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老年人肾虚、多瘀的生理病理特点和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现代研究,认为肾虚血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病机。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主要致病因素。补肾活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为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状态,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预后差的特点.肾虚血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证型,现将以补肾活血为主要治则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6,(8):1062-1063
以肾虚血瘀理论为依据,探讨补肾活血法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从肾虚和血瘀是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病机出发,认为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病理中,肾虚和血瘀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肾虚可以导致血瘀,血瘀又能加重肾虚,故探讨在肾虚血瘀理论的指导下以补肾活血为治则。  相似文献   

4.
肾虚血瘀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提出肾虚血瘀相关并存,肾虚必兼血瘀。肾虚是因,血瘀为果。肾虚血瘀共同组成了衰老、老年病及多种慢性疾病特定阶段即“及肾”后的共同病理基础。由此所对应的补肾活血法,为抗衰老、防治老年病和多种慢性疾病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从益气活血法论治慢性心力衰竭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心力衰竭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表明,气虚血瘀是引发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机制,并贯穿于心力衰竭的整个病理过程,因此气虚血瘀致脉道不利、心失所养、元气虚脱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关键。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补肾祛瘀法论治慢性盆腔炎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晓娜  刘瑞芬 《光明中医》2008,23(10):1463-1464
通过对慢性盆腔炎的肾虚血瘀病机分析,认为该病不仅仅是湿热、瘀血、寒湿为患,更重要的是长期慢性过程引起的肾虚,并且血瘀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病机。针对这一病机采用补肾祛瘀法治疗该病能够标本兼治,为慢性盆腔炎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任寿山主任医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心、脾、肾虚为主,心阳虚是发病之关键,脾虚是发病之基础,肾阳虚是发病之重要因素;标实以水停血瘀为主,血瘀水停是本病发病之重要病理环节。治疗上标本兼顾,温心肾阳健脾以治本,利水化瘀以治标;同时重视五脏协同作用,温心肾不忘健脾,利水不忘宣肺疏肝。  相似文献   

8.
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及临床相关情况,为今后辨证论治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选择慢性脑缺血患者259例,将临床证候归纳为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肾虚证5个基本证候进行中医积分评定,同时对基础疾病、年龄、病程进行相应分析。结果慢性脑缺血患者60岁以上居多,年龄越大、病程越长者,气虚证、血瘀证和肾虚证占的比率越高,气虚证和肾虚证患者年龄、病程均长于其他证候患者;气虚证多见于冠心病患者,血瘀证多见于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痰浊证多见于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患者,肝阳证多见于高血压病患者,肾虚证虽以高血压病和冠心病为主,但均见于各种基础疾病患者;慢性脑缺血证候分布频率以气虚证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肾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慢性脑缺血可出现2种证候、3种证候、4种证候及4种以上证候等多种类型,其中2种证候组合最多131例(50.57%),3种组合97例(37.46%),4种组合27例(10.43%),4种以上组合仅4例(1.54%)。结论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肾虚证5种证候基本概括了慢性脑缺血患者的证候,以气虚证、肾虚证、痰浊证为多见,并与年龄和基础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9.
根据慢性心力衰竭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证候特点,探析其各分期病因病机与水湿的关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在早期为气虚血瘀证,表现为气虚导致脾虚,运化水饮失司;气虚导致血瘀,血不利则为水;水停加重血瘀,血瘀又加重气虚。在中期为气阴两虚证,表现为气阴两虚,瘀水内停;瘀水互结,更伤气阴。在晚期为阳虚水泛证,表现为肾失温煦,水饮停积;津停日久,加重血瘀。根据水湿在慢性心力衰竭病程中的关键地位,提出临床可通过"治水"论治该病。  相似文献   

10.
易继兰 《河北中医》2003,25(8):594-595
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其病机虽以肾虚为主 ,但亦与血瘀有关。慢性肾小球肾炎与血瘀的关系 ,古代医家早有认识 ,如《医林改错》指出 :“元气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为瘀 ,以致气虚化瘀之症。”又“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气虚亦能致瘀 ,肾气亏虚 ,更能致血瘀。肾阳乃全身阳气的根本 ,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肾阳虚则不能温养脏腑 ,寒凝血滞 ;肾藏精、主水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 ,若肾气亏虚 ,气化不利而血瘀 ;肾阴虚则脉涩。故均致肾虚血瘀 ,血瘀水道不利矣。且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程较长 ,“久病入络” ,就…  相似文献   

