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动脉硬化是多种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基础,随着人们对心血管病发生发展机制认识的深入,动脉僵硬度已被证明是心血管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同时也是评估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指标[1],对于预防心血管病具有重要作用[2-4]。在临床实践中,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作为反映动脉硬度的金标准被广泛应用[5],其中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WV,cfPWV)及肱踝动脉脉搏波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对血管早期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入选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和单纯高血压患者各400例。检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等指标,比较两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值的差异,对血脂异常进行临床分型,比较各血脂异常亚型之间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的差异,并对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1674.0±13.0 cm/s)较单纯高血压组(1594.0±11.2 cm/s)显著升高(P<0.001);两组间踝臂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高血压病患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血脂异常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01)。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均与动脉硬度指标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年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体质指数和空腹血糖与反映动脉僵硬度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关系密切(P<0.05),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β=0.104,P<0.001),是仅次于收缩压和年龄的影响因素。结论血脂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高脂血症加速了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硬化,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动脉硬度的影响与高胆固醇血症相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通过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检测动脉硬化程度是当前对高血压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分层所日渐常用的方式。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troid femoral artery PWV,cfPWV)是一项公认的测定中心动脉硬化程度的方式。其他的测定方式包括股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femoral ankle artery PWV,faPWV;主要测外周动脉硬化)和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 ankle artery PWV,baPWV;主要应用于中心和外周动脉硬化的综合检查)。中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正常人动脉顺应性与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关联.方法 横断面调查福建沿海地区30岁以上健康人1175例,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评价糖化血红蛋白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情况.结果 (1)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糖化血红蛋白具有相关性(r=0.147,P<0.05);(2)糖化血红蛋白四分法组间显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在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异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比例升高;异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正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组(P<0.05);(3)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尿酸为正常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比值比最大(OR=2.692,P<0.05).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独立相关,提示非糖尿病健康人群中中间高血糖水平参与了大动脉血管壁早期功能或结构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和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高血压病患者(n=60,高血压组)和健康志愿者(n=32,对照组)血浆中CD31+/CD42-内皮微颗粒的水平,袖带震荡技术无创检测肱动脉与胫后动脉之间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显著升高[(972.6±116.2)比(1920.3±152.0)个/μl,P<0.001];高血压组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1369.3±147.3)比(1793.0±328.3)cm/s,P<0.001]。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正相关(r=0.42,P<0.001),以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为因变量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升高且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循环内皮微颗粒是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较高水平的循环内皮微颗粒加速了大动脉弹性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包括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颈肱脉搏波传导速度(cbPWV)及股踝脉搏波传导速度(faPWV)、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踝臂指数(ABI)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对象140例,其中单纯高血压患者102例(高血压组),血压正常者38例(正常血压组),采用BP-203RPE Ⅱ(VP-1000)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2组各个节段PWV及ABI,采用CVProfilor DO-2020动脉功能测定仪测定C1、C2.分析动脉弹性的其他指标与cfPWV的相关性.结果:①高血压组各个动脉节段PWV及ABI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而C1、C2显著低于正常血压组(P<0.05).②各个动脉节段PWV与cfPWV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cbPWV及baPWV与cfPWV相关性最强(r值分别为0.792和0.703,P<0.01),C1、C2与cfPWV显著负相关(P<0.01);ABI与cfPWV呈正相关(P<0.05).③年龄和血压是脉弹性功能各指标的共同影响因素.年龄每增加10岁,cfPWV、baPWV、cbPWV、faPWV升高的危险性增加180.3%、347.4%、131.3%、69.0%,C1、C2下降的危险性增加116.0%、219.6%;SBP每升高10 mmHg(1 mmHg=0.133 kPa),cfPWV、baPWV、faPWV升高的危险性增加141.3%、218.8%、50.9%,C1、C2下降的危险性增加169.3%、67.9%;DBP每升高5 mmHg,cbPWV升高的危险性增加124.6%,ABI升高的危险性增加37.8%.结论:baPWV是一个简单、敏感的便于临床测量PWV的方法;年龄及SBP、DBP是中心动脉及外周动脉弹性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体检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体检者797例,收集病史,测定生化指标及血浆Hcy水平,应用动脉硬化检测仪自动测量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 PWV)和血压。