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和颊黏膜中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检测牙周健康者及牙周炎患者在颊黏膜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探讨其与牙周炎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40例牙周健康者和39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分别收集颊黏膜和龈下菌斑样本,提取细菌DNA,设计细菌通用引物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特异引物用于PCR扩增,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结果 牙周健康组菌斑样本和颊黏膜样本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分别为37·5%和32·5%,而牙周炎组菌斑样本和颊黏膜样本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分别为69·23%和46·15%。牙周炎组菌斑的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高于牙周健康组,颊黏膜的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牙周炎组菌斑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高于颊黏膜, 牙周健康组两部位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除在菌斑中有高检出率外,在颊黏膜中也有较高的检出率,提示颊黏膜也是牙周细菌在口腔定植的重要部位,牙龈卟啉单胞菌也可在健康人群中检出,提示其有可能是口腔内固有菌群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五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分布。方法选择27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每位患者选取牙周袋最深的两个位点作为观察位点,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反杂交的方法对伴放线菌嗜血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和齿垢密螺旋体五种微生物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在所检测的54个位点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分别为98.15%、92.59%、100%和98.15%;伴放线菌嗜血菌检出率较低,为20.37%。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检出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微生物,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多存在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同时感染,且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感染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rag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状况。方法收集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150个龈下菌斑样本,采用16S rDNA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牙周炎病变位点的检出率,并根据各rag基因型的特异性引物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不同rag基因型在慢性牙周炎病变位点的分布。结果经16S rDNA PCR法检测,病变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检出率为70.7%。各rag基因型在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位点的总检出率:rag-1为60.4%,rag-2为23.6%,rag-3为44.3%,rag-4为15.1%;经统计学检验,rag-1和rag-3型检出率较高,高于rag-2和rag-4型(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rag基因多态性,rag-1和rag-3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与中国辽宁地区人群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52例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16S 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并根据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Ⅱ型fimA和Ⅳ型fimA菌株的分布.结果:16S 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中阳性检出率是76.9%.牙周袋PPD>6 mm位点龈下菌斑标本的P.gingivalis检出率高于4<PPD≤6 mm采样的位点,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者的检出率分别是:ⅡfimA型为37.5%,ⅣfimA型为22.5%.结论: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有较高的检出率.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fimA毒力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硫化物水平(sulfide levels in periodontal pockets,SUL)与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分布的相关性.方法:用perio2000 system金刚探针牙周诊断仪测定慢性牙周炎患者SUL,采用PCR方法检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随着牙周袋内SUL浓度的增加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逐渐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和0.651(P<0.05);SUL阳性位点与阴性位点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是为85.6%、26.7%,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95.2%、53.3%.SUL阳性位点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SUL阴性位点;在80.9%的SUL阳性位点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与中间普氏菌共存.SUL阳性位点与阴性位点均未检出伴放线放线杆菌.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SUL与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氏菌分布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5种龈下微生物检出水平与慢性牙周炎局部牙周状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80个位点及10例牙周健康者的20个位点为观察位点,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记录牙周探诊深度(PD),根据所测位点的PD进行分组。PD≤4 mm为A组,4 mm<PD≤6 mm为B组,PD>6 mm为C组,健康对照组为H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探针反杂交技术半定量检测各组伴放线菌嗜血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结果 B、C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均高于H组,A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也高于H组,C组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检出水平高于B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放线菌嗜血菌在各组间的检出率及检出水平都无明显差异。结论 随着牙周袋的加深,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体的阳性检出率和检出水平都有随之增加的趋势;牙龈卟啉单胞菌与慢性牙周炎的早期炎症关系较为密切,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与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炎症位点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中国牙周健康者和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分布情况,探讨两种细菌在中国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及其致病机理.方法 收集65例牙周健康者、6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16S rRNA PCR方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分布.