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下扬子区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选区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下扬子区发育海相上震旦统至上奥陶统烃源岩(大部分已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经历过两期生油过程,仍有一定生烃能力)和上石炭统至二叠系烃源岩(其本处于生油晚期阶段);成岩后生作用大大改善了古生界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的储集性能和渗滤性;古生界露头区已发现背斜逾200个(许多面积大于40km2),预计覆盖区构造型及其它类型圈闭同样很多,具有优越的圈闭条件;广泛分布3套有效区域盖层(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上白垩统浦口组),以浦口组盖层最重要。下扬子区上震旦统至二叠系的油气显示(油、气和固体沥青)多达424处,多赋存于洞、缝,反映该区经历过广泛的成油过程。印支期至燕山期的构造运动对古生界原生油气藏改造相当严重,但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块仍有勘探远景,综合分析认为,泰州—泰兴、南通—无锡、句容—南陵、射阳—大丰和无为—望江地区最有勘探前景。图3表2参4(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2.
重点分析研究合浦盆地低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生源母质类型和成熟度等生烃条件,以及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和油气运移和保存等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认为合浦盆地具有形成低熟油气/生物气的有利地质条件,是华南陆块西南缘上具有一定油气勘探远景的沉积盆地。合浦盆地未来油气勘探方向及重点勘探领域,应围绕低熟烃源供给区,主要勘探寻找低熟油气及浅层生物气资源,争取获得油气勘探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4.
白音查干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白音查干凹陷以西部次凹的西部洼陷带为该凹陷的唯一生油洼陷,有阿尔善组的上部、腾格尔组的下部和都一段三套有效烃源岩。流体势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气的主要运移方向有5个,长期活动的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不整合面和渗透砂体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油气围绕生油洼陷分布,断裂带继承性发育的构造圈闭为主、洼陷带岩性圈闲为主以及流体势的指向控制油气横向分布,区域性生储盖组合及岩性控制油气的纵向分布,不同的地区油气分布层位不同;在断裂带找油要考虑断层两侧岩性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西部新一轮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评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部是我国新一轮油气资源首选的战略接替区的,从西部5个已知油气盆地勘探现状和资源潜力出发,以新的油气地质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含油气系统,油气远景评价的论证,提出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准噶尔盆地南部坳陷,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坳陷和柴达木盆地东北德令哈坳陷等5个地区为“十五”期间中西部油气资源新的战略接替区。  相似文献   

6.
综合分析桥口构造的成藏条件认识:桥口地区ES4上-Es3^2段是主力生烃层系,Es2^上亚段和Es1为区域性盖层,沙三段的泥岩对分隔多套油气系统有重要作用;油气分布纵向为上油下气,平面上油藏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气藏主要分布在构造翼部;油气藏规模较小,多为断块油气藏;桥口翼部具有广泛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主要有三项控油因素:油气源控制了油气平面的分布;继承性隆起与断裂控制油气运聚,沉积相带也影响了  相似文献   

7.
黄海地质构造与油气资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以往黄海油气勘探在找油思路、勘探深度、勘探领域、勘探部署和勘探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概述了南、北黄海地质构造、盆地演化、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黄海油气资源远景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深部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初探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深部具备了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并已发现了一系列深部油气藏。深部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深部生值得盖条件的制约。研究认为:继承型迭合盆地古生界地层完整,有利于深部油气藏的形成;改造型迭盆地古生界地层受到严重破坏,油气藏仅限于第三系的坳陷深部。两种盆地中深部油气藏的分布模式截然不同。本文初步探讨了深部油气藏的类型,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依据室温下双电层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在高温,高矿化度的油藏条件下平面扩散双电层的基本特性。以NaCl为主要电解质的地层水为例,在温度为20-200℃,矿化度为1000-100000mG/L的条件下,分别计算了双电层的厚度,电势分布,离子浓度分布和电荷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研究与勘探建议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冷湖地区深层侏罗系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 ,但储集层物性差 ;其上的第三系发育多套较好的储盖组合 ,与侏罗系油源构成了本区较好的下生上储型的生储盖组合。冷湖构造深、浅断层发育 ,油气主要分布在大断裂的下盘 ,断层既是深层油气向上运移的良好通道 ,其封堵性又是油气能否保存的关键因素。油气藏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为E3末期深层油气藏形成 ,下第三系具备形成较大规模油气藏的可能 ,二为N2 末期深层油气藏遭受调整和破坏 ,浅层第三系次生油气藏形成和部分油气散失。据此分析 ,应在油源区内加强对具有油源通道的第三系的勘探 ,同时须重视断层封堵性的研究。图 4表 1参 2  相似文献   