根据血浆Hcy水平分为高Hcy组(Hcy≥14μmol/L)和正常Hcy组(Hcy<14μmol/L),分析两组间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结果:高Hcy组ba PWV、cf PWV均显著高于正常Hcy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a PWV、cf PWV分别均与年龄、体质量指数、Glu、Cr、UA、TG、TC、LDL-C、Hcy水平、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呈正相关(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也显示ba PWV、cf PWV的独立影响因素是年龄、Glu、UA、Hcy水平、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P<0.05)。结论:血Hcy水平与ba PWV、cf PWV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测定60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踝肱血压比(ABI)。结果提示:(1)收缩压、脉压和空腹血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2)收缩压、脉压、空腹血糖和LDL-C是大动脉弹性降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以及危险因素分层与动脉脉搏波速度(PWV)的关系。方法应用动脉脉搏波速度(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入选的5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肱动脉-踝动脉baPWV值,并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比较不同血压水平及危险程度患者的脉搏波速度。结果1级与2级高血压患者的baP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0±150)cm/s比(1630±160)cm/s,P=0.298];伴有一种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的baPWV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1645±138)cm/s比(1584±160)cm/s,P=0.001)]。结论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PWV值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脉搏波速度的影响可能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社区人群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方法于2010年3月至8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嘉定区纳入40岁以上居民239名,分析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将人群中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1400 cm/s定义为动脉硬化。结果血管硬化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显著高于非硬化组(3.67×109/L对3.44×109/L,P=0.0001)。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计数、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P均0.05)。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OGTT 2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17.71,P0.0001)。将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1400 cm/s定义为血管硬化,校正了除血压外的因素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最高四分位组(4.238×109/L)相对于最低四分位组,血管硬化的患病风险增加39%(OR=1.39,95%CI 1.02~1.88,P0.05)。然而,在校正动脉血压后,其相关性消失。结论在社区40岁以上人群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与血管硬化呈显著正相关,中性粒细胞是血管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这种相关性不独立于动脉血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大动脉顺应性和颈动脉硬化的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高血压前期、高血压、正常血压各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脉硬化诊断装置VP-1000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多普勒彩色超声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以及斑块形成情况,比较三组间差异.比较各血压组合并颈动脉斑块时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情况,分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结果 (1)随着血压从正常向高血压转变,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呈上升趋势,高血压前期组(1 390±171 cm/s)较正常血压组(1 293±151 cm/s)升高但低于高血压组(1 652±291 cm/s,P<0.01);踝臂指数高血压前期组(1.115±0.060)与正常血压组(1.114±0.06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高血压组明显升高(1.132±0.067,P<0.01).(2)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率及斑块发生率在高血压前期组与正常血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高血压组显著升高(P<0.01);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在高血压前期组(0.73±0.10mm)与正常血压组(0.72±0.12 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高血压组显著增厚(0.78±0.16 mm,P<0.01).(3)有或无合并颈动脉斑块时,高血压前期组脉搏波传导速度均较正常血压组升高(P<0.01),但低于高血压组(P<0.01);各血压组合并颈动脉斑块时脉搏波传导速度较无颈动脉斑块时均升高(P<0.01).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271,P<0.01),校正血压因素后相关性仍存在(r=0.156,P<0.01).结论 高血压前期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升高.提示存在早期动脉硬度改变.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可作为评估高血压前期动脉硬度有效且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吸烟对氨氯地平降压疗效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0例轻中度高血压男性患者,按其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和不吸烟组,均给予氨氯地平5 mg/d降压治疗,12周后,分析两组患者的降压疗效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改善程度。结果吸烟组和不吸烟组降压有效率分别为55.0%和57.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吸烟组治疗前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高于不吸烟组(P<0.05),治疗后吸烟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而不吸烟组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吸烟对钙拮抗剂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无影响,但吸烟增加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度,并降低氨氯地平对动脉硬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对冠心病(CHD)的预测价值。方法:患者分为非CHD组(97例)和CHD组(114例)。比较2组患者CHD危险因素以及各动脉段PWV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上述危险因素在CHD发病中的作用。结果:CHD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显著多于非CHD组(P<0.05),CHD组踝肱指数显著低于非CHD组。