11.
陈颐 《中医药导报》2012,18(4):19-21
司徒仪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虚夹杂之病,血瘀和肾虚是其主要病机;本病术后使GnRH-a治疗,必处于"肾虚血瘀"的状态。肾虚为因,血瘀为果,二者相兼并存,治疗上应以补肾活血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2.
226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调查及病死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我院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利用数据库收集并分析2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资料.结果:226例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为(70.00±10.24)岁;中医辨证标实证中血瘀、痰阻者所占比例最多,本虚证中以气虚最多见,其次为阴虚;住院病死率为5.75%,1年病死率为9.29%;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中药治疗能降低死亡率.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相对独立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候以血瘀、痰阻、气虚、阴虚证为主.慢性心力衰竭,采用综合的治疗手段,发挥中医药特色,具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运用德尔菲法制定《慢性心力衰竭症状诊断量表》,并根据该量表对76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数据挖掘,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探究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分布规律。结果:运用德尔菲法形成的《慢性心力衰竭症状诊断量表》共包含96个症状条目。针对患者四诊信息进行的因子分析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涉及心、脾、肝、肾、脑,病性涉及气虚、阴虚、血瘀、痰湿、阳虚;聚类分析显示,慢性心力衰竭证型包括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痰浊壅盛证。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为主,最终可致气虚与阴虚、阳虚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4.
苏凯  杨粤峰  陈学忠 《河南中医》2011,31(7):708-709
肾虚血瘀可以较全面地概括老年人衰老及病变的病因病机和体质状态.肾虚血瘀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肾虚导致血瘀,血瘀加重肾虚,肾虚为本,血瘀为标,促使了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改善老年人肾虚血瘀状态,调整脏腑功能,疏达血脉,调和气血,对改善老年人体质,进一步降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改善生...  相似文献   

15.
输卵管炎性不孕是造成女性继发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急性、慢性输卵管炎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所导致的并发症,目前尚无满意的药物治疗方法,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辅助生殖技术为主。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多年来治疗不孕症的临床实践认为,该病病位在胞络,病性多属虚实夹杂,其中肾虚血瘀是输卵管炎性不孕的主要病机之一,血瘀为病理基础,肾虚为根本病机,肾虚日久必致血瘀,血瘀又加重肾虚,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使输卵管炎性不孕缠绵难愈。基于肾虚血瘀理论,临证以补肾活血,化瘀通络为基本治则,运用中药口服,配合灌肠、外敷、针灸等外治法,在修复输卵管功能、提高妊娠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故从"肾虚血瘀"论治输卵管炎性不孕值得从临床和实验研究两方面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本勇  刘宏潇  冯兴华 《吉林中医药》2014,(12):1189-1191,1221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慢性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附着点炎、骨破坏、异位成骨为主要病理表现。晚期易发生脊柱硬化强直,导致残疾。中医学中,AS属于痹症、大偻的范畴。综合经典以及众多医家的观点,可知:肾虚是该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血瘀贯穿该病始终,肾虚血瘀证是该病的基本证候,补肾活血是治疗该病的基本方法之一。肾虚血瘀也是AS骨质疏松、骨破坏的发病关键,补肾活血是防治AS骨破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血清 TNF-α、NO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 TNF -α、NO水平的检测探讨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血清TNF-α、NO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血瘀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 TNF-α含量高于肾虚证患者 (P<0 .0 5 ) ,而血瘀证与肾虚血瘀证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肾虚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 NO水平低于血瘀证患者 (P<0 .0 5 ) ,而肾虚血瘀证与肾虚证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结论 :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血瘀证与血清 TNF-α含量升高相关 ,而肾虚证与血清 NO水平降低相关 ,为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多以保守治疗为主,早期使用中医药治疗能后有效促进CSDH的恢复。老年人是本病的好发人群,其发病主要责之肾虚与血瘀,在肾虚为本的基础上,加之后天之气血运化不足,致髓减脑消,导致脑组织在颅腔内活动空间增大;同时肾衰精亏,血管失养,气不摄血,极易发生络破血溢,血液成瘀积聚于较大的颅腔发为CSDH。CSDH的主要病机是肾虚髓伤,髓减脑消;以及阴阳虚损,化气不足,运血无力,血脉瘀滞,络损血溢。在临床治疗CSDH上应从肾虚血瘀论治,治法以补肾填精益髓、活血化瘀为主,针对肾气虚血瘀、肾阳虚血瘀、肾阴虚血瘀三个不同证型,以补肾填精、活血通络,温阳补肾、活血化瘀,温补肾气、活血化瘀为治法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9.
粱冰 《四川中医》2012,(3):90-92
慢性盆腔炎病位在冲任,子宫,其病机为肾虚血瘀,治疗应注重盛气补肾,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20.
韩申颖  唐德才 《陕西中医》1998,19(11):502-503
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入手,论证了老年病的病理基础为肾虚血瘀,提出了老年病的治疗大法为补肾活血。由于肾与各脏腑相互影响,血瘀与痰、气、水湿密切相关,所以作者认为,老年病的诊疗思路,应首先抓住肾虚血瘀这一病理基础,以肾虚为中心,重视脏腑间的相互影响;以血瘀为基础,重视气血痰水间的相互转化。在肾虚血瘀的病理基础上,追究其病机演变,并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