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8月在我科治疗的84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留置PICC的临床资料,观察PICC置管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84例PICC置管均成功,置管时间38~128天,置管长度38~50cm;出现机械性静脉炎10例,导管破损、漏液6例,穿刺侧肢体肿胀4例,导管脱出3例,导管堵塞3例,皮肤过敏2例,感染1例。结论 PICC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相对少、感染率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多疗程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病人。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其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198例乳腺癌患者,搜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其PICC置管感染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ICC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Q-C30)评价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198例患者中有17例发生PICC置管感染,感染率为8.59%。根据感染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感染组(n=17)和未感染组(n=1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ICC置管感染与年龄、穿刺次数、穿刺部位无关(P>0.05),而与合并基础疾病、乳腺癌分期、留置季节、置管时间、化疗次数、换药天数、白细胞计数有关(P<0.05)。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4×109/L、置管时间>10个月、留置季节为夏季、化疗次数≥4次、合并基础疾病、换药天数>7 d是影响 PICC 置管局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未感染组的功能领域、总体健康状况、总分高于感染组,症状领域评分低于感染组(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具有一定的PICC置管感染率,且感染的患者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引起感染的因素较多,与化疗次数、置管时间、白细胞计数、合并基础疾病、换药天数、留置季节有关,临床上需予以充分重视,以尽可能减少 PICC 局部感染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梁桂玲  梁宁安  杨钦灵  张桂萍  洪红 《生物磁学》2011,(15):2945-2947,3000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PF方案的两种给药途径(子宫动脉置管与静脉全身化疗)对宫颈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测定43例局部晚期宫颈癌病人子宫动脉置管与静脉全身化疗后癌组织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mRNA表达的影响,评价化疗近期效果。结果: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经子宫动脉置管与静脉全身化疗比较,临床缓解率相似,但是前者能显著减少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作用,子宫动脉置管组HIF-1αmRNA表达较静脉全身化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术前子宫动脉置管PF方案化疗,能降低宫颈癌组织的HIF-1αmRNA表达,能减小肿瘤体积。减少化疗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可行、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PF方案的两种给药途径(子宫动脉置管与静脉全身化疗)对宫颈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测定43例局部晚期宫颈癌病人子宫动脉置管与静脉全身化疗后癌组织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mRNA表达的影响,评价化疗近期效果。结果: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经子宫动脉置管与静脉全身化疗比较,临床缓解率相似,但是前者能显著减少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作用,子宫动脉置管组HIF-1αmRNA表达较静脉全身化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术前子宫动脉置管PF方案化疗,能降低宫颈癌组织的HIF-1αmRNA表达,能减小肿瘤体积,减少化疗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可行、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陈小梅 《蛇志》2009,21(4):336-337
恶性肿瘤病人化疗用药时间较长,而高浓度化疗药物,特别是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对外周浅静脉的损伤较大,且易引起药液外渗。因此.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及深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置管已越来越广泛用于临床.但化疗需要多个疗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深静脉置管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表单式记录方法,记录置管前手消毒、置管时机、置管部位、置管顿次、置管时间、穿刺点护理、输液接头、敷料选择等内容.结果 通过对64例置管患者的—预,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7.8%,其危险因素主要与置管技术、无菌原则、插管部位、使用时间、导管维护等有关.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使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的发生难以避免,针对其危险因素,采用表单式的护理方法,可以提醒操作者及维护者在置管前的准备、置管中的配合及置管后的护理方法,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利庆华  黄德斌  李焱  谢绍英 《蛇志》2016,(3):331-332
目的探讨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与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实验组采用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和术后血肿发生情况,并于置管后1、2、3、5天于穿刺口取样及拔管前取导管血、拔管后导管头端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细菌培养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和术后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锁骨下静脉交替置管术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探讨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比较实施前后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率的差异。结果患者年龄、留置时间、插管部位、置管次数、换药频率、伴随症和使用激素均是导致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后,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率由对照组的9.7%降低至试验组的4.4%,各项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置管患者存在诸多感染危险因素,通过对护理人员及患者进行积极的感染预防知识教育和护理技能培训,并对不同层次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改善了患者的静脉置管感染率,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技术在危重症惠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珐:选取323例预计颈内静脉穿刺困难的危重症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穿刺时间、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二次以上穿刺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323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无一例因穿刺失败改行其他部位中心静脉穿刺.超声多普勒引导穿刺置管操作时间184.6±20.5s.超声多普勒引导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3%.超声多普勒引导二次以上穿刺置管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4.64%.结论: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引导危重症怠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缩短了置管时间,减少了穿刺次数,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张莉 《蛇志》2005,17(2):123-124
我科自2003年以来,对12例晚期肿瘤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化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杨玲娟  邹金梅  倪雪梅  曹梅  熊玮 《生物磁学》2013,(34):6676-6678
目的:比较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三种不同途径进行PICC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寻找最佳置管途径。方法:对2010年-2012年入住我科的153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三种途径PICC置管成功率比较: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途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的途径应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选头静脉。  相似文献   

12.
