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父婴、母婴传播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静  邵兴兰  尤世刚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5):806-806,813
目的: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宫内感染(父婴、母婴垂直传播)。方法: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自28周起每月肌注200IU的HBIG1剂(28W、32W、36W),产前共注射3剂。分娩时新生儿抽脐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83例乙肝病毒携带者所生的新生儿3例感染HBV,HBV宫内感染率为3.62%。母婴传播阻断率95.95%(71/74);父婴传播阻断率100.00(9/9)。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在孕28W、32W、36W分别注射HBIG200IU3剂。可有效预防胎儿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很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流行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10%,母婴垂直传播占30%,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1],胎儿期的HBV感染易形成以后的慢性携带状态[2,3].近年来有大量的关于宫内阻断的研究,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阻断失败者[4].为了找出阻断失败的原因及与父母HBV携带情况的关系,本文对我院分娩的HBV抗原阳性新生儿的HBV抗原抗体情况与父母HBV抗原抗体情况的关系以及母亲孕末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新生儿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孕妇HBV-DNA载量与宫内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实行HBIG被动免疫阻断后血中HBV-DNA水平与母婴宫内感染HBV的关系,探讨孕妇HBV-DNA载量与宫内感染HBV的相关性。方法:对在产前建卡检查的孕妇中筛查出HBsAg阳性孕妇124例,按自愿的原则,根据是否进行产前HBIG阻断而分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在孕28周时和分娩时血清中HBV-DNA水平及其婴儿脐带血中HBV-DNA水平。结果:随着孕妇血中HBV-DNA水平的增高,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率有增高的趋势,产前HBIG被动免疫阻断组与对照组的宫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7.34,P〈0.01)。结论:孕妇血中HBV-DNA水平与是否发生母婴宫内感染HBV密切相关,孕期产前定期注射HBIG可以有效的降低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母亲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及其婴儿 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对 2 4 3名 HBs Ag阳性孕妇孕晚期每月注射 HBIG 2 0 0 IU ,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 ,同时在出生后 2 4 h内注射 HBIG 2 0 0 IU ,然后在 0、1、6月龄接种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 ,每次 5μg。并和 4 0 2例产前未注射 HBIG的 HBs Ag阳性孕妇比较 ,其所生新生儿在 0、1、6 (30 μg、10 μg、10 μg)月龄只用血源型乙肝疫苗免疫 ;两组婴儿都分别在 1、3、6、12、2 4月龄静脉采血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检测 HBV标志物 ,同时随访。结果 孕妇注射 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为 2 .4 7% ,低于未注射 HBIG组 3.73% ,差异无显著性(χ2 =0 .77,P >0 .0 5 )。产前用 HBIG和新生儿 HBIG联合疫苗组没有发生慢性 HBV感染的婴儿 ,而未注射 HBIG孕妇所生的 4 0 2例婴儿中 ,有 9例婴儿发生慢性 HBV感染 ,其母亲都是 HBs Ag和乙肝 e抗原 (HBe Ag)均阳性 ,主要是宫内感染。结论 产前用 HBIG和新生儿 HBIG联合免疫可降低慢性 HBV感染率 ,阻断宫内感染的慢性化 ,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5.
C基因型HBV变异与宫内传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探讨其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2013年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住院的399对携带HBV的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查阅获得母亲及其新生儿基本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母亲及其新生儿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且主/被动免疫前,股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者判定为HBV宫内传播。按克隆测序要求,母亲HBV DNA载量须≥106 IU/ml,在54例发生HBV宫内传播者中,以满足克隆测序要求的22对母亲及其新生儿作为宫内传播组;以随机种子方法选择同等数量未发生宫内传播的母亲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经PCR扩增HBV DNA、基因克隆、测序,对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进行病毒基因组变异分析。结果 44例样本中39例(88.63%,39/44)为C基因型,其余2例为B基因型,3例为B与C混合型。将42例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的406条克隆株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其中宫内传播组204条,对照组202条。HBV宫内传播组PreS1、S、C、P区碱基置换突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值介于8.67~40.73之间,P<0.05);HBV宫内传播组PreC和X区碱基缺失突变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17.82和34.78,P<0.001)。X区nt1644~1645和nt1649~1650分别存在31 bp和27 bp的插入突变,且均发生于对照组。结论 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病毒基因组PreS1、S、C、P区碱基置换突变与HBV宫内传播有关;PreC区的缺失突变、X区的插入和缺失突变可能降低了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王雪梅 《中国保健》2007,15(13):18-18
目的加强乙肝孕妇产前免疫阻断,降低胎儿宫内感染HBV,提高母乳喂养率.方法对162例HBV感染的孕妇产前实施HBIG免疫措施,同时出生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和HBIG联合应用,根据产后母亲血清HBV含量及新生儿脐血中HBS转阳性,判断是否给予母乳喂养,并定期检测.结果162例婴儿外周血测定,无1例感染HBV,其中129例乙肝孕妇进行了母乳喂养.结论通过产前免疫阻断及围产保健知识的宣教,消除孕妇及家属对母乳喂养的担忧,增加了母乳喂养的信心,以此促进和支持乙肝孕妇的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7.
