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单侧腕部尺桡贯通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患者在单侧腕部尺桡贯通伤手术中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及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观察3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更大地满足了手术要求,且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 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优于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手部断指行再植手术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实施阻滞同单纯实施肌间沟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行断指再植术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30例)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30例)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C组(30例)实施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的感觉阻滞情况及麻醉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3.44±1.36min,明显短于A组(3.82±1.91min)和B组(5.25±1.52min)(P<0.05)。C组麻醉效果为100%,明显优于A组的90.0%和B组的93.3%(P<0.05)。结论断指再植术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实施阻滞,阻滞和麻醉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腋路臂丛神经麻醉一针法阻滞,对单纯尺侧手术患者效果完善,而对尺桡侧手术的桡神经阻滞效果欠佳.作者试用腋动脉上、下侧两点穿刺法,其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于前臂及手手术可选择臂丛神经(腋路)阻滞麻醉,临床用于臂丛神经(腋路)阻滞麻醉常规用1%利多卡因,常出现阻滞不全、桡侧效果不佳,需要添加辅助药,或者联合肌间沟阻滞甚至于改全麻。作者于2005年3月至2007年5月,用碳酸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联合用于臂丛神经(腋路)阻滞麻醉,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局麻药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等容量混合液.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各组局麻药用量分别为每条神经8、6、4mL.记录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阻滞效果: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各神经分支支配区麻醉起效时间较短(P<0.01).阻滞效果较好(P<0.01).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评定:A组优秀29例,良好l例.麻醉优良率达100%:B组优秀28例.良好2例.麻醉优良率达100%;C组优秀11例,良好12例,失败7例,麻醉优良率76.7%.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1).麻醉持续时间A组和B组显著长于C组(P<0.01).3组均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局麻药用量,是臂丛神经阻滞理想的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6.
腋路臂丛阻滞因体表标志明显,容易定位和穿刺,并发症少而被广泛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臂丛在腋鞘内的分支较多且比较分散,因而阻滞不易完善,通常是尺侧好,桡侧差,肌皮神经和腋神经阻滞成功率低。为了提高麻醉效果,笔者从1998年起采用一针三点阻滞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腋路臂丛阻滞因体表标志明显,容易定位和穿刺,并发症少而被广泛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臂丛在腋鞘内的分支较多且比较分散,因而阻滞不易完善,通常是尺侧好,桡侧差,肌皮神经和腋神经阻滞成功率低。为了提高麻醉效果,笔者从1998年起采用一针三点阻滞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上肢骨折患者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90例采用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更大地满足了手术要求。结论: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60名ASAI~Ⅱ级需于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I,n=30)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n=30)。使用局麻药40mL(20mL0.5%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肋间臂神经感觉阻滞情况、手臂运动阻滞情况以及成功率和相关副作用等。结果除I组肋间臂神经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外(P〈0.05),2组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效果几乎没有差异,但A组有更高的血管刺破率(P〈0.05)。结论2种方法都能为外科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和镇痛,但垂直锁骨下方法能更好阻滞肋间臂神经而腋路方法出现刺破血管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等剂量下不同浓度局麻药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90例尺桡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将局麻药稀释至不同浓度,行垂直法臂丛神经阻滞。结果三组患者桡神经,正种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长于B、C组;感觉、运动神经完全组滞例数明显少于B、C组;A、C组运动恢复时间、切口疼痛时间明显短于B组。结论相同药物等剂量情况下,低浓度的麻醉药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增加麻醉阻滞效果,超过一定的容量后,高浓度会延长神经阻滞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的超声解剖学特点及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36例拟行肱骨髁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儿,超声检查肌间沟内臂丛神经的分布,观察臂丛神经的声像图特点,测量神经干的直径与皮肤的距离,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结果 超声检查36例小儿肌间沟内臂丛神经均清晰显示,超声引导下以0.2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有效率达100%.结论 臂丛神经超声解剖结构清晰,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接受B超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完全阻滞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较肌间沟阻滞好,其起效时间快、阻滞完善,是适用于急诊手术的上肢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及手部手术的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n=18),所用药物分别为0.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1ml(A组);0.5%罗哌卡因+布托啡诺100μg/1ml(B组)。臂丛神经阻滞选择锁骨下入路,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穿刺。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镇痛时间以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成功率。结果二组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均明显长于A组(P〈0.05)。