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L-半胱氨酸(L-Cy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计算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以及3个热力学参数△H、△G和△S。结果表明,L-Cys使BSA的内源荧光发生猝灭,BSA的发射峰从350nm蓝移到347.5nm,荧光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L-Cys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L-Cys对BSA结构的微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实验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富马酸酮替芬(KT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KTF对BSA有显著的猝灭作用,形成1∶1的复合物,其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由实验数据得出猝灭常数KSV、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n。热力学参数表明是一个自发过程,其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同时,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分析了KTF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相互作用使酪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动态光散射和Zeta电位法对比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DS和DTAB均能猝灭BSA内源荧光,298 K时的猝灭常数Ksv分别为2.64×104和304.21 L/mol。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显示SDS和DTAB对BSA的构象产生了影响。SDS对BSA荧光猝灭机理为动静联合猝灭机制;热力学计算表明,SDS与BSA的结合过程中,静电力起主导作用,并且能与BSA形成SDS/BSA超分子复合物;DTAB对BSA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SDS和DTAB与BSA的平均结合距离分别为2.77和4.73 nm。综合结合常数、粒径和Zeta电位等变化,在相同条件下具有较大电荷密度和较小体积极性头基的SDS与BSA具有更强的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应用荧光光谱测试了橙皮素铜(II)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与橙皮素对比。结果显示橙皮素铜配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以静态猝灭为主,但静态猝灭常数比橙皮素小;对BSA的荧光猝灭效率明显弱于橙皮素;橙皮素配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都小于橙皮素;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与橙皮素相似,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说明橙皮素铜配合物与BSA的结合能力弱于橙皮素。橙皮素在血液运输过程若遇到Cu2+,可能会因为发生配位作用而减弱橙皮素与血清蛋白的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二氢杨梅素锌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二氢杨梅素锌(DMY-Z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激发波长为288 nm时,BSA的发射峰位于341 nm,DMY-Zn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由Stern-Vol mer方程计算出DMY-Zn与BSA体系荧光动态猝灭常数(KSV)可知,DMY-Zn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由Lineweav-er-Burk方程计算出静态猝灭常数为3.180×104L.mol-1;且在BSA分子上荧光敏感部位有1个结合位点,结合常数为9.60×105L.mol-1。  相似文献   

6.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吲哚美辛(ID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作用的光谱行为.结果表明,IDT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在25℃、31℃和38℃下,结合反应的生成常数KLB平均值为2.081×105L·mol-1、热力学参数平均值ΔHθ、ΔGθ和ΔSθ分别为-10.43 kJ·mol-1、-31.13 kJ·mol-1和67.94 J·K-1;发现IDT与BSA结合可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物,其荧光猝灭作用更符合静态猝灭作用特征,作用力可能主要是静电力;同时探讨了IDT对BSA构象的影响.为研究IDT的毒理作用、生态环境效应和生物学效应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采用紫外、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萘二甲酰肼(ND)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萘二甲酰肼能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产生猝灭作用,其猝灭类型属于静态猝灭;利用Langmuir单分子吸附模型log((F0-F)/F)=logKA+nlog[Q]得到了ND与BSA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由Gibbs-Helmholtz方程计算得到该猝灭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表明ND主要是以范德华力和氢键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光光谱显示ND对BSA构象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胜园  杨慧仙  于军晖  陈云生  唐正 《化学试剂》2012,34(3):205-207,271
采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苯甲酸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特征及苯甲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根据不同温度下苯甲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m-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分别处理实验数据,求得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K为1.096×103L/mol、结合位点数n为1.12(20℃),ΔH=-31.8 kJ/mol,ΔG=-17.1 kJ/mol,ΔS=-50.2 J.mol-1.K-1。研究发现苯甲酸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苯甲酸与BS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两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力或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9.
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注射用核黄素(Riboflavin,R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核黄素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在301和317K下用Stem-Volmer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求出了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核黄素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  相似文献   

10.
荧光光谱研究吡虫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根成  王彦卿  张红梅  陶为华  唐树和 《化学世界》2006,47(12):730-733,761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农药吡虫啉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农药分子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结合热力学参数,热力学参数的变化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农药分子与BSA之间以氢键和范德华作用力为主;根据F rster能量转移理论,测得供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r与能量转移效率E;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农药分子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珊  高奕红 《化工科技》2015,23(2):27-31
利用了荧光发射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进行了检测,研究有机磷农药(草甘膦和马拉硫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了有机磷农药对牛血清白蛋白有着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且方式为静态猝灭(BSA荧光分子与猝灭剂有机磷农药之间通过弱的结合生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会使得荧光完全猝灭的现象)为主。通过实验得出有机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数(n),与结合常数(K0)。  相似文献   

