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具有一定优势,近年来出现许多中药复方及中药单体治疗CKD-MBD的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中药治疗CKD-MBD相关通路的机制研究中,以中药自拟复方研究为主,作用途径涉及纤维细胞生长因23/Klotho(FGF23/Klotho)信号通路、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RANK/RANKL/OPG)系统等多条信号通路,中药能通过调节此系列信号通路改善钙磷代谢、骨代谢紊乱、调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自噬,从而治疗CKD-MBD。该文将对这些信号通路和中药治疗CKD-MBD在作用机制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以期为中药治疗CKD-MBD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骨关节炎(OA)是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治疗常以镇痛类及非甾体抗炎药为主,长期使用易造成胃肠损伤,出现病情反复的现象。中药防治OA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不良反应少,具有治疗范围广、多靶点、多途径等独特优势。中药有效成分通过干预氧化应激(OS)反应生物标志物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降低活性氧(ROS)含量,减轻OS损伤,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通过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和骨保护素(OPG)等信号通路,下调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有效缓解关节局部炎症反应,保护软骨细胞与骨组织,抑制软骨细胞凋亡,进一步缓解OA疾病发展进程。目前OA医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仍存在一定局限,需要继续发展中医药事业,该文对中药有效成分调控OS反应以防治OA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也是世界范围内终末期肾病的最常见原因。DKD的进程与高糖激活的肾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纤维化密切相关。众多的研究表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的转导参与DKD肾组织的病理进程,激活了氧化、炎症、凋亡、纤维化等多种病理机制。因此阻断p38 MAPK信号通路的传导有利于缓解DKD。目前西医治疗的主要原则是降糖、降脂、降压等,以及新型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盐皮质激素受体、内皮素受体等,但是仍不能阻止DKD的进程,中医药对DKD的治疗有具有标本兼治及简、廉、便的优势,近年来中药干预DKD的基础研究已经取得许多进展,p38 MAPK是中药发挥干预DKD的关键因子,该文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中药干预p38 MAPK信号通路治疗DKD的文献进行检索和总结,p38 MAPK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核转录因子B(NF-κB)等因子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激活了纤维化、炎症、氧化应激、凋亡等病理机制,中药作用于p38 MAPK因子及其上下游因子对DKD的病理进程进行阻断,抑制了DKD肾脏的病理损伤和肾功能的恶化。以期为中药防治DKD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医药对膝骨关节炎(KOA)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学者发现诸多中药可从分子层面干预信号通路延缓膝骨关节炎的进展。文中所述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干预膝骨关节炎的机制中与信号通路有着密切关系。中药及有效成分可在不同信号通路的传导下调控相应的靶向分子水平,抑制软骨炎性因子、细胞凋亡、软骨基质降解及促进软骨细胞自噬,以达到减轻滑膜炎性水肿和延缓软骨退变的目的。现对国内外中药干预KOA的研究进行系统性总结:黄芩素等可通过阻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减少软骨细胞炎性因子、凋亡及促进自噬;山茱萸新苷Ⅰ等成分降低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通路磷酸化活性改善滑膜炎症、延缓软骨基质退变;丹酚酸A等中药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磷酸化,减轻炎症与软骨基质降解;大黄素等有效成分可降低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通路活性,抑制胶原蛋白与蛋白多糖分解;肉豆蔻苷等通过阻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传导,抑制细胞凋亡;木通皂苷D等可增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通路活性,抑制软骨细胞氧化应激;牛膝总皂苷等通过增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传导,减少软骨基质降解;藏红花素通过激发河马/Yes相关蛋白(Hippo/YAP)活性抑制软骨炎症与凋亡因子增加;川芎嗪阻断Notch通路改善软骨细胞形态与异常;齐墩果酸等通过发挥雌激素信号通路,减轻软骨基质破坏与退变。以上总结旨在为今后开展KOA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神经痛(DNP)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具有治疗难度大、迁延难愈的特点,在临床上多表现为疼痛阈值降低、肢体末端神经性疼痛、异常性疼痛。既往研究表明,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作为最经典细胞信号通路,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的释放和活性、调控炎症介导因素[如活性氧(R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2(COX-2)、NF-κB抑制蛋白(IκB)]、抑制神经源性炎症、破坏周围神经持续病损状态、修复病损的周围神经达到治疗DNP的效果。通过查阅大量现代医学研究文献发现,无论是中药单体、中药复方治疗DNP均与所述信号通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分子表达,达到控制神经源性炎症,保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损伤,治疗DNP的作用。该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中医药治疗DNP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临床中医药保护病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治疗DNP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心肌纤维化(MF)是多种心脏疾病的常见病理过程,如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其特征是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心肌顺应性下降和心功能受损,可诱发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目前治疗主要以抑制纤维化进展为主,疗效欠佳。MF的发病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s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等。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具有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的独特优势,在MF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医药在MF信号通路调控方面的应用,并表明中医药可通过调节MF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细胞自噬、增殖与凋亡、减少心肌氧化应激与损伤、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和胶原合成等生理作用,具有减轻甚至逆转MF的潜力。