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微囊化CEA转基因细胞疫苗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囊化癌胚抗原(CEA)转基因细胞疫苗免疫小鼠后,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3H-TdR掺入法,测定ConA诱导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采用3H-TdR后标记法,测定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NK细胞毒;以ELISA法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IL-2和IFNγ细胞因子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EA疫苗免疫对小鼠脾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率,CD4/CD8比值和NK细胞的影响;采用RT-PCR方法检测IL-2、IFNγ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微囊化CEA疫苗免疫可以有效增强Con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促进IL-2、IFNγ的产生以及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P<0.05,P<0.01,P<0.05);微囊化CEA疫苗能提高荷瘤小鼠CD4/CD8比值及NK细胞数(P<0.05,P<0.05);促进脾细胞中细胞因子IL-2、INFγ mRNA的表达。 结论:微囊化CEA转基因细胞疫苗具有增强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提示该疫苗可作为有效的抗CEA阳性肿瘤的治疗性疫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70(mtHSP70)的刺激表位在肝细胞癌相关抗原661(HCA661)融合基因疫苗pCI-HCA661-mtHSP70中的佐剂作用,为提高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依据。方法:1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pCI-neo组、pCI-HCA661-mtHSP70C免疫组和pCI-HCA661-mtHSP70E免疫组,每组6只,分别肌肉注射100μg空质粒pCI-neo、重组质粒pCI-HCA661-mtHSP70C和pCI-HCA661-mtHSP70E,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T细胞亚群变化;ELISA法检测体外培养脾细胞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及免疫小鼠血清中HCA661特异性抗体的滴度;体外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杀伤试验观察融合基因疫苗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结果:pCI-HCA661-mtHSP70C免疫组和pCI-HCA661-mtHSP70E免疫组的CD3+、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和CD4+/CD8+比值与pCI-ne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HCA661-mtHSP70E免疫组的CD3+、CD4+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均高于pCI-HCA661-mtHSP70C免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原肽刺激下,pCI-HCA661-HSP70E免疫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较pCI-mtHCA661-HSP70C免疫组明显提高(P<0.05);pCI-HCA661-mtHSP70C免疫组和pCI-HCA661-mtHSP70E免疫组IFNγ含量均高于pCI-neo组(P<0.05)。pCI-HCA661-mtHSP70E免疫组诱导的HCA661特异性抗体水平较pCI-HCA661-mtHSP70C免疫组显著增高(P<0.05);pCI-HCA661-mtHSP70E免疫组可以产生更强的CTL抗肿瘤效应。结论:mtHSP70刺激表位可以诱导机体对HCA661融合基因疫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更强的佐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以绵羊李斯特菌(Listerria ivanovii,LI)为载体的表达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特征性抗原蛋白的疫苗候选菌株,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和免疫效果。  方法  将MTB早期感染、潜伏感染和复发阶段的4种抗原基因的细胞表位串联形成融合抗原基因,即多阶段结核杆菌抗原基因,命名为msv。将msv插入含有LI同源序列的打靶质粒,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基因组整合msv抗原基因的重组LI菌株。观察重组菌株的体外生长情况,通过Western blot验证靶抗原蛋白的表达情况,测定重组菌株对C57BL/6小鼠的半数致死量(50% lethal dose,LD50),以0.1×LD50为免疫剂量,通过尾静脉接种小鼠,通过接种前及接种后1、2、3、5、7、14 d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脏器载菌量和脏器病理切片评价疫苗候选株的安全性。为测定疫苗候选株的免疫效果,另取3组小鼠分别尾静脉免疫LI-msv、LI、NS,免疫后第9天制备脾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等细胞因子的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水平。  结果  成功构建能表达多阶段结核杆菌抗原的疫苗候选株LI-msv。LI-msv 对C57BL/6小鼠的LD50为3.3×108 CFU/只。通过尾静脉接种小鼠后,LI-msv主要在小鼠肝脏和脾脏内短期繁殖,7 d后能被机体清除,对肝、脾的病理损伤时间短且可恢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接种LI-msv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分化出了特异的IFN-γ+ CD4+ T细胞和IFN-γ+ CD8+ T细胞,阳性细胞比率较相应载体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高(P<0.005);特异性TNF-α+ CD4+ T细胞比率高于相应载体对照组(P<0.01)和生理盐水对照组(P<0.005),TNF-α+ CD8+ T细胞比率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05)。  