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对照组做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和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
李秀玲 《实用医技》2007,14(34):4742-4743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和MBI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方法将2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均进行8周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给予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0lden步行能力分级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01den步行能力分级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机器人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明显改善帕余森病廉者下肘话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刘波  李昌柳 《广西医学》2011,33(10):1307-1309
目的观察手法股四头肌分离技术治疗偏瘫痉挛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因偏瘫造成股四头肌痉挛、屈膝困难、画圈步态患者74例,按抽签法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手法进行股四头肌分离技术强化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评分、四头肌肌张力MAS分级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FAC评分、M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AC评分均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3C(P〈0.05),并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股四头肌张力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股四头肌分离技术可明显改善偏瘫痉挛步态的步行能力,改善股四头肌肌张力,矫正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罗晓萍 《西部医学》2012,24(6):1115-1116
目的探讨强化屈髋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曲髋训练组(强训组)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强训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屈髋训练。治疗前后两组进行下肢简式运动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康复训练后下肢功能运动评分均较训练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强训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强化屈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单纯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3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胫前肌肌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胫前肌肌力、步行能力、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胫前肌肌力、步行能力、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好转,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35d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NIHSS、ADL。结果治疗后两组的NIHSS和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59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药物、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时间为4W。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ADL积分显著改善(P〈0.05或P〈0.01),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较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盆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骨盆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物理治疗,骨盆训练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骨盆训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能力分别进行评定,比较疗效。结果:骨盆训练组患者步行能力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骨盆训练对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以区组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治疗8周。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屈伸肌力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步行能力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说明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对步行能力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命质量改善的意义。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进行观察。两组均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加以早期康复训练,包括常规患侧肢体各关节的按摩和被动运动、体位变化训练、床边坐位平衡训练、坐站转移和站立平衡训练、步行和上下阶梯训练。随着患者站立平衡和负重能力的提高即开始迈步训练、平行杠内的步行训练和上下阶梯的训练、语言治疗、ADL训练,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等。结果:脑梗死患者出院和随访时患者肢体语言等功能均有改善。但观察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早期实施康复训练和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生命质量的改善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杨秀琪  何红 《大家健康》2016,(2):124-124
目的:探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矫正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共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在接受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明显降低,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明显改善,步态明显改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时,采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足内翻角度,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艾灸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手痉挛状态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手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艾灸治疗。采用Ashwoah量表(A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ASS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显著降低(P〈O.01);治疗组治疗结束、治疗后1个月FMA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结束BI量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也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艾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手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畅脉胶囊配合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步行恢复率,临床疗效,继发性损伤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对98例首次住院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畅脉胶囊加早期康复治疗组(简称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均接受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对康复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并给予畅脉胶囊4粒,每日3次口服,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康复组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康复组继发性损伤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畅脉胶囊配合早期康复能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防止和减少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两种状况下步行训练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康复训练,需具备站立平衡≥3级;能够支持75%以上自身体质量,且患肢具有主动屈伸功能的以上3个条件时才选择对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观察组在患者肌张力不低于肌张力Ashworth分级Ⅰ级的条件下开始进行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6个月及1年时分别采用平衡量表(BBS )、运动功能量表(FM A )、功能性步行量表(FAC )进行功能分级评价比较。【结果】与训练前相比,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BBS、FM A、FAC评分都有明显的改善(P <0.05),而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 <0.05)。【结论】在患者肌张力不低于Ⅰ级的条件下,早期进行科学步行训练,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化核心肌力训练对帕金森病的康复疗效。方法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34)和观察组(n =37)。所有患者均接受以运动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每天在常规康复训练外增加2次核心肌力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 Webster 评分,平衡能力(Berg 平衡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指数)及步行能力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 Webster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Berg 平衡量表评分、步速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卧位到坐位时间、步长及“起立-行走”计时均有所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 Barthel 指数评分、Berg 平衡量表评分、卧位到坐位时间、步速、步长及“起立-行走”计时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结论核心肌力训练对帕金森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能有效改善患者平衡协调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功能训练配合物理治疗对脑梗死致偏瘫病人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脑梗死致偏瘫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病人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护理同时进行功能练习配合物理治疗。治疗20天后进行生活能力状态和日常生活功能(ADL)用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ADL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功能训练配合物理治疗能改善脑梗死致偏瘫病人的日常生活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四肢联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国进口四肢联动(NustepT4)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及步行能力(采用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联动系统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用药基本相同。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早期综合康复训练。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发现康复组Ashworth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总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能明显抑制偏瘫患者肢体痉挛,提高其运动控制能力及ADL能力,这可能与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运动恢复及重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良肢位摆放,维持关节活动度及主动运动,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1个月后评价肩关节复位情况及上肢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肩关节复位情况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上肢FMA评分均提高(P〈0.01),而且治疗组FMA评分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肩周穴位结合康复训练对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