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及拔除气管套管时间的影响。方法:纳入76例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呼吸训练和EDP治疗。呼吸训练和EDP的治疗量都是30min/次,1次/天,5天/周,持续8周。在8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VC、FEV1)、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拔管时间和拔管率。结果: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肺功能各项指标(FVC、FEV1)改善,膈肌移动度及膈肌厚度增加,拔管时间缩短,拔管率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DP联合呼吸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的肺功能,同时缩短拔管时间、提高拔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短波联合肺功能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90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家庭训练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辅以家庭肺功能训练及超短波治疗,家庭训练组则同时给予家庭肺功能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各组患者肺功能及膈肌功能改善情况,同时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各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3组患者经治疗6个月后,发现联合治疗组及家庭训练组FEV1占预计值%、FEV1/FVC%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SGRQ评分显著降低,并且以联合治疗组FEV1占预计值%及SGRQ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家庭训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FEV1占预计值%、FEV1/FVC%及SGRQ评分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3组患者治疗前后膈肌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超短波联合家庭肺功能训练对治疗COPD具有协同功效,能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霍飞翔  李响  张洪蕊  杨帅 《中国康复》2022,37(8):477-481
目的:探讨系统性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膈肌运动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和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系统性呼吸训练,观察周期为6周,对比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膈肌运动幅度及呼吸困难程度。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及膈肌运动幅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的FVC、FEV1、PEF、MVV值及膈肌运动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Brog呼吸困难评分从第3周均较第1周明显降低(P<0.05),且从第4周开始,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系统性呼吸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颈髓损伤患者的膈肌运动及肺功能,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呼吸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4.
冯利君  易新华 《中国康复》2010,25(3):212-213
目的:探讨运动并呼吸训练对慢阻肺(COPD)患者的影响。方法:COPD缓解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训练组各30例,均常规治疗。训练组增加运动和呼吸训练。结果:治疗2个月后,肺功能检测,FEV1(%)及FEV/FVC值训练组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临床自觉症状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运动并呼吸训练能显著改善缓解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呼吸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肺功能、运动功能、ADL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分为训练组(n=33)和对照组(n=25)。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呼吸训练,在训练前后均进行肺功能及血氧饱和度检测,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呼气流速(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动脉氧分压(Pa O2)、动脉血氧饱和度(Sp O2);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定、Barthel指数(MBI)ADL能力(ADL)评定、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生存质量评定。结果:经过12周的训练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FVC、FEV1/FVC、PEF)、血氧指标(Pa O2、Sp O2)、简式FMA评分、MBI、SF-36评分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呼吸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改善偏瘫患者的肺功能、运动功能、ADL能力以及生存质量,可作为有效的干预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六字诀”不同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呼吸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分成对照组、改良训练组和训练组,每组22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传统呼吸训练,改良训练组、训练组则分别给予改良“六字诀”呼吸训练、古法“六字诀”呼吸训练,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其中呼吸肌功能指标包括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肺通气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吸气峰值流速(PIF);膈肌运动幅度指标包括平静吸气位时及最大吸气位时膈肌移动度。 结果 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3组患者MIP、MEP及各项肺通气功能指标均明显提高,并且改良训练组MIP、MEP及各项肺通气指标在上述时间点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改良训练组患者在平静吸气位和最大吸气位时其膈肌移动度均显著增加,并且改良训练组膈肌移动度在上述时间点的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训练组及对照组。 结论 相较于古法“六字诀”呼吸训练及传统呼吸训练,改良“六字诀”呼吸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肺通气功能及膈肌移动度,并且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时其疗效仍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田蕾  郭羽  陈海军 《中国康复》2021,36(12):729-733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肺功能及呼吸困难(mMRC)分级的影响。方法:114例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持续6周。统计2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及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响应频率(Fres)、5Hz振荡频率下的气道阻力(R5)、肺顺应性(Cl)、气道阻力(Raw)]、肺功能[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6 