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板栗淀粉与板栗变性淀粉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比较了板栗淀粉,板栗氧化淀粉,板栗羟丙基淀粉,板栗磷酸酯淀粉的主要物理性质并测定了板栗淀粉及其3种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透光率、溶解性和膨胀度、糊化特性等性质。结果表明:板栗淀粉经过变性后,3种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和透光率上升,溶解度变大;氧化淀粉和羟丙基淀粉的膨胀度小于板栗淀粉,磷酸酯淀粉的膨胀度大于板栗淀粉;板栗淀粉糊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95℃的黏度与50℃的黏度以及在二者温度保温1 h的黏度值均低于板栗淀粉;板栗变性淀粉糊的热黏度稳定性和冷黏度稳定性与板栗淀粉相比变化较大;板栗变性淀粉的凝胶性和凝沉性均低于板栗淀粉,抗老化能力强于板栗淀粉。  相似文献   

2.
将马铃薯淀粉分别与瓜尔胶和黄原胶以一定的比例复配,探讨两种胶体对马铃薯淀粉黏度、热稳定性、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和质构特性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瓜尔胶提高了淀粉糊的黏度和冻融稳定性,降低了淀粉糊的热稳定性、凝沉性、硬度、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而黄原胶增加了淀粉糊的热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但降低了糊的黏度、凝沉性、硬度、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且随着两种胶体含量的不同淀粉糊化特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以8种类型变性淀粉为研究对象,对其冻融稳定性、糊化特性、透明度、凝沉性、凝胶强度等理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预糊化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蜡质玉米淀粉的冻融稳定性最好;蜡质玉米氧化淀粉的透明度最佳;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马铃薯淀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蜡质玉米淀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木薯淀粉、预糊化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蜡质玉米淀粉的凝沉性较强,而蜡质氧化淀粉几乎无凝沉性;乙酰化二淀粉己二酸酯木薯淀粉的凝胶强度最大;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蜡质玉米淀粉的最高黏度值最大,消减值最大;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最高;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玉米淀粉的冻融稳定性、凝沉性优于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马铃薯淀粉,且凝胶强度较高;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蜡质玉米淀粉的黏度明显高于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木薯淀粉,而后者的冻融稳定性、透明度、凝沉性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热处理及食品添加剂对荞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荞麦淀粉经过热处理后,易糊化,易凝沉,透明度降低,冻融稳定性差。添加蔗糖、食盐、磷酸盐、乳化剂后荞麦淀粉较难糊化,透明度降低,但蔗糖、乳化剂阻止荞麦淀粉凝沉,而食盐、磷酸盐则相反;添加维生素C、溴酸钾对荞麦淀粉的糊化特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黑血糯米粉的物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黑血糯的营养成分,黑血糯淀粉的颗粒形貌和结晶性质,糊的凝沉性,冻融稳定性以及糊的粘度曲线。结果表明黑血糯的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合理,结晶度高,糊化温度高,糊的凝沉性低,冻融稳定性一般。可知酸、碱可以促进黑血糯的糊化,而蔗糖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羧甲基淀粉糊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羧甲基淀粉糊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包括糊的冷热粘度稳定性、凝沉性、冻融稳定性、透明度、pH值和介质(蔗糖,氯化钠)对糊粘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经过羧甲基化后,糊的热粘度稳定性大为降低,冷粘度稳定性增加;在pH3.5~8.5范围内,有较好的耐酸碱稳定性;10%蔗糖对糊粘度性质影响不明显,添加氯化钠会使糊化温度升高,峰值粘度降低,凝沉性增大;羧甲基淀粉具有易糊化,糊凝沉性低,冻融稳定性好和透明度高的优良性质。  相似文献   