彭铭  谢纲  彭鹤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6):848-849
目的观察不同针次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肝病毒(HBV)宫内感染。方法从湘潭市妇幼保健院病案室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产科筛查出无症状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各135例。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HBIG阻断A组和HBIG阻断B组,每组各45例。检测新生儿血清中HBsAg和HBeAg水平。结果 HBIG治疗组(A和B)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14.4%,对照组为37.8%,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HBIGA组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35.7%)低于对照组(100%),HBIG B组(64.5%)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按照HBV不同携带状态使用两种不同剂量的HBIG,更利于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评价外源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6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产前检查和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分为3组.A组:同意孕期及产后注射HBIG者75例;B组:同意产后注射HBIG者85例;C组:不同意或因经济原因无法注射HBIG者40例.凡新生儿HBV DNA阳性,即表示胎儿宫内感染HBV;婴儿出生后6个月HBV DNA阳性,亦表示垂直传播HBV.结果 孕28周时孕妇HBV标志物各指标检测结果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经过产前3次HBIG注射之后,HBsAg、HBeAg、抗-HBs阳性率与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组孕妇在孕28周和产前血清中的HBV 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后乳汁中HBV DNA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新生儿和6个月婴儿HBV感染率A组相似文献   

9.
宫内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S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宫内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前S/S基因结构 ,探讨HBV基因变异与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 根据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与否 ,将其HBsAg阳性母亲分为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 ,经PCR扩增HBV前S/S基因 2 848- 835位核苷酸序列 ,克隆、测序 ,比较 2组基因结构的差异。结果 全部HBV株序列都属于C基因亚型、adr亚型 ,宫内感染组中母婴序列的相似性达 99.2 %~ 1 0 0 .0 %。 2组患者在前S1区、前S2区和S区均有各自的突变位点 ,S区“a”决定簇表位几乎没有突变发生。非宫内感染组中nt2 90 9、nt399、nt2 93和nt483突变出现较多 ,而在宫内感染组尤其是新生儿的序列中出现较少。而且非宫内感染组前S2区 (P <0 .0 5)、S区 (P <0 .0 1 )和前S/S区 (P <0 .0 5)突变率也高于宫内感染组。结论 引起新生儿宫内感染的HBV前S/S基因异质性较低 ,提示前S/S区突变率低的HBV株可能容易引起新生儿的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方法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HBV)宫内阻断作用。方法:A组32例,孕16周起肌注HBIG,每4周1次至分娩;B组32例。孕28周起肌注HBIG,每4周1次至分娩;C组31例未予用药。结果:A组和B组孕妇HBVDNA水平C组显著下降(P〈0.05),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C组(分别为5.88%和15.62%),P〈0.05。3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HBk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孕中期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邯郸市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状况,HBsAg阳性孕妇孕期母婴阻断情况及其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方法:对5343例孕妇进行HBsAg的检测,调查HBsAg阳性孕妇孕期阻断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对其新生儿进行静脉血HBsAg检测。结果:5343例孕妇中检出HBsAg阳性孕妇322例,感染率为6.03%,其中196例曾于妊娠最后3个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但应用HBIG的孕妇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与未应用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邯郸市孕妇HBsAg携带率正在不断下降,孕期应用HBIG的HBsAg阳性孕妇比例逐年增多,然而孕期应用HBIG对控制HBV宫内感染未见成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失败原因。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218例,检测孕妇分娩前HBVDNA,新生儿(出生24h内且未进行阻断前)、7月龄及1岁时婴儿的HBsAg、抗HBs;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在三角肌注射HBIG200IU,同时在大腿前部外侧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2周再注射同等剂量的HBIG,1、6月时分别注射同等剂量的乙肝疫苗。结果: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1×106copies/ml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12%、19.38%,HBVDNA含量<1×106copies/mi组为7.50%、7.25%(P<0.05)。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后,宫内感染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00%、74.19%,非宫内感染组为3.76%、4.19%(P<0.01)。结论:宫内感染及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高是HBV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联合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98例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新生儿出生采股静脉血后,臀部肌内注射HBIG 200 IU,三角肌内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1月龄时再次注射HBIG 200 IU,1、6月龄常规注射乙肝疫苗10μg,作为实验组;选取92例产前未使用HBIG的HBsAg阳性孕妇作为对照组,所生婴儿仅0、1、6月龄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10μg。两组婴儿分别在0、1、6、12月龄时采静脉血,检测HBV标志物,随访两组婴儿至1岁。观察、比较两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慢性感染率、保护率及免疫失败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3.06%和18.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慢性感染率分别为1.02%和1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保护率分别为95.92%和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失败率分别为1.02%和7.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HBIG、新生儿出生后应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的免疫成功率,明显降低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孕妇产前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immune globulin,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孕妇产前使用HBIG阻断宫内传播的研究,收集出生及1岁婴儿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检测情况,通过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获得合并RR值。结果新生儿随机效应模型干预组与对照组合并RR值为0.37,95%CI:0.23—0.61;1岁婴儿随机效应模型干预组与对照组合并RR值为0.48,95%CI:0.27~0.84。结论应用HBIG200IU可以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官内传播。  相似文献   

15.
