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医院要对人才的培养引起重视,对培养的政策进行创新,为医院的学科储备好后备力量,打造医院具有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促进医院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上海某三级医院与全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学科带头人情况对比,为未来学科发展、人才规划及人才梯队建设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通过资料收集与自行设计问卷相结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上海某三级医院学科带头人与全国最佳医院在学历、社会兼职、博导资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结论:在医疗水平不断发展的同时,通过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学科骨干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带动各学科人才梯队的建设,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管理》2017,(2):66-68
基层综合医院由于处在医疗行业人才竞争的劣势地位,医院各学科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科主任的学术、教学和经营管理水平,导致亚学科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诸多现实的制约因素。为了实现人才培养和医院各学科持续健康发展的双赢局面,医院运用"职业双通道模式"培养亚学科人才,既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又促进学科健康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学科带头人关系到医院的发展,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关键在于后备对象的遴选。结合医院在遴选优秀人才进入学科带头人后备队伍的具体做法,探讨如何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促进医院学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议人才的自我实现与医院的学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院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人才追求的是自我实现,医院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为学科的发展与进步。笔者认为,只有将医院学科发展与人才的自我实现结合起来,以医院的学科发展来满足人才自我实现的需要,以人才的自我实现来推动医院的学科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积极性,实现医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学科梯队建设是医院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议题,也是医院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人才竞争的激烈,如何加快学科梯队建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各医院在新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剖析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师资结构,总结分析其做法:①充分用足用好“211工程”经费,构筑人才高地。②引进海外顶尖人才担当学科带头人,迅速形成领先学科。③加强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注重学科梯队后备力量建设,以期对其他医院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造就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若干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认真做好选聘人、培养人、考评人、发展人的人才开发和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1注重人才战略,把握引进、录用高素质医疗人才的主动权第一,以特色学科为重点,搞好高素质医疗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院在巩固常规的医疗技术基础上,注重培养和发挥特色医疗学科的作用,积极培育研究生队伍,使人才储备日益增长。同时,还引进了一批学有所长、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技术骨干,开创了许多新技术、新项目,有的在市内领先,有的填补了医院空白,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医院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层医院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作者所在三级乙等医院的工作体会,探讨了基层医院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方法。在学科形成前,可以在科研项目的运行、继续教育项目的申报和举办中进行培养。在学科形成后,应该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制定有前瞻性的人才梯队培养计划,要重视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防止代际断层。医院在对学科建设进行动态管理的同时,应注重与上级医院和科研单位合作的模式以及英语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医院人才培养值得注意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 医院人才培养值得注意的问题1.1 重视引进人才,轻视自身人才 医院为了解决学科学术带头人缺乏或为加强学科力量,常常想到要引进人才。从短期效益来看,优秀人才的引进确实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生机与活力。但从长期效益看,不重视培养自身后备人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科发展问题。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由于轻视了对自身人才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1.2 重视优秀人才的确立,轻视优秀人才的管理与使用  相似文献   

10.
韦萍  周本立 《现代医院》2014,(6):129-130
医院是知识密集型单位,人才的引进,专业技术队伍的多层次建设和培养,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和规划的重要内容。笔者依据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情况,通过引进培养、柔性引智、专科建设专人培养等模式的实践和探讨,以促进医院学科持续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