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欢  李津 《中国临床护理》2019,11(2):107-110
介绍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的内容、健康教育组织过程、工具特点;综述该工具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对患者血糖、认知和态度、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和治疗依从性、自我护理和管理、自我效能、低血糖与皮下硬结发生率的影响;为更好的构建规范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提高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在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3例独居老年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的健康宣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环形轮换法定位,观察组佩戴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进行定位,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皮下硬结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下硬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能有效帮助独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降低皮下硬结发生率,同时,能及时提醒患者餐前注射、按时进餐及餐后运动等,有利于稳定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200例初次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在正规糖尿病治疗基础上,应用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健康教育。记录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比较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注射部位情况。结果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胰岛素注射部位红肿、硬结、肌肉萎缩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综合护理干预对门诊初始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和血糖代谢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将门诊210例进行初始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05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105例)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低血糖发生率和糖代谢的情况。结果综合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优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改善明显(P0.01或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改善血糖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自我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1日~7月31日收治的137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将2018年9月1日~11月30日收治的21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干预组,实施护理专案。比较两组胰岛素自我注射规范率、出院6个月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干预组胰岛素自我注射规范率、出院6个月FPG、2 hPBG、HbA_1c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实施护理专案可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自我注射规范率,从而使患者有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个性化健糖尿病健康教育,对胰岛素皮下注射相关不良反应的作用及知识的影响。方法:随机调查住院胰岛素注射患者对于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不良反应,将97例糖尿病患者按住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给予不同指导,干预组50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常规给予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指导,干预组除常规指导外,同时给予自制胰岛素注射卡盘及一对一个性化教育,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及皮肤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皮下结节发生率要显著低于与对照组(4.0% vs 14.9%,P<0.05)、低血糖发生率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2% vs 8.5%,P<0.05),干预组胰岛素注射知识调查得分(90.7±7.1 vs 68.8±15)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个体化胰岛素注射知识教育干预较常规教育模式可显著减少皮下结节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和提高胰岛素注射知识得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机性访谈对1型糖尿病儿童的胰岛素笔注射技能学习、自我效能和血糖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70名1型糖尿病儿童随机均分至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住院时、出院1个月和3个月时共接受5次干预,对照组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动机性访谈干预。在患儿出院时、出院1个月和3个月时使用胰岛素笔注射技能问卷对胰岛素笔注射技能进行评分;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时使用自我效能量表测量自我效能量水平和分析血糖水平。结果 出院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在胰岛素笔注射技能问卷得分、自我效能、血糖水平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3个月时,干预组三方面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健康教育相比,动机性访谈可以提高1型糖尿病儿童的胰岛素笔注射技能和自我效能水平,促进血糖水平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教育模式对初始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根据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2016年8月—2017年10月入住本院内分泌科的初始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以常规教育方式进行糖尿病并发症教育,观察组应用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工具进行教育。均采取一对一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教育前和教育后3个月月血糖监测频率;教育后3个月月自我效能、自我照顾活动评分;教育后3个月空腹、餐后血糖、HbA1c水平及自我管理行为差异,低血糖发生次数(轻度,重度)。结果教育前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各项血糖指标值、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C-DMSES评分、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SDS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3个月观察组血糖监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教育后3个月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教育后3个月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分别为(6.77±1.93)、(10.34±2.30) mmol/L、(7.61±2.05)%,分别低于对照组的(7.55±1.92)、(11.32±2.61) mmol/L、(8.45±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观察组自我管理效能和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教育在改善初始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和自我行为管理水平方面均优于常规的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个性化饮食指导联合自我效能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月于产科门诊产检的200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自愿参与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性化饮食指导联合自我效能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干预后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变化[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问卷(HPLP)]及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观察组胰岛素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LP中健康责任、人际关系、压力应对、自我实现、营养及运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饮食指导联合自我效能干预能够有效控制GDM患者血糖,缩短血糖恢复时间并减少胰岛素用量,同时有助于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并发症,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辅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1日~2020年5月31日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指尖血血糖监测辅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研究组实施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辅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第2周末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两组干预2周内的低血糖发生频次、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干预第2周末,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低血糖发生频次少于对照组(P0.05),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辅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能使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水平,且能降低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有效缓解患者反复测量指端血糖所致的生理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用药方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17年6月到2019年5月诊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先给予常规胰岛素静脉滴注和补液至血酮转阴,之后对照组给予三短一长方案继续皮下给予胰岛素,观察组通过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治疗,至血糖正常。