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高危险因素,尝试以此构建预测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经病理确诊的421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术后狭窄者89例(狭窄组)、未发生术后狭窄者332例(非狭窄组)。通过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发生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通过Lasso算法将独立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Nomogram模型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应用Bootstrap完成内部验证以避免模型过拟合。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病理、浸润深度、标本中位长径、标本中位短径、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固有肌层损伤与发生术后食管狭窄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黏膜环周缺损范围≥1/2环周(与<1/2环周比较:P<0.01,OR=48.453,95%CI:11.288~207.983)、固有肌层损伤(P<0.01,OR=4.671,95%CI:2.283~9.557)和纵向长径≥50 mm(与<50 mm比较:P=0.008,OR=2.741,95%CI:1.299~5.785)是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Lasso算法将以上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Nomogram模型,原始模型的C-index为0.934(95%CI:0.909~0.959),经过100次Bootstrap内部抽样验证后C-index为0.931,该模型预测概率和实际观察概率吻合度较好。结论 黏膜环周缺损范围≥1/2环周、发生固有肌层损伤和病灶纵向长径≥50 mm是ESD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高危险因素,以上3个指标作为预测因子构建的Nomogram模型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的预测效果较好,有助于对术后食管狭窄高风险患者建立提前干预的标准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布地奈德凝胶(budesonide viscous suspension,BVS)预防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大面积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12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行ESD,术后黏膜缺损超过1/2周的62例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接受BVS治疗,分为接受BVS治疗组(BVS组,24例)和未给予BVS组(对照组,38例)。对比两组狭窄发生率、术后探条扩张次数、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术后食管狭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BVS组术后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7%(4/24)比47.3%(18/38),P=0.005],BVS组术后探条扩张次数少于对照组(1.50±0.58比2.70±1.09,P=0.039)。BVS组未发生与BVS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如穿孔和大量出血。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环周≥3/4(OR=37.970, 95%CI:6.338~227.482)及术后未予BVS处理(OR=20.962,95%CI:3.374~130.243)是导致术后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吞服BVS可减少食管ESD术后的大面积狭窄发生率及所需的探条扩张次数,且安全、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价值及影响其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SD治疗的92例食管HGI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评估ESD治疗食管HGIN的效果,并根据ESD后大体病理结果分为治愈性切除组(79例)和非治愈性切除组(1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红斑、糜烂、结节、活检块数及大体类型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2组病灶内镜下特点的差异及影响其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因素。[结果]92例患者中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85.9%、85.9%,术后复发率为2.3%,3年生存率为97.7%。单因素分析提示治愈性切除组与非治愈性切除组间存在差异:病变2cm(X~2=6.891,P=0.009),表面覆盖白苔(X~2=9.291,P=0.002),黏膜下层病变(X~2=9.291,P=0.002)及卢戈氏碘未染色(X~2=10.408,P=0.015),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大小2cm(OR=6.737,95%CI:1.443~31.454,P=0.015)、黏膜下层病变(OR=8.333,95%CI:1.771~39.215,P=0.007)及卢戈氏碘未染色(OR=1.996,95%CI:1.233~6.230,P=0.005)是ESD治疗食管HGIN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SD是治疗食管HGIN的有效方法。对于ESD术前诊断为食管黏膜HGIN的病变,如病变2cm、黏膜下层病变及卢戈氏碘未染色,需警惕ESD非治愈性切除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范围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3年7月—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范围≥3/4食管环周的186例患者(共212处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内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次数分为顽固性狭窄组(69例,扩张≥6次)和非顽固性狭窄组(117例,扩张0~5次)。单因素分析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结果 与非顽固性狭窄组比较,顽固性狭窄组在病变纵径、人工溃疡(ESD术后创面)纵径以及病变位置、病变环周范围和固有肌层损伤构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剔除人工溃疡纵径这一因素后(因人工溃疡纵径与病变纵径在临床上存在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纵径>5 cm(P=0.003,OR=3.531,95%CI:1.547~8.060)、病变位于胸上段(与胸下段比较:P=0.001,OR=36.720,95%CI:4.233~318.551)、颈段(与胸下段比较:P=0.003,OR=24.959,95%CI:2.927~212.795)、全周病变(P<0.001,OR=10.082,95%CI:4.196~24.226)和存在术中固有肌层损伤(P<0.001,OR=7.128,95%CI:2.748~18.486)的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行ESD术后易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结论 对于大范围(病变范围≥3/4食管环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病变纵径>5 cm,病变位于胸上段、颈段,全周病变,以及存在术中固有肌层损伤均是ESD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激素预防食管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食管狭窄的效果。 