二组患者间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布托啡诺100μg可明显延长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时间,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及单纯超声引导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下肘部位手术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下肘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观察组则予以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比较两组受试者操作时间、相关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0.5 h内阻滞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差异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0.5 h内臂丛神经阻滞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vs 86.7%),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6.7%vs 26.7%),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等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下肘部位手术患者予以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利于提高其定位准确性及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对降低其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其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等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背景臂丛根性撕脱伤是临床上一个极为棘手的课题,神经根回植术有望攻克这一难题.目的研究大鼠臂丛神经根回植至脊髓后,神经纤维能否再生并有效恢复对靶器官的支配.设计单因素随机对照设计.地点和对象在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完成,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230~250 g,由第一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均分为3个月组和6个月组.干预在手术显微镜下,将C6神经根从脊髓上撕脱,然后切取尺神经桥接肌皮神经与脊髓间的缺损,制作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再植术的动物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3个月和6个月后测量肱二头肌肌肉动作电位、强直收缩力及湿质量,进行神经元的逆形标记,并对神经和肌肉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在相应的C6脊髓前角均出现逆行标记的神经元,回植神经内有再生的神经纤维.肱二头肌的肌肉动作电位、强直收缩力、湿质量恢复率6个月时分别为(56.01±11.62)%,(46.91±8.35)%,77.59±5.79)%,均明显高于3个月时的(30.15±7.52)%,23.14±5.72)%,59.31±3.43)%(t=6.597,t=8.138,=9.421,=0.000).结论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行神经根回植术,神经纤维可以再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靶器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和传统解剖定位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均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观察组阻滞效果比对照组好,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可视下能够避开患者血管和周围重要组织,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减少麻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简单易学,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高国峰  王海涛  李红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176-4177,4180
目的观察反向斜引进针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及上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90例肩部和上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反向斜引进针阻滞法,B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麻醉显效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和有无并发症。结果A组的麻醉显效及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麻醉效果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和高于B组,效果确切、安全、无并发症。结论反向斜引进针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便,较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也更加确切,并发症少,并且有区域阻滞选择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6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将地佐辛5 mg与局部麻醉药(0.375%罗哌卡因20 mL+1%利多卡因15 mL+1∶20万肾上腺素1 mL)混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B组于术前15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联合局部麻醉药(同A组);C组仅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同A组。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麻醉后1 h及术后4、8、12、24、36、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毕至术后VAS3分的时间),不良反应。结果:A组麻醉起效时间低于B、C组(P0.05)。A、B组术后8 h时的VAS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12、24 h时的VAS明显低于B、C组(P0.05);3组麻醉后1 h及术后4、36、48 h时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为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效果确切,能够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8月至2007年12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男53例,女27例),ASAⅠ~Ⅱ级,颈肩部外观无畸形,无患肢感觉异常,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年龄18~68岁,体质量45~75kg.随机分为二组进行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超声引导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组(N组),每组各40例,分别行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20 mL.组间观察比较腋神经、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各神经分支起效时间比较,U组明显短于N组(P<0.01).注药30min后,各神经分支的阻滞效果U组明显优于N组(P<0.05).U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N组(100%vs.87.5%,P<0.05).N组失败5例,其中2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3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麻醉持续时间U组为(378±151)min,N组为(365±163)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出现5例误穿血管.结论 与神经刺激器比较,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是急诊上肢手术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对断指再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急诊行断指再植术患者随机分为术后自控性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组(CA组)和对照组(NA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再植指术后血管痉挛、血管栓塞和指体坏死发生例数并计算再植指成活率,记录两组术前(T0)、术后3h(T1)、术后24h(T2)、术后48h(T3)时患侧肘静脉血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结果断指再植术后成活率CA组高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P<0.05);血管痉挛、血管栓塞和指体坏死发生例数CA组均低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60、1.67、1.66,P均<0.05)。两组不同时间点间MDA、SO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29.43、59.82、15.51、27.53,P均<0.05)。与T0点比较,两组在T1、T2、T3时间点MDA均增高,SOD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5.24、13.02、13.48、8.68、14.87、24.42;23.60、17.22、14.63、7.83、12.70、17.71,P均<0.05)。在T1、T2、T3时间点,CA组MDA均低于NA组,SOD均高于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51、2.26、2.24;2.82、3.04、2.77,P均<0.05)。结论患者自控性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对缺血再灌注的再植指具有保护作用,提高了断指再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