<2 cm亚组及2 cm≤r≤5 cm亚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比较2组在不同肿瘤直径下的手术成功率、手术后的住院时长、住院费用、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严重性及发生率等。[结果]在肿瘤直径r<2 cm的患者中,内镜组及手术组的胃间质瘤均成功切除且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肿瘤直径2 cm≤r≤5 cm的患者中,内镜组有1例因为术中出血较多转外科手术治疗,内镜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4.12%;手术组的手术成功率为100%,但有1例外科手术后因为吻合口发生了瘘再次行手术进行修补;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小于手术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肿瘤直径r...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着各种消化内镜和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消化道黏膜下病变(submucosal lesion,SML)的检出率越来越高.针对SML治疗的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外科手术数量越来越多.对于SML临床转归、ESD或外科手术的必要性及患者是否受益存在争论.本研究主要针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性质、生长速度、恶变可能及ESD或外科手术的必要性、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2004-01/2014-12经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为消化道SML的19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超声内镜观察病变部位(食管、胃),病变大小,回声表现、来源等特征.根据黏膜下病变性质、大小、患者意愿等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包括EUS的随访观察、内镜下治疗[ESD、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excavation,ESE)、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和外科手术(开放手术、胸腔镜腹腔镜)(内镜或外科手术的指证是病灶短期内明显增大或相关内镜或影像评估怀疑有恶变的可能或患者主观要求内镜或手术切除).随访记录病灶的大小变化、切除病变的性质、大小、来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出血、穿孔)、中转手术情况.结果:超声随访1135例SML患者(食道687例,胃448例),平均年龄50.7岁±10.3岁,男女比例为1.16∶1;食道SML初始病灶大小为:0.82 c m±0.24 c m,共计18例病灶随访过程中明显增大包括5例显著增大发生在6 mo内病理结果诊断为3例良性病变(固有肌层平滑肌瘤1例,囊肿2例)及两例恶性病变(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颗粒细胞瘤1例).胃SML初始病灶大小为:1.31 cm±0.44 cm,16例病灶明显增大,包括10例病灶明显增大,病理诊断为2例平滑肌瘤病灶增大发生于12 mo内,8例间质瘤.病灶增大均在6 mo内发生.内镜下手术患者668例(食道412例,胃256例),6例(4例ESE组,2例ESD组)于术中发生穿孔,2例(均为E S E组)于术中发生出血,2例病变未完整剥离,内镜下治疗成功率为98.5%.外科手术患者112例(食道19例,胃93例)两例(GIST及食道平滑肌肉瘤)发生迟发性出血,手术成功率为98.2%.食道SML中,平滑肌瘤占86.1%,GIST占4.9%,囊肿占3%.胃S M L中,G I S T占48.1%,平滑肌瘤占24.9%,异位胰腺占17.3%,囊肿占3.4%,脂肪瘤占2.6%.结论:不论食管还是胃部黏膜下瘤,病灶的显著增大多发生于初次随访后6 mo内,6 mo后变化不明显.食管黏膜下肿瘤以平滑肌瘤为主,间质瘤少见,生长迅速的病灶及恶性病变罕见,食管病变无论外科手术或ESD术创伤及经济代价较大,不建议常规施行.胃部黏膜下病灶以间质瘤多见,迅速生长病灶较食管增多,建议12 mo内随访期间对生长迅速病灶施行ESD或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 1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6例,直肠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各1例.病变最大直径0.5~3.0 cm(平均1.4 cm).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创面肿瘤残留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3.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未转开腹手术修补.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胃间质瘤的认识,评价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与疗效,探讨内镜下治疗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内镜下治疗且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的136例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 136例胃间质瘤患者中共发现胃间质瘤138个,34例(34个瘤体)行EFTR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率100%(34/34),其中2例发生术中活动性出血,1例发生术后穿孔及迟发性出血; 102例(104个瘤体)行ESD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率99. 0%(103/104),其中10例发生术中穿孔,1例发生术中出血,3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 ESD组术后感染率小于EFTR组(P=0.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ESD治疗发生迟发性出血在不同病灶部位(P 0. 001)及瘤体大小(P=0. 00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ESD与EFTR治疗疗效相当,对位于胃底胃体交界处、直径在2~5 cm之间的瘤体易出现ESD术后迟发性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 EUS)辅助腹腔镜治疗在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患者145例,术前均接受胃镜检查,80例接受EUS检查。然后在胃镜和术中EUS引导下行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术后随访2~20个月。结果腹腔镜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69.5 min,出血量50~150 mL、平均74.3 mL,8例中转开腹,无术中死亡病例。平均排气时间24.5 h,住院时间4~9 d、平均6.7 d。133例为良性单发肿瘤,12例为交界性肿瘤。129例胃间质瘤,16例为平滑肌瘤。病理切缘肿瘤检查均为阴性,瘤体直径(2.9±4.6) cm。术后随访2~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术前胃镜、超声内镜联合应用能够早期发现病变,初步判定胃间质瘤的性质、危险程度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术中腹腔镜、胃镜和EUS的联合可充分发挥微创治疗胃间质瘤的优势,减少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下皮圈套扎术对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29例(间质瘤直径<12 mm),行内镜下套扎治疗,术后行常规内镜及EUS随访.结果 28例患者完全治愈,创面在术后4~6周(平均4.8周)内愈合良好;1例患者瘤体未完全脱落,行再次套扎治疗.1例患者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行内镜下金属夹止血;其他患者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全部随访36~51个月,1例术后3个月复发,腹腔镜下切除;其余病例未见复发.结论 对于<12 mm的胃肠间质瘤,内镜套扎术治疗并进行术后超声内镜系统随访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内镜下OverStitch缝合术治疗经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术后穿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行EFR,并在术后因穿孔接受内镜下OverStitch缝合创面的患者资料,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手术总时间、缝合时间、术后(1、2、24 h)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63.20岁。病灶平均直径1.70 cm,胃底2例、胃体3例,剥离后的创面平均直径4.30 cm;手术总时间平均91.40 min,平均缝合时间11.60 min,每例患者均只使用1根缝合线;术后2 h腹痛评分最高(3.20分),其次为术后1 h(2.20分)和24 h(1.20分);术后平均住院2.40 d;平均随访6.25个月,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评分平均9.00分。结论内镜下OverStitch缝合术治疗EFR术后黏膜穿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对25例胃间质瘤患者行察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本组腹腔镜下成功切除23例,2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为40~15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100 m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为24.5 h,48 h拔除胃管。住院时间为3~9 d。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访无死亡及复发、转移病例。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80例早期胃癌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ESD组和外科手术组,各40例。对2组患者的病灶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2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P0.05)。ESD组与外科手术组比较,平均手术时间(89.3 min vs 215.4 min,P0.05),平均住院时间(10.5 d vs 22.5 d,P0.05),平均医疗费用(1.79万元vs5.93万元,P0.05)均明显减少。ESD组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1例,感染1例(肺部感染),幽门狭窄1例,出血1例,总发生率10.0%;外科手术组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7例,感染5例(肺部感染1例,创口感染4例),胃、十二指肠吻合口狭窄2例,出血6例,总发生率50.0%,明显高于ESD组(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疗效确切,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