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琪教授长期从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药研究,它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从中医脏腑辨证病位在肺、脾、肾三脏,尤以脾、肾二脏极为重要,其他亦与心、肺二脏有关。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湿浊氮质贮留为病机关键。临床呈现病邪起伏,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寒热交错证候。治疗单凭一方一法难以应变,当以健脾补肾为主,兼以化湿浊泄、热解毒活血等诸法,正邪兼顾,方能恰中病机。然由于病者个体差异,治疗过程中疾病之演变及肾功能损害程度等不同因素,必须既要辨证又要识病。张琪教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证治规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士铎善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阐释病机,辨治肺虚久咳以"从他脏治咳"与"以复肺为要"为主要治疗原则,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重视他脏与肺的联系及与咳嗽发生的相关性,通过调节脏腑间平衡而达治肺止咳之用。归纳其从脾、肝、肾三脏论治的具体指证及方药变化,并依次列举三则验案。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历代文献的系统调研,总结中医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规律,并与传统五行学说比较,构建COPD五脏相关理论框架。研究结果证实COPD病位在肺,与脾、肾、心、肝等脏腑系统皆有关系,尤其与脾、肾关系密切;明确了COPD脏腑病机传变的模式以及病机传变的基础和条件,提出COPD脏腑病机传变的模式包括肺脾、肺肾、肺心、肺脑、肝肺、脾肾、心肝、肾心之间的双向或单向传变,总体以肺为中心,脾、肾、心、肝四脏与肺之间可相互影响,后期还可能由肺及脑。  相似文献   

4.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目前临床上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方法较为局限,存在疗效单一、停药后反复及发生副作用等问题,中医药对癌因性疲乏的治疗有明显的疗效及特色。本文主要介绍了阎丽珠主任医师从肺、脾、肾三脏论治癌因性疲乏的经验。导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经验丰富,认为大多数CRF患者脏腑气血阴阳俱虚,尤以肺脾肾亏虚为本,治疗时多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为基础方,并结合个体体质、症状等加减治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刘蓉 《浙江中医杂志》2022,(11):825-826
黄文政教授认为慢性泌尿道感染多属于中医淋证中的劳淋,常以劳淋辨治慢性尿路感染,且从心、脾、肾三脏论治,心劳多为心气阴两虚,肾劳可为肾阴肾阳虚损,脾劳多为脾虚气陷,三者均伴有膀胱湿热的表现。黄文政认为以劳淋辨治慢性泌尿道感染,根据不同脏腑及邪正进退灵活用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消渴患者除多饮多食多尿之主证外,常兼有疲乏无力,视物昏花,大便干结或泄泻,四肢麻木等诸多慢性并发症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祖国医学认为从脏腑而论,肺燥脾虚肾虚肝郁胃热皆可治病,而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而自古从肝论治消渴及其兼证可以追溯到-《灵枢.本脏》,指出"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相似文献   

7.
咽喉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咽喉疾病又易多脏累及,或易脏腑同病,主要涉及肺、脾、肝、肾等脏。后世医家在吴鞠通三焦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脏腑三焦""部位三焦""经脉三焦""辨证三焦"之说。故治咽喉需兼顾肺脾肝肾等脏腑,以三焦辨证对咽喉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化简为繁地判断病位、病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从脾肾肺略述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脾、肾、肺三脏探讨中医对抑郁症的发病和治疗,认为该病在脾多见脾虚失养、脾虚生痰、脾思为病;在肾多见肾精亏虚、肾阳虚衰、肾阴虚损;在肺多见肺气不调、水道不调、朝百脉失职和悲忧为病等证型。故而临证时应明辨脏腑,以调理相关脏腑阴阳气血而达到安神、养神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便秘发病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肝、脾、肾、肺、胃等脏腑密切相关,因此治便秘需从脏腑入手,从整体着眼,辨证施治,使诸脏调和,则大便自通。  相似文献   

10.
刘永铭治疗消渴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是指饮食不节,而引起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征。 刘老师认为:消渴病虽因肺、脾(胃)、肾三脏功能失凋所致,在三脏中,尤以肾为重要。既使症状表现在肺或脾(胃)亦与肾密切相关,如《石室秘录·卷六·内伤门》说:“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则无不同也。”由此可见消渴以肾为本。 刘老师认为:人以气为本,病皆生于气,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肺、脾、肾三脏,气机不畅,功能失调,运化、输布、贮芷不能。三脏气虚是关键,终使人  相似文献   

