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活体示踪慢性脑缺血SD大鼠颅内移植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修饰的超顺磁性氧化铁(PEG/PEI-SPIO)标记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的可行性。方法将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6个月后的30只SD雌性大鼠分为PEG/PEI-SPIO标记干细胞移植组(n=15)及未标记干细胞移植组(n=15),向2组模型鼠右侧脑室注射入标记或未标记ADSCs悬液。于移植术后第7天、14天、21天每组各选取5只模型大鼠行颅脑MR成像,于T2-mapping图像上测量2组颞顶叶皮质、海马、小脑的T2值。之后处死动物,对脑组织进行普鲁士染色,于高倍镜下计数蓝染细胞数,对T2值和蓝染细胞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2WI、T2~*WI、SWI可见2组大鼠颞顶叶皮质及海马散在类圆形低信号区。移植后第14天,标记细胞移植组右侧颞顶叶皮质、右侧海马的T2值较未标记细胞移植组缩短(P=0.013、0.045)。移植后第21天,标记细胞移植组右侧颞顶叶皮质T2值较未标记细胞移植组缩短(P=0.007)。移植后第14天右侧颞顶叶皮质及右侧海马,第21天右侧颞顶叶蓝染颗粒数量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43、0.032)。结论于大鼠侧脑室移植PEG/PEI-SPIO标记的ADSCs可向慢性脑缺血所致病变区域迁移;采用量化MRI活体示踪移植PEG/PEI-SPIO标记ADSCs,可评估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迁移和分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合成MRI联合基于复合灵敏度编码的弥散加权成像(MUSE-DWI)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经病理证实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资料,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组(n=72)及良性组(n=40)。测量病变合成MRI及MUSE-DWI定量参数,包括T1、T2、质子密度(PD)及表观弥散系数(ADC);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病变ADC、T1、T2及PD值。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单变量及联合模型用于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诊断效能并以DeLong检验加以比较。结果 恶性组患者年龄大于良性组(P<0.05);子宫内膜恶性病变长径大于,而ADC、T2及PD值均低于良性病变(P均<0.05);组间T1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ADC单变量模型的AUC为0.966,与ADC+T2+PD联合模型的AUC(0.9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0.05),而均高于T2单变量模型(0.618)、PD单变量模型(0.664)及T2+PD联合模型(0.668)(校正P均<0.05)。结论 以合成MRI联合MUSE-DWI参数构建的ADC单变量模型及与其他参数构建的联合模型均能较有效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首发抑郁症伴自杀意念(SI)患者中缝核功能连接(FC)改变。方法 前瞻性纳入98例首发抑郁症患者,根据伴SI与否将其分为伴SI组(n=56)与不伴SI组(n=42);另以47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以静息态功能MRI观察背侧中缝核(DRN)、中缝中央核(MRN)与全脑间的FC;比较3组及两两组间FC,分析伴SI组差异脑区FC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对照组,伴与不伴SI组DRN与左侧小脑及左侧壳核的FC均降低(P均<0.05),MRN与右侧颞下回的FC均升高而与左侧额下回、右侧枕上回、左侧顶下小叶及左侧壳核的FC均降低(P均<0.05);其中,伴SI组DRN与左侧壳核的FC高于不伴SI组(P<0.05);相比不伴SI组及对照组,伴SI组MRN与右侧中央后回的FC升高(P均<0.05)。伴SI组MRN与左侧壳核的FC与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体质量得分呈正相关(rs=0.297,P=0.026)。结论 首发抑郁症伴SI患者中缝核与皮层和皮层下区的FC存在异常改变,且其MRN与左侧壳核的FC与HAMD-24体质量得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冷冻消融(CA)与微波消融(MWA)治疗兔VX2椎旁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48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VX2椎旁肿瘤模型并随机分为CA组(n=24)及MWA组(n=24),比较组间完全消融率、生存率、布里斯托尔兔疼痛量表(BRP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A组完全消融率及治疗后21天生存率分别为91.67%(22/24)及33.33%(8/24),均高于MWA组[66.67%(16/24)及16.67%(4/24)](P均<0.05)。CA组治疗后4 h、1天、4天、7天及14天BRPS评分均低于MWA组(P均<0.001);2组上述时间点BRP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CA组并发症发生率(3/24,12.50%)低于MWA组(8/24,33.33%)(P<0.05)。结论 CA治疗兔VX2椎旁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均优于MWA。