结论  成功构建了一株以LI为载体的表达结核杆菌多阶段抗原的疫苗候选株。该菌株具有生物安全性,且能诱导一定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有望作为结核疫苗候选株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CD4+T细胞异常是ITP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CD4+T细胞可协调免疫应答;分泌多种免疫调节因子;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研究发现,ITP患者CD4+T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异常,这些CD4+T细胞可促进B细胞产生血小板特异性抗体。ITP发病时触发CD4+T细胞异常的因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基于CD4+T细胞异常的新疗法能进一步提高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鼠脾脏CD4+T细胞的分离方法,观察钩吻素子(Kou)对小鼠脾脏CD4+T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 以免疫磁珠分选法从小鼠脾脏细胞中分离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所得细胞的纯度,台盼蓝法检测细胞活力.将10~20μg/ml Kou分别作用于经刀豆蛋白A或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小鼠T淋巴细胞,四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L-2的含量.结果 经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分离后的小鼠脾脏CD4+T细胞纯度达到90.%±5.8%:0.2%台盼兰染色细胞活力为94.9%±.6%;增殖试验表明分离后未加Kou的CD4+T细胞对刀豆蛋白A、植物血凝素的刺激保持了良好的增殖能力,当浓度范围为20~20μg/ml时,Kou均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相关性;不同浓度的Kou(20、100、200μgm1)作用后,CD4+T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免疫磁珠阴性分选法操作简单、快速,可获得较高纯化率、有活性的CD4+T细胞;Kou明显抑制小鼠CD4+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此抑制作用可能与Kou抑制小鼠CD4+T细胞IL-2的分泌及免疫抑制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制备单纯疱疹病毒1型截短糖蛋白B DNA疫苗,检测其诱导机体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效果。方法:利用PCR技术从HSV-1 SM44毒株基因组中扩增出编码HSV-1 gB14~507氨基酸序列的一段基因。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载体中,构建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gBt,并对其进行酶切分析、PCR鉴定及测序鉴定。于BALB/c鼠注射免疫3次,抗体分析CD4+、CD8+T细胞亚群的变化,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碘化丙碇(PI)双标记的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CTL活性。结果:PCR及测序鉴定结果显示,插入的克隆基因与GenBank中HSV-1F株gB基因序列一致,证实了HSV-1 gBt核酸疫苗的构建;pcDNA3-gBt免疫组BALB/c鼠的CD4+T细胞数较空质粒(pcDNA3)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增加,CTL活性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但是pcDNA3-gBt免疫组BALB/c鼠的CD8+T细胞、CD4+/ CD8+T细胞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HSV-1 gBt核酸疫苗诱导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CD8+T细胞对单核/巨噬细胞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方法:哮喘患者20例,健康对照22例,分别取静脉血5 mL,并分离MΦ、CD8+T细胞和B细胞。每份血样分成4组:MΦ递呈抗原组、CD8+T细胞参与MΦ递呈抗原组、CD8+T细胞体外活化后对MΦ递呈抗原影响组及自然状态下CD8+T细胞对MΦ细胞递呈抗原影响组。各组用CTLL2P抗原刺激18 h后,洗去刺激原,与自体B细胞共同孵育10 d,吸取上清液,测定特异性IgM、IgE、IgG含量。 结果:①哮喘患者MΦ单独递呈抗原,自体B细胞特异性IgM(A490值)(0.034±0.022)明显低于健康人(0.116±0.080)(P<0.05);CD8+T细胞与MΦ共同培养递呈抗原时,产生的特异性IgM(A490值)(0.031±0.021)低于健康人(0.079±0.064)(P<0.05);②哮喘患者CD8+T细胞与MΦ共同培养递呈抗原时,产生的特异性IgG(A490值)(0.102±0.041)明显高于健康人(0.081±0.067)(P<0.05),自然状态下及体外活化后CD8+T细胞与递呈抗原MΦ共同培养,产生的特异性IgG(A490值)(0.105±0.066, 0.079±0.059)与健康人(0.066±0.038, 0.069±0.047)无明显差别(P>0.05);③哮喘患者CD8+T细胞与MΦ共同培养递呈抗原产生的特异性IgE(A490值)(0.171±0.154)高于健康人(0.147±0.059)(P<0.05)。 结论:哮喘患者CD8+T细胞对MΦ递呈抗原产生免疫球蛋白有调节作用,而且参与哮喘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CD4+T细胞对单核/巨噬细胞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 方法:哮喘患者20例,健康对照22例,分别取静脉血5 mL,并 分离单核/巨噬细胞、CD4+T细胞和B细胞。每份血样分成4组:MΦ递呈抗原组、CD4+T细胞参与MΦ递呈抗原组、CD4+T细胞体外活化后对MΦ递呈抗原影响组及自然状态下CD4+T细胞对MΦ细胞递呈抗原影响组。各组用CTLL2P抗原刺激18 h后,洗去刺激原,与自体B细胞共同孵育10 d,吸取上清液,测定特异性IgM、IgE、IgG含量。 