CHD组患者的心-左右股动脉段PWV和心-左右桡动脉段PWV显著大于非CHD组(P<0.01),而左右股-踝动脉段PWV在CHD组和非C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以及心-股动脉段PWV升高、踝肱指数降低等与CHD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结论:同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一样,心-右股动脉段PWV显著增高以及踝肱指数降低也是CHD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 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在临床上有增多的趋势,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大动脉弹性常用指标是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PWV和ABI能够很好地了解患者全身大动脉管壁僵硬度和管腔狭窄的情况,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与PWV和ABI的关系,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80例,其中男136例,女144例,年龄64~81岁,平均年龄72岁。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140例(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展至高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04年12月至2012年12月每年定期到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人群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期间出现的205例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基线资料(包括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一般情况、生化检测等)及其转归情况。结果至调查终止时,共54例发展为高血压,发展为高血压的比例达26.34%,中位随访时间长达5.89年;以基线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三分位数分组,高血压发生的累积风险从最低三分位数组到最高三分位数组依次升高,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基线年龄、性别、饮酒、教育、婚姻以及体质指数、肾小球滤过率、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仍是进展至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大和中间三分位数组进展至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最低三分位数组的6.647(95%CI 2.374~18.616,P0.001)、3.008(95%CI 1.054~8.587,P=0.040)倍,基线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水平每增加100 cm/s,高血压前期人群进展至高血压的风险就增加22.3%(P=0.002)。结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是高血压前期进展至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高血压前期进展至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血清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的相关性,探讨氧化应激、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在动脉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168例分为正常对照组(n=40)、原发性高血压组(n=70)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n=58),各组分别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含量,应用动脉硬化自动检测仪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中丙二醛水平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增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丙二醛水平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增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水平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和丙二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18、0.672、0.469、0.179、0.392、0.277和0.571,均P<0.05),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呈负相关(r分别为-0.438和-0.571,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丙二醛、空腹血糖和年龄是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动脉弹性明显减弱,且与体内氧化应激增强和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有关,提示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功能在动脉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增龄对男性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影响。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男性体检者461名,剔除因动脉阻塞不能评估动脉僵硬度的51例,剩余410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五组:Ⅰ组<30岁69例;Ⅱ组30~39岁101例;Ⅲ组40~49岁85例;Ⅳ组50~59岁79例;Ⅴ组≥60岁76例。检测左右侧ba PWV(Lba PWV和Rba PWV),取Lba PWV、Rba PWV的平均值作为ba PWV值。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ba PWV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年龄与ba PWV的相关性。结果 ba PWV,Ⅰ组(1 390.77±164.92)cm/s,Ⅱ组(1 437.60±108.81)cm/s,Ⅲ组(1 562.26±108.60)cm/s,Ⅳ组(1 612.99±111.66)cm/s,Ⅴ组(2 011.89±445.91)cm/s。随着年龄的增大,Ⅰ~Ⅴ组ba PWV逐渐升高,与Ⅰ组比较,Ⅱ组无明显增快(P=0.340);与Ⅱ组比较,Ⅲ组明显增快(P=0.000);与Ⅲ组比较,Ⅳ组明显增快(P=0.000);与Ⅳ组比较,Ⅴ组明显增快(P=0.000)。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a PWV与年龄呈强且为正的直线相关(r=0.702,P=0.000)。结论年龄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呈强正相关,男性脉搏波传导速度呈增龄性变化,即年龄越高,脉搏波传导速度越快,动脉僵硬度越大。提示增龄性变化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是反映动脉弹性的良好指标,其值越大,说明动脉扩张性越差,僵硬度越大.早期检测PWV能发现动脉弹性的改变,有效预防和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2011年1~6月,我们观察了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WV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马明怡  惠红  张晓卉 《心脏杂志》2021,33(2):214-217
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主要机制是血管发生了动脉僵硬、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闭塞。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肱指数(ABI)是评估动脉硬度的早期重要指标,也是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检测参数之一。本综述旨在探讨PWV和ABI对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以利于指导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冠心病和脑卒中及终末期肾病的关系研究较多,而对于PWV与早期肾脏损害的关系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肾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