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中药复方如益心附葶饮、鹿红方、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抗纤益心方等,可通过多成分调控多条细胞通路,有效改善MF,提升心功能;中药成分如金雀异黄素、黄芪甲苷等可抑制TGF-β1的表达,阻断Smad信号通路;甘草素、大蒜素等可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心肌细胞胶原蛋白合成;连翘苷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T2DM)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伴随着日益增加的患病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较大负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既往研究表明炎症与T2DM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炎症反应及其信号调控通路在T2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干预炎症反应控制T2DM的进展成为治疗的新途径。随着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中医理论将炎症的生成归因于痰浊与瘀血,二者相互转化影响致使机体功能受损。而运用中药单体及中药复方基于炎症信号通路治疗糖尿病具有多靶点,多通路且不良反应少的治疗优势,能够显著缓解T2DM的症状。近年来,关于中医药干预T2DM的研究逐渐增多,该文将阐述中医对T2DM与炎症关系的认识及中医药调控T2DM炎症反应相关的7条信号通路,即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依赖性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蛋白激酶C(PKC)信号通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天山雪莲总酚酸(PSI)抑制脂多糖(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PSI,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建立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力;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生成;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炎症因子释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亚基p65、激活子蛋白1(AP-1)亚基c-Jun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的入核情况。结果 PSI主要含有绿原酸(23.60%),质量浓度为12.50~100.00 μg·mL–1时能显著抑制LPS刺激下炎症因子NO、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IL-6、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α和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因子(Rantes)的释放,并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TLR4信号通路关键蛋白κB抑制因子(IκB)α、IκB激酶(IKK)α/β、p65、TANK结合激酶1(TBK1)、IRF3、p38、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及c-Jun的磷酸化水平,同时抑制LPS诱导的p65、c-Jun和IRF3的入核。结论 PSI能抑制LPS刺激下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当今困扰我国女性生育生活的一种疾病,以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其发病机制与细胞凋亡、免疫力低下、代谢及血流变异常、菌群失衡等因素相关。该病的病理表现常以组织粘连及纤维化的慢性炎症渗出为主,炎症反应贯穿于PID发生发展的始终,因此干预炎症反应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西医治疗本病方法单一,常以抗生素经验性用药,而抗生素的使用带来的耐药问题却没有解决,患者症状不能得到明显改善,盆腔组织粘连持续存在。传统中医在抗炎方面疗效显著,治疗常以体内体外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针灸等方式联合治疗,通过调控体内相关信号通路的传导,影响炎症因子表达而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目前多数文章以中医药提高治疗PID效果为中心,缺乏中医药调控PID相关信号通路及发病机制的总结性记载。故该综述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5条与该病发生相关的信号通路,即转化生长因子-β/Smads蛋白(TGF-β/Smads)信号通路、Janus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及Hippo信号通路,通过阐述PID的发病机制,为该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靶点及思路。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脏的主要病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肾脏纤维化进展息息相关,研究表明肾脏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和最终病理结果。因此,针对肾脏纤维化的治疗有利于延缓DN的疾病进展。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是肾脏纤维化的关键信号通路之一,TGF-β1是介导肾脏纤维化的关键因子,在与纤维化有关的肾脏疾病中呈现出高表达状态,Smads蛋白是TGF-β1信号转导通路中下游主要效应分子,TGF-β1通过激活Smads蛋白将信号从胞质异位到细胞核中,并调节与纤维化相关靶基因的转录,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促进肾脏纤维化进程。近年来中医药在DN的防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索中医药通过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预防和治疗DN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基于中医药研究现状,该文查阅相关文献,通过综述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基本结构及其与DN的关系,中药单体及提取物、中成药及中药复方基于TGF-β1/Smad信号通路改善和延缓肾脏纤维化的研究现状及其通过调节TGF-β1/Smad信号通路起到缓解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累积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等作用,旨在为DN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银屑病作为一种患病率逐渐攀升的炎症性皮肤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银屑病可受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病因刺激而发病,以细胞因子驱动的表皮增生、异常分化、炎症和新血管生成为主要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和皮肤细胞的相互作用,但有些发病机制仍是研究的盲点,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因此,探寻有效治疗靶点成为研究银屑病的重要目标。信号通路在银屑病的病理机制中承担重要细胞转导作用,是调控银屑病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关键转导因子,是研究银屑病的热点领域。