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I评估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表达及化疗效果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头颈部NHL患者,根据肿瘤组织Ki-67表达程度将其分为弱阳性组、阳性组及强阳性组,根据化疗前后MRI所示肿瘤直径变化分为有变化组和无变化组;对比各组间抑脂T2WI信号强度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分析Ki-67表达程度与T2WI信号强度及ADC值的相关性。结果 41例中,化疗后29例有变化,12例无变化;前者抑脂T2WI信号强度较化疗前降低,ADC值较化疗前增加(P均<0.001),后者化疗前后T2WI信号强度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有变化组化疗后T2WI信号强度低于无变化组,ADC值高于无变化组(P均<0.001)。Ki-67弱阳性组11例,阳性组13例,强阳性组17例,T2WI信号强度依次升高,ADC值依次降低(P均<0.05)。肿瘤Ki-67表达与其抑脂T2WI信号强度呈正相关(rs=0.890,P<0.001),与ADC值呈负相关(rs=-0.904,P<0.001)。结论 MR T2WI信号强度及ADC值可用于评估头颈部NHL患者Ki-67表达及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颈中间丛阻滞(ICPB)联合甲状腺囊下阻滞用于微波消融甲状腺结节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68例单发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n=34)和对照组(n=34)。对干预组于超声引导下ICPB联合甲状腺囊下阻滞消融,对照组于常规局部浸润麻醉后行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对比组间一般资料、术中及术后情况,消融过程及消融后2、4、8及24 h分别记为T1、T2、T3、T4及T5。评价ICPB联合甲状腺囊下阻滞用于微波消融甲状腺结节的价值。结果 最终60例入组,干预组、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患者T1~T3期间心率-血压乘积(RPP)及T1~T4期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T2及T3期间40项恢复质量(QoR-4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术中接受利多卡因者占比及剂量、术后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占比及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对照组术后4例声嘶、2例呕吐。结论 超声引导下ICPB联合甲状腺囊下阻滞用于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安全性较高,可提供有效围手术期镇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8F-FDG PET/CT动态观察单纯125I粒子植入术及联合化学治疗(化疗)对兔VX2肺癌的干预效果的价值。方法 将VX2肿瘤组织接种于3~4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右肺下叶,制成兔VX2肺癌模型。将30只模型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A组通过治疗计划系统(TPS)植入25.9 MBq(0.7 mCi)125I粒子,B组经耳缘静脉注射顺铂7 mg/kg体质量,C组予以上2种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对实验兔行全身PET/CT扫描,于右肺肿瘤部位及肝右叶勾画ROI,检测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计算肿瘤SUVmax/肝脏SUVmax(SUVT/L);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完成PET/CT检查后分别处死2只,治疗后第14天PET/CT检查后处死4只动物,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3组间及A、B组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肿瘤最大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治疗后第14天肿瘤最大径较治疗前缩小(P<0.05)。治疗后第7、14天,C组SUVT/L值较A、B组均降低(P均<0.05);A、B组治疗后第7、14天SUVT/L值均较治疗前降低,C组治疗后第3、7、14天SUVT/L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病理学检查发现3组治疗后肿瘤细胞均逐渐减少,A、C组炎症细胞及肿瘤坏死区较B组更多;C组治疗后第14天仅见少量肿瘤细胞,炎症细胞及纤维组织增多。结论 18F-FDG PET/CT可动态监测并早期评价单纯125I粒子植入术及联合化疗对兔VX2肺癌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利用心脏MR组织追踪(CMR-TT)技术定量评估心肌淀粉样变性(CA)患者心肌应变的可行性。方法 对20例免疫球蛋白轻链型心肌淀粉样变性(AL-CA,A组)、20例转甲状腺素蛋白型CA(ATTR-CA,B组)患者及20名健康受试者(C组)采集心脏MRI,以CMR-TT技术获得心肌应变参数;比较3组间左心室心功能参数差异,以及左心室各节段及整体心肌应变参数的差异,包括3D纵向应变(LS)、3D径向应变(RS)及3D圆周应变(CS)。结果 A、B组左心室心功能参数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A与B组间左心室心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心尖段RS(P=0.81)外,A、B组应变参数均低于C组(P均<0.01),而A与B组间应变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MR-TT技术可用于定量评估CA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  相似文献   

9.