结果:哮喘患者CD4+T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共同培养递呈抗原时,产生特异性IgM(A490 nm)(0.033±0.031)低于健康人(0.098±0.062)(P<0.05);产生特异性IgG(A490 nm)(0.080±0.035)明显高于健康人(0.055±0.024)(P<0.05);产生特异性IgE(A490 nm)(0.154±0.119)的调节作用与健康人(0.186±0.101)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无抗原刺激的自然状态下,哮喘患者CD4+T细胞与递呈抗原单核/巨噬细胞共同培养,也能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IgG(哮喘组:0.075±0.018,对照组:0.057±0.018;P<0.05)。 结论:哮喘患者CD4+T细胞对单核/巨噬细胞递呈抗原产生的各型免疫球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pIRES2-MLAA34-HSP70重组质粒,并检测其免疫效果.方法 采用逆转录PCR(RT-PCR)的方法提取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基因MLAA-34和热休克蛋白(HSP) 70基因,设计特异性重叠引物,以重叠延伸PCR(SOE-PCR)技术扩增MLAA34-HSP70融合基因,构建核酸疫苗pIRES2-MLAA34-HSP70.将核酸疫苗免疫BALB/c小鼠,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对U937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小鼠脾细胞悬液中白细胞介素(IL)-2、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 扩增出MLAA34-HSP70融合基因2 956 bp,成功构建了核酸疫苗pIRES2-MLAA34-HSP70,经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脾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结果显示,核酸疫苗pIRES2-MLAA34-HSP70对U937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1);核酸疫苗pIRES2-MLAA34-HSP70组细胞因子IL-2、IL-4和IFN-γ水平亦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pIRES2-MLAA34-HSP70核酸疫苗,该核酸疫苗能诱发强烈的体液免疫,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对MLAA34阳性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计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肝脏组织中CD4+T、CD8+T和FoxP3+Tregs细胞,观察不同免疫状态下的肝脏组织中CD4+T和CD8+T细胞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慢性HBV感染者68例,健康对照组(非HBV感染组)30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慢性HBV感染组的CD4+T、CD8+T和FoxP3+Tregs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非HBV感染组相比,P均<0.001;在HBV感染组中,CD4+T和CD8+T细胞在免疫耐受期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低,CD4+T、CD8+T细胞在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中的表达水平与二者在免疫耐受期相比,均有增高趋势,然而CD4+T、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及再活动期任意两期之间比较,P均>0.05。结论:CD4+T和CD8+T细胞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及再活动期患者肝脏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各期肝脏的免疫状态;FoxP3+ Tregs细胞可能与HBV感染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65-MUC1(HSP65-MUC1)融合蛋白对小鼠免疫细胞的激活作用。 方法:用HSP65-MUC1融合蛋白免疫C57BL/6小鼠3次后,取脾脏和淋巴结,分离淋巴细胞,体外用HSP65-MUC1融合蛋白、MUC1肽或非特异性刺激剂如CpG ODN和ConA进行刺激,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 linked immunospot, ELISPOT)检测免疫细胞分泌干扰素γ的情况。 结果:HSP65-MUC1融合蛋白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细胞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抗原刺激下所分泌的干扰素γ比PBS组明显增多。 结论:HSP65-MUC1融合蛋白对小鼠干扰素γ产生细胞有很强的诱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EGFR-γFc融合DNA疫苗并观察其联合41℃热疗对小鼠移植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异种同源鸡EGFR膜外部分与IgG的γFc段的基因片段为基础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VAX1/cEGFR-γFc,免疫荧光法检测融合蛋白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随后将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随机分为疫苗组、热疗组、合并组和对照组。疫苗组于每只小鼠双侧股四头肌注射100Ixg重组质粒,每5d重复1次,共3次;热疗组对荷瘤小鼠行局部41℃热疗,每5d重复1次,共3次;联合组小鼠按疫苗组小鼠的同样方法注射质粒后同时行局部热疗;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末次处理5d后ELISA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脾细胞淋巴细胞亚群;观察小鼠荷瘤后的生存率;末次处理后14d部分成瘤动物处死,取出瘤体称重,计算抑瘤率。结果联合组小鼠脾淋巴细胞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浓度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P〈0.01),CD8^+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P〈0.01),接瘤后14d联合组平均瘤重低于其他各组(P〈0.01),抑瘤率达70%,接瘤后30d联合组动物生存率也高于其他各组。结论41℃热疗可能通过细胞免疫增强EGFR靶向DNA疫苗的抗肿瘤效果,热疗联合EGFR靶向DNA疫苗可能是一种有希望的抗肿瘤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IL-2/IFN-y融合蛋白基因质粒(pFP)增强HBVDNA疫苗(pS2.S)免疫原性的佐剂作用.