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慧  王月琴 《农垦医学》2000,22(2):129-130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医学教育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不相适应 ;课程体系与结构还是二十世纪初的医学模式 ;教学安排三段式 ,临床与基础缺乏沟通 ;教学设备陈旧 ,手段落后。这些严重束缚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影响了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 ,作为培养人才 ,进行科研和科技开发重要基地的高校实验室 ,要抓住机遇 ,创出一条适应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道路来。我院为了加强基础医学实验室建设 ,促进教学改革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 ,改变了实验室完…  相似文献   

2.
关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建立二十一世纪的医学模式,要求现有的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高等医学教育必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作重大调整与改革。要充分提高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人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新型医学人才。在这一形势下.培养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实验教学,也必须改革与提高,以适应培养跨世纪医学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文献复习、档案查阅的方法,分析了西方医学课程体系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影响.20世纪初,美国医学课程体系对我国早期的医学课程体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前苏联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现行医学课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该模式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同一时期,欧美医学课程体系经过了以学科为基础、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及以问题为基础的三个发展阶段,对我国的医学课程体系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当今的医学教育体系趋向多元化,但是有一些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的医学课程改革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 ,是培养人才目标的具体体现 ,对于高等医学教育来说 ,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对医学院校课程内容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 ,如何认真落实教育部“高等医学教育面向 2 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计划” ,建立起主动适应 2 1世纪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紧迫性任务。笔者从如何加快我院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1 我院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目前 ,我院的课程体系构成教学计划的主体 ,仍由分属的各学科课程组成。课程的结构体系基本沿用 2 0世纪…  相似文献   

5.
二十一世纪医学人才素质培养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医学人才是医学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二十一世纪对医学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生要培养与二十一世纪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医学教育也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试论二十一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试论二十一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哈尔滨医科大学曹德品,赵光,吴玉华,乔远东21世纪将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时代。医学将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为主导,高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为此,提高人才的素质己成...  相似文献   

7.
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卫生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是适应21世纪需要,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8.
二十一世纪医学人才素质教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要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理念,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加强医科与、理、工科的结合,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加强人教育,促进、理科教育与医科教育的结合,形成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现行的医学招生入学制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医学教育模式、医学教育方法,急功近利的招生思想和临床教师的现状,不利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更新观念,强化世纪意识;调整和改革医学院校的设置形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教学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医学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体系,重视人文课程体系的建构,明确人文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与医学生素质教育   总被引:73,自引:5,他引:68  
21世纪医学发展的四大趋势是医学科学技术将迅猛发展,医学目的的内涵将进一步深化,医学的社会功能将日益重要,新的医学模式将日臻完善.21世纪医学人才必须具备德高、学博、医精、能力强、身心健康等素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全方位教育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12.
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高等医学教育中制约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现行的医学招生制度、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招生思想及临床教师的现状等均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进而对21世纪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思索,认为应该更新观念,强化世纪意识;调整和改革医学院校的设置形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高等医学教育中制约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现行的医学招生制度、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招生思想及临床教师的现状等均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进而对21世纪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思索,认为应该更新观念,强化世纪意识;调整和改革医学院校的设置形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4.
综合化融合化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大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综合化融合化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大发展趋势,论文从21世纪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发展以及当代医学模式转变角度,论证了综合化融合化发展趋势的客观必然性,文章着重分析了综合化融合化趋向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体制和组织机构改革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建设二十一世纪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新体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对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新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涉及课程新体系框架构建、课程内容新体系基本思路及课程新体系建设的配套相关改革措施及必要构成条件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变革 ,基础医学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建设是多年来 ,围绕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我们教研室实施了多项教改措施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二十一世纪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人才的需求以及医学教育的改革进行探讨。分析了我国当前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二十一世纪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时就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提出了作者的见解,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综合化融合化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大发展趋势.论文从21世纪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发展以及当代医学模式转变角度,论证了综合化融合化发展趋势的客观必然性.文章着重分析了综合化融合化趋向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体制和组织机构改革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将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医学教育正面临挑战.笔者分析了目前高等教育模式在学员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加强学员素质培养,优化医学专科教育课程体系需明确的问题和构建新型医学专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学文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学文化,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变革的应有之义.中国医学伦理学文化应该强化敬业精神、传统医德、医学与自然生态、人文科学综合素养诸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才能把我国的医学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20.
浅谈新形势下中山大学麻醉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卫生服务体系和模式的变革,将对教育思想、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对医疗的要求随着人类的进步不断提高,因此,医科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拓宽知识面,增加多方面医学领域的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顺应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麻醉学的教育须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