不同术式CT引导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中老年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中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50岁ITN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均行半月节低温等离子消融术;A组采用定时模式,B组采用定效模式。记录2组术前和术后1天、7天、1个月、6个月时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术后6个月时统计面部麻木分级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2组均成功进行手术,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均小于术前(P均<0.05),A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NRS评分均高于B组(P均<0.05)。A组术后6个月时面部麻木分级[(1.03±0.62)级]低于B组[(2.00±0.79)级,P<0.05]。2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口腔溃疡、咀嚼肌肌力减退、温度觉敏化、颞下颌关节紊乱、耳鸣、面部深感觉减退、眼部症状,组间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定时模式及定效模式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中老年ITN效果均较好,术后麻木感均较轻。  相似文献   

10.
王鑫  祁乐  王露 《骨科》2023,14(4):358-362
目的 探讨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在高血压老年病人脊柱内固定手术中对围术期循环、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病人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老年高血压骨科全麻手术病人106例,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持续监测rSO2,对照组仅行常规管理。观察两组麻醉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30 min(T2)、手术开始90 min(T3)及术后(T4)的rSO2、平均动脉血压(MAP)及心率变化,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3 d神经生长因子(NGF)、前列腺素E2(PGE2)、神经肽Y(NPY)、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术后神经认知功能障碍(PND)及躁动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T2、T3时观察组rS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2、T3时观察组MA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3 d NGF、PGE2、NPY、IL-6、CRP、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但术后3 d观察组IL-6、CRP、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ND及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O2监测指导高血压老年病人脊柱内固定手术的血压管理效果可靠,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并降低术后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痛患者的颈椎失稳与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青少年颈痛患者59例(颈痛组)及健康青少年17例(对照组)的基本信息和生活习惯,拍摄颈椎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分析颈椎失稳特点及颈椎失稳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生活习惯比较,颈痛组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多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每天运动时间多于颈痛组。颈椎失稳测量结果,颈痛组失稳发生率大于对照组;在过屈位时,颈痛组在C_3-C_4,C_4-C_5,C_5-C_6之间的椎体角位移大于对照组;颈痛组自身C_4-C_5段过屈位角位移大于过伸位,C_6-C_7段过伸位角位移大于过屈位。颈痛组生活习惯与颈椎失稳的相关分析,C_4-C_5角位移值在过伸位与使用手机时间呈正相关(r=0.275,P=0.035),过屈位与使用手机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577,P0.001),与每天运动时间呈负相关(r=-0.279,P=0.032)。C_5-C_6角位移在过屈位与每天运动时间呈负相关(r=-0.292,P=0.025),在过伸位角位移与每天使用电脑时间呈负相关(r=-0.262,P=0.045)。结论:青少年颈痛患者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多于正常青少年,而运动时间少于正常青少年,且颈椎失稳出现率较高,以C_3-C_4,C_4-C_5,C_5-C_6节段为主。每天运动时间越长,C_4-C_5,C_5-C_6角位移测量值就越小;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越长,C_4-C_5角位移测量值就越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手法加载对慢性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以及腰大肌组织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索手法对局部炎性微环境状态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体质量为340~360 g的SPF级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慢性下腰痛模型组、治疗组,每组8只。模型组大鼠腰椎L4-L6植入外部链接固定系统(external link fixation system,ELFS),假手术组不植入ELFS,仅行切开缝合,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治疗组植入ELFS后,在脊柱两侧用力量为5 N,频率为2 Hz的刺激量进行手法干预,15 min/次,1次/d,连续干预14 d,分别在造模前、干预后第1、3、7、10、14天检测四组大鼠机械刺激反应阈值(paw with drawl threshold,PWT),热刺激反应阈值(paw withdrawl latency,PWL),治疗周期结束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腰大肌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浓度值。