11.
对7种广义凸函数--拟凸函数、强拟凸函数、显拟凸函数、严格拟凸函数、伪凸函数和严格伪凸函数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这7类广义凸函数也具有类似于凸函数的充要条件,从而将广义凸函数的多维问题转化成一维问题。参4  相似文献   

12.
张冰 《特种油气藏》2022,29(5):72-79
近年来,松辽盆地北部页岩油的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目前缺乏对松辽盆地北部页岩储层的成藏地质条件及油气藏特征的分析和总结。为此,通过对国内外页岩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进行调研, 综合页岩储层地质和工程资料开展了埋深、厚度、储层条件等6个参数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页岩油气藏有利区应为富含有机质的高压页岩油气藏,此类页岩油气藏具有构造稳定、地层压力系数大、优质页岩厚度大等特征。同时调研了地质条件对于页岩油气藏开发的影响,认为热演化程度、脆性、埋深等对于页岩油气的保存有利,钻井和选区时应尽量在裂缝发育区,以便于进行储层改造;同时页岩油气藏在层序地层、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生产特征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在开发方面系统研究页岩油气藏在钻完井、压裂改造、产量生产优化等油气藏开发新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对松辽盆地的页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和规模建产提供一定的借鉴,也为后期的松辽盆地页岩油气选区及井位部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远景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对滨北地区油气富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保存条件出发,对其扶杨油层的油气远景进行预测。从盖层条件来看,杜尔伯特—大庆—安达及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从断层封闭性来看,大庆—安达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从水动力条件来看,滨州线及以北地区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的有利聚集区。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研究,得到滨州线及以北地区应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聚集的有利远景区,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严格凸性是函数的各种凸性中最强的一种,严格凸函数有着许多其他广义凸函数所没有的独特性质,应用研究广义凸函数的方法,对R^n中的严格凸函数作了进一步研究,给出了严格凸函数的一些性质。  相似文献   

15.
CO2吞吐增产机理室内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对二氧化碳吞吐的增产机理进行室内研究,确定了二氧化碳吞吐的适用范围,制定了选井条件。在一些复杂小断块油田上应用二氧化碳进行单井吞吐,取得了很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CO2单井吞吐技术的增油机理及应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CO2单井吞吐工艺是一种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其主要技术原理为:在地层温度条件下CO2能快速溶于原油中,从而改变原油的物性,大幅度降低原油粘度,增加溶解气驱的能量,进而达到油井增产的目的。介绍了CO2单井吞吐工艺增油机理、选井条件和部分油井实施本工艺的实际效果。现场应用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明显的增油效果,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醇盐混合体系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田生产中,现场生产中的水合物生成预测需考虑在醇盐混合中的情况。本文应用基于双过程水合物生成动力学机理的Chen&Guo模型,选用PT状态方程结合基于局部组成概念的混合规则以及Debye-Huckel远程作用修正项,将水合物生成条件预测成功应用于醇盐混合体系,计算结果比较理想,从而为水合物的现场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Ultrastable Y zeolite(USY)-supported Pt catalyst was prepared by gas-bubbling-assisted membrane reduction. The influence of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the metal and acid sites of catalysts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atalyst in hydrogenation and selective ring opening of tetralin, 1,2,3,4-tetrahydronaphthalene(THN), was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at a temperature of 280 °C, hydrogen pressure of 4 MPa, liquid hourly space velocity of 2 h~(-1) and H_2/THN ratio of 750. Under these optimal conditions, a high conversion of almost 100% was achieved on the 0.3 Pt/USY catalyst. XRD patterns and TEM images revealed that Pt particles were highly dispersed on the USY, favorable to the hydrogenation reaction of tetralin. Ammonia 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and Py-I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Pt can reduce the acid sites of USY, particularly the strong acid sites of USY. Thus, the hydrocracking reaction can be suppressed.  相似文献   

19.
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藏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二连盆地具有形成岩性、地层油藏的良好条件。通过对油气成藏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岩性、地层油藏主要沿地层不整合面、最大湖泛面和断面分布;岩性、地层油藏既可以分布在低位体系域,也可以分布在高位体系域;既可以分布在高势区,也可以分布在低势区;在有利的沉积与储集相带内,可以形成富集油藏。因此在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很低的二连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胜利油田东辛原油与二氧化碳的最小混相压力的预测及适应性研究,结合初期的矿场试验制定东辛油区选井条件。同时,依据室内实验和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注入量,优化施工参数,并对工艺效果进行经济评价。目前施工16口18井次,措施成功率82.8%,累增油20 972t,投入产出比1:6.01,该工艺对提高封闭小断块油藏采收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