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银杏总内酯抗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银杏总内酯抗血栓形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和Chandler氏血栓形成法,利用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测定血栓形成抑制率、血小板在不同时间点的聚集率以及最大聚集率.结果:银杏总内酯可不同程度地抑制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和Chandler氏体外血栓形成,减轻血栓重量,血栓形成抑制率分别达到 41.58%和 59.31%;银杏总内酯可抑制PAF和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在不同时间点的聚集,降低其最大聚集率.结论:银杏总内酯可明显对抗血栓形成,并具有显著的抗PAF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2.
木瓜蛋白酶体外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洗涤血小板为模型,观察木瓜蛋白酶在体外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探讨其抗血栓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不同剂量木瓜蛋白酶与洗涤血小板作用,以血小板聚集分析仪检测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活化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和P-选择素表达水平,以SDS-PAGE分析血小板肌动蛋白聚合体的变化。检测ADP诱导的原发性高血压(PH)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FIB-R表达水平。结果:木瓜蛋白酶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水平,血小板聚集水平与木瓜蛋白酶剂量呈负相关(P〈0.01)。木瓜蛋白酶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FIB-R表达,降低FIB-R表达水平(P〈0.01)。木瓜蛋白酶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水平和抑制肌动蛋白聚合体增加(P〈0.01)。木瓜蛋白酶抑制PH及AMI患者血小板聚集和FIB-R表达(P〈0.01)。结论:木瓜蛋白酶通过抑制活化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受体的表达,并抑制肌动蛋白聚合以及释放反应从而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中灯盏乙素血药浓度与其药效学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75、7.5和15 mg/kg三个剂量组,尾静脉注射灯盏花素注射液。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测定三组血药浓度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两者的相关性。结果:瞬时血药浓度(C)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Y)进行线性回归,相关系数r均〉0.7。经统计学处理,各给药剂量下的瞬时血药浓度均与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灯盏乙素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且其血药浓度与药效呈现一定的关系。本试验为灯盏乙素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提供了进一步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制剂、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内实验,观察EGB制剂、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由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和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以及对给药前后家兔PAF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EGB制剂抑制AA、ADP、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并能够降低血清中PAF的含量(P<0.05),阿司匹林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统计学差异(P<0.01),氯吡格雷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PAF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EGB制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抗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最强,并能显著降低PAF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IG)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和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法制作局灶缺血再灌大鼠模型,并于缺血后3h灌胃分别给予20mg/ml(小)、60mg/ml(中)、180mg/ml(大)CIG三个剂量,缺血后4-7d腹腔注射BrdU标记内源性细胞;缺血后7,14和28d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标准进行行为学测评;  相似文献   

6.
几种中药组分对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多种活血化淤中药的有效组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以二磷酸腺苷(AD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胶原为诱导剂,用Born比浊法测定六种中药有效组分对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比较各组分的作用强弱和特点。结果:人参皂苷、三七皂苷和红花色素对ADP、PAF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人参皂苷的抑制作用优于其它两种组分;丹参酚酸和葛根黄酮可明显抑制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不影响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麦冬皂苷可明显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对ADP和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抑制。结论:人参皂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最强;三七皂苷、人参皂苷和红花色素具有广谱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丹参酚酸、葛根黄酮及麦冬皂苷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7.