方法检索截止2017年11月发表在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激素预防食管早癌ESD术后食管狭窄效果的相关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有12项研究535例患者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局部注射激素可降低食管早癌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RR=0.41,95%CI:0.27~0.63,P<0.0001),口服激素可降低非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RR=0.25,95%CI:0.11~0.54,P=0.000 4),而对于降低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无明显效果(RR=0.54,95%CI:0.16~1.84,P=0.33)。口服激素(RR=-10.73,95% CI:-15.47~-5.98,P<0.0001)和局部注射激素(RR=-3.22,95% CI:-5.11~-1.34,P=0.0008)均可减少食管狭窄后EBD扩张次数。 结论激素对于预防食管早癌ESD术后的食管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口服激素可以降低非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但对于预防全环周ESD术后食管狭窄无明显效果;口服激素和局部注射激素均可以减少ESD术后食管狭窄的EBD扩张次数,并且口服激素减少的效果优于局部注射激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引起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132例行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29例,其中食管狭窄22例(16.7%),迟发型出血5例(3.8%),食管穿孔2例(1.5%)。将狭窄组(n=22)与非狭窄组(n=110)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显示病变纵向长度≥50mm、组织浸润深度为m2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阶梯变量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纵向长度≥50mm和组织浸润深度为m2是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ESD后影响管腔狭窄的危险因素是病变纵向长度≥50mm、组织浸润深度为m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聚氧化乙烯止血粉对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确诊为早期食管癌并且进行ESD术治疗的212例患者,根据术后创面的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06例)和对照组(n=106例),其中观察组在ESD术后对创面均匀喷洒聚氧化乙烯止血粉,对照组术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统计两组患者ESD术后的食管狭窄发生率,以及因食管狭窄所需的探条扩张次数、支架置入次数。结果 21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SD手术治疗,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100%。观察组有21例术后发生食管狭窄,食管狭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观察组术后所需探条扩张次数平均为(8.28±2.19)次,对照组为(9.05±3.58)次,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8)。观察组患者术后无需再行支架置入治疗,对照组有3例患者由于反复发作的食管狭窄需要进行支架置入治疗,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原位癌及术后复发,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如大出血、胸膜炎等)发生。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行ESD术后,给予创面喷洒聚氧化乙烯止血粉能够有效降低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且不会升高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直径≥20 mm的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LST)并发出血、穿孔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病变直径≥20 mm且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172例,根据术后是否并发出血或穿孔,将172例患者分别分为出血组(9例)和非出血组(163例)、穿孔组(14例)和非穿孔组(158例)。对入组患者并发出血、穿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发生率为5.23%,穿孔发生率为8.14%,手术时间≥120 min是ESD治疗直径≥20 mm结直肠LST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05,95%CI 0.051~0.822,P=0.025),高龄(OR=0.945,95%CI 0.897~0.996,P=0.035)及病灶纤维化(OR=0.105,95%CI 0.027~0.405,P=0.001)是ESD治疗直径≥20 mm结直肠LST发生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ESD治疗直径≥20 mm的结直肠LST过程中,手术时间≥120 min为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高龄及病灶纤维化会增加穿孔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预防食管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狭窄的疗效评价。方法检索截至2016年6月发表在Pub 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外文数据库中有关糖皮质激素预防食管ESD术后狭窄的队列研究,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7项队列研究符合入选标准,共包括2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降低食管狭窄率(OR=0.17,95%CI:0.09~0.35,P0.00001)及需要内镜下球囊扩张的次数(WMD=-8.42,95%CI:-12.93~-3.91,P0.00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预防食管ESD术后狭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面积食管早期癌(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3/4周)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9年5月—2016年4月,63例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行ER治疗的大面积食管早期癌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分为狭窄组(32例)和无狭窄组(31例),2组间比较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P<0.05的指标以及结合临床专业知识认为可能有意义的指标,一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病变长度、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固有肌层损伤与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有关(P<0.05)。以上3个指标,连同是否采取狭窄预防措施、病理类型、是否整块切除共计6个指标一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7/8周(与3/4~<7/8周者比较:P=0.028,OR=0.317,95%CI:0.114~0.884)和未采取狭窄预防措施(P=0.002,OR=0.153,95%CI:0.046~0.512)是大面积食管早期癌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7/8周是导致大面积食管早期癌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主要因素。