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卫气营血"理论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首创,其于《温热论》中所言:"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1]。这是叶氏提出的治疗温病血分证的基本方法。"凉血散血",即于凉血药物中适当配入活血  相似文献   

2.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温热观的核心,也是其《温热论治》的主要内容和对温病学说的主要贡献。他把温病的全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从而揭示了温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气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  相似文献   

3.
<正> 1.《温热论》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什么?在温病学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温热论》是叶天士的代表作。其主要学术成就涉及到温病学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叶氏明确提出了“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要原因,从而突破了“伏寒化温”的范围;概括新感温病(主要指风温)感传途径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特别是提出了“逆传心包”的理论,对温病危急重症的治疗独辟蹊径,对于完善温病学理论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②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叶氏指出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传变层次和规律,并据此确立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4.
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叶天士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特有规律,以“卫气营血”作为温病的辩证纲领。指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病变从表入里,由浅而深的发展过程,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的治  相似文献   

5.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是叶天士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精炼地论述了温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病机,传  相似文献   

6.
卫气营血成为一种辩証論治的法則应用于临床,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創始的。叶氏在仲景《伤寒論》六經辨証的启示下,运用了卫气营血进行对温热病的辨証,創立了“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轉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学說,这在当时温病流行而用《伤寒論》治法无效的情况下起了极大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被国医学的辩証内容。从各地临床报道看来,卫气营血辨証法是最能反映外感热性病的发病規律。几年来各地对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急性肺  相似文献   

7.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表述,自有《温病学》教材以来就存在着与叶天士《温热论》原文相悖之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以第五版、六版教材为例)指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叶氏根据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自己的实践观察,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其引申发挥,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进行了高度概括,以指导温病的治疗。”继而分别论述了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系清代名医,温热大师。其所创的卫气营血论治体系“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高度概括了温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治疗大法。本文仅就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治疗用药上具有“透”“散”的特点浅析如下。 1 温邪在表,汗以散邪温邪在表,侵犯肺卫,叶氏多以“汗之”为手段,以达到解表散邪的目的。所用药物均属辛凉、微苦、味薄之类,如连翘、薄荷、牛蒡子辛凉质轻,合以香豉增其解表散邪之力,佐  相似文献   

9.
<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八条中高度概括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散血,直须凉血散血……"。医家对此多有阐述,下面笔者就自己在临床实践的运用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谓:“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创卫气营血之说,提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揭示了温病的浅深层次和传变规律,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卫气营血的理论并不能解决温热病的全部问题。比如温病后期热烁真阴、阴精欲竭和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等  相似文献   

12.
正叶天士《温热论》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自此成为温病的辨证纲领,而后诸家对"卫气营血"理论的阐述多详于外感而略于内伤。对此,笔者总结名家经验,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某些内伤杂病如糖尿病等,辨为"热伏营分"证与治用"透热转气"法的合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论点,言简意赅,对后世防治温病血分证影响很大。笔者愿就此谈谈学习体会。一、耗血动血是血分证的基本病机,其  相似文献   

14.
高雅  郑春燕  田丽 《中医研究》2010,23(8):60-62
叶氏《温热论》曰:“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以下简称“叶法”)长期以来该法则对温病卫气营血4期的辨治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尤其对小儿外感热病的临证给予了颇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之“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为温病卫气营血证的治疗提出了根本大法,实为治疗外感温热病之圭臬。然其言简、其意奥,尤以“汗之可也”颇令人费解,初学者往往难尽这其意。本文力图详尽阐明卫分之大法,以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3,(4):692-693
<正>"凉血散血"出自叶天士《温热论》第八条。根据叶氏确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原则,血分证是指邪热深入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动血耗血、瘀热内阻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灼热、噪扰不安,甚或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等热盛动血兼证。综合这些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卫气营血证候的浅深轻重程度和病证的发展趋势,可  相似文献   

17.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是温病大师叶天士阐发温热病邪传变规律。他既奠定了温热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又充实了《内经》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概念,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笔者在教学,临床实践中,对此略有领悟,本文仅就“到气才可清气”鄙陈管见如下。一、到气之“气”的概念《内经》中“气”的含义系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初物质,对于人之生理既是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的产物,总之皆以物质与功能而命之。叶氏《温热论》  相似文献   

18.
“散血”,始出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在第8条温病治则中指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长期以来,大凡言“散血”,皆谓“活血化瘀”。笔者认为,此释有失叶氏原意之处,很有必要予以澄清。众所周知,外感温热病的传变是从表入里,由浅及深,依次分成卫气营血四期,每期各具特点,病证治法迥别。营热炽盛则内传血分,气分热盛也可直接入于血分。邪入血分基本病机有三:一则热盛化火  相似文献   

19.
“凉血散血”语出叶天上《温热论》,原文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温病血分证的治则。初习温病者认为,“凉血散血”就是清热、凉血、化淤,其实联系血分证病机特点,当包括清热、凉血、化淤、养阴四个方面。血分证是热邪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种证候,诚如叶氏所云“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相似文献   

20.
肖相如 《中医杂志》2014,(7):628-630
卫气营血辨证来源于叶天士的《温热论》,现在的教材根据《温热论》中"在卫汗之可也"的记载将卫分证定义为表证。但是叶天士没有提出卫分证的具体临床表现,而且叶天士还有与此并不完全一致的论述。通过对《温热论》的整体研究,结合张仲景、吴鞠通对温病的认识,认为卫分证不是表证;温病初期的治法不是解表;温病只有气分证和血分证两个层次;透热转气的实质是气血两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