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 (DC)是人体内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细胞 ,由DC激活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机体抗肿瘤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文主要对DC的生物学特性、DC参与抗肿瘤的机制、膀胱癌病人DC的变化及目前DC对膀胱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APC),DC在机体抗肿瘤中起重要作用。在我国,膀胱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本文就DC与肿瘤免疫逃避关系,采用DC治疗膀胱癌的临床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是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 (APC) ,DC在机体抗肿瘤中起重要作用。在我国 ,膀胱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本文就DC与肿瘤免疫逃避关系 ,采用DC治疗膀胱癌的临床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活性氧对膀胱癌树突状细胞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通过细胞培养方法观察外源性活性氧自由基一氧化氮(NO)、羟自由基对膀胱癌患者树突状细胞(DC)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及对DC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CTLs)杀伤膀胱癌细胞株T-24的影响,了解NO、羟自由基对DC递呈抗原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负载膀胱癌冻融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对膀胱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方法反复冻融法获得BIU-87细胞抗原;人单个核细胞在含重组人GM—CSF、IL-4和TNF-a的RPMI1640培养基中体外诱导出人DC并负载肿瘤抗原;9d后成熟DC与自体T细胞共孵育诱导膀胱癌抗原特异性CTLs; 用MTT法检测其对BIU-87体外杀伤效应;用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2的能力。结果负载膀胱癌抗原的DC诱导的特异性CTLs可明显杀伤BIU-87细胞,在效靶比为40:1时杀伤率为(65.5±6.4)%,显著高于各对照组(P〈0.01);负载抗原DCs较未负载抗原DCs有更强的分泌IL-12能力(P〈0.05),而且不同时期的DC分泌的量不同。结论负载膀胱癌抗原的DC在体外可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膀胱癌效应,提示以DC为中心的肿瘤生物治疗有望提高膀胱癌综合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疫苗在肾癌免疫治疗中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具有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至T细胞的功能,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实验体系和新的技术方法的不断涌现,使得树突状细胞在临床上应用(尤其是抗肿瘤方面的应用)的研究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本文主要对DC的生物特性、DC与肿瘤的关系及DC在肾癌免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负载膀胱癌抗原成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疫苗的制备和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特异性杀伤膀胱癌细胞的作用.方法 冻融法制备EJ细胞裂解物抗原成分,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u-PBMC)在rhGM-CSF、rhIL-4、TNF-α诱导下分化出DC,负载EJ细胞裂解物抗原后制备膀胱癌DC疫苗;免疫磁珠分离法从人免疫重建Balb/c裸小鼠脾脏组织中分离CD3+ T淋巴细胞,3H-TdR掺入试验测定DC疫苗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51Cr释放试验检测DC疫苗诱导的T细胞对EJ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Hu-PBMC在细胞因子rhGM-CSF、rhIL-4和TNF-α的刺激下分化为成熟DC,负载EJ抗原的DC疫苗体外可使同源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指数增加,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EJ细胞的杀伤率为(62.58±6.13)%,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载膀胱癌冻融抗原的DC疫苗体外可诱导人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对EJ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功能状态变化及其与膀胱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检测15例临床确诊的中晚期膀胱癌患者外周血DC表面CD1a、CD83表达水平及免疫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并与10名健康成人比较。结果膀胱癌患者DC表面CDla及CD83表达水平(分别为57.4±1.6,72.1±1.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64.9±1.4,80.6±1.2,P〈0.05);其体外诱导T细胞增殖的能力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DC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可能是膀胱癌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树突细胞作为目前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其在抗肿瘤中的作用已成为热点,本文就DC在肾肿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包括DC的概况、TIDC及免疫逃逸、体外DC的制备方法、DC在肾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以及DC引起的免疫耐受、自身免疫反应等,并对各种形式瘤苗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Flt3配体(FL)是新的早期造血生长因子。研究表明。它能显著增加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细胞(NK)的数量和功能。DC和NK细胞在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增加DC、NK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一直是我们研究的热点。虽然Flt3有此作用。但其在体内表达的水平很低,时间短。不能达到抗肿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将小鼠前列腺癌细胞株RM-1裂解产物加载树突状细胞(DC)后,转染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基因构建DC瘤苗,探讨该瘤苗对小鼠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诱导作用。方法 将RM-1细胞的裂解产物作为肿瘤抗原加载小鼠骨髓来源的DC,并通过脂质体法转染IP-10基因,构建DC瘤苗;检测DC瘤苗的抗前列腺癌免疫治疗作用和免疫保护作用。结果 转染DC强表达IP-10,其上清对淋巴细胞有较强的趋化作用;构建的DC瘤苗能诱导特异性抗前列腺癌免疫反应,经瘤苗处理的荷瘤小鼠瘤体生长减慢,存活期延长;瘤苗还具有明显的免疫保护作用。结论 构建的前列腺癌DC瘤苗在体内能有效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和免疫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疫苗在肾癌免疫治疗中的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 (DC)是体内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 ,也是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具有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至T细胞的功能 ,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 ,以及新的实验体系和新的技术方法的不断涌现 ,使得树突状细胞在临床上应用 (尤其是抗肿瘤方面的应用 )的研究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本文主要对DC的生物特性、DC与肿瘤的关系及DC在肾癌免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上皮钙黏附素和树突细胞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膀胱癌中上皮钙黏附素(E—cd)和树突细胞(DC)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采用链霉素一生物素(LSAB)免疫酶染色法,对65例膀胱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E—cd、DC的表达进行了对照检测,染色时用已知E—cd和S100阳性的正常膀胱黏膜及膀胱肌层内神经作阳性对照,用PBS取代一抗作阴性对照。