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头晕、头痛及失眠是脑病科常见主诉,单纯化学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满意,田金洲教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运用辨病与辨证结合的思路,总结了常见脑病"诊病辨证,异病同治"原则。诊病辨证具有纲举目张的效果,头晕、头痛、失眠虽"标"像不同,但"本"质多为肝阳上亢,处方用药时在辨病用药基础上,常合用天麻钩藤饮,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3例真实临床病例的分析,对田金洲教授病证结合用药原则和思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孙玉信教授治疗失眠经验。方法:通过对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研究分析,整理临床治疗失眠典型病案。结果:总结出以方症论治体系治疗失眠的辨证要点,应用于临床,得到较好的疗效。结论:孙玉信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有是证用是方"为指导原则,总结出方症对应论治,指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王琦教授在传统中医学辨病、辨证基础上,提出以辨体为核心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从体-病-证多维角度来反映疾病的本质、阐释人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指导疾病的临床诊疗。文章以失眠为例,从辨体、辨病、辨证3个维度和层次,对以辨体为核心的思维贯穿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诊疗模式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病-证-症-势"辨治特发性膜性肾病,指出辨病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时可将"风邪-风药"作为中西医汇通辨病治疗的结合点,总结出青风藤、僵蚕、蝉蜕的辨病靶药;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基本证型为脾肾亏虚、风湿瘀内蕴证,以健脾益肾、祛风通络为治疗大法,基于此总结出临床常用的基本方。临床中又在辨病、辨证治疗的基本方基础上随症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时刻把握疾病病势的发展,方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李积敏长期从事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及临床研究 ,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 ,提出中医妇科疑难病”肾虚血瘀”病机理论 ,对中医疑难病学科的建立、发展与进步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探讨了李积敏“诊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 ,阐述了“诊病辨证论治”诊疗体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为 :病怀证的辨证关系 ;临床先诊病 ,病立再辨证 ;据病定主方 ,随证再加减。并认为建立“诊病辨证论治”诊疗体系 ,是中医临床治疗体系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临床实践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辨证体系,而在当代多种医学体系中,辨体和辨病更显实用,慢性肾脏病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本文探讨辨体-辨病-辨证体系如何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罗燕文 《新中医》2021,53(11):5-11
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首先提出的。现将《伤寒论》中有"汗出"这一病理性反应并且提供了相应治疗方的条文整理出来,以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进行分析,以方为纲,条文为目,条分缕析,总结出《伤寒论》中这些汗证治疗方的六经归属以及方证辨证要点。认为除厥阴病条文中未涉及汗出的方证外,《伤寒论》记载了23个汗证的治疗方,其汗出症状可有部位、数量、性质、气味以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但证候仍不外六经病或者六经病之间的并(合)病。  相似文献   

8.
第二届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作为我国现代中医男科学奠基人,对男科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临床经验。对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治疗,提出"阳痿从肝论治"的观点。临床上,遵循"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注重体质,辨病辨证加减。以"主病主方"的制方方法,灵活运用经方、名方加减化裁。处方为小方,方精药简,慎用温补壮阳之品。效专力宏,辨证准确,可收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颈痹病在临床上为常见肢体痹病之一。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期保持不当的体态导致颈痹病在临床上日趋多见。该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西医临床多以抗炎、止疼、牵引甚至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不良反应明显且容易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简便易行、多种疗法综合运用、疗效较好等特点。中医学认为该病的治疗总原则为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但在临床实际的诊疗过程中症状往往复杂多变,致使同病难以同治。经方具有药简效宏的特点,而其中蕴含的辨证过程却是微妙严谨的。“十二纲-病理-方证”是王清坚教授在胡希恕先生“六经-八纲-方证”辨证的基础上构建的,该辨证体系的核心在于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水、食”等十二纲为基础辨证要点归纳、总结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从而得出该疾病的“证”也即“病理状态”,进而以“方证对应”的原理遣方用药,在减弱了辨病的同时更加注重整体的“病理状态”,在临床上运用时能快速而准确地抓住疾病的辨证要点并施治,疗效显著。文章尝试浅析其治疗颈痹病的2则验案来展现“十二纲-病理-方证”在临床中的应用,介绍其辨证施治的过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从六经辨治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独特辨证方法,六经辨治规律即为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审证求方,方证对应。临床应用六经辨治失眠,不可忽略合病、并病而杂以脏腑辨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结果发现,33例患者血浆 cAMP 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两年以上组低于两年以内组,空腹血糖150mg/dl 以上组低于150mg/dl 以内组,表明病程越长,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与中医"久病多虚"的气阴两虚证改变颇相一致。22例24小时尿17-OHCS、17-KS、VMA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11例血清 IgG 降低,IgA、IgM 明显增高,提示此型糖尿病与肾上腺皮质、髓质功能增强以及体液免疫功能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3.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六版《医古文》教材课文《东垣老人传》云 :“其明效大验 ,具载别书。”课文的注释云 :“别书 ,指《元史·李杲传》。”对此 ,我表示怀疑。  查《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1718页 :作者砚弥坚 ,原名贤 ,元德安庆人。生于公元 12 12年 ,卒于公元 12 89年 ,享年 78岁。其卒年距离元朝覆灭的洪武元年 (136 8)还有 80年。中国历史上 ,各朝代史书一般都是后一朝代人编修的 ,本朝不修史。《元史》就是在明代编著的。明洪武元年 ,即 136 8年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第二年 ,由宋濂等人领衔开局编写。《元史》记事起于 12 0 6年蒙古孛尔只斤·铁…  相似文献   

15.
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庚辰年的气候特点为金运太过,全年气候干燥少雨,凡阴虚,血虚体质者应注意保养津液。  相似文献   

16.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17.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8.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疾病"一词在今天是个常用的双音词,其意义人人皆知.但在古代文献中,"疾"和"病"往往单独使用,其意义也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20.
从“升陷汤”浅析大气下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汲取《内经》之旨,参仲景、嘉言之说,于临床实践中升华理论,系统的阐述了“大气下陷”理论的内涵,并于此基础上创设升阳益气举陷法以及升陷汤诸方,发前人之说,补前人之未备,并用大气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本文研习张氏对“大气下陷”理论的认识,参合导师陈宝贵诸医案,从大气的渊源、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主证、脉象及治疗、临床应用等方面浅析“大气下陷”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