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6/E7 m RNA检测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宫颈病变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65例HR-HPV感染者,其中100例病理结果为正常宫颈/慢性炎症(对照组),8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33例CINⅡ级,28例CINⅢ级,16例宫颈癌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采用支链DNA(b-DNA)技术检测HPV E6/E7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CINⅡ级(81.82%)、CINⅢ级(89.29%)、宫颈癌组(100.00%)的HPV E6/E7 m RN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0.00%)和CINⅠ级(3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NⅡ级、CINⅢ级、宫颈癌组的HPV E6/E7 m RNA表达量也高于对照组和CIN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和癌组的HPV E6/E7 m RNA阳性率及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非典型鳞状细胞(ASC)和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组(P<0.05)。结论 HPV E6/E7 m RNA的表达可能提示了病毒的活性和病变的进展程度,可能成为筛查出高级别宫颈病变的有效指标,可以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讨HPV、p16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各级别宫颈病变患者130例,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分型技术(HybriMax)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宫颈脱落细胞标本HPV分型检测及病理活检或手术标本p16蛋白染色,分析HPV感染、p16蛋白表达与各级别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①130例宫颈病变中检出15种常见的HPV亚型(检出率为71.4%),从高到低前5种依次为HPV16(56.15%)、HPV33(10.00%)、HPV18(6.92%)、HPV58(5.38%)、HPV31(3.85%)。②高危-HPV阳性率在浸润癌、CIN各组明显高于宫颈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p16在CINⅡ/Ⅲ和宫颈浸润癌各组中为过表达(中、强阳性表达),在CINⅠ和正常组为阴性或弱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在CINⅡ/Ⅲ和浸润癌组明显高于CINⅠ和宫颈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HPV-16感染与p16表达呈密切相关r=0.998,P<0.01。结论宫颈病变与HPV感染密切相关,HPV16与宫颈癌关系最密切;p16免疫染色可以区分低、高度CIN。  相似文献   

3.
廖林虹 《江西医药》2014,(12):1408-1410
目的:研究p16和IMP3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CIN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慢性宫颈炎、97例CINⅠ、78例CINⅡ、68例CINⅢ和2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p16和IMP3的表达。结果 p16在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鳞状细胞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5.7%、97.4%、97.1%和91.7%。p16在慢性宫颈炎与低级别CIN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高级别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CIN和慢性宫颈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高级别CIN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没有差异(P〉0.05)。IMP3在慢性宫颈炎和CINⅠ中不表达,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Ⅱ和CIN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和23.5%,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7%,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16的表达强度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到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升高,IMP3表达主要在病变的晚期阶段。 p16和IMP3结合应用有助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分级。  相似文献   

4.
HPV16-E6蛋白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华  辛华栋  吴士茜 《河北医药》2010,32(12):1534-1537
目的 研究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蛋白(human papillomavirus-16 E6 protein,HPV16-E6)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16-E6蛋白在宫颈正常组织、慢性炎症、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浸润癌上皮中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HPV16-E6在正常宫颈、宫颈炎、CIN,宫颈癌各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5%、38.35%、46.15%、71.11%,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0,P〈0.01).经χ2分割后比较(α′=0.007143),宫颈癌组、CIN组、宫颈炎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P〈0.05),宫颈癌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宫颈炎组(P〈0.01).HPV16-E6与年龄、病理类型、宫旁或脉管浸润相关(P〈0.05).结论 HPV16-E6与宫颈癌的启动、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均密切相关.HPV疫苗对于宫颈癌的防治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肉眼拟诊为宫颈糜烂的患者其组织学诊断及人乳头瘤病毒16型(或18型)E6蛋白(HPV16/18E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年龄为18~65岁的肉眼观为宫颈糜烂的患者100例,分为宫颈轻度糜烂组(30例)、中度糜烂组(41例)、重度糜烂组(29例),光滑组100例(对照组)。