刺五加茎叶的乙醇提取液相当于生药量25~70mg/ml,体外实验能明显地抑制ADP、胶原所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家兔iv 700mg/kg,10min后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大白鼠iv 1000mg/kg,30min后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体外实验可使家兔血浆复钙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内实验法,观察3种剂量的注射用HSYA(10、5和2.5mg/kg)对由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3.6nmol/L)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以及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并单独研究了以PAF为诱导剂的情况下,富血小板血浆(PRP)中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含量。结果:各剂量HSYA注射剂能抑制AA、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P<0.05,P<0.01);扫描电镜显示:各剂量HSYA注射剂能减少AA和PAF诱导后的聚集型血小板数量并使树突型血小板突起变少变短(P<0.05,P<0.01);另外,各剂量HSYA注射剂还能降低经PAF诱导后GMP-140的含量(P<0.01)。结论: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具有显著的抗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血小板的活化,从而为临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体内实验和家兔体外实验。在体内实验中,40只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I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SAFI低、中、高剂量(5.8、11.6、23.2 mg/kg)组和阳性药(银杏内酯注射液,2 mL/kg)组,另取8只切开颈部皮肤作为假手术组。尾静脉iv给药14 d后分别取血,凝血时间检测试剂盒检测活化凝血时间(AC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利用ELISA试剂盒测定各组血清中5-羟色胺(5-HT)、P选择素(CD62P)、β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Ⅱa/Ⅲb(GPⅡa/Ⅲb)含量。体外实验中,采用腺苷二磷酸(AD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通过血小板分析仪测定不同浓度的SAFI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 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低、中、高剂量SAFI均能明显延长大鼠血液凝血时间,且能有效降低模型大鼠血液中5-HT、CD62p、β-TG和GPⅡb/Ⅲa的水平(P<0.05、0.01)。体外实验结果表明:SAFI均可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抑制血小板聚集(P<0.05、0.01)。结论 SAFI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BM 13505是新合成的血栓烷受体拮抗剂,BM 13505 0.45和0.23mg/kg iv延长大鼠颈动脉血管阻塞时间(P<0.001和P<0.01)。BM 13505 2mg/kg iv有效地防止AA 4mg/kg所致的大鼠脑血栓形成(P<0.01)。BM 13505 10mg/kg ip可防止AA诱导的小鼠肺部栓塞(P<0.01)。该药可延长小鼠尾出血时间。BM 13505显著抑制AA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17μmol/L,对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影响。BM13505降低兔血小板及小鼠血浆中TXB2水平,对血小板cAMP水平无影响,在不远的将来,BM13505可能会发展成一种理想的抗血小板药及抗血栓药。  相似文献   

11.
高玉桥  苏丹  林慧  梅全喜 《中国药房》2008,19(15):1129-1130
目的:研究黄蛭口服液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比浊法测量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并测量小鼠出血时间。结果:黄蛭口服液可分别抑制由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血小板聚集蛇毒试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P<0·01);且能延长小鼠出血时间。结论:黄蛭口服液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龙甲血脉通胶囊(LO)抗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及活血化淤作用。方法采用盐酸维拉帕米诱导的家兔房室传导阻滞模型以及腺苷诱导豚鼠房室传导阻滞模型,考察LO抗心脏房室传导阻滞作用;采用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质量分数为10%的高分子右旋糖酐诱导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实验,考察LO的活血化淤作用。结果LO(0.80、0.40 g.kg-1)能够显著或者非常显著缩短盐酸维拉帕米诱导的家兔心电图PR间期、PP间期以及恢复正常心电图时间的延长(P<0.05,P<0.01),同时能显著缩短腺苷诱导豚鼠心电图PR间期的延长(P<0.05,P<0.01);能够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0.05,P<0.01),能够降低质量分数10%的高分子右旋糖酐诱导的大鼠高、中、低切血液黏度(P<0.05,P<0.01)。结论LO具有抗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和活血化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单克隆抗体SZ21抑制兔血栓形成的能力。方法不同浓度的SZ21(0、10及20μg/ml)分别加入兔富血小板血浆(PRP)中,进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试验;体内注射SZ21(1.5mg/kg),注射前及注射后5、30及60分钟时制备兔PRP,分别进行聚集试验;用颈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研究SZ21对兔血栓形成的作用,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4组,体内注射SZ21,剂量为A组0.1mg/kg,B组0.4mg/kg,C组0.75mg/kg,D为对照组(SZ391mg/kg),然后测定血栓重量。结果 体外20μg/ml的SZ21对兔血小板抑制率为80%;SZ21体内注射60分钟时完全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模型分组试验,各组平均栓重为A组31mg,B组21mg,C组20.2mg,D组31mg,B、C组与对照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单克隆抗体SZ21能有效抑制兔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小鼠和家兔对利血康的活血和止血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模型、家兔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以及环磷酰胺致小鼠血小板减少症模型。结果高、中剂量的利血康对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高、中、低3种剂量均能明显对抗环磷酰胺致小鼠血小板减少,高剂量还能明显缩短环磷酰胺致小鼠出血时间的延长;高、中剂量均能明显对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家兔凝血时间的延长。结论利血康具有活血化瘀和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祛栓灵胶囊对动物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ADP、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三种诱导剂,测定正常大鼠和血瘀模型兔服用祛栓灵胶囊7d后的血小板聚集性变化。结果大鼠服用祛栓灵胶囊62.5~250mg·kg^-1 7d后,对ADP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可抑制13.8%~24.0%和11.6%~35.3%;血瘀模型兔服用祛栓灵胶囊37.5~150mg·kg^-1 7d后,对ADP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可抑制22.1%~33.9%和16.3%~23.6%。但正常大鼠和血瘀模型兔服用祛栓灵胶囊后,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未见有明显影响。结论祛栓灵胶囊可明显抑制大鼠和兔体内由ADP和凝血酶介导的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6.
