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不同煎煮器具、煎煮方法对小柴胡汤中黄芩苷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HPLC法测定比较几种常用的不同煎煮器皿和煎煮方法煎煮小柴胡汤后的黄芩苷含量。结果:小柴胡汤中的黄芩苷含量从多到少依次是:(1)煎煮器具:煎药机(微压)煎药机(常压)砂锅不锈钢锅养生壶;(2)煎煮方法:先浸泡30 min,煎煮2次,一煎30 min,二煎20 min先浸泡30 min,煎煮40 min≈先浸泡30 min,煎煮1 h不浸泡,煎煮40 min。结论:医院煎药机和传统煎煮法的煎药效果差别不大,患者可选择医院煎药机煎药,建议医院可选择双煎微压煎煮法。家庭煎药可选择砂锅作为日常煎药器具。煎煮中药先浸泡30 min,煎煮2次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2,33(12):1666-1667
目的:以日常用药煎煮方法制备样品,考察中药"十八反"中附子与瓜蒌在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比较单煎液与附子、瓜蒌合煎配伍后各种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薄层色谱显示合煎与单味药煎煮,薄层色谱出现变化。  相似文献   

3.
黄连解毒胶囊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吴洪元  姜晓群 《中成药》1998,20(11):1-3
采用正交设计法,对黄连解毒汤的水提工艺进行研究,认为采用黄连、黄柏共煎及黄芩栀子共煎的分煎法较好,并得出黄连、黄柏共煎的最佳条件为;加水量20倍,煎煮次数3次,煎煮时间90min;黄芩、栀子共煎的最佳条件为:加水量20倍,煎煮次数3次,煎煮时间150min。  相似文献   

4.
方药的煎煮方法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煎煮方法包括煎药方法,煎煮时间和所用溶媒,煎药方法有诸药同煎、先煎、后下、烊化、去滓重煎、沸水浸渍、分煎合和等;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性能和病情而定;所用溶媒包括清水、酒、水酒混合、先水后蜜煎、水醋合煎、清浆水煎、潦水煎、甘澜水煎等。  相似文献   

5.
顾根网 《西部中医药》2011,24(12):21-22
探讨中药煎煮方法与汤剂疗效的关系.从煎煮的容器、中药饮片浸泡,加水量、煎煮火候、时间、煎煮次数、先煎、后煎、包煎、烊化、贵重药材用法等多方面分析了中药的煎煮方法.说明服用中药汤剂要掌握好煎煮方法,才能保证疗效.  相似文献   

6.
桂枝汤的药理学研究——Ⅱ.分煎、合煎对药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复方的煎煮方法不同,常会对药效带来影响,为了探讨复方诸药味共同煎煮(合煎简称M)和方中诸药分别煎煮,再混合成方(分煎,简称S)等不同煎煮方法对药效的影响,以桂枝汤为对象,就其对流感病毒性肺炎、炎性渗出、肿胀的形成发展和镇痛等功效进行了实验观察,今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日常用药煎煮方法制备样品,考察中药"十八反"中附子与平贝母在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比较单煎液与附子、平贝母合煎配伍后各种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薄层色谱显示合煎与单味药煎煮,薄层色谱出现变化,发现可能有新的化学成分的出现,原有成分的消失,某些化学成分溶出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试银灵指示剂的硝酸银容量法测定生为 苦杏仁不同煎沸时间和后下煎煮时间制得的煎液中苦杏仁甙的煎出量,测定结果以 杏仁20~30分钟内煎沸所得的煎液出率最高。无论是生杏仁或 杏仁,如采用后下的方法煎煮,煎出率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栀子主要有效成分煎煮过程中的溶出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栀子主要有效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溶出特点,为临床合理用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单煎和黄连解毒汤合煎溶液中西红花苷-Ⅰ和栀子苷的含量。结果单煎、合煎两种状态下,栀子苷在各时间点的溶出量没有明显差别,煎煮30min达到最大;合煎时西红花苷-Ⅰ的溶出量较单煎显著增加,单煎、合煎均在15min时溶出量达到最大,其后随着煎煮时间延长西红花苷-Ⅰ的含量降低。结论栀子不宜长时间煎煮,煎煮时间宜控制在20min以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角药陈皮、丹参、三七单煎和混煎后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揭示其配伍机理。方法:采用水提取,乙醇沉淀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以薄层鉴别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数目和色泽有一定差异。结论:角药陈皮,丹参和三七单独煎煮和混合煎煮的成分是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中药煎煮法是中医治疗疾病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煎煮原理、煎具及药材的浸泡三方面分析研究中药煎煮方法,并对提高汤剂的质量和疗效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中药汤药煎煮不规范的现象在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中药煎煮质量不仅影响疗效,更影响传统中医药学优势的发挥。中药煎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无不渗透着哲学辩证思想。从容器、溶媒、时间、火候等方面探讨中药煎煮中体现的哲学性,认为在煎煮过程中要根据处方所用中药的特点"辨药施煎"。  相似文献   

