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康复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的疗效。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0例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治疗组),两组均为40人,A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康复训练治疗,B组(治疗组)在运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运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足下垂侧踝关节跖屈时小腿后主要肌群(主要为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大小,运用改良Lovett肌力测定法评定足下垂侧小腿前主要肌群(主要为胫前肌)肌力,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用Carr-shepherd步行评定量表评定患者步行能力,运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者平衡能力。研究结果:两组均能不同程度上改善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症状,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针灸结合康复运动训练治疗更有助于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效果优于单纯运动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患侧胫前肌步行摆动期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及足外翻关节活动度,足内翻积分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表面肌电RMS值及足内翻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足外翻关节活动度、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较佳,有利于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吴梦婷  金永喜 《浙江医学》2019,41(17):1868-1871
目的探讨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用肉毒素注射治疗,疗程共6个月。治疗期间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价患者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者站立和步行能力、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综合肌痉挛强度和足下垂的度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肉毒素注射后无明显并发症,3个月后出现不同程度复发,重复注射后症状持续改善。治疗组显效率为52.00%,高于对照组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能有效降低患肢肌张力,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增加站立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早期介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个确实可行的、有效的综合康复疗法.方法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8例.A组为早期介入电针、推拿、中药泡脚配合现代康复训练组即治疗组,B组为单纯现代康复训练组即对照组.两组患者都在神经内科常规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将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胫前肌肌力、足背屈的角度、步行能力、ADL评定进行两组比较;治疗3个月时,A组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A组优于B组(P<0.01).结论 早期介入传统中医康复的现代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进行体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后对患者身体日常生活、步行能力、平衡功能等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功能锻炼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26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生物反馈运动训练组,n=13)和常规组(运动康复训练组,n=13),对比2组患者训练3个月后的训练效果。结果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对比都有显著好转(P<0.05)。对比治疗3个月后采用生物反馈治疗方法的研究组患者和传统康复疗法的常规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3个月后可提高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6.
李昌柳  胡东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2):131-132
目的:探讨电针肌配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站立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的单足站立、步行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单足站立、步行能力治疗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单足站立、步行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治疗配合康复训练,不仅能改善偏瘫患者的站立负重能力低下,而且能促进患者行走能力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丘墟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治疗组给予针刺丘墟穴,并给予足下垂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足下垂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分别评价两组踝关节主动背屈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可以显著提高踝关节主动背屈关节活动度。结论:针刺丘墟穴可以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主动背屈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腰椎退行性疾病致足下垂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2013年于我院就诊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所致足下垂患者120例,根据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诊断结果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术后随访,收集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的胫前肌肌力;年龄;退行性疾病病程等指标.结果 治愈组平均病程(85.9 ±4.5)d和平均年龄(48.2±1.2)岁均显著低于为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愈组胫前肌群平均肌力(2.9±0.5)级,显著高于未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比较,其他因素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腰椎退行性病变病程、年龄、以及术前胫前肌的肌力是影响腰椎退行性疾病所致足下垂的预后的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6):112-115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伴足下垂偏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下肢运动功能(FMA-L)评定、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测量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检测,随后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并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针刺治疗,疗程均为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踝关节活动度、胫骨前肌恢复状况以及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FMA-L评分、AROM测量、胫前肌sEMG检测量值。观察组患者的上述各指标治疗前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指标治疗前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观察组FMA-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81,P=0.00),AROM测量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00,P=0.00),胫前肌sEMG检测量值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98,P=0.00);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患者的临床指标显著改善,患者满意度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李晓 《中国民康医学》2024,(3):107-109+113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94例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步行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步态参数(步频、步速、步幅、步宽)水平和康复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0%(36/47),高于对照组的51.06%(2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步频、步速、步幅、步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康复满意度为87.23%(41/47),高于对照组的68.09%(3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步行功能评分、步态参数水平和康复满意度,效果优于单纯康...  相似文献   

11.
杨秀琪  何红 《大家健康》2016,(2):124-124
目的:探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矫正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共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在接受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明显降低,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明显改善,步态明显改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时,采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足内翻角度,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患者步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3例偏瘫足下垂的患者,分成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组和康复加肌电触发性电刺激组。两组病人每天治疗1次,每次1小时,整个疗程1个月。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后进行步行中踝关节活动范围、步速和步频的测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由此表明,患者步态的改善主要取决于康复训练的效果,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并未明显进一步改善步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训练基础上加用踝足矫形器,康复训练3个月后进行评定。步行能力用步行功能评定方法,用足印分析法测定时间距离参数:左右步幅、步频、自由步行速度,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定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足矫形器能促进患者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3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治疗)、反馈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和综合组(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每组21例。分别于入组前、疗程结束后进行胫骨前肌表面肌电峰值(surface electromyogram signal,sEMG)、踝关节活动度(ankel range of motion, AROM)和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limbs,FMA-L)检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胫骨前肌功能、AROM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治疗前后sEMG、AROM和FMA-L评分差值均高于针刺组及反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足下垂均有一定效果,将两者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梗死后足下垂,研究神经网络重建仪的作用机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均评定患侧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患侧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患侧胫前肌肌力、患侧踝关节背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电针与中频综合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97例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成电针组48例给予药物、电针、TDP及肌力训练治疗,中频组49例予药物、中频电及肌力训练治疗,治疗20d后评定疗效.结果 电针组治疗前后除了关节压痛和不平路面行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晨僵、肿胀、关节活动障碍、下楼梯和最大步行能力明显改善(P<0.05);中频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晨僵、疼痛、关节下蹲、下楼梯、最大步行能力、不平路面行走均有显著改善,但2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与中频综合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疗效显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MOTOmed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2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健康宣教,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MOTOmed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步行和步态[10 m步行计时测试(10MW)、Tinetti量表]及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肌张力(Ashworth分级)。结果:干预后,两组上肢、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步长、最大步行速度、步频及Tinett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B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Ashworth分级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TOmed康复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肢体功能和平衡能力,改善步行和步态,减轻肌张力,效果优于常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疗程结束后随访至12周。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 Barthel指数(MBI)及生存质量评分(SS-QOL)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 MBI及SS-QOL评分的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 MBI及SS-QOL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12周时,2组患者的FMA、 MBI及SS-QOL评分也均较基线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作用效果持续,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导致单纯的拇长伸肌、趾长伸肌或胫前肌肌力障碍,致伸拇、伸趾或伸踝肌力减退,但临床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成群肌肉瘫痪致足下垂者较为少见,作者在1998年6月~2005年10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204例,手术治疗118例,其中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例,占2·9%,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足下垂患者施于2种不同被动运动方法的康复效果,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与措施。方法将37例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足下垂患者随机分成A(观察组)、B(对照组)2组。A组19例采用下肢关节康复器行踝关节被动运动,B组18例行踝关节人工手法被动运动。观察记录运动12周后2组踝关节及肌力的恢复情况,应用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踝关节活动度、肌力明显优于B组。结论应用下肢关节康复器对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足下垂患者施于被动运动,康复效果明显优于人工被动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