W007B是一个新合成的新木脂素类衍生物。本研究利用不同的体内、体外模型观察它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用ADP、凝血酶、花生四烯酸和胶原为诱导剂,进行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分别用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电刺激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急性肺栓塞模型和尾出血实验评价W007B对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W007B对ADP、凝血酶、胶原、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Ic50分别是899.5μM,212.9μM,266.0μM,52.5μM;W007B(2-10mg/kg,ig)单次给药可明显减轻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重量;显著延长大鼠电刺激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时间。W007B(2.8-14mg/kg,ig)单次给药明显降f~ADP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栓塞的死亡率;显著延长小鼠尾出血时间。这些结果表明:W007B对多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最强;W007B在多种动脉血栓形成模型上都有较强的抗血栓作用,可作为新的抗血栓候选药进一步研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偏痛胶囊流浸膏对肾上腺素致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家兔体外血栓形成及其疼痛刺激模型大鼠脑电图的影响。方法:肾上腺素联合冰水游泳法复制大鼠血瘀模型,观察偏痛胶囊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体外血栓法观察偏痛胶囊流浸膏对正常家兔血栓形成的影响,脑电图法分析偏痛胶囊流浸膏对疼痛模型大鼠脑电频率和振幅的影响。结果:偏痛胶囊流浸膏可明显降低血瘀模型大鼠血液高切、低切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及血浆黏度(P<0.01或P<0.05),抑制家兔体外血栓的形成(P<0.01或P<0.05),表现为较好的活血化瘀、抗血栓作用;同时,偏痛胶囊流浸膏还可明显抑制大鼠足底辐射热刺激引起的δ频段百分下降(P<0.05),α2、α3频道百分比升高(P<0.05)等病理性脑电图变化,表现为较好的镇痛作用。结论:偏痛胶囊流浸膏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具有良好的抗血栓作用,同时可明显减弱疼痛引起的大鼠脑电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组分生物碱和苷抗血小板聚集机制。方法大鼠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原方、生物碱、苷和噻氯匹定,进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取聚集前、后的血小板提取cAMP、cGMP,采用放免法检测血小板cAMP、cGMP。结果各组血小板聚集比较,生物碱组、苷组和噻氯匹定组血小板聚集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原方组血小板聚集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血小板聚集后cAMP含量降低(P〈0.01).而原方、生物碱、苷和噻氯匹定均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cAMP下降(P〈0.05,P〈0.01)。血小板聚集后cGMP含量降低(P〈0.01),原方、生物碱、苷和噻氯匹定也可抑制聚集后血小板cGMP下降(P〈0.05,P〈0.01)。结论生物碱、苷、原方和噻氯匹定可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各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后血小板内cAMP、cGMP的下降,提示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通过抑制聚集后血小板内环核苷酸降低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动脉血栓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奥扎格雷钠,5mg/kg),AHV-PI(0.1mg/kg)实验组共4组,每组6只。应用70%FeCl3溶液化学损伤的方法来制备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采用血栓弹力仪(TEG)描计血栓弹力图,比浊法测定家兔血小板聚集率,ELISA测定各组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栓素B2(TXB2)水平,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形态的改变。结果:AHV-PI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栓弹力图凝血时间(R)值和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延长(P〈0.01和P〈0.05),Alpha角度、最大幅度(MA)和凝血指数(CI)减小(P〈0.05和P〈0.01);血小板聚集率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中GMP-140和TXB2含量降低(P〈0.01)。AHV-PI实验组光镜下动脉内未见血栓形成,血小板电镜显示血小板形态基本规则,与模型组相比伪足较少,α-颗粒和致密颗粒无明显减少,胞浆空泡化现象减轻。结论:AHV-PI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血栓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之保护血小板超微结构,减少血小板脂质代谢和颗粒内容物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注射液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实验性血栓的影响。方法用冰水浴刺激及肾上腺素应激法建立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补阳还五注射液静脉注射给药10、5、2.5 g.kg-1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用大鼠动静脉旁路法建立实验性血栓模型,观察补阳还五注射液静脉注射给药10、5、2.5 g.kg-1对大鼠实验性动脉血栓的影响;体外法观察补阳还五注射液对腺苷二磷酸(ADP)诱导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补阳还五注射液能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能对抗大鼠的实验性动脉血栓的形成,抑制ADP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结论补阳还五注射液具有较好的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率及抑制实验性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