分别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作出病理组织学诊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定宫颈组织中HPV16/18E6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宫颈活检的病理结果分为正常、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Ca)。各组间疾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INⅡ、CINⅢ及Ca随着疾病严重程度亦呈增加趋势。(2)宫颈光滑组、轻度糜烂组、中度糜烂组及重度糜烂组的HPV16/18E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1.0%、26.7%、31.7%及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光滑组与轻度糜烂组及中度糜烂组、轻度糜烂组与中度糜烂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糜烂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肉眼拟诊为宫颈糜烂的患者其组织学诊断多样化,糜烂程度越高,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可能性越大,HPV16/18E6的表达水平亦有随之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侯菊茹  金东岭  刘现军  王蕾 《河北医药》2010,32(9):1043-1045
目的探讨大肠癌缺失基因(deletedin colorectal carcinoma gene,DCC)和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DCC和Ki67在16例CIN和33例宫颈癌中的表达。结果DCC和Ki67在慢性宫颈炎、CINI-Ⅱ级、CINⅢ级和宫颈浸润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5.0%、50.0%、37.5%、24.2%和10.0%、43.8%、75.0%、87.9%。DCC在宫颈浸润癌和CINⅢ级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慢性宫颈炎组织(P〈0.05),其阳性表达率与年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无关(P〉0.05)。Ki67在宫颈浸润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CINI~Ⅱ级和慢性宫颈炎组织(P〈0.05);Ki67在各级CIN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织(P〈0.05);Ki67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P〈0.05)。结论DCC的检测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而Ki67的检测则不仅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而且还是监控子宫颈癌发展以及两后的判断饷雷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突变型p53基因在宫颈癌前病变、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进一步分析FHIT对子宫颈癌早期诊断、治疗的意义.方法 在20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10例CIN Ⅰ级、20例CINⅡ级、20例CINⅢ级宫颈组织;70例宫颈癌组织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FHIT、p53的表达.结果 FHIT表达阳性:正常宫颈组20例,为100% (20/20);CIN Ⅰ组6例,为60%( 6/10);CINⅡ组8例,为40%( 8/20);CINⅢ组5例,为25% (5/20);宫颈癌组2例,为3%(2/70);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表达阳性:正常宫颈组0例,为0%(0/20);CIN Ⅰ组2例,为20%(2/10);CINⅡ组7例,为35% (7/20);CINⅢ组11例,为55%(11/20);宫颈癌组49例,为70%(49/70),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CIN和宫颈癌之间,FHIT和p53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FHIT的缺失和p53的过度表达是宫颈癌的早期、频发事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呈负相关,FHIT可作为高危型CIN的筛查,为宫颈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肉眼拟诊为宫颈糜烂的患者其组织学诊断及人乳头瘤病毒16型(或18型)E6蛋白(HPV16/18E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年龄为18~65岁的肉眼观为宫颈糜烂的患者100例,分为宫颈轻度糜烂组(30例)、中度糜烂组(41例)、重度糜烂组(29例),光滑组100例(对照组).分别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作出病理组织学诊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定宫颈组织中HPV16/18 E6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宫颈活检的病理结果分为正常、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Ca).各组间疾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INⅡ、CINⅢ及Ca随着疾病严重程度亦呈增加趋势.(2)宫颈光滑组、轻度糜烂组、中度糜烂组及重度糜烂组的HPV16/18 E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1.0%、26.7%、31.7%及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光滑组与轻度糜烂组及中度糜烂组、轻度糜烂组与中度糜烂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重度糜烂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肉眼拟诊为宫颈糜烂的患者其组织学诊断多样化,糜烂程度越高,发生宫颁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可能性越大,HPV16/18 E6的表达水平亦有随之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HPV16E6、E7基因载量与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前病变进展的关系;评价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PV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24例宫颈组织(包括宫颈癌和癌前病)和96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FQ-PCR)检测早期基因E6、E7和β-肌动蛋白的拷贝数,分析病毒载量.