12.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心脑血管药物长春西汀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长春西汀与BSA能较强地结合,生成复合物,随着长春西汀药物浓度的增加,BSA在350 nm处的内源荧光峰位及峰型基本不变,荧光强度有规律地降低,长春西汀与BSA相互作用的猝灭常数随着BSA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其荧光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同步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长春西汀主要和BSA上的色氨酸残基相互作用,长春西汀能使BSA的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检测Stern-Volmer猝灭常数,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唑草酮类除草剂对牛血清白蛋白(BSA)构象的影响,据此研究唑草酮类除草剂与BSA的相互作用机制和作用类型。用上述检测方法获得唑草酮类除草剂与BSA的猝灭常数和结合点位数,发现唑草酮类除草剂对BSA有猝灭作用。静态猝灭是唑草酮类除草剂导致B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加入唑草酮类除草剂后导致BSA的构象发生变化。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唑草酮类除草剂对BSA构象的影响,为预防和医治除草剂中毒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等研究了槲皮素(Quercetin,Que)与BSA的结合作用,并从Eu3+与Que的竞争作用、热力学参数的变化、配位化合物的生成三个方面分析了Que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Que对BSA的荧光光谱具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BSA发射峰显著蓝移;Eu3+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桑色素与蛋白质的耦合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桑色素(Mori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耦合反应。试验表明,Morin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分析试验数据发现,BSA与Morin之间耦合形成了复合物,该猝灭作用属于静态荧光猝灭,伴随着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计算得到了室温下Morin与BSA的耦合常数、结合位置、结合位点数等。简要讨论了Morin对BSA构象的影响并试图从分子水平上探讨Morin的药理活性与环境及自身浓度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应用化工》2022,(3):645-650
通过熔融法以均苯四甲酸酐、尿素及相应的金属盐为原料,得到八羧基酞菁锰(MnOCPc)和八羧基酞菁铁(FeOCPc)。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圆二色光谱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金属酞菁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BSA的荧光发生了规律性的猝灭,其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通过Stern-Volmer方程得到了两种金属酞菁对BSA的荧光猝灭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等信息。圆二色光谱表明,金属酞菁使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α-螺旋结构含量降低。抗氧化活性测试表明,金属酞菁、金属酞菁-BSA加合物均表现出一定的SOD活性,牛血清白蛋白的加入增强了金属酞菁的SOD活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熔融法以均苯四甲酸酐、尿素及相应的金属盐为原料,得到八羧基酞菁锰(MnOCPc)和八羧基酞菁铁(FeOCPc)。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圆二色光谱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金属酞菁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BSA的荧光发生了规律性的猝灭,其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通过Stern-Volmer方程得到了两种金属酞菁对BSA的荧光猝灭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等信息。圆二色光谱表明,金属酞菁使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α-螺旋结构含量降低。抗氧化活性测试表明,金属酞菁、金属酞菁-BSA加合物均表现出一定的SOD活性,牛血清白蛋白的加入增强了金属酞菁的SOD活性。  相似文献   

18.
应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的方法研究了2-异丙氧基-3-苯基-3H-喹唑啉-4-酮(PHQ)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PHQ能强烈猝灭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其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ΔHθ,ΔGθ,ΔSθ等热力学参数等。结果表明PHQ与BSA以1∶1结合,其反应主要是熵驱动的,相互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根据Frster无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给体(BSA)与受体(PHQ)之间的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19.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借助荧光光谱研究了磺胺二甲基嘧啶(SMZ)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以及Eu(III)对磺胺二甲基嘧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行为。求算了不同温度下(275 K和308 K)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b 和结合位点数n。结果表明:磺胺二甲基嘧啶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有猝灭,其过程属于静态猝灭机理。 Eu(Ⅲ)的存在使SMZ与BSA的结合常数降低,结合位点数变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酰胺类除草剂(甲草胺、乙草胺)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和作用类型。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检测Stern-Volmer猝灭常数,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圆二色光谱(CD)检测酰胺类除草剂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用上述检测方法获得不同温度下酰胺类除草剂与BSA猝灭常数和热动力学常数,发现酰胺类除草剂对BSA有猝灭作用。[结论]静态猝灭是酰胺类除草剂导致B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不同温度下计算的热力学参数表明酰胺类除草剂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范德华力和氢键。加入酰胺类除草剂后导致BSA的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