结果 牙周健康者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检出率分别是21.6%、12.3%,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位点两菌检出率分别为74.2%、58.1%,牙周炎健康位点两菌的检出率分别是22.6%、4.8%.牙周炎病变位点两种细菌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牙周健康者和牙周炎健康位点(P<0.001);福赛斯坦纳菌在牙周健康者中的检出率高于牙周炎健康位点(P<0.05);牙周健康者和牙周炎健康位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没有差异.慢性牙周炎患者两菌联合检出率为51.6%.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以及两种细菌联合感染与牙周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种快速检测龈下菌斑中肽酶活性的SK—013方法。此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出牙周病的主要致病菌牙密螺旋体(Td),牙龈卟啉菌(Pg),福赛氏类杆菌(Bf)。用纸捻从26名慢性牙周炎患者的74个牙位采取龈下菌斑,用SK—013进行酶活性测定,又从同一部位刮取龈下菌斑,用刚果红负染色法计数螺旋体(S),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计数(Pg)。结果表明,SK—013活性强阳性()组的螺旋体和牙龈卟啉菌二者的总数显著高于弱阳性(+)组和阴性(-)组,SK—013活性与螺旋体和牙龈卟啉菌二者的总数之间里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状况。方法 收集10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常规培养法和16S rRNA PCR检测P.gingivalis,并根据各fimA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不同fimA基因型菌株的分布。结果 16S rRNA PCR检测P.gingivalis阳性检出率为88·1%。大多数受检牙龈下菌斑中只检测出一种fimA基因型菌株(65·1%),各fimA基因型的总检出率: ⅠfimA为24·7%;ⅡfimA为43·8%;ⅢfimA为15·7%;ⅣfimA为40·4%;VfimA为3·4%。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fimA基因多态性,ⅡfimA和ⅣfimA基因型P.gingivalis菌株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52例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16S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并根据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Ⅱ型fimA和Ⅳ型fima菌株的分布。结果:16SrRNA PCR法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中阳性检出率是76.9%。牙周袋PPD〉6mm位点龈下菌斑标本的P.gingivalis检出率高于4〈PPD≤6mm采样的位点,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毛.fimA毒力基因型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者的检出率分别是:Ⅱ fimA型为37.5%,ⅣfimA型为22.5%。结论:维吾尔族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有较高的检出率。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fima毒力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伴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种类和构成,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牙周炎与DM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伴2型DM的CP患者154例(DM组)、不伴DM的单纯CP患者120例(CP组)及40名全身及牙周健康者(N组)的龈下集合菌斑,传统酚-氯仿法提取菌斑DNA,以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塞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为目标菌,应用以16S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龈下菌群进行检测.结果 Pg、Aa、Fn、Pi、Tf、Td在DM组中均可检出;与CP组相比,在性别、年龄、牙周状况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轻度牙周炎者DM组Pi的检出率为35%(8/23),CP组为65%(13/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牙周炎者DM组Pg、Aa、Tf的检出率分别为78%(72/92)、27%(25/92)、67%(62/92),CP组分别为58%(35/60)、17%(10/60)、43%(26/60),DM组均显著高于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M组Aa、Tf PCR产物的平均灰度值(average gradation,AVG)比值显著高于CP组,Pi的AVG比值明显低于CP组,P<0.05.结论 与单纯CP相比,伴2型DM的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Pg、Aa、Tf的数量增多,Pi的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2.
伴2型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伴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种类和构成,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牙周炎与DM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伴2型DM的CP患者154例(DM组)、不伴DM的单纯CP患者120例(CP组)及40名全身及牙周健康者(N组)的龈下集合菌斑,传统酚-氯仿法提取菌斑DNA,以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塞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为目标菌,应用以16S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龈下菌群进行检测.结果 Pg、Aa、Fn、Pi、Tf、Td在DM组中均可检出;与CP组相比,在性别、年龄、牙周状况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轻度牙周炎者DM组Pi的检出率为35%(8/23),CP组为65%(13/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牙周炎者DM组Pg、Aa、Tf的检出率分别为78%(72/92)、27%(25/92)、67%(62/92),CP组分别为58%(35/60)、17%(10/60)、43%(26/60),DM组均显著高于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M组Aa、Tf PCR产物的平均灰度值(average gradation,AVG)比值显著高于CP组,Pi的AVG比值明显低于CP组,P<0.05.结论 与单纯CP相比,伴2型DM的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Pg、Aa、Tf的数量增多,Pi的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伴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种类和构成,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牙周炎与DM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伴2型DM的CP患者154例(DM组)、不伴DM的单纯CP患者120例(CP组)及40名全身及牙周健康者(N组)的龈下集合菌斑,传统酚-氯仿法提取菌斑DNA,以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塞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为目标菌,应用以16S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龈下菌群进行检测.结果 Pg、Aa、Fn、Pi、Tf、Td在DM组中均可检出;与CP组相比,在性别、年龄、牙周状况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轻度牙周炎者DM组Pi的检出率为35%(8/23),CP组为65%(13/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牙周炎者DM组Pg、Aa、Tf的检出率分别为78%(72/92)、27%(25/92)、67%(62/92),CP组分别为58%(35/60)、17%(10/60)、43%(26/60),DM组均显著高于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M组Aa、Tf PCR产物的平均灰度值(average gradation,AVG)比值显著高于CP组,Pi的AVG比值明显低于CP组,P<0.05.