而中医药调控银屑病以其治疗通路广、作用靶点全且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占据重要治疗地位,且随着网络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深入,中药单体及中药复方可通过调控银屑病多条信号通路而发挥治疗作用。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银屑病已收获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瘙痒症状、减少皮损面积、改善焦虑情绪、预防并发症等,证明银屑病在中医研究领域的认识和辨证论治的正确性。尽管中医药在银屑病防治方面的理论与临床研究颇丰,但中医药对调控银屑病相关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综述暂未见刊载。因此,该综述通过检索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中医药调控银屑病相关的6条主要信号通路,即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展形势日益严峻。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体内伴随着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异常。NF-κB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中,参与调节与免疫功能和炎症有关的多种基因,在机体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可被多种因子激活,从而使机体产生炎症等反应。以往对于NF-κB的研究更多的是在癌症领域,尚未对相关信号通路治疗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做系统阐述。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NF-κB并不是孤立的,而与炎症、氧化应激、能量代谢相关信号分子均有关联并参与介导炎症、胰岛β细胞凋亡、胰岛素信号传导等生理功能。因此阻断NF-κB信号通路的传导有利于治疗糖尿病。目前西医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但不良反应较明显,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靶点多、作用广、疗效优等特点,具有补气活血、理气化痰、清热解毒、滋阴润燥功效的中药及复方可以通过抗炎等作用有效干预NF-κB信号通路在体内的异常表达。该文总结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与糖尿病的关联关系,并就近5年来中医药干预NF-κB信号通路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糖尿病新的病理机制奠定实验室基础,为糖尿病防治及相关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新的作用靶点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脓毒症(sepsis)是重症医学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目前,临床上针对脓毒症的治疗用药多以西药为主,长期使用存在抗生素耐药、激素不良反应和费用高昂等问题。因此,探寻新型、高效、安全、廉价的药物和治疗模式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方向。中医药凭借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人一方”的独特优势,在脓毒症的预防和治疗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中医药与脓毒症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研究较多。该文通过筛选相关临床研究与文献,从脓毒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发病机制,NF-κB信号通路和中医药对脓毒症的干预等方面进行系统归纳整理,研究发现一些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中药复方和中药注射液可以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效抑制NF-κB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等炎症因子及其蛋白的表达,显著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和各脏器损伤,改善预后。但囿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研究也存在促炎-抗炎平衡机制模糊、药代动力学不明及药物安全性评价较低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因。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动脉管壁增厚或功能退变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后期斑块破裂发生血栓,进而引起组织或器官缺血,故也是导致各类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核转录因子-κB(NF-κB)作为炎症反应中重要的核转录因子,被激活后可介导炎症因子的转录,能诱发AS发病或是加重病情。血管内皮细胞在炎症因子等刺激下相关机制被激活,NF-κB介导内皮细胞内相关调控基因,分泌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和凝血因子,促进单核细胞等选择性聚集,上调黏附分子的表达,使黏附分子黏附于细胞内皮并向内膜迁移,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形成不稳定斑块等。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AS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发现了许多中药可以抗AS,可作用于人体的多个靶点,在不同环节上影响AS发生和发展。该文章主要介绍了NF-κB通路及其与AS的关系,黄酮类、萜类和生物碱类等不同类型的75个中药单体成分在基于NF-κB通路抗AS中的研究现状,发现中药单体主要通过调节NF-κB通路起到调控胆固醇平衡、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增殖、抑制细胞间黏附和抑制泡沫细胞形成等作用,以期为防治AS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肾间质纤维化(RIF)是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至肾功能衰竭的共同通路,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肾脏炎症损伤、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等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介导了RIF的发生发展。因其发生机制复杂,临床上尚无特异性防治措施。自噬是真核细胞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通过降解和重吸收作用,参与维持组织内稳态的平衡。目前,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延缓RIF的进程中以其多成分、多效应、多靶点的的独特优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学者研究发现自噬与中医阴阳学说、癥瘕积聚理论等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合,并且自噬参与了RIF的诸多环节,RIF病程进展与自噬关系密切,通过干预自噬靶向治疗RIF已成为研究的前沿方向。