结果: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的PWT、PWL在造模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成模后,CLBP模型组和治疗组PWT、PWL明显降低(P0.01);手法加载后第1、3天,治疗组的PWT较CLBP模型组改善不明显(P0.05);手法加载后第7天,治疗组与CLBP模型大鼠相比,痛阈值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但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60.05),至治疗第10、14天,治疗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开始上升,且与CLBP模型大鼠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手法治疗后第1、3天,治疗组的PWL较CLBP模型组改善同样不明显(P0.05);待第7天比较,治疗组与CLBP模型组的PWL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5),手法加载对CLBP大鼠热痛觉过敏现象有了改善直到实验结束。CLBP模型组腰大肌中CGRP和NGF含量均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1),治疗后两者的含量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局部按揉手法加载对CLBP大鼠有镇痛作用,同时可以抑制CLBP大鼠腰大肌组织CGRP、NGF的含量,改善局部炎性微环境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酚酸A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Sirt1-p53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90只,体重160~230 g,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丹酚酸A干预组(A组)、右美托咪定干预组(D组)、丹酚酸A复合右美托咪定干预组(AD组),每组18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检测大鼠血流动力学情况,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第1、2、3、4、5天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硫化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组织Bcl-2和Bax蛋白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Sirt1和乙酰化p53蛋白含量。结果与S组比较,IR组、A组、D组和AD组第1、2、3、4、5天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HR明显减慢(P<0.05),MAP、CO明显降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P<0.05),海马组织凋亡细胞百分比、MDA含量、Bax和乙酰化p5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海马组织SOD活力、Bcl-2和Sirt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IR组比较,A组、D组和AD组第1、2、3、4、5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HR明显增快(P<0.05),MAP、CO明显升高(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海马组织凋亡细胞百分比、MDA含量、Bax和乙酰化p5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海马组织SOD活力、Bcl-2和Sirt1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A组、D组比较,AD组第1、2、3、4、5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HR明显增快(P<0.05),MAP、CO明显升高(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百分比、MDA含量、Bax和乙酰化p5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海马组织SOD活力、Bcl-2和Sirt1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丹酚酸A复合右美托咪定可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其作用可能与Sirt1-p53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磁性标记脂肪干细胞修复兔退变椎间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活体监测Gd-DTPA标记的脂肪干细胞(ADSC)在退变椎间盘内的存活、迁移和转归,观察ADSC对修复及延缓退变的作用。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制成腰椎椎间盘退变模型,2周后行Gd标记的ADSC(Gd-ADSC)移植及ADSC移植,在不同时间点摄X线片、行MR扫描及病理学检查,并与移植PBS比较。结果 Gd-ADSC移植后即刻,SPIR T1WI显示椎间盘内高信号随时间推移迅速减低。与同时间点移植PBS比较,ADSC及Gd-ADSC移植兔椎间盘退变程度较轻,髓核及纤维环内均可见胞浆丰富软骨样细胞。结论 ADSC椎间盘内移植有助于修复退变椎间盘和延缓椎间盘退变;Gd-ADSC移植后1周内可通过MRI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低强度超声治疗对大鼠多烯紫杉醇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大鼠随机均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多烯紫杉醇(25 mg/kg体质量),持续4天。对超声组于第1次多烯紫杉醇注射后当天开始每天行低强度超声辐照,持续7天;对照组同期予以假辐照。分别于注射多烯紫杉醇前、超声辐照开始后第4、7及14天行血常规检查及免疫球蛋白检测。超声辐照开始后第4天,于2组中各随机选取4只大鼠处死,检测干细胞因子(SC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以组织学方法检测多烯紫杉醇注射前、超声辐照开始后第4、7及14天大鼠右侧股骨骨髓组织有核细胞计数,并观察超声辐照第7天大鼠超声辐照处皮肤和肌肉组织HE染色表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超声组大鼠辐照开始后第4天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第7、14天免疫球蛋白A(IgA),第4、14天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均明显升高(P均0.05)。超声组大鼠骨髓SCF及ICAM-1信使核糖核酸(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VCAM-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辐照开始后第4、7天,超声组骨髓有核细胞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均0.05)。2组大鼠辐照处皮肤及肌肉组织均无明显损伤。结论低强度超声可用于治疗大鼠多烯紫杉醇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其机制可能在于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  相似文献   

16.