结论 与单纯CP相比,伴2型DM的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Pg、Aa、Tf的数量增多,Pi的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4.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国人10种牙周病可疑致病菌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检测国人不同牙周情况者龈下菌斑中 10种牙周可疑致病菌 ,观察其分布特点 ,并初步分析不同的细菌组合与牙周病的关系。方法 :从 3组对象 :健康组 ,龈炎组和牙周炎组中采取 12 4例龈下菌斑 ,提取DNA ,分别用 10种牙周病可疑致病菌的特异引物 ,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16SrDNA片段来鉴定细菌种类。用统计软件分析细菌与各项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经 χ2 检验 ,龈炎组和牙周病组牙龈卟啉菌的检出率高于健康组 (P <0 .0 5) ,牙周病组福塞氏类杆菌、中间型普里沃氏菌、齿垢密螺旋体 ,变黑普里沃氏菌的检出率高于健康组和龈炎组 (P <0 .0 5)。经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 ,中间型普氏沃氏菌、齿垢密螺旋体和变黑普里沃氏菌与牙周病关系更为密切 ;中间型普里沃氏菌、变黑普里沃氏菌和生痰二菌化碳噬纤维菌与附着丧失有关 ,而Pi和Td对探诊出血影响较大。结论 :我国人群的牙周病可疑致病菌的分布有自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寡核苷酸探针检测龋下菌斑中伴放线菌放线杆菌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伴放线菌放线杆菌在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方法利用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对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60患病位点、10例健康人的10个对照位点龈下菌斑中伴放线菌放线杆菌进行检测。结果60个患病位点中有19位点检出伴放线菌放线杆菌,检出率为31.67%,在健康部位未检测出伴放线菌放线杆菌,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伴放线菌放线杆菌的患者的年龄是(28.68±7.33)岁,未检出伴放线菌放线杆菌的患者的年龄是(44.48±12.48)岁,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伴放线菌放线杆菌与年轻患者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侵袭性牙周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检测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和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的7种病原微生物,旨在寻找AgP的主要致病微生物.方法应用以16S 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55例AgP患者和17名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7种牙周病原微生物: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坦氏菌(Tf),牙密螺旋体(Td),直肠弯曲杆菌(Cr),中间普氏菌(Pi),变黑普氏菌(Pn).结果55例AgP患者中仅有1例检测出Aa,而在健康对照者中未检出该菌.Pg、Tf、Td和Cr在AgP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1.8%、83.6%、80.0%和81.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7.6%、11.8%、5.9%、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Tf、Td和Cr 4种微生物在AgP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提示它们的共同定植可能在AgP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情况,及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患冠心病并伴有CP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菌嗜血菌(Haemophi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H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五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结果:44例冠心病患者的龈下菌斑中各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Pg 19(43.18%)、Ha 9(20.45%)、Pi 27(61.36%)、Fn 38(86.36%)、Tf 41(93.18%);轻度CP患者1例,Fn 1例(100%);中度CP患9例,其中Pg6(66.67%)、Ha 2(22.22%)、Pi 7(77.78%)、Fn 9(100%)、Tf 8(88.89%);重度CP患者34例,其中Pg13(38.24%)、Ha 7(20.59%)、Pi 20(58.82%)、Fn 28(82.35%)、Tf 33(97%)。结论:Tf、Fn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冠心病患者中CP的发病和进展可能有其特定的细菌学病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u,Pg)的检测,探讨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和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Pg的定植规律.方法 选取90例CP患者和90例AgP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前、治疗后6周、12周共采集龈下菌斑样本1620个,运用AmpliFluor终末点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检测Pg含量.结果 治疗后6周CP和AgP组Pg活动位点分别为61(22.6%)和66(24.4%)个,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Pg活动位点在治疗前检测的牙周临床指数高于Pg静止位点.治疗后12周两组Pg活动位点分别为96(35.6%)和18(6.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Pg活动位点在治疗后6周时检测的牙周临床指数高于Pg静止位点.结论 在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时,CP和AgP患者Pg定植均已开始,仉是两组定植规律存在一定差异.在牙周基础治疗后,治疗前牙周组织炎性反应严重的龈下位点Pg易于定植.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周炎致病菌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牙周炎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机制。方法收集31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并伴有牙周炎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赛拟杆菌(Bacteroides forsythus,Bf)5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结果在31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各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Pg 38.7%、Aa 0%、Pi 12.9%、Fn 22.6%、Bf 38.7%;在本组同一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龈下菌斑中同时检出Pg 5例、Aa 0例、Pi 2例、Fn 4例、Bf 8例,一致率分别为Pg 16.1%、Aa 0%、Pi 6.5%、Fn 12.9%、Bf 25.8%。结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周炎相关致病菌DNA的检出,提示牙周炎相关致病菌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和冠心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 illus actinomycetem com itans,A.a)在不同类型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和颊黏膜中的分布。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 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AgP)、慢性牙周炎患者(CP)、牙周健康者口腔龈下菌斑和颊黏膜中的A.a进行检测,分析该菌分别在两部位的相对含量。结果:AgP组菌斑和颊黏膜样本中A.a阳性检出率均为41.7%,分别高于CP组(菌斑16.7%、颊黏膜10.0%)和牙周健康组(菌斑和颊黏膜均为0%)。AgP组A.a在菌斑和颊黏膜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8.5%和22.2%,高于CP组(菌斑19%、颊黏膜12.75%)。结论:A.a不仅存在于龈下菌斑中,也能够粘附于颊黏膜;A.a是AgP的主要优势菌也参与了CP的菌群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