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面瘫又称口僻、吊线风.临床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甚者口角流涎,咀嚼时食物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或因面瘫口歪致说话吐字不清.面瘫临床一般分为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两者.本文主要论述周围性面瘫的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2.
<正>周围性面瘫是由于经颅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导致面部表情肌出现瘫痪,以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春秋季节常见病,尤以青壮年多发,一般为单侧受累。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因存在炎性  相似文献   

3.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经颅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导致面部表情肌出现瘫痪,以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春秋季节常见病,尤以青壮年多发,一般为单侧受累。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2003年3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分型、分期治疗该病2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2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25例,女95例;年龄5~72岁,平均29.2岁;病程2~62 d,平均15.6 d.患者主要症状及体征为一侧面肌完全或不完全瘫痪.以患侧表情动作丧失,口角下垂并偏向健侧为主要症状,患侧额纹消失、不能蹙额皱眉、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口唇向健侧歪斜.  相似文献   

5.
温宇航 《新中医》1996,28(11):32-32
磁电疗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温宇航*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以患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鼻唇沟平坦,额纹变浅或消失,面部表情肌不能随意活动为主要症状。笔者自1992年以来,采用磁电疗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  相似文献   

6.
<正>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周围性面肌瘫痪。病因与受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有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为面瘫,该病具有起病突然、发病快等特点,临床表现显著,均会发生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肌肉板滞麻木、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口眼歪斜等症状[1]。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虽然该病的发生没有年龄界限,但是在20~70岁的人群中比较高发,不仅有  相似文献   

7.
吴新忠 《江苏中医药》2010,42(12):57-57
近年来,笔者运用以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门诊,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18~71岁;病程1~70d。诊断标准:起病多急,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皱额、蹙眉、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鼓腮、  相似文献   

8.
正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一般症状为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睛不能闭合、笑时口角牵向健侧、同侧舌肌瘫痪舌尖伸向患侧,有耳痛。本人对近2年来我院就诊的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灸、按摩结合口服蒙药治疗后,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论述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0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7天以内的12例、7~15天的13  相似文献   

9.
笔者于2005年1月-2009年9月采用体针辨证加上挑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26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260例患者均来源于我院门诊和会诊患者,其中男664例,女596例;年龄最小16个月,最大78岁,平均43.7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20年,平均232.5天.患者均表现为患侧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等,多为单侧发病.  相似文献   

1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 ,多发病 ,可发于任何年龄阶段 ,可谓发病年龄跨度大。笔者在多年来的临床中发现 ,治疗该病若仅仅针刺局部腧穴 ,往往疗程较长 ,且易遗留后遗症 ;而采用辨证施穴不仅可明显缩短疗程 ,大大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而且对于迁延不愈的疑难性面瘫也有较好的疗效。现探讨如下 :1 诊断标准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为标准。凡急性起病 ,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不能作蹙眉、皱额、鼓颊等动作 ,病侧额纹消失 ,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口角歪向健侧 ,漱口漏水 ,进餐时食物…  相似文献   

11.
电针结合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针刺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自1997年11月至1999年9月应用电针结合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48例中,男20例,女28例;左侧面瘫23例,右侧面瘫25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年。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拟定,凡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皱额和蹙眉,眼睑不能闭合或不能完全闭合,贝尔(bell)氏征阳性,患者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至向健侧,鼓腮时一侧口角漏气.…  相似文献   

12.
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特征的疾病,绝大多数为单侧发病,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表现为患侧口眼歪斜、露睛流泪,额纹、鼻唇沟变浅甚至消失,肌力减弱或丧失致面部向健侧偏歪,口腔、表情功能不同程度不全。临床分为中枢型和周围型,以周围型多见。笔者近年来采用改进加电方法的电针、患侧面部按摩、意识自主支配患侧表情肌运动锻炼三联疗法,治疗周围型面瘫56例,疗效显著提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约占我国神经系统疾病的7.7%[1].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抬额蹙眉困难,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讲话漏风,流涎,食物滞留于齿周,或伴有乳突区疼痛等,少数患者还有味觉丧失、听觉异常等[2-4].其发病主要与面神经功能受损、嗜神经病毒感染、咽部或...  相似文献   

14.
面神经炎引致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病,笔者在临床重用防风配牵正散治疗本病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排除中枢性、感染性和肿瘤等所致面瘫。主要临床表现:突发单侧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不能皱额,鼻唇沟变浅,患侧闭目、鼓颊异常,进食时食物滞留在患侧齿颊内,流涎。1.2一般资料:3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病程最长17天,最短1天,平均6天。2治疗方法用牵正散方加防风,具体方药如下:白附子12g、白僵蚕12g、全蝎10g…  相似文献   

15.
正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Bell palsy)或面神经炎,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眼裂扩大,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多伴有患侧耳后疼痛及味觉减退为表现。中医称之为面瘫,口眼歪斜。中医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经济方便,患者易于接受。中医外治法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  相似文献   

16.
<正>周围性面瘫是因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以病侧眼裂变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针灸作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干预方法,临床疗效确切,尤其是透刺法相对于单纯刺  相似文献   

17.
刘彦岭  杨倩 《河北中医》2000,22(10):776
1991-03~2000-04,我们采用手法结合中药外洗治疗周围性面瘫70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70例,其中男47例,女23例;<20岁16例,20~40岁31例,40~60岁15例,>60岁8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2日,最长1.5年.临床主要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不能皱眉闭眼,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且歪向健侧,吹口哨动作时漏气等.  相似文献   

18.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以患侧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或消失,嘴向健侧偏歪,鼻唇沟变浅为主要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54例,效果满意,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贝尔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以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表现,如额纹消失,眼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贝尔征等~([1])。目前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劳累后起病。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20.
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7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70例患者均根据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确诊 [1]。男 40例 ,女 3 0例 ;年龄最小 1 8岁 ,最大 6 7岁。其中 1 8~ 2 4岁 47例 ,2 5~ 45岁 1 4例 ,46~ 6 7岁 9例。临床表现 :通常急性起病 ,于数小时或 1~ 2 d内达高峰。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 ,不能皱额蹙眉 ,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患侧鼻唇变浅、口角下垂 ,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 ,进食时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病程最短 1d,最长 3月余。2 治疗方法2 .1 取穴 透穴及进针方向 :从鱼尾透鱼腰 ;从瞳子直下 0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