对于大面积食管早期癌患者来说,采取适当的狭窄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ER术后食管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发生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狭窄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行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ESD治疗的155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变特征、手术及食管狭窄发生情况等资料,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55例患者中23例(14.8%)出现食管狭窄,多因素分析表明,ESD术后食管狭窄与病变环周范围>3/4、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纵向长径≥50 mm、食管内镜黏膜切除术(EMR)/ESD病史显著相关。结论 病变环周范围>3/4、肿瘤浸润深度m3~sm1、病变纵向长径≥50 mm、食管EMR/ESD病史是ESD术后食管发生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为制定颈动脉狭窄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筛选出87例ICVD患者,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将患者分为无OSAHS组(n=21)以及轻度(n=24)、中度(n=27)和重度(n=11)OSAHS组;另外,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将患者分为无颈动脉狭窄组(n=34)和颈动脉狭窄组(n=49).分析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OSAHS对ICVD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影响.结果 无OSAHS以及轻度、中度和重度OSAHS组之间饮酒(χ2=8.56,P=0.036)、高血压(χ2=13.2,P=0.004)和颈动脉狭窄(χ2=22.97,P=0.006)患者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66,95% CI 1.023~1.112;P=0.003)、高血压(OR=3.587,95%CI 1.294~9.949;P=0.014)、饮酒(OR=5.275,95%CI 1.855~15.001,P=0.002)和OSAHS(OR=1.073,95%CI 1.033~1.115,P=0.000)是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13,95%CI 1.047~1.182;P=0.001)、OSAHS(OR=1.096,95%CI 1.034~1.160;P=0.000)、饮酒(OR=4.292,95% CI 1.217~15.139;P=0.024)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AHI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435,P=0.000).无颈动脉病变组(n=34)、单侧病变组(n=22)和双侧病变组(n=27)AHI存在显著差异[(12.97±10.04)次/h对(21.40±16.38)次/h对(29.33±13.81)次/h,F=11.64,P<0.01].结论 OSAHS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AHI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颈动脉狭窄程度和颈部血管受累范围.  相似文献   

13.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病变,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表浅食管癌的治疗,但当切除黏膜范围超过3/4 wk时,极易并发顽固性食管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评价创面局部单次注射曲安奈德预防大范围表浅食管癌ESD后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7-12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49例大范围表浅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前期27例仅行ESD治疗,设为对照组,后期22例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预防狭窄,设为治疗组.两组均系统内镜随访,并发食管狭窄时予以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 EBD)治疗,直至成功解除梗阻.统计比较两组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及所需的EBD次数.结果治疗组食管狭窄发生率为22.7%(5/22),明显低于对照组74.1%(20/27)(P=0.001);狭窄发生后所需EBD次数,治疗组平均为4.4±2.1次(范围2-7次),亦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8.7±4.2次(范围1-17次)(P=0.037).无局部注射相关的出血、穿孔、纵膈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大范围食管ESD术后创面单次注射曲安奈德可以有效预防食管狭窄的发生,并可显著减少EBD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印戒细胞癌(SRCC)的疗效及预后,并探讨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泰州市人民医院、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62例早期胃SR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治愈性切除组34例和非治愈性切除组28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部位、大体分型、浸润深度、切缘、溃疡及术后随访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整块切除率为100%(n=62),完全切除率为83.9%(n=52),治愈性切除率为54.8%(n=34)。术中穿孔率为1.6%(n=1),迟发出血率为1.6%(n=1)。28例非治愈性切除的患者中,20例追加了外科手术,死亡2例,其中1例在外科手术后死于术后出血,另1例在外科手术后死于术后感染。8例非治愈性切除的患者没有追加外科手术,其中2例患者死于淋巴结转移。ESD治愈性切除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ESD非治愈性切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肿瘤直径>20 mm(OR=59.73,95%CI=9.94~358.87,P<0.001)及溃疡是(OR=24.49,95%CI=2.11~284.72,P=0.011)是早期胃SRCC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达到内镜下治愈性切除标准的早期胃SRCC患者,预后明显好于非治愈性切除的患者。肿瘤直径>20 mm和溃疡为早期胃SRCC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历、随访获取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分析发生食管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 接受ESD治疗的654例患者中79例(12.1%)出现术后食管狭窄,从接受ESD到发生狭窄的中位时间为27(17,43)d。病变形态和病变环周比例是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其中Ⅱa型病变狭窄发生率是Ⅱc型病变的6.601倍(95%CI:1.518~28.709,P=0.012),环周比例75%~<100%和100%者狭窄发生率分别是环周比例<75%者的17.408倍(95%CI:8.009~37.839,P<0.001)和52.439倍(95%CI:23.905~115.029,P<0.001)。79例狭窄患者中27例为严重狭窄,病变环周比例是严重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环周比例75%~<100%和100%者严重狭窄发生率分别是环周比例<75%者的7.775倍(95%CI:1.977~30.577,P=0.003)和70.062倍(95%CI:19.879~246.926,P<0.001)。