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为其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42例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S-100蛋白5种抗体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42例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其中41例CD117阳性,35例CD34阳性。结论间质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胃肠道是其好发部位。HE形态类似,但具有多向分化性,CD117及CD34是其较特异及敏感的抗体,免疫组化在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58例胃肠道间质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58例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6.2%,且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丛状纤维黏液瘤(PF)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胃PF患者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胃PF胃镜下主要表现为息肉状或隆起性肿物;组织学特征为肿瘤呈多结节状生长,瘤细胞梭形,间质富含小的薄壁血管和黏液样基质,核呈短梭形或卵圆形。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SMA强阳性,CD10局灶弱阳性。结论胃PF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叶性肿瘤,诊断需与胃肠道间质瘤、侵袭性纤维瘤等间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4.
3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38例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5.8%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32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34、CD117、SMA、S-100、Desmin等染色特点分析。结果 32例胃肠间质瘤中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CD34、CD117的阳性率较高,部分病例SMA呈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间叶源性肿瘤,CD34、CD117、SMA、S-100等有助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胃肠间质瘤病理特点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临床分析,为该疾病诊断、鉴别以及预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形态学观察以及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的构成主要是梭形细胞以及上皮样细胞,CD117,以及CD34的阳性率分别可以达到95.5%和59.0%,并且呈现出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消化道中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间叶元源性肿瘤,CD117以及CD34标记为阳性在间质瘤的确诊方面有着很高价值;在胃肠道间质的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最有效也是最主要治疗手段,将肿瘤首次完成切除在疗效的提高方面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例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条索状生长,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血窦丰富,中央以主细胞为主,外周以支持细胞为主,瘤细胞胞浆丰富,核圆形、椭圆形,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Syn (+)、CgA (+)、CD56 (+)、S-100(支持细胞+)、EMA (-)、FVIII (+)、AE1/AE3(-)、D2-40(-)、Desmin(-)、Vimentin(+)、CD34(血管+)、GFAP(-)、NSE(+)、Ki-67(index<5%)。结论颈动脉体瘤非常罕见,提高对该病临床病理特点的认识,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还有对其免疫组化进行分析,了解其对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自本院2008年至2010年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共60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还有病理学特点。结果本次研究中患者胃肠间质瘤发生部位具体为:26例胃、18例小肠、6例腹膜后、4例结肠、肠系膜、食道还有大网膜患者各2例。光镜检查后显示瘤细胞梭形还有上皮样,有的能够见到出血、坏死,患者核分裂115个/50HP。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如下:CD117阳性表达率为(58/60)、CD34为(46/60)、SMA(4/60)、Vimentin(36/60),其中有20例患者恶性GISTs为Ki-6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一般在中老年人中出现,出现位置多在消化道,其组织学形态的特点没有显著特异性,在临床上和神经鞘瘤、纤维瘤还有平滑肌瘤容易出现混淆,合理应用CD117还有CD34能够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0例胃肠道间质瘤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进行随访。结果40例GISTs中良性26例,交界性9例,恶性5例。组织学梭形细胞、上皮细胞及两者混合构成,免疫特征为CD34阳性率(78.0%)、CD117阳性率(93.0%)的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GISTs由于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CD117、CD34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质肿瘤,临床较少见。此类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具有多种病理学形态,GIST症状隐匿,术前确诊困难,故正确认识该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最常见病理类型是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临床表现为全消化道(食道到直肠)罹患的间叶源性肿瘤的其中一类。其来源于组织结构相对未分化的间叶细胞。据相关研究认为,作为非上皮源性肿瘤的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起源是消化道中免疫组化表达CD117阳性的、组织形态富于梭形、上皮形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干细胞。近年来GIST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仍较为困难[1]。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重症胃肠道间质瘤21例,  相似文献   

12.
王弘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213-214
目的探讨宫颈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1例宫颈ESS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辅以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组织学显示瘤细胞由弥漫性的单一圆形及短梭形细胞构成,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螺旋小动脉可见。免疫组化:瘤细胞CD10、CK散在(+),Vimen-tin(+)。结论宫颈ESS的发生与异位的子宫内膜相关,CD10Vimentin是较好的一组抗体。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性肿瘤,既往多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目前认为GIST由KIT(CD117)表达阳性呈梭形上皮样或多形细胞组成[1]。现将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间收治的9例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质肿瘤,临床较少见.此类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具有多种病理学形态,GIST症状隐匿,术前确诊困难,故正确认识该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GIST的病理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通常联合检测CD117和CD34的表达为GIST诊断和危险度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对我院23例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肿瘤无特异性临床征象,66.67%胃肠道间质肿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术前难以确诊,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食道梭形间叶细胞肿瘤主为平滑肌源性间质瘤[1]自1985年提出作为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但大部分研究为胃和肠道内的间质瘤的研究,食道梭形细胞间叶肿瘤(包括食道间质瘤)研究不多.本文对11例食道梭形细胞间叶肿瘤(含1例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运用免疫组化以探讨其免疫病理特性及与临床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罕见,约占胃肠道间质瘤的5%~10%,其预后较胃肠道间质瘤(GIST)差。本文收集17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和CT表现特征,以期有助于提高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3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23例GIST中良性4例,交界性7例,恶性12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7%及65.2%。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联合使用对其作出正确诊断起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斌  ;许春伟 《医药世界》2013,(12):952-954
<正>胃肠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类特殊的以CD117(c-kit)蛋白表达阳性为特征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的肿瘤。最初由Mazure和Clark[1]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提出,它是独立来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的肿瘤。胃肠道间质瘤从食管至直肠均可发生,少数病例可发生于胃肠道外,如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3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间质瘤在消化道的分布情况、组织学良恶性、形态学类型、组织分化类型及免疫组化结果。结果:在本组30例患者中,形态学类型以梭形细胞型为主,占53.33%;混合细胞型占30.00%、上皮样型占16.67%;组织分化类型以神经分化为主,占43.33%;未分化占23.33%、平滑肌分化占20.00%、双向分化占13.33%;胃肠间质瘤的DOG-1、CD117、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86.67%、73.33%,均显著大于阴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SMA、NSE的阳性表达率与阴性表达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胃肠间质瘤分布较为广泛,缺乏定向分化,DOG-1、CD117联合CD34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