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结构化设计技术结构化设计技术是以数据流图为基础设计系统的模块结构。我们从表达“需求分析”的数据流图找出一些简单的规律,从而便于导出初始的模块结构。先讨论一下数据流图的类型。1.数据流图的类型具有较明确的输入、变换(或称主加工)和输出界面的数据流图称为变换型数据流图。这类数据流图可以明显地分成输入、主加工和输出三个部分。如图9所示。在变换型数据流图中,主加工是系统的中心工作,主加工的输入数据流“合格的汇款单”是系统的“逻辑输入”;主加工的输出数据流“核准后的汇款单”是系  相似文献   

2.
苏睿  刘贵忠  张彤宇 《计算机学报》2006,29(10):1772-1779
基于改进的线性处理器阵列,提出了一种用于全搜索运动估计的阵列处理器结构,它可以并行执行运算而只要求串行的数据输入.分析表明这种结构不仅执行效率高,而且内部缓冲区很小.由于其简单的结构和规则的数据流,它可以方便地在FPGA器件中实现,用作实时编码器的协处理器.  相似文献   

3.
基于源代码的静态分析技术是检测软件脆弱性的一种重要手段.针对不可信数据输入导致软件脆弱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污点分析的脆弱性检测方法.通过跟踪程序参数、环境变量等各种外部输入,标记输入的类型,在构造控制流图基础上,利用数据流分析中的相关信息,污点传播至各类脆弱性函数,从而解决缓冲区溢出、格式化字符串等问题.利用控制流、数据流分析的相关信息,提高了准确率,降低了漏报率.实验表明,该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脆弱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给出了一种“多通道随机数据流的中为驻留接收技术方案”,详细描述了内存驻留中断接收、开设数据缓冲区、数据段地址保存、驻留/解除和数据缓冲区读取,讨论了高级语言程序信息处理,举出了该技术方案在“水泥生产线微机全自动配为测控系统”中应用的实例,介绍了测试方法和步骤,给出了高级语言读取数据缓冲区数据及调用源程序  相似文献   

5.
何小东  尹海波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11):4398-4401,4406
为解决数据流处理应用程序依赖数据流传输,分布式环境部署困难,应用开发难度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共享缓冲区的数据流处理框架。该框架利用共享缓冲区为应用提供数据代理接口,实现数据流推动和分布式处理,并引入可自定义的负载均衡,解决了应用对数据流的依赖度和开发部署的难度系数,使其专注数据分析处理,无需关心数据的地理位置,提高了应用系统的稳定性和扩展性。通过在互联网病毒监控系统中应用,验证了该框架在分布式环境下的实时性和灵活性,使其可移植到云计算环境中。  相似文献   

6.
CoSy是ACE公司开发的编译器构架,为了保证CoSy C编译器输入程序的安全性,避免产生编译器缓冲区溢出问题,提出了编译器缓冲区溢出判断模型.根据C源程序编译器缓冲区溢出漏洞的特征,建立了编译器缓冲区溢出判断模型;给出了重建CoSy中间表示CCMIR( Common CoSy Medium-level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的方法;最后,给出了CCMIR程序安全性判定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模型可以有效地判断输入程序的安全性.因此,通过重建CCMIR模型可以有效地避免CoSy C语言编译器编译过程中的缓冲区溢出同题.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WSN的服务质量(QoS),需精确求解其性能上界。对进入WSN节点的数据流进行漏桶管制,节点为数据流提供基于速率-延迟模型的服务保障,在已有簇状拓扑WSN性能模型研究基础上,利用确定性网络演算理论推导簇树WSN节点的有效带宽、缓冲区队列长度上界和数据流端到端延迟上界。  相似文献   

8.
一种需求驱动的缓冲区溢出检测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一种流敏感的静态检测算法。通过需求驱动的控制流分析和数据流分析,建立内存访问语句和函数调用语句发生溢出的线性约束,从而将缓冲区溢出的检测问题转换为线性约束求解问题。我们实现了该算法的原型,实验表明,该原型可以准确而高效地发现实际程序中的缓冲区溢出漏洞。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直播服务器设计方案,媒体接收端根据节目链接访问媒体源,获取媒体数据流;媒体数据缓冲区是一个双循环缓冲区,循环缓存媒体接收端获取的媒体数据流;媒体服务器发送端根据媒体数据缓冲区建立子会话,生成访问该节目的直播服务器链接,终端通过链接访问直播服务器,直播服务器从媒体数据缓冲区中循环读取媒体数据发送给终端。设计方案具有适合多种网络、架设过程简单、可多台服务器级联等特点,并且成本低廉,可扩展性强。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直播服务器设计方案,媒体接收端根据节目链接访问媒体源,获取媒体数据流;媒体数据缓冲区是一个双循环缓冲区,循环缓存媒体接收端获取的媒体数据流;媒体服务器发送端根据媒体数据缓冲区建立子会话,生成访问该节目的直播服务器链接,终端通过链接访问直播服务器,直播服务器从媒体数据缓冲区中循环读取媒体数据发送给终端。设计方案具有适合多种网络、架设过程简单、可多台服务器级联等特点,并且成本低廉,可扩展性强。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直播服务器设计方案,媒体接收端根据节目链接访问媒体源,获取媒体数据流;媒体数据缓冲区是一个双循环缓冲区,循环缓存媒体接收端获取的媒体数据流;在服务器中应用简单的平滑策略以平滑数据的发送过程,增加直播服务器的并发数;以音频数据的发送时间为基准进行媒体数据的发送,以增加服务器对视频流帧率波动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了一种“双通道随机数据流的中断驻留接收技术方案”,详细描述了内存驻留中断接收、开设数据缓冲区、数据段地址保存、驻留/解除和数据缓冲区读取,讨论了高级语言程序信息处理,举出了该技术方案在“水泥生产线微机全自动配料测控系统”中应用的实例,介绍了调试方法和步骤,给出了汇编语言中断驻留接收源程序和高级语言读取数据缓冲区数据及调用源程序。  相似文献   