min步行距离(6MWD)、膈肌功能[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移动度]及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评估测试(CA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6周后,观察组Fres、R5、Raw均低于对照组,Cl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FEV1/FVC、FVC、FEV1%及6MWD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膈肌移动度、DTei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MRC、CAT、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除了DTee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能改善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恢复膈肌功能和肺功能,在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减轻病情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机器人训练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R组)、呼吸组(RT组)和联合组(UT组),每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30min/次,1次/d,5d/周,共4周),R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机器人训练(1次/d,40min/次,5d/周,共4周),R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训练(1次/d,40min/次,5d/周,共4周),U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下肢机器人训练和呼吸训练(均1次/d,均20min/次,5d/周,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值(AT)及6min步行试验(6MWT)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FVC、FEV1、PEF、MVV、VO2peak、AT及6MWT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VC、FEV1、PEF、MVV、VO2peak、AT及6MW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UT组的各项评分均较R组和RT组改善更明显(P<0.05);且RT组较R组的FVC、FEV1、PEF、MVV、VO2peak、AT的评分也有明显提高(P<0.05),但6MWT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呼吸训练和下肢机器人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床旁超声评估缺血性脑卒中膈肌功能障碍患者吸气肌训练前后膈肌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膈肌功能障碍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吸气肌训练,应用床旁超声测量两组膈肌移动度、吸气时间及膈肌移动速度,肺功能检测获取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吸气压(MIP),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述参数,以及住院天数、肺炎发生率、死亡率的差异。分析膈肌移动度、吸气时间、膈肌移动速度与肺功能检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膈肌移动度、膈肌移动速度均较对照组增加,吸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膈肌移动度、膈肌移动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加,吸气时间较治疗前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治疗后FVC、FEV1、MVV、MIP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治疗后FVC、FEV1、MVV、MIP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观察个性化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6例,在观察期间对照组和干预组各有1例患者脱落。对照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体位引流结合震动排痰,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呼吸训练。观察周期为6周,对比两组患者的肺功能﹑膈肌移动度﹑膈肌增厚率、拔管时间及拔管成功率的情况。 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VC、FEV1及PEF)、膈肌活动度(DEq、DEd)、膈肌增厚率(DTF)均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6周后,两组患者的FVC、FEV1、PEF、DEq、DEd及DTF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且干预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干预组的拔管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干预组的拔管成功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个性化呼吸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的肺功能,缩短气管套管的拔除时间,提高拔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六字诀联合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3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PT、OT),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吸气肌肌力训练,联合吸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六字呼吸训练。练习3个月后,对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吸气肌功能进行检测,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干预3个月后,联合组和训练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干预后的FVC、FEV1、MV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干预后的FEV1、MV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干预后的FEV1、MVV均明显高于训练组(均P0.05);训练组与对照组间、联合组与训练组间的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联合组和训练组患者的MIP、PI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联合组患者干预后的MIP、PIF均明显高于训练组及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干预后的MIP、PI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单独的吸气肌训练相比,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六字诀联合吸气肌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吸气肌功能,对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膈肌功能及肺功能的变化。方法: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及健康受试者共60例,每组30例,收集所有受试者膈肌功能及肺功能数据,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使用膈肌超声评估患者平静呼吸及深呼吸膈肌厚度、膈肌活动度,并计算膈肌增厚率;行吸气肌压力检测:评估患者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FVC)、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结果:脑卒中组及健康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卒中组受累侧深吸气末膈肌厚度及膈肌增厚率显著下降(P<0.01),非受累侧深吸气末膈肌厚度及膈肌增厚率明显下降(P<0.05);受累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床旁超声技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吸气肌训练能否改善膈肌功能障碍,判断通过吸气肌训练是否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附属衡水市人民医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通过超声技术探测膈肌舒缩活动,辨别病人是否有着膈肌功能的障碍。使用阈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仪,使用40%的MIP(最大吸气压)作为负荷,锻炼吸气肌,每天进行30min, 1次/日,1周训练5日,持续2周。观察指标为测定最大吸气压(MIP)、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膈肌移动幅度、吸气时间、住ICU天数和院内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FVC、MVV、FEV1、最大吸气压治疗的前后对比P<0.05,差异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予以吸气肌锻炼后FVC、MVV、FEV1、MIP数值均前增加。而对照组FVC、MVV、FEV1、最大吸气压治疗的前后对比P>0.05,差异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VV、FEV1、MIP、FVC两组对比P<0.05,治疗后实验组病人的肺功能比之前有好转。实验组膈肌移动幅度、膈肌移动速度、吸气时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膈肌移动幅度、膈肌移动速率治疗后和治疗前比P<0.05,差异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吸气时长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比P>0.05, 差异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膈肌移动幅度、膈肌移动速度、吸气时间治疗后进行比较P<0.05,差异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吸气肌锻炼后能够改善膈肌功能障碍,患者肺功能较前好转,同时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4.