比较两组患者从血酮转阴后到血糖回归稳定水平期间的胰岛素用量、治疗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糖达标时间、总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在血酮转阴后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治疗可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初始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取90例初始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实施系统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有效性。结果:干预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达标率更高、低血糖发生率更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系统护理有利于提高初始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情况,改善血糖代谢,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364-1365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初始胰岛素治疗的9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和血糖代谢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达标率更高、低血糖发生率更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门诊初始胰岛素治疗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改善血糖代谢,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护理专案改善方法对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的血糖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使重症患者在静脉输注胰岛素时安全、有效和平稳降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上半年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情况等,运用专案改善方法制订相应胰岛素输注和血糖监测质控方案,对2014年下半年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进行血糖管理,对比对照组(上半年)和干预组(下半年)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剂量、开始和停止胰岛素时血糖值。结果两组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0%和2%(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平均一次静脉输注胰岛素期间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11.83±4.98)h和(10.15±5.34)h(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平均一次静脉输注胰岛素的剂量平均秩为54.96和44.94(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开始使用胰岛素时的血糖值分别为(18.70±3.70)mmol/L和(16.82±2.98)mmol/L(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停止使用胰岛素时的血糖值分别为(8.80±2.20)mmol/L和(9.88±2.31)mmol/L(P0.05)。结论通过专案改善,可降低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输注剂量,提高护士预防低血糖的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糖尿病患者居家胰岛素注射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居家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传统的门诊随诊胰岛素注射教育,干预组患者通过门诊电话随访,采用PDCA循环胰岛素注射技术教育。比较3个月后两组患者对胰岛素相关知识及注射技术掌握情况、患者对健康教育满意度及低血糖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对胰岛素相关知识及注射技术掌握情况、对健康教育满意度及低血糖发生率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优于常规组。结论 PDCA循环可提高糖尿病患者居家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使患者胰岛素注射操作更规范,低血糖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提高患者对胰岛素注射的顺应性,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在特诊科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糖尿病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采用动机性访谈进行健康教育。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及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glycosylated hemoglobinAlc,HbAlc)状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自我效能量表(diabetes self-efficacy scale,DSES)得分及空腹血糖和AbA1c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动机性访谈式健康教育优于常规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提高了健康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优化胰岛素注射降糖指导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率及自我保健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指导,干预组患者采用优化胰岛素注射降糖指导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注射局部并发症、自我保健能力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明显下降,干预组患者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局部感染、皮下出血、皮下脂肪萎缩和皮下脂肪增生等注射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运动管理因子、疾病观察因子、卫生管理因子、饮食管理因子和饮水管理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2/80(2.50%),对照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11/80(1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胰岛素注射降糖指导干预可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降低注射局部并发症和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护理干预对危重患者实施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法将258例实施强化胰岛素治疗的危重患者分为对照组126例和观察组1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强化胰岛素治疗,护士根据医嘱及个人经验调节胰岛素用量及血糖监测频率;观察组采用“改良胰岛素使用指引”及相应护理干预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首次达到目标血糖范围所需要的时间,4d内平均测血糖的次数,每天血糖的波动幅度,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频率,低血糖患者例数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使用“改良胰岛素使用指引”及相应护理干预后患者首次达到目标血糖范围所需要的时间更早,血糖首次达到目标范围的时间为(11.95±1.97)h,而对照组为(18.85±3.5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373,P〈0.01);观察组测血糖次数明显减少,血糖波动幅度减小,低血糖发生率及患者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改良胰岛素使用指引”及相应护理干预在危重患者实施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中能较好地控制血糖,明显减少低血糖次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无针胰岛素注射与常规胰岛素注射对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影响,及其对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以在本科住院期间需要使用门冬胰岛素的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无针胰岛素注射组(A组)和常规胰岛素注射组(B组),比较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控制情况,以及低血糖、硬结、疼痛发生率以及血糖达标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A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控制均显著优于B组(P0.05),另外低血糖、硬结、疼痛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无针胰岛素注射技术既能较好的控制糖尿病患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并能增加其血糖达标率,也能有效的减少低血糖、硬结、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技能体验推动法对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胰岛素使用技能与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11月收治于我院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90例做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老年糖尿病病例接受常规胰岛素注射笔使用教育,试验组接受技能体验推动法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各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干预后的自我效能评分、胰岛素笔注射技能评分和血糖控制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技能体验推动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笔老年使用者实施培训,可显著提高该类患者的自我效能、胰岛素笔注射技能和血糖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