然而,有关自噬在RIF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自噬治疗RIF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阐述自噬与RIF的关系,以明确自噬在RIF中发挥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调控自噬靶向治疗RIF的机制,该文就中医理论与自噬和RIF的相关性,结合自噬在RIF中炎症损伤、氧化应激、细胞凋亡、ECM过度沉积等的作用,自噬与TGF-β1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在RIF的调控机制,对自噬在RIF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行疏理和总结,以期为RIF的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胃癌(GC)是继肺、肝癌之后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3大原因,总生存率低,治疗预后差,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胃癌前病变(PLGC)的早期阶段,截断或逆转PLGC为治疗和预防GC的关键。目前PLG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广泛参与和干预肿瘤细胞的炎性反应、增殖、凋亡、血管生成等过程,协调影响肿瘤发生的多种信号分子活动,而NFB信号通路调控作用机制的紊乱会加速PLGC向GC的转化。NF-κB与GC及PLGC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以NF-κB通路为靶点的治疗药物被广泛研究,以中药复方、中药活性成分、NF-κB抑制剂为主,通过抑制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抑制血管新生、抑制异形细胞的增殖、细胞侵袭、细胞迁移、促进细胞凋亡、抗肿瘤作用机制,阻断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更加精准有效地作用于PLGC中,达到防治GC的目的。该文综述NF-κB信号通路参与PLGC的发病机制及基于NFB信号通路靶向治疗PLGC的中西医治疗药物进展,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和预防PLGC的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记忆与认知功能呈进行性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可使氧化应激水平增高,致使能量代谢失衡,造成神经细胞大量凋亡及突触功能损伤。由Nfe212基因编码的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被称为抗氧化反应的“主调节因子”,不仅可激活抗氧化反应元件,如血红素氧合酶-1(HO-1)、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等表达,提高抗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的表达,减少活性氧簇物质的释放,还能抑制免疫炎症、细胞凋亡、自噬通路的激活,延缓AD的发病进程。因此,该文从Nrf2结构特征、通路传导、在AD中的作用机制、药物调节等方面对近5年中药调控Nrf2通路防治AD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并进行综述。结果显示,在所有报道中以中药化合物的研究居多,并且主要为黄酮类,Nrf2/HO-1、PI3K/Nrf2通路研究最为广泛,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细胞凋亡、改善突触功能等,这表明中药可通过调控多种Nrf2信号通路,并从多个机制层面上发挥防治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中药复方开心散调控中枢神经炎症系统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开心散不同配伍比例提取物,采用小鼠慢性应激压力(CUMS)模型,通过糖水偏嗜实验、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开心散不同配伍比例的抗抑郁功效。采用ELISA法测定受试动物海马组织促炎物质如脂多糖(LPS)、IL-1β、IL-6、TNF-α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受试动物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形态。进而采用LPS促进小鼠小胶质永生化细胞(BV2)炎性因子表达细胞模型,采用ELISA法评价开心散抑制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考察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情况。结果 开心散不同配伍比例能显著上调模型小鼠糖水偏嗜率,缩短小鼠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D-652效用最强。该配伍比例通过抑制NF-κB的入核和抑制NF-κB磷酸化等环节,下调BV2细胞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结论 对中枢神经炎症的调控是中药复方开心散抗抑郁的重要作用环节。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年龄高度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是造成老年期痴呆的最主要原因,亦是导致老年人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最常见疾病,将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中医可将其归属于“痴呆”“呆门”“呆病”等疾患范畴,传统认为以肾虚为本,多从肾论治。课题组结合肝的生理病理特性,提出了“肝肾同调”是防治AD的重要思路。AD以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为主要病理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炎症在A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信号通路调控神经免疫炎症将是治疗AD的重要靶点。该文基于“肝肾同调”的重要思路,遴选其代表名方黑逍遥散,从调控NF-κB/NLRP3/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神经免疫炎症角度探析防治AD的作用与机制,以期进一步推进黑逍遥散防治AD的深入研究,亦为中医药防治AD的思路策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组织的过度增生和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是引起RA发生骨、关节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RA滑膜成纤维细胞(RA-FLS)是RA滑膜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之一,其生长特性的改变及凋亡抑制导致滑膜组织增生,激发炎症反应,破坏关节结构及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因此,调控RA-FLS的异常增殖和促凋亡能够干预RA发病进程。目前有很多中药及中药单体成分对RA-FLS过度增殖及促凋亡方面的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RA-FLS在RA中的作用及中药单体和复方通过调控RA-FLS来干预RA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单体成分包括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蒽醌类及其他类。虽然他们的类型不相同,但通过不同的途径最终达到能够有效地干预RA。如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软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生成从而防治骨、软骨的破坏,和上调Fas/FasL、核转录因子-κB(NF-κB)、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等信号通路中的促凋亡基因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Caspase)及下调抑制凋亡基因Bcl-XL、Bcl-2的水平而实现细胞凋亡,以及降低RA-FLS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Ⅱ(LC3Ⅱ)/LC3Ⅰ、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而实现抑制RA-FLS增殖。虽然他们的分子作用机制和靶点不相同但都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为阐明中医药的多成分、多靶点治疗RA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