陈云强  孙天胜  刘佳 《中国骨伤》2011,24(5):404-406
目的:对大鼠血清中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脑损伤后对大鼠多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4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80±10)g,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第1天组,创伤第2天组,创伤第3天组,创伤第5天组,创伤第7天组,每组5只。5个创伤组制造大鼠右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脑损伤的模型,然后分别在造模后第1,2,3,5,7天抽取各组腹主动脉,检测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的含量,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只进行上述检测。对各组检测的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各组血清中AST、ALT、Cr、BUN、LDH、CK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ST、ALT、BUN、CK在创伤第1天组达到峰值(P〈0.05);Cr在创伤第3天组达到峰值(P〈0.05);LDH在创伤第2天组达到峰值(P〈0.05)。结论:股骨干骨折合并脑损伤后会引起大鼠血清中多种生化指标的升高,尤其以创伤后前3d的影响较为显著,这些生化指标改变可间接的反应心、肝、肾器官的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7.
徐鸿尧  戴志宏  黄河 《中国骨伤》2019,32(5):444-447
目的:分析蔗糖铁联合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行髋部骨折手术96例老年贫血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3组,3组患者均在术前3 d接受抗贫血治疗,其中A组32例单独使用蔗糖铁,B组32例单独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C组32例联合使用蔗糖铁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比较3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有效率C组显著高于A、B组患者(P0.05)。3组患者围术期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输血率明显低于A、B组患者(P0.05)。用药前,3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3、5 d,C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A、B组(P0.05)。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用药相比,蔗糖铁联合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贫血效果确切,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保障手术顺利进行,还可降低患者的输血率,促进其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改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60只,体重220~250 g,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对照组,各15只。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刺激,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对照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中度损伤SD大鼠模型,模型组不予治疗,电针组给予秩边与水道穴电针治疗,电针对照组给予秩边与水道穴旁开0.5寸电针治疗,频率 2/100 Hz,电流 1 mA,刺激15 min,电针左右隔次交替,每日1次,共7次;分别于术后1、7 d观察大鼠残余尿量、排尿量的变化;术后7 d处死大鼠取伤段脊髓观察各组大鼠凋亡情况,检测Bcl-2、Bax、Bad含量的变化。结果:造模后3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术后7 d,电针组、电针对照组残余尿量较术后1 d明显降低(P <0.001),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电针组、电针对照组较模型组在术后7 d排尿量增加,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TUNEL发现电针可以抑制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电针组、电针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在术后7 d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 <0.01,P <0.05),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电针对照组Bax、Bad的阳性表达率降低(P <0.01,P <0.05),而Bcl-2的阳性表达率升高(P <0.01);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能明显促进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为通过增加Bcl-2、抑制Bax、Bad的表达,从而抑制脊髓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发生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