结果 ①β-肌动蛋白阳性标本中,正常对照组、宫颈炎组、CIN组和宫颈癌组HPV16 E6阳性率分别是3.29%、93.3%、75.7%和83.1%;E7阳性率分别是64.8%、86.6%、81%和100%,E6/E7的检出率随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升高,但宫颈癌、CIN、宫颈炎3组之间E6/E7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x2=0.66,P>0.05; x2 =0.08,P>0.05).②HPV16 E6载量(均数±标准差)在正常对照:0.00068±0.00、CINⅠ:1.12±1.98、CINⅡ:0.69±1.02、CIN Ⅲ:3.22±7.86、宫颈癌:2.83±4.59.不同病变组病毒载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r=0.83,P<0.01).③HPV16 E7载量(均数±标准差)在正常对照:1.80±5.86、CINⅠ:2220±3894、CIN Ⅱ:11340±21848、CINⅢ:7908±1.02、宫颈癌:9194±20478.各级病变载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r=0.754,P <0.01).结论 采用FQ-PCR检测宫颈组织HPV16 E6/E7结果显示,病毒载量与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病变程度高度相关,其病毒载量可能是预测宫颈病变的理想指标;FQ-PCR方法检测宫颈病变中HPV DNA载量,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对宫颈癌的普查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院妇科门诊在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间行宫颈癌筛选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为主要的参考标准,其中宫颈炎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期20例、CINⅡ~Ⅲ期20例,宫颈癌Ⅰ期8例,宫颈癌Ⅱ期2例。对患者分别进行阴道镜下多点活组织检查、高危HPV-DNA检测,分析宫颈病变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炎、CINⅠ期、CINⅡ期、CINⅢ期、宫颈癌患者病毒感染率分别为36.00%、55.00%、80.00%、70.00%、90.00%,宫颈癌HPV-DNA载量高于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载量分布范围(1.0~99.9),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期、宫颈癌患者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载量分布范围(100.0~1000.0),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期发生率高于CINⅠ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布范围为1000.0及以上,CINⅠ期发生率高于CINⅡ期、CINⅢ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载量可反映宫颈病变情况,在宫颈癌筛选中具有重要价值,可提高宫颈癌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癌变过程中C-myc基因与其相关蛋白E2F-1、P15INK4b的表达以及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份宫颈鳞癌、61份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其中CINⅠ~Ⅱ级31份,CINⅢ级30份)和21份正常宫颈组织。所有病例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组宫颈病变中C-myc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Elivison二步法)检测各组中E2F-1、P15INK4b蛋白的表达。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随着宫颈从正常组织到发生CINⅠ~Ⅱ、CINⅢ直至发展为鳞状细胞癌,C-mycmRNA、E2F-1和P15INK4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mRNA在2组间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2F-1蛋白的阳性表达在CINⅢ与宫颈鳞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INK4b蛋白的阳性表达在CINⅠ~Ⅱ与CINⅢ、CINⅢ与鳞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mRNA与E2F-1、P15INK4b的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E2F-1与P15INK4b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C-myc癌基因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高表达预示子宫颈鳞状细胞的不良转化。C-myc癌基因与E2F-1、P15INK4b蛋白共同作用于CINⅢ向浸润性鳞癌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商素洁  邱建敏  商华 《河北医药》2012,34(11):1608-1610
目的探讨PTEN和p53在宫颈鳞癌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蛋白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宫颈炎组织、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0例浸润宫颈癌组织中PTEN基因和p53的表达。结果 PTEN在慢性宫颈炎、CIN Ⅰ、CIN Ⅱ、CIN Ⅲ、浸润性宫颈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2%、73.33%、40%、36.67%,表达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表达与宫颈鳞癌病理分期有关(P<0.05),宫颈癌p53阳性的中PTEN缺失为70.83%,而p53阴性PTEN的缺失为61.5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N和p53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测定宫颈CIN中PTEN可作为宫颈癌的高危人群筛选指标,PTEN与p53检测还可作为宫颈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notch-1、p16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接收的83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例相对正常的宫颈组织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otch-1、p16蛋白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按照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CIN I级、慢性宫颈炎、正常宫颈的顺序,notch-1阳性率分别为:92%、77.27%、57.14%、27.78%、0;p16阳性率分别为:94.35%、68.18%、64.28%、38.89%、0,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tch-1、p16的表达和活化与在一定程度上与宫颈病变发展有关,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组织中notch-1、p16表达情况,有助于宫颈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PV)DNA16、18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妇科门诊875例慢性宫颈炎患者均采用HC:方法检测HPV-DNA16、18,同时进行阴道镜下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结果875例妇女患者,HPV16、18阳性者有259例,占29.6%。