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RH-MFB二次精炼过程钢包钢水传热行为和钢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建立钢水温度预报模型,编制了计算机软件对实际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9炉300 t钢水RH-MFB精炼时钢水温度的预测结果表 明,钢水温度的计算值和实测值的误差小于±10℃。按目标温度要求,进行补偿措施,有效地控制钢水温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了一种HRB400cE耐腐蚀钢的转炉冶炼工艺,包括检查转炉;向转炉内投入冶炼原料,加热以使转炉内冶炼原料液化成钢水;将氧枪插入至转炉内并在钢水上方通氧以对钢水脱碳;根据火焰亮度判定钢水脱碳进度并根据氧枪轮廓清晰度判定脱碳是否完成;向转炉内添加增碳剂以初步去除钢水内氧气;将钢水输送至钢包,添加硅锰合金以对钢水进行二次除氧;选取对应种类的金属以对钢水进行合金化处理。通过使用中控处理器建立预设的矩阵,根据钢水中的含碳量确定氧枪的通氧时长,使氧枪通入的氧气刚好与钢水内的碳元素反应从而保证使用指定量的氧气完成对钢水的脱碳,有效提高了工艺针对钢水的脱碳效率,从而提高了冶炼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RH生产实绩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计算方法,建立了RH精炼铝脱氧过程钢水溶解铝含量的预报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RH脱碳结束后钢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越高,脱氧后钢水中的溶解铝含量越低;适当高的钢水温度有利于提高钢水溶解铝含量;随钢水脱氧加铝量的提高,钢水中的溶解铝含量逐渐增大.钢水溶解铝含量的实测值基本围绕着预报值波动,模型较好地预测了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RH精炼铝脱氧后钢水中的溶解铝含量,研究开发的模型可信.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唐钢RH精炼在不同真空度条件下的碳氧平衡条件,探索了进站钢水碳含量、终脱氧位对不同真空度下出站钢水碳含量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终脱氧位对钢水洁净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钢水的终脱氧位稳定不同真空度条件下RH出站钢水的碳含量。提高真空度,降低钢水终脱氧位可以降低RH精炼后期铝脱氧Al2O3夹杂物的生成,提高钢水洁净度。  相似文献   

5.
在感应炉中进行了多次的深脱硫实验,通过对钢水的初始硫含量,脱硫精炼渣,钢水氧含量以及渣量等等对钢水深脱硫的影响的理论和实验分析,得出了实现感应炉钢水深脱硫的几个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吴家伦  杜绍龙 《安徽冶金》2003,(4):35-37,47
简要叙述了合钢二炼钢厂钢水包改造及提高钢水包包龄的方法。通过多年钢水包使用经验,对钢水包包壳、包衬精心设计,扩容后的钢水包更好地匹配转炉-连铸机的生产,提高了生产率和钢水收得率,减少了钢坯切头、切尾及钢水包余量,提高了钢包内衬寿命,降低了耐材消耗,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用双层喷吹法精炼钢水为了防止在钢水罐内被精炼处理的钢水因接触大气而发生氧化,日本钢铁界新研制成功了一种双层喷吹法来精炼处理钢水罐内的钢水。其方法为:当用喷枪向钢水罐内喷吹搅拌钢水用的惰性气体或精炼钢水用的合金添加剂时,从喷枪的上部,亦即没有浸入到钢水中的喷枪的周围,向因精炼喷吹而暴露于大气中的铜水面上喷吹惰性气体,从而达到使暴露的钢  相似文献   

8.
钢铁界为了既能减轻炼钢炉炉体的热负荷,又能适应连铸机对钢水温度的要求,研究成功了多种有效的炉外钢水加热技术,以弥补在炉外精炼过程中及在钢水传送过程中的温度损失,将钢水加热到连铸机浇铸所要求的温度。本文概述了炉外钢水加热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涟钢20t转炉出钢过程钢液温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统计分析了涟钢20t氧气顶吹转炉的出钢温度、出钢过程钢水温降、出钢过程钢水温降速率等的分布状况,研究了影响出钢过程钢水温降的因素,建立了出钢过程钢水温度变化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降低出钢温度、缩短出钢时间、提高钢包内衬温度可显著减少出钢过程钢水温降.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涟钢CSP(compactstripproduction)生产线钢水脱氧和控制工艺。根据钢水从转炉—吹氩—LF精炼—连铸各工序中氧含量的变化情况,对现行铝脱氧工艺进行了改进。出钢后通过采取钢水全程吹氩,钢水浇铸时,在大包—中间包采用长水口 氩气密封,结晶器采用浸入式水口 保护渣控制措施后,成品钢水中全氧含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其含量在35×10-6的水平,满足了CSP工艺对钢水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1.
建筑用钢品种开发和技术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忠民 《钢铁》2009,44(11):1-1
 建筑用钢是我国钢材消费最大的品种,快速发展的建筑业,为建筑用钢品种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市场。我国建筑用钢品种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建筑用钢的科研和应用技术开发仍然相对落后。这包括,钢材新品开发能力和建筑应用技术水平较低;高强度高性能钢材的消费比例偏低;冶金标准和应用技术规范更新滞后等等。我国建筑用钢的技术含量较低,至今仍属于基础类、低档次钢种,科研开发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建筑用钢品种的技术指标尚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抗震性能指标的制定需要深入的研究。本文对目前建筑用钢中厚板、耐候钢、耐火钢以及钢筋品种的开发和国际上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梳理。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技术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以钢铁行业节能环保为目标,通过钢铁行业节能试验工程建设、钢铁企业能源精准化设计、钢铁企业能源综合管控、钢铁行业能源信息咨询服务四大平台的建设,开发出钢铁行业能源精准化管控集成系统。此项目的实施可降低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3%~5%,吨钢节省18.1kg标准煤,吨钢减少CO2排放超过45kg。  相似文献   