13.
数据处理是远程天气会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增强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 充性,采用了分层封装的解决方法。引入了优先级的概念来协调各功能模块之间因争夺网 络 资源而引起的冲突。主要介绍了数据流缓冲区队列的结构、数据流的封装以及数据流的 发送 和对接收数据流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DDoS攻击数据流在发生网络拥塞的情况下并不降低他们的发送速率,充满了路由器的缓冲区,剥夺其他正常数据流的带宽。基于这一网络行为,在网络仿真器NS中设计并实现了DDoS攻击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15.
虚拟仪器流量测试的精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应用虚拟仪器进行流量测量的精度,分析了流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比较了采用模拟输入、计数器输入和使用缓冲区的计数器输入三种不同的测试技术方案。在实验的基础上,应用误差理论分析测试数据证明:在LabVIEW环境中使用缓冲区技术进行计数器编程,各种以电脉冲发信的流量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可以提高0.6%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在汉字操作系统中,一般都是用Alt-F1~F9这些组合键来实现汉字输入法的切换。Alt-F1键为区位码输入方式,Alt-F2为首尾码输入方式,Alt-F3为拼音码输入方式等等。在利用软件实现汉字输入方式的自动切换前,有必要弄清楚键盘中断的原理。当每击打一次键盘时,系统产生一次Int 9H中断。Int 9H中断为硬中断,它将按键产生的字符ASCII码和扫描码(扩展键、组合键仅有扫描码,低字节为OO而非ASCII码)存入键盘缓冲区,同时修改键盘缓冲区尾指针,每次尾指针增量2。Int 16H中断就是根据键盘缓冲区的首尾指针所指来读出字符的。根据这个原理,通过修改键盘缓冲区的首尾指  相似文献   

17.
关于Lempel—Ziv77压缩算法及其实现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研究著名的LZ77压缩算法的基础上,讨论了这一算法的种种改进。新的算法同样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数据文件,而且无论是压缩速度还是压缩效率均好于LZ77算法。我们的算法所用到的工作缓冲区是一个循环缓冲区,不再包括一个输入符号超前缓冲区;结果,匹配过程是边接收输入边进行,无需等待一组输入数据填满超前缓冲区才开始,同时,最大匹配长度也不再受超前缓冲区大小的限制,而且,避免了大量的平移工作缓冲区的操作。另  相似文献   

18.
陈小辉 《计算机工程》2006,32(11):75-77
缓冲区作为一种缓存关键信息、协调速度差异的重要手段,在计算机工程领域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缓冲区的大小对其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为此,在分析现有缓冲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损失率估算的可变缓冲管理模型。该模型将缓冲区拥塞视为顾客损失,建立M/M/I/K损失排队系统,根据实时变化的数据流速率和有效处理能力,周期性计算、调整缓冲区大小,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保障缓冲区通畅。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嵌入式软PLC系统传输数据的误码率和丢包率,设计了嵌入式软PLC系统的环形缓冲区,建立了环形缓冲区数学模型,分析得到了环形缓冲区的状态方程、状态转移概率及其容量和被充满的概率通式。利用仿真得到不同条件下影响缓冲区容量大小的因素,得出在无数据丢失的前提下,缓冲区大小与数据输入流和输出流两者差值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输入流速率与输出流速率的差值越大,所需要的环形缓冲区容量就越大。  相似文献   

20.
程论  王中杰 《控制与决策》2011,26(4):513-518
在给出数据流定义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分别针对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包协议(UDP)提出了基于数据流的Internet网络控制系统(INCS)延时模型.数据流的定义描述了INCS中所有数据流的输入和输出特性,网络延时模型描述了TCP和UDP协议的传输延时特性.此外,提出了基于Transit-Stub的INCS延时测量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数据流的INCS延时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INCS中不同类型的数据流适用的传输协议,从而为设计INCS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