经阴道镜下定位活检病理确诊患者中HPV16、18阳性率分别为慢性宫颈炎15.5%(80/515),宫颈湿疣38.7%(74/191),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型61.9%(39/63),CINⅡ型58.7%(44/75),CINⅢ型62.5%(15/24),宫颈癌100%(7/7)。CINIHPV感染率高于CINⅠ/(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C2-HPV-DNA检测为一种先进有效的宫颈病变的筛查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Ki67、P16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诊断分级效果。方法选取本院5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Ⅰ型(CINⅠ)、50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其中,CINⅡ20例,CINⅢ30例)、5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观察患者Ki67、P16的表达效果。结果Ki67表达阳性细胞在宫颈鳞状上皮中的位置分布与CIN级别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16表达水平在CINⅠ、CINⅡ、CINⅢ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达水平与CIN级别呈正相关。结论Ki67、P16对子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和分级有一定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Galectin-1,LN蛋白在慢性宫颈炎(20例)、CINⅠ(20例)、CINⅡ-Ⅲ(20例),宫颈鳞癌(40例)中的表达。结果 Galectin-1在宫颈慢性炎症组,CINⅠ组、CINⅡ-Ⅲ组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P〈0.05),LN在各组中的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并且Galectin-1与LN呈负相关(P〈0.05)。结论 Galectin-1表达上调可能是维吾尔族妇女宫颈鳞癌发生的分子事件;Galectin-1和LN在维族妇女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载量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载量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6例21~69岁妇女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试验(HC2)进行HPV DNA检测,病毒载量由样本的相对光单位(RLU)与标准阳性对照(PC)之比来衡量。根据HR-HPV检测值将RLU/PC分为阴性(〈1)、低度载量(1~9)、中度载量(10~99)和高度载量(≥100)。宫颈病变按照病理诊断分为宫颈炎、CINⅠ级、CINⅡ~Ⅲ级、宫颈癌(SCC)。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发展,中、高度载量病例所占比例增加(宫颈炎组30.61%,CINⅠ组83.33%,CINⅡ~Ⅲ组90.48%,SCC组100%)。结论宫颈HR-HPV病毒载量是影响宫颈病变及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人乳头瘤病毒(HPV)与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病变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维吾尔族妇女正常或炎症的子宫颈组织标本30例为对照组,宫颈病理标本按病变程度及病理学诊断分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组、CINⅡ~Ⅲ组各30例、宫颈鳞癌组织30例子宫颈鳞癌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蛋白表达,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PV阳性率.结果 PTEN的蛋白表达率在正常或炎症的子宫颈组织、CIN Ⅰ、CINⅡ~Ⅲ、宫颈鳞癌组织中分别为83.3% 、73.3%、56.7%、23.3%,子宫颈鳞癌组阳性表达率明显减少,与前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HPV阳性率分别为43.3%、56.7%、76.7%、93.3%,HPV阳性率和子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病变组织中PTEN蛋白水平表达减少,与其宫颈病变呈负相关关系;是子宫颈组织恶变的信号.HPV感染与子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PV感染在子宫颈病变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子宫颈癌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高危型(HPV16/18)感染与宫颈病变、宫颈癌的关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和原位癌。方法:利用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筛查与病理学诊断相结合,以宫颈炎为对照组,对宫颈炎和高危患者(如ASCUS、CIN、宫颈原位癌)共685例进行HPVl6/18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高危患者中HPV16/18感染率为64.2%(124/193),其中宫颈癌、CINⅢ和CINⅡ的HPV16/18感染率为97.2%(69/71),CINⅠ感染率为52.0%(26/50),ASCUS感染率为40.3%(29/72),宫颈炎对照组感染率为11.2%(55/492),宫颈炎和高危患者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05),高危患者中〈40岁感染率为69.0%(40/58),≥40岁感染率为62.2%(84/135),两组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危型HPV16/18感染与宫颈病变,特别是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病变越重,HPV的感染率越高。提示宫颈癌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高危型HPV感染者,并且宫颈病变的发生与年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