结论 早期食管癌病变形态和病变环周比例是ESD术后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病变环周比例是严重狭窄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早期胃癌病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ESD)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之间年龄≥60岁的418例早期胃癌病例(431处病变),分为ESD术后出血组和未出血组,评估的危险因素包括:病例基本情况、病变相关因素、手术相关因素。结果在本研究中ESD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8/431(8.8%),多因素分析发现病变直径≥4 cm(OR=2.50;95%CI:1.12~5.58,P=0.026),手术时间≥70 min(OR=2.70;95%CI:1.30~5.80,P=0.008)是老年人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变大小和手术时间是老年早期胃癌病人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充分行ESD术前评估,最小化手术创面及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术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结直肠ESD的3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例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病变位置、病变大小、病理、术中不良事件、ESD操作时长、术后创面处理、围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ESD后住院时间、术后不良事件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总结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结果]347例患者术后发热率为4.6%(16/347),发热最高体温(38.1±0.4)℃,发热天数(2.6±1.5)d。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中出血或术中穿孔(OR=0.481,95%CI=0.267~0.867,P=0.015)、术后迟发出血或迟发穿孔(OR=0.323,95%CI=0.105~0.991,P=0.048)以及病灶累及固有肌层(OR=0.320,95%CI=0.143~0.716,P=0.006)是结直肠EDS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出血或术中穿孔、术后迟发出血或迟发穿孔以及病灶累及固有肌层是结直肠EDS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给予此类患者更多的观察及处理,以期降低术后发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行ESD的EGC(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与ESD非治愈性切除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EGC患者191例。ESD非治愈性切除率为24.61%(47/19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直径20 mm(OR=10.187,95%CI:3.427~30.283)、溃疡形成(OR=3.850,95%CI:1.541~9.616)、未分化型癌(OR=11.915,95%CI:3.395~41.817)及浸润黏膜下层(OR=8.197,95%CI:2.186~30.737)是影响EGC内镜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内镜非治愈性切除率也随之增加。结论对于肿瘤直径20 mm、溃疡形成、病理为未分化型癌及浸润黏膜下层的EGC患者,ESD应该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高龄(年龄≥75岁)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比较不同干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01至2015-01-01期间我院收治的所有年龄≥75岁且诊断为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421例的临床资料,男性243例(57.7%),平均年龄为(79.1±3.5)岁。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测的主动脉瓣口面积大小,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n=112)、中度狭窄组(n=83)和重度狭窄组(n=226)。随访1年观察全因及心原性死亡终点。重度狭窄组患者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死亡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21例患者随访1年的全因及心原性死亡率分别为22.3%(94例)和19.7%(83例)。三组间1年全因死亡率及心原性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管病变[比值比(OR)=2.31,95%可信区间(CI):1.215~4.392]、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OR=0.966,95%CI:0.942~0.991)、不同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OR=2.022,95%CI:1.140~3.586)是1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OR=2.157,95%CI:1.213~3.836)、LVEF(OR=0.975,95%CI:0.950~1.000)、不同NT-proBNP水平(OR=2.786,95%CI:1.449~5.356)、血磷(OR=5.755,95%CI:1.462~22.657)是1年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重度狭窄组的药物治疗、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及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43.6%、57.1%、7.3%、6.45%。TAVR、SAVR较药物治疗死亡率均明显降低(P0.0001),TAVR与SAVR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不同程度的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1年全因死亡及心原性死亡率随狭窄程度的加剧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死亡率与狭窄程度无关。外周血管病变和血磷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重度狭窄患者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较药物治疗效果更佳,TAVR与SAVR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扩大适应证的可行性,探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胃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的807例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7.2%(139/807)的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110例符合ESD扩大适应证的患者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癌胚抗原水平升高、肿瘤大小、大体分型、溃疡、浸润深度、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均有关(χ^2=4.500、13.332、16.611、6.083、51.064、0.564、17.006,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最大径>20 mm(OR=1.606,95%CI 1.021~2.526,P=0.040)、脉管侵犯(OR=16.835,95%CI 10.510~26.966,P<0.01)、黏膜下浅浸润(≤500μm;OR=1.962,95%CI 1.022~3.765,P=0.043)和黏膜下深浸润(>500μm;OR=3.014,95%CI 1.753~5.181,P<0.01)均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ESD扩大适应证适用于内镜下治疗,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低;肿瘤最大径>20 mm、脉管侵犯、黏膜下浅浸润和黏膜下深浸润均是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