11.
介绍柏正平教授分期论治哮病经验.柏教授认为哮病发生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其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关系密切,而病机则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病理因素责之于风、痰、虚三端,故柏教授辨证论治哮病多从"风、痰、虚"三端和"肺、脾、肾"三脏入手,将临床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责之于风痰,治宜祛风解痉、化痰平喘,常以舒喘汤加减治之;缓解期责之于肺、脾、肾虚,治宜健脾化痰、补益肺肾,常以补肺益肾膏化裁治之;且将活血化痰之法贯穿治疗始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周宜强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450002)笔者认为治疗慢支应重在肺、脾、肾三脏。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三脏受损则脾失健运,肺失治节,肾不纳气而成咳喘、痰饮诸症。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  相似文献   

13.
论述韩明向教授治疗喘证的临床经验。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提出了"重视脏腑相关的整体治疗"原则,实喘病位多在肺,治当祛邪为主;虚喘病位在肺,多与脾、肾关系密切,治疗上肺脾气虚之喘证运用培土生金之法;肺肾两虚之喘证,在治肺肾的基础加温补肾阳、纳气平喘之药,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潘宗妃  熊莉华 《陕西中医》2020,(10):1464-1467
历代医家多从三消分治糖尿病,认为其病位分属于肺、胃、肾,然而熊莉华教授认为五脏皆可致消,但脾统四脏,为治病之本。且三消皆与脾相关,胰亦归属于脾,治脾即治胰,故脾才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并提出糖尿病应从脾论治的观点。从脾论治糖尿病应以健脾运脾为基本治疗原则,常使用益气养阴、理气化湿药物以健运脾气,调节中焦气机,以期恢复脾之转输功能。本文详细阐述了熊莉华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临床案例分析熊莉华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内脏下垂病症的致病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病机应责之于大气下陷.张锡纯认为:“独名为大气者,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说明胸中大气能斡旋人体气化的升降出入,撑持脏腑的正常活动. 大气是肺肾脾肝心诸脏气中主升发的一部分汇集于胸中而成,但又不完全是肺肾脾肝心诸脏气的总合.如心为阳中之太阳,肾  相似文献   

16.
痰证泛指痰延停留于体内的病证。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所致。一般均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尤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证的治疗应掌握以下原则和方法: 1、治痰先补脾,脾健痰自化。李中梓《医宗必读》曰:“按痰之为病……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疾自化矣。” 2、温脾强肾,为治痰之本。张荣岳云:“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牌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  相似文献   

17.
苏建华 《陕西中医》1990,11(6):241-242
<正> 徐良兴老中医是铜川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他幼承家训,习业于医,精勤不倦,学验俱丰。对肾病从肝论治有其独特见解,尤对经久不愈的慢性肾病注重从肝论治,屡收卓效,兹介绍如下。1 审证求因肾病乃泛指肾脏发生的多种病证,其病因各异,尚若按脏腑辨证,则虚证类多责之于肝肾;而虚实夹错、病情复杂的“水肿”“关格““肾厥”等证则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一般认为是由于肺脾肾三脏阳虚,功能失调,宣降、运化、气化失权所致,故治之亦多从调理肺、脾、肾三脏着手。然而临床  相似文献   

18.
大便失禁是肛肠科的难治病,极大影响了患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文章基于中医“脏腑虚寒”理论,探讨大便失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其基本病机是脏腑有虚,因虚致寒,病位以大肠、肛门为主,涉及脾、肾、肺三脏。治疗原则以益气升提、温补固涩为主,内治法和外治法并用,以期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王艳  常惠 《吉林中医药》2013,33(6):576-577
张景岳温补法源于其所著《景岳全书·妇人规》,认为经病乃妇科病之首,阴阳、脏腑失调是月经病主要病因病机,经血本于脾肾,经病虚多实少,调经重在温补脾肾.故温经、健脾、补肾等扶正固本方治疗月经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临床以长期血糖升高、多饮、多食、多尿、烦渴、善饥、消瘦、疲乏无力为主要症状 ,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临床辨治常以“三消”立论 ,侧重肺胃燥热。在长期临床实践中 ,笔者发现糖尿病的发生与脾的运化失调有关 ,从脾辨治常可取效 ,现介绍于下。病因病机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主要为先天不足 ,五脏虚弱 ,复因饮食、劳倦、六淫、情志所伤 ,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故《灵枢·五变》谓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而五脏之中脾肾两脏最为重要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劳倦最易伤脾。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