13.
钢铁材料研发的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瀚 《中国冶金》2008,18(10):1-1
中国的钢铁材料研发活动越来越活跃,研发领域不断拓展,先进钢铁材料不断涌现。钢铁研究总院结构材料研究所致力于先进钢铁材料的研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综述近年来的各个钢铁材料领域研发的技术进展,包括了碳素结构钢、高强度低合金钢、合金结构钢、超高强度钢、轴承钢、不锈钢及耐蚀合金、耐热钢及合金、工模具钢,以及相关技术等。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活动,钢铁材料已经和必将不断发展和更新,形成了以“高性能、低成本、易加工、高精度、绿色化”为特征的先进钢铁材料。  相似文献   

14.
我国转炉炼钢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年我国转炉钢产量已接近1.9亿t,占我国钢产量的85.2%,约占世界转炉钢的25%。50~300t转炉由2001年的75座增至2003年的134座,工艺技术进一步优化。我国转炉冶炼新钢种和优质钢种增长迅速,其中包括低合金、耐候钢、TRIP(相变诱发塑性)钢以及合金结构钢、齿轮钢、轴承钢、锅炉用钢等特殊钢。今后转炉钢的增长主要是对条件较好转炉钢厂挖潜改造,进一步提高装备水平、扩大品种、提高质量以及降低消耗,改善环境。  相似文献   

15.
汽车用含铜高强度薄钢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最新开发的汽车用含铜高强度热轧薄板和冷轧薄板。在超低碳钢中添加1%以上的铜,利用含铜相的沉淀硬化,获得了高强度和优良成形性兼备的冷轧和热轧薄板。含铜热轧薄板是一种热处理强化类型钢,经时效热处理使铜析出,产生强烈沉淀硬化,钢的抗拉强度在原基础上提高200MPa以上。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鞍钢先进高强汽车用钢开发研制情况,包括以980 MPa级DP钢、TRIP钢、TWIP钢和QP钢为代表的热轧、冷轧和热镀锌先进高强钢系列产品,以及鞍钢开发的先进高强钢热镀锌生产技术,并对鞍钢先进高强汽车钢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钢包红包出钢率的提高对优化钢包热状态、降低转炉出钢温度以及保证铸机恒拉速浇注都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炼钢厂钢包周转过程,然后建立了钢包周转过程的仿真模型,运行仿真模型并分析了空包时间、热修时间和修包包龄等因素对红包出钢率的影响,特别研究了钢包周转率与红包出钢率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红包出钢率随空包时间增加而降低;日产45炉典型钢种时,随着热修时间增加,红包出钢率由94%减少到45%;修包包龄越高,红包出钢率增加越明显;同时,随着红包出钢率提高,钢包周转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高。仿真结果对炼钢厂提高红包出钢率和优化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完卫国  彭大成 《钢铁》2005,40(9):73-76
以多元少量的合金化原则设计的4Cr2WMoVSi钢是一种经济型热作模具钢,研究了4Cr2WMoVSi钢的热处理工艺及性能,并与3Cr2W8V钢的热处理工艺和性能作了对比,用4Cr2WMoVSi钢制作了热剪刃,进行了装机使用试验,其使用寿命与3Cr2WSV剪刃的寿命相当,而是5CrW2Si剪刃寿命的3.4倍。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稀土在钢中的作用及对钢性能的影响,阐述了稀土处理钢的研究进展,特别是稀土对钢抗腐蚀性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几家钢厂稀土处理钢的生产和应用现状,指出了稀土处理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钢铁冶炼》2013,40(2):88-96
Abstract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for calculating the lifetime of steel on an annual basis, called the volume correlation model is presented. The model compares the quantities of scrap collection with the steel consumption as well as evaluates the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data sets. The lifetime of steel was calculated for the collected end-of-life steel amounts. The calculations were performed by assuming a full recovery of the steel consumption or a non-re-circulated accumulated steel stock in society denoted the full and true lifetime of steel. Based on the volume correlation model, the lifetime of steel was calculated for the total steel, low alloyed and special steel, and stainless steel in Sweden between 1898 and 2010.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lifetime of steel are based on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s. The full lifetime of the total amount of steel from previous studies is 31 and 35 years for the years 2000 and 2006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volume correlation model the lifetime for the total steel amount, when assuming a full recovery of the material, was calculated as 34 and 37 years for these two year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lifetime of steel from the volume correlation model is in a similar range, but slightly higher, compared to previously reported data. The pres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ould be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lifetime of steel and other recyclable materials on an annual ba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fetime of the total steel amount h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between 1975 and 2010.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accumulated steel stock in society is still large enough to withstand the high collection rate of steel scrap. Furthermore, that there are as yet no lack of untapped resource of end-of-life steel scrap assets in Swedish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