13.
汤剂处方中有些药物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时入煎,在现代机器煎煮中,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特殊煎法需得到相应的处理和应用,以保证汤剂的煎煮质量和药效。  相似文献   

14.
中药代煎质量直接影响中药疗效及患者用药安全。根据前期研究结果,针对株洲市中药代煎现状,从煎煮时间、煎煮器具、煎煮次数、煎煮前的浸泡处理、煎煮人员素质等方面,对影响株洲市中药代煎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为株洲市中药代煎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沈豪 《中药材》1992,15(5):45-46
中药汤剂质量的优劣好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除煎煮时间、次数、加水量、饮片质量等因素外,汤剂煎煮中特殊处理方法不当也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本文就中药汤剂煎煮几种特殊处理方法存在的若干弊端及改进措施作一简要综述。一、包煎传统方法对花粉类、细小种子类、含淀粉粘液质及绒毛多的药材实行包煎。虽然包煎有利于药物煎煮后的过滤、减少刺激性成分进入汤剂,但是包煎对药材成分溶出的影响则往往被人们忽视。李家仁对车前子、葶苈子、菟丝子包煎药物的浸出机理及煎煮时与4个古方中药成分的影响进行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整理、探讨《金匮要略》的煎药方法。方法运用中医药学和文献学方法整理、分析《金匮要略》中的汤剂煎煮方法。结果《金匮要略》汤剂的煎煮时间(以煎煮程度计)有轻煎、中煎和浓煎之分,其中中煎(药液量为加水量的30%~50%)最多,占全书103首汤剂的70%;汤剂浓度以25%~45%(g/mL)为多。结论《金匮要略》煎药方法为当今制订中药煎煮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和推动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古人对中药煎煮方法与药效关系不仅早有认识,而且还著有诸多精辟见解与煎药理论,但这些仅凭经验概括的煎煮方法,并没有进行更为科学的试验,易产生模糊认识,造成药材浪费、疗效欠佳等诸多问题。现对党参(久煎类代表药)、大黄(后下类代表药)等中药的煎煮时间、次数与药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煎药机对凤尾草煎煮提取效果。方法:以出膏率和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比较两煎常压煎药机、高压煎药机和传统煎煮方法效果。结果:常压两煎煎药机煎煮凤尾草干浸膏得率略低,总黄酮含量最高。结论:采用两煎常压煎药机提取凤尾草方便,快捷,利于包装保存,有效成分含量高,是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煎药机对凤尾草煎煮提取效果。方法:以出膏率和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比较两煎常压煎药机、高压煎药机和传统煎煮方法效果。结果:常压两煎煎药机煎煮凤尾草干浸膏得率略低,总黄酮含量最高。结论:采用两煎常压煎药机提取凤尾草方便,快捷,利于包装保存,有效成分含量高,是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附子中有毒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色谱方法,比较附子单煎、附子与浙贝母合煎后有毒成分的变化趋势,从而从化学成分变化角度证明中医理论——十八反的科学内涵;方法:试验用二氯甲烷(CH2CL2)和三氯甲烷(CHCL3)分别对采用同一煎煮条件得到的单煎、合煎物进行萃取处理,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D高效液相色谱法中规定对该样品进行HPIC测定;结果:发现在相同处理条件下,附子与浙贝母合煎样品中的有毒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含量高于附子单煎样品;在此测定条件下可以有效的分离上述3种成分。且测定成分附近没有干扰峰;结论:经过与浙贝母合并煎煮后,有毒成分乌头碱、次乌头以及新乌头碱的含量显著提高,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证明中药配伍理论——“十八反”具有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