张薇莉  赵隽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279-228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携带孕妇567例,对其所生新生儿常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U,同时在另一部位肌肉注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HBVac)10μg。将出生后即刻血清HBsAg阳性和/或HBV DNA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新生儿14天时再肌肉注射HBIG 200 U,B组则不再注射HBIG。乙肝病毒携带孕妇随机采用剖宫产或自然分娩。结果:新生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感染共66例,其中A组52例3月龄时复查HBVM及HBV DNA,只有8例(15.4%)显示感染仍存;B组14例3月龄时复查有6例(42.9%)感染存在。B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A组(χ2=3.473 1,P<0.05)。剖宫产及自然分娩的孕妇分别为455例和112例,其婴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感染率分别为9.5%和20.5%(χ2=9.687 1,P<0.05);3月龄时感染率分别为3.5%和3.6%(χ2=0.066 4,P>0.05)。结论: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所生新生儿若出生时无HBV感染,则出生后12 h内注射HBIG 200 U,同时在另一部位注射HBVac10μg即可;若出生时有HBV感染,14日龄追加HBIG 200 U肌肉注射。经上述处理,无论孕妇采取何种分娩方式,均可降低其HBV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近年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实施状况,为控制乙肝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武汉市江岸区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进行筛选,采取入户调查或电话访谈的方式,对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产前和产后免疫阻断措施,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58例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免疫方案有4种,其中孕妇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婴儿出生后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有123例,占77.85%。158例婴儿中,有26例出生后只单纯接种乙肝疫苗而未联合注射HBIG。HBsAg阳性母亲有130例采取剖宫产分娩,其中因携带HBV行剖宫产占28.46%。82例婴儿为人工喂养,其中因母亲携带HBV行人工喂养占89.02%。结论:大多数HBsAg阳性孕妇采取了产前和产后联合免疫阻断措施,少部分婴儿出生后未注射HBIG,应进一步加强母亲为HB-sAg阳性的婴儿出生后联合免疫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及婴儿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300例及新生儿为实验组,未使用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及出生时和7个月抗体产生情况。结果: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3%(16/300)和1.25%(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4,P>0.05);孕期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分别为10.33%(31/300)和1.25%(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7,P<0.05),7个月龄anti-HBs产生率为96.12%(124/129)和95.35%(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05);出生时anti-HBs阳性的新生儿25例,7个月复查均产生anti-HBs,而出生时anti-HBs阴性或弱阳性的147例婴儿,7个月复查有7例婴儿anti-HBs仍为阴性或弱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1,P>0.05)。结论:孕期注射HBIG不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可提高新生儿出生时anti-HBs阳性率,但对7个月anti-HBs产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102例HBeAg和HBsAg阳性孕产妇纳入研究,60例妊娠28周前检测出HBeAg和HBsAg阳性的孕产妇为研究组,42例临产前入院HBeAg和HBsAg检测阳性的孕产妇为对照组。研究组从妊娠28周开始一次性肌注HBIG200U,每间隔4周肌注1次,共3次。对照组未进行HBIG注射。胎儿娩出后立即收集脐静脉血进行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研究组60例新生儿中,有5例HBeAg阳性,阳性率为8.3%;7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11.7%,7例新生儿HBV—DNA病毒平均拷贝数(6.6×10^2 copies/m1)明显低于母亲(7.4×10^2 copies/ml),P〈0.05。对照组42例新生儿中,有30例HBeAg阳性,阳性率为71.4%;33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78.6%,33例新生儿HBV—DNA病毒平均拷贝数(7.0×10^2copies/m1)与母亲相似(7.2×10^2copies/m1)。研究组新生儿病毒平均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从孕28周开始给予HBIG注射阻断HBV母婴传播是一种有效方法,临床上应对HBeAg阴性但HBV—DNA阳性的孕产妇给予HBIG注射以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乙肝疫苗(Hep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6月-2019年1月在江西省两个区县选择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实施首剂HepB(HepB1)和HBIG联合免疫以及HepB全程免疫,全程免疫后1-2个月检测血清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分析HBsAg阳性率和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2281名,HepB1、HepB1联合HBIG、HepB全程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9.43%、94.83%、30.47%;全程免疫后HBsAg阳性率为0.61%,HBsAb阳性率为98.47%;乙肝e抗原(HBeAg)同时阳性、阴性母亲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8%、0.12%(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结论HepB和HBIG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需探讨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