7.
玉米磷酸酯淀粉取代度对其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不同取代度的玉米磷酸酯淀粉,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取代度的磷酸酯淀粉对其透明度、黏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流变学特性等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玉米淀粉磷酸酯化后其透明度、黏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和流变学特性相比原淀粉都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其中淀粉糊化后的透明度和黏度随着取代度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酯化反应并未破坏淀粉的颗粒结构,只是在原来的淀粉分子链上增加了新的基团。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板栗粉中占主要成分的淀粉的研究,为后期板栗粉冲剂开发提供试验理论依据,探讨了板栗淀粉糊的溶解度和膨润力、透明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以及凝胶强度等性质,并与小麦淀粉、玉米淀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85℃开始,板粟淀粉的溶解度和膨润力都有很明显的上升;板栗淀粉的透明度低于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相似;凝沉现象随时间的增加比较明显;板栗淀粉的冻融稳定性和凝胶强度性质较其他两种淀粉出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自制的琥珀酸酯化马铃薯淀粉、琥珀酸酯化低交联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原淀粉的RVA图谱、透明度、凝沉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显微形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同单纯酯化相比较,交联后再酯化有利于稳定其糊化温度和粘度,可提高马铃薯淀粉的透明度、凝沉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酯化反应对淀粉颗粒的损伤主要产生在淀粉表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玉米淀粉与黄原胶复配体系的糊化和回生特性。RVA糊化实验表明黄原胶降低了玉米淀粉的成糊温度,并随着黄原胶在复配体系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其复配体系的峰值黏度和终值黏度均显著增加(p<0.05),崩解值和回生值降低(p<0.05)。热稳定性实验表明加入黄原胶后的复配体系在95℃之后的高温下可以较长时间维持体系的黏度,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凝沉性实验表明黄原胶可以降低玉米淀粉的凝沉作用,当m(玉米淀粉)∶m(黄原胶)为9∶1时复配体系凝沉作用最小,在120h后仍无明显上清液析出。冻融稳定性实验表明黄原胶能抑制复配体系的回生,提高其冻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鹰嘴豆、饭豆、绿豆淀粉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以鹰嘴豆、饭豆、绿豆淀粉为对象,研究了不同豆类淀粉的糊化性、膨胀度、溶解度、淀粉-碘复合物的可见光谱、淀粉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以及沉降体积等性质。结果表明:绿豆淀粉的成糊温度和峰黏度最高,而鹰嘴豆淀粉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最好;3种淀粉的膨胀度和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并且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都在620 nm左右。绿豆淀粉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和凝沉性最好,沉降体积最大。  相似文献   