结果65例膀胱癌中33例E—cd正常表达(50.8%),20例DC正常表达(30.8%),E—cd正常表达率在Ⅰ、Ⅱ和Ⅲ级肿瘤中分别为70.1%、66.6%和25.9%,在T^is-1期和T2-4期肿瘤中分别为80.6%和23.5%;DC正常表达率在Ⅰ、Ⅱ和Ⅲ级肿瘤中分别为76.5%、33.3%和0,在Tis-1期和T2—4期肿瘤中分别为63.3%和2.7%。在不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膀胱癌中,E—cd和DC的正常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d和DC的正常表达率均随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上升而下降,E—cd和DC正常表达者的肿瘤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异常表达表。E—cd和DC可作为预测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我们尝试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将树突状细胞(DC)与胃癌细胞进行融合,制备融合细胞疫苗,B7-1和B7-2作为DC表面高效提呈外源性抗原并提供T细胞第二活化信号的必要分子,在融合细胞内其基因表达的变化成为融合细胞抗肿瘤活性改变的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体树突状细胞(DC)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抗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方法 前景广阔[1].我们以胶质瘤干细胞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C),诱导特异性T细胞,并检测其对胶质瘤细胞杀伤能力,探讨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磁转染MUC1/Y基因入树突状细胞抗膀胱肿瘤的免疫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体外磁转染人MUC1/Y基因至人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以及在体外诱导特异忡抗MUC1/Y膀胱癌的免疫效应。方法:以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DMN)作为载体,在多聚赖氨酸(PLL)的辅助下,通过静电作用结合MUC1/Y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MUC1/Y.在铜-硼-锡磁块的固定磁场作用下转染至人DC中,荧光显做镜下以及流式细胞仪观察其转染效率;再将这种转基因DC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观察其致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MUC1/Y特异性抗膀胱癌(膀胱肿瘤BIU87细胞系)的杀伤活性,即分别用LDH释放法检测CTL杀伤活性和透射电镜观察CTL诱导靶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测定基冈修饰后的DC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IFN-γ了的能力。结果:pEGFP-C1/-MUC1/Y转染效率为15%左右,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与自体T细胞混合培养后能诱导出湿著的MUC1/Y特异性的CTL对BIU87细胞的杀伤实验表明T-DC-MUC1的杀伤活性约为52%,显著高于埘照组T-DC诱导的CTL;住透射电镜下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部分BIU87膀胱肿瘤细胞出现了细胞核核仁消失,染色质浓集于核膜周围等早期凋亡表现;基因修饰后的DC能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高水平的IFN-γ,与未转染的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DMN)在固定磁场的作用下成功将MUC1/Y基因转入DC,并可有效诱导出特异性的抗MUC1/Y膀胱癌的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因其表面有许多膜样或树枝状突起而得名,它在体内数量极少,却广泛地分布于机体几乎所有的组织和器官。DC作为一种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是目前所知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APC,而且具有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能力,故DC被认为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核心地位。以往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缺乏DC,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不但存在着DC,而且抗瘤效果明显,在此就DC与脑胶质瘤免疫治疗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超抗原SEA联合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膀胱肿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联合树突状细胞(Dc)诱导CTL对膀胱肿瘤高效特异性的免疫杀伤作用和对肿瘤局部免疫提呈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用GM-CSF和IL-4联合刺激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DC.将Dc与同源淋巴细胞(DC-L组)、超抗原SEA淋巴细胞(DC-SEA-L组)共培养,用FCS分析DC供刺激分子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因子IL-2,MTT法测定激活的CTL对膀胱癌E-J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在体外,DCSEA-L对膀胱癌细胞具有相对特异的杀伤作用,SEA-L和Dc-L则无明显特异性.结论 SEA和Dc联合应用可诱导产生高效并具有相对特异性的抗膀胱癌效应,并改善膀胱癌组织局部的DC抗原提呈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DC)作为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初始者,可在体内外向T细胞提呈抗原并诱发CTL反应,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采用DC疫苗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获得一些突破性进展。本文就DC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机制、与泌尿系肿瘤免疫逃逸的关系、DC疫苗免疫治疗原理与制备方法及其在泌尿系肿瘤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膀胱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膀胱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体外培养扩增和鉴定。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离心获得界面细胞,贴壁培养2h,获得单个核细胞,体外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50ng/m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lL-4,10ng/ml)+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50ng/ml)诱导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DC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MTT法检测DC活化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BIU87的杀伤率。结果第6天体外培养的DC由贴壁状态变为悬浮毛刺状细胞,第8天为形态不规则的毛刺状,为典型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成熟DC高水平表达CD_(1a)、CD_(83)、CD_(86)及HLA-DR等。被DC激活的T细胞对膀胱癌细胞株BIU87的杀伤率为(48.8±3.7)%,未经DC激活的T细胞的杀伤率为(25.7±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癌患者外周血经rhGM-CSF