华玲  王志  许忠梅  郝建凤  陆晓 《中国康复》2021,36(9):538-541
目的: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最大吸气压(MIP) 、吸气峰流速(PIF)评估患者吸气肌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1秒率(FEV1 /FVC)、呼气流量峰值(PEF)评估患者肺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MIP、PIF、FVC、FEV1、PE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的FEV1/FVC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吸气肌力量,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5.
冯畑  王盛强  汤智伟  肖峰  闫勃  陈灿  方征宇 《中国康复》2022,37(12):718-721
目的:观察普拉提训练对脑卒中恢复中期患者肺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7例脑卒中恢复中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3例。2 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于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普拉提训练。2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和FEV1/FVC评估肺功能,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估患者疲劳度,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比较2组患者肺功能、疲劳度变化情况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VC、FEV1、FEV1/FVC、PEF及FMA-L、FSS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2组FVC、FEV1、PEF及FMA-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FEV1/FVC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普拉提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恢复中期患者肺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缓解疲劳度,临床治疗应充分重视脑卒中患者的肺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由于患者原因,有6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24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每组12例。2组患者根据功能障碍情况均接受相应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流量峰值(PEF)占预计值百分比评估肺通气功能,采用最大吸气压(MIP)和吸气峰流速(PIF)评估吸气肌功能,通过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以及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和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并计算膈肌增厚率(DTF),分析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FVC、FEV1、PEF、MIP和PIF以及深呼吸时患侧膈肌移动度和隔肌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观测指标[FVC(84.67±15.97)%、FEV1(79.08±11.46)%、MIP(63.77±23.50)cmH2O、PIF(3.55±1.38)L/s、膈肌移动度(4.80±1.42)cm、DTei(0.59±0.15)cm、DTF(97.29±46.11)%]均较组内治疗前[FVC(57.42±17.84)%、FEV1(56.00±19.16)%、MIP(39.33±18.86 cmH2O、PIF(1.87±0.85)L/s及(3.14±1.24)cm、(0.42±0.10)cm、(54.79±31.38)%]和对照组治疗后[FVC(67.75±22.26)%、FEV1(66.08±17.95)%、MIP(41.73±20.67)cmH2O、PIF(2.32±1.27)L/s及(3.29±1.09)cm、(0.47±0.11)cm、(49.97±44.57)%]有显著提高(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的PEF、DTee、肺部感染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吸气肌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吸气肌功能、膈肌移动度及收缩时膈肌厚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联合腹肌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体外膈肌起搏组(n=18)和联合治疗组(n=18)。3组均接受常规呼吸训练,体外膈肌起搏组增加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联合治疗组联合应用体外膈肌起搏和腹肌电刺激治疗,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和最大呼气压(MEP),超声检测膈肌活动度和膈肌厚度。结果 对照组3例、体外膈肌起搏组2例、联合治疗组1例脱落。治疗后,3组FVC、FEV1、PEF、MIP、MEP和膈肌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t|> 3.366, P <0.01),联合治疗组和体外膈肌起搏组FVC、FEV1、MIP和膈肌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 <0.05),联合治疗组FVC和FEV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膈神经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躯干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及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评估患者肺功能,采用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估患者躯干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FVC[(4.21±0.49)L]、FEV1[(3.78±0.49)L/s]及PEF[(6.44±0.69)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评分[(71.88±14.86)分]、BBS评分[(50.44±4.7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平衡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坐式八段锦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COP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干预组(n=30),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坐式八段锦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干预1个月。干预前后比较两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干预后,两组FEV1、FVC、MVV值及SF-36评分均升高,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式八段锦联合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提高COPD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膈肌运动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肺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腹式呼吸训练,呼吸训练强度均为20min/次,3次/周,共4周。两组患者均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术后3个月时完成M型超声下观察平静呼吸、深吸气2种呼吸状态时的双侧膈肌运动幅度和肺功能检测。肺功能观察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及其各自占预测值的百分比。结果:训练4周后,两组患者膈肌运动幅度和肺功能均较基线值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FVC、FEV1%、FVC%、平静呼吸和深吸气时的术侧膈肌运动幅度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在术后3个月,试验组的FVC、FEV1%、深吸气时的双侧膈肌运动幅度均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反馈式呼吸电刺激训练可以改善肺癌术后患者的膈肌运动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