12.
马龙  郑桂富  王凯  许晖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2):147-150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与三偏磷酸钠反应,制得甘薯淀粉磷酸酯;并采用偏光显微镜、分光光度计、旋转粘度计等现代分析仪器,对所生成不同取代度的淀粉磷酸酯糊化特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薯淀粉磷酸酯糊化温度升高,其冷热粘度稳定性、冻融稳定性、耐盐能力较原淀粉有所提高,但透明度、凝沉性与原淀粉相比无明显优势;取代度的变化对这些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洪泽湖野生红莲子、芡实、菱角中淀粉的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洪泽湖野生的红莲子、芡实、菱角为原料,采用浸泡法制备3种淀粉,并对3种淀粉的颗粒形貌、大小、结晶结构、热学性质、溶解度、膨胀度、糊化特性、分子大小与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莲子、芡实和菱角淀粉体积平均粒径分别为11.77,2.15,25.76μm,且颗粒大小均匀。3种淀粉均为A型结晶构型,莲子、芡实和菱角淀粉的晶体度分别为27.1%,23.7%,25.7%。糊化峰值温度分别为76.04,72.37,75.88℃,糊化焓值分别为8.46,5.58,4.63J/g。3种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较差,易形成局部的微晶束,易凝沉、易回生,均不适合应用于冷冻食品;3种淀粉糊的透明度介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之间;3种淀粉的热糊稳定性较好,适用于高温食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10种淀粉的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10种植物淀粉糊透明度、凝沉性、冻融性、流变性的理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薯类淀粉相对于其他类的淀粉糊具有更高的透明性、较低的凝沉比和黏度。加糖加盐对不同淀粉糊有不同的凝沉作用。相对于其他淀粉,玉米、糯米、高粱和小麦淀粉的析水率较低,有较好的冻融性。高粱淀粉、绿豆淀粉,马铃薯淀粉、藕粉淀粉、木薯淀粉黏度均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明显剪切稀化,呈典型的假塑性流体特性和具有触变性。高粱淀粉、绿豆淀粉有较高的黏性。高粱、小麦、糯米淀粉糊不耐酸性,而红薯、马铃薯、绿豆、藕粉、木薯淀粉糊相对来说比较耐酸性。所有类型的淀粉糊随着pH增加黏度有渐增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不同取代度板栗淀粉磷酸酯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改变板栗淀粉酯化反应的时间,制得不同取代度的板栗淀粉磷酸酯,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板栗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可见椭圆形、三角形、梨形等;改性后,淀粉颗粒出现不同程度凹陷、破损和裂痕。同时,随着取代度的增加,其透明度、溶解度、膨胀度增加,冻融稳定性提高。质构分析显示,改性后,其凝胶的硬度、脆裂性、胶黏性和咀嚼性降低,内聚性和黏附性增大。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显示,改性后,其糊化初始温度、吸热高峰温度和糊化最终温度降低,糊化热焓值显著变小。糊化特性显示,改性后的淀粉糊黏度提高,糊化温度降低,黏度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黑龙江省主栽小米淀粉的特性,利用冰箱反复冻融法、紫外分光光度等方法,对6种小米淀粉的功能性质进行了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吨谷1号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和透明度最高,分别为10.36%±0.06%、18.24%±0.27%和3.58±0.23。朝新谷8号淀粉的凝沉性最高,冻融稳定性最差。直链淀粉含量与溶解度、膨胀度、冻融稳定性和透明度呈负相关;与凝沉性呈正相关。支链淀粉含量与溶解度、膨胀度和凝沉性呈正相关,与冻融稳定性呈负相关。淀粉的支直比与溶解度、膨胀度、冻融稳定性和透明度呈正相关,与凝沉性呈负相关。本研究为小米及其淀粉的深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G4淀粉酶抑制小麦淀粉老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G4淀粉酶处理小麦淀粉相关理化性质,如凝沉性、冻融稳定性、糊化特性、质构性、溶胀度和可溶指数等,研究G4酶对小麦淀粉抗老化性。实验结果表明:经G4淀粉酶处理后,小麦淀粉凝沉体积提高57.5%,析水率和粘度均有所降低;随温度升高,两种小麦淀粉溶胀度和可溶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但G4酶处理小麦淀粉溶胀度和可溶指数明显高于原小麦淀粉,小麦淀粉凝胶硬度显著降低,G4淀粉酶具有抑制小麦淀粉老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茶叶籽淀粉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茶叶籽淀粉颗粒形貌、大小和糊化温度,测定其溶解度和膨胀度、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及黏度等理化性质,并与玉米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茶叶籽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呈椭圆形或球形;不易发生糊化;溶解度与膨胀度随温度变化程度不大;与玉米淀粉相比,透明度与冻融稳定性不及玉米淀粉糊,但抗老化性稍强,黏度也高于玉米淀粉。  相似文献   

19.
为合理地利用丰富的大米淀粉资源,以大米淀粉为原料,尿素为催化剂,正磷酸盐为酯化剂,采用响应曲面法确定了制备大米淀粉磷酸酯的最佳工艺条件:磷酸盐用量为淀粉质量的46.61%,催化剂用量为淀粉质量的4.03%,反应pH为5.5,反应时间为4.6 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磷酸酯淀粉的取代度为0.020 34。并用扫描电镜(SEM)对反应前后淀粉颗粒的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磷酸酯化后,部分淀粉颗粒受到侵蚀。同时研究了大米淀粉磷酸酯的理化性质,包括溶解度、膨胀度、糊化特性、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及黏弹特性。结果表明,相对于原淀粉,磷酸酯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黏度有所提高,糊化温度、凝沉性、凝胶硬度和强度则下降。  相似文献   

20.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分别研究一定添加量(1%、5%、10%)的大豆肽和豌豆肽,与大米淀粉进行共糊化的相互作用及对其理化性质(透明度、凝沉性、溶解度、膨胀度、冻融稳定性、消化性能、糊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的加入对体系RVA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原淀粉相比,豌豆肽的加入使大米淀粉糊的透明度显著增加,但大豆肽的添加对透明度的影响不显著。大豆肽和豌豆肽的加入均能显著改善原淀粉的冻融稳定性、溶解度和膨胀度,且大豆肽的影响比豌豆肽更明显。5%、10%的豌豆肽显著增加了大米淀粉的凝沉体积比,但大豆肽各添加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大豆肽的加入使大米淀粉硬度显著下降。此外,加入豌豆肽和大豆肽后,RDS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大豆肽的效果显著大于豌豆肽,其中5%的大豆肽使SDS和RS增加最多。可见,豌豆肽和大豆肽能改善大米淀粉的糊化和老化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