方法 构建IL-2/IFN-y融合蛋白和H.BV包膜中蛋白(PreS2 S)编码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根据pFP编码的目的基因序列分子模拟IL-2/IFN-y融合蛋白的空间结构,检测质粒体外转染细胞表达目的基因产物及其生物活性;体内实验采用提高质粒转染效率的在体电脉冲(EP)技术免疫健康BALB/c小鼠,分别以ELISAT及免疫酶联斑点(ELISPOT)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及脾脏HBsAg特异性分泌IFN-γ的淋巴细胞应答水平.结果 pFP能够以融合蛋白的形式正确表达IL-2和IFN-γ,其活性域保持相对独立,其分子模拟的结果得到了质粒体外细胞转染检定实验的证实.EP介导的HBV DNA免疫反应中,pS2.S pFP组血清抗-HBs[(51.2±50.5)mlU/mL,89%]及HBsAg特异性分泌IFN-γ的淋巴细胞应答[(207±103)IFN-rT细胞SFCs/3×105脾细胞,78吲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pS2.S pcDNA3.1组[抗-HBs(14.8±7.6)mlU/mL,64%;IFN-γ T细胞(84±70)SFCs/3×105脾细胞,28%(P<0.05).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融合蛋白基因表达质粒可提高HBV 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促进初始T细胞向Th1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增强癌胚抗原DNA疫苗在BALB/c小鼠体内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方法。方法 将合成的、经硫代修饰的CpG基序和IL - 2表达质粒分别作为免疫刺激剂与癌胚抗原 (CEA)DNA疫苗一起肌肉注射小鼠 ,ELISA法检测动物体内产生CEA和抗 -CEA的水平。结果 单独以CpG基序或IL - 2表达质粒做免疫刺激剂均不能增加CEA的表达 ,但都能促进抗 -CEA的产生 (P <0 .0 5 )。结论 CpG基序和IL - 2表达质粒对DNA疫苗产生抗体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癌胚抗原含T、B细胞表位的短肽并分析其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的特性。方法利用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CEA CTL表位,结合我们早期对CEA B表位预测的结果,选择含多个CTL表位肽和B表位肽的CEA氨基酸序列580~598处短肽作为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密码子优化后采用pET32a(+)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融合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融合蛋白的抗原性;经镍螯合亲和层析柱(Ni-NTA Agarose)纯化CEA580~598全长融合蛋白,纯化蛋白用佐剂乳化后经日本大耳白家兔背部皮下多点免疫注射,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清抗体的特异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及变化趋势。结果含多个T、B细胞表位的短CEA580~598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量占总蛋白的25.6%;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21kDa,与预期Mr相符;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在21kDa处出现特异性条带。日本大耳白兔经CEA580~598融合蛋白免疫后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与空载体和PBS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制备的免疫血清不但能特异识别CEA580~598短肽,而且能特异识别天然CEA抗原。结论 CEA580~598短肽融合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诱导的兔免疫血清能特异性结合CEA抗原,为基于CEA表位疫苗的研究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刀豆蛋白A与结核杆菌HSP65 DNA 疫苗联合应用的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将刀豆蛋白A(ConA)与结核杆菌HSP6 5DNA疫苗联合应用后测定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状况。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 4组 :PBS对照组 (A) ;ConA组 (B) ;HSP6 5DNA疫苗组 (C) ;ConA +HSP6 5DNA疫苗组 (D) ,于初次免疫的 4、6、8、10周用ELISA方法测各组抗体水平 ,第 8周取脾用RT PCR方法测IL 4和IFN γ的mRNA的表达 ;测腹腔巨噬细胞 (MΦ)NO水平。结果 :D组的抗体水平较C组低 ;4组小鼠均可检测到IFN γ的mR NA的表达 ,但以D组最强 ,4组小鼠均可检测IL 4mRNA的表达 ,A组最强 ;D组腹腔MΦ的NO水平最高。结论 :ConA与结核杆菌HSP6 5联合应用可以促进Th0向Th1转化 ,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了细胞在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基因修饰的瘤苗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应用。方法:将重组MIF腺病毒转染小鼠FBL3红白血病细胞制成的瘤苗接种于小鼠体内,观察脾脏和淋巴结中T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改变。结果:经MIF基因修饰的瘤苗免疫后,小鼠脾细胞和腹股沟引流淋巴结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脾细胞CTL活性显增强,引流淋巴结中CD3^ 、CD28^ 、CD4^ 和CD8^ T细胞百分率均较对照组增加。MIF基因修饰的瘤苗免疫对小鼠受野生型FBL3肿瘤细胞再攻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MIF基因修饰的瘤苗能诱导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可能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候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