《蛇志》2017,(4)
目的分析量化物理干预预防血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栓(CRVT)的效果。方法将175例血液肿瘤行PICC置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行PICC置管后给予量化物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CRVT和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CRVT发生率为2.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感染发生率为3.41%,低于对照组的5.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量化物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穿刺侧肌群收缩能力,促进血液微循环和淋巴回流,在预防血液肿瘤患者CRVT发生率和降低感染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为进一步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PICC置管患者,总结归纳导管给药和置管护理后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规范导管护理,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结果 PICC置管后有6例发生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致拔管。结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在各项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手卫生,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防止交叉感染,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尹小乐  吕艳梅 《蛇志》2011,23(4):406-407
静脉营养是早产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常用的重要治疗手段,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目前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中广泛应用,它解决了新生儿外周静脉置管固定困难,留置时间短的问题,为治疗与能量供应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由于新生儿PICC管径小,在非连续输液时或脂肪乳剂输注时常易引起堵塞,此外,PICC堵塞的原因还有药物沉淀、机械性堵塞。导管堵塞已成为PICC置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重症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锁骨下静脉,首选右侧,如果穿刺右侧失败改为左侧。穿刺成功后用扩张器扩皮,最后顺导丝置入导管,根据患者身高置管长度为12~15 cm,局部缝合固定,外敷纱布封闭或用一次性贴膜封闭。静脉留置管接三通静脉输液管。结果:286例首次穿刺右侧成功282例,4例失败后改选左侧成功。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最短3天,最长45天,留置时间平均为18天。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中抢救治疗重症患者是十分便利、有效的措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较其他深静脉穿刺置管如股静脉、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及PICC相比较,更利于护理并具有费用低廉的优点。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十分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泌尿外科中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传统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138例泌尿外科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腹腔镜手术组)和对照组(传统手术组)两组,每组69例。观察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min)、平均出血总量(mL)、住院天数(d)、置管引流时间(min)、尿管留置时间(mL)、静脉输液时间(d)及并发症几方面的治疗效果分析。结果:与传统手术组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组在手术时间(min)、平均出血总量(mL)、置管引流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静脉输液时间及并发症上均有所减少,住院天数(d)也相应缩短,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泌尿外科应用腹腔镜技术,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手术中出血量少、置管引流时间和导尿管留置时间短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使病人恢复快、缩短治疗周期,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保证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完善留置PICC导管安全管理制度,为宫颈癌化疗患者留置PICC导管通道,保证化疗过程安全顺利进行。方法对279例宫颈癌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穿刺及留置导管过程中从护士培养、健康宣教、操作流程、导管维护、出院教育、并发症处理等方面实施安全管理,进行大剂量、长周期化疗。结果 279例患者通过应用PICC导管顺利完成治疗,未发生脱管、断管、化学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等现象,无PICC相关医患纠纷发生。结论对PICC导管实施安全管理,可保证化疗顺利进行,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导管血透后并发穿刺口渗血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梅 《蛇志》2007,19(3):229-230
中心动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是将导管直接插入粗大的中心静脉,具有血透时血流量充足、方法简单易行、可反复使用的优点,因此,该技术成为当今最常见的临时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道。但由于其管径较粗,置管时间较长,如护理不当,可导致出血、感染、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其中出血也较常见[1]。我科2004~2006年共有40例患者出现穿刺口渗血,经过精心的护理,未造成严重后果,现将预防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40例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病人,男28例,女12例,年龄18~62岁。透析前后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其中经颈内静脉置管32例,经股静脉置管7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一起中心静脉置管后菌血症暴发感染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防治措施,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肿瘤内科4例患者在2008年8月4日-8日期间因中心静脉置管后菌血症暴发流行进行调查分析。结果4例患者血培养、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和治疗室台面等均分离出产酸克雷伯菌,且药物菌谱完全一致。结论此次产酸克雷伯菌引起的菌血症为局部暴发流行。部分人员无菌观念淡薄、无菌操作执行不严可能是引起此次感染的主要原因。提示中心静脉置管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感染症状,应考虑中心静脉置管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暴发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等,为预防和控制院内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8年7月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的4例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暴发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临床情况、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暴发原因以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4例医院感染暴发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患儿均存在基础疾病、有机械通气史、存在中心静脉或动脉置管、静脉或动脉置管前后均使用碘伏消毒、曾使用广谱抗生素、输血制品,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均是发热。药敏方面,医院感染暴发的4例白色念珠菌感染患儿对唑类及5-氟胞嘧啶均耐药,但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经拔除血管置管、减少或者避免广谱抗菌药的应用,根据药敏使用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B抗真菌等积极治疗,1例患儿放弃治疗后死亡,3例患儿顺利出院。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可知,留置中心静脉或动脉置管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留置中心静脉或动脉置管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暴发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患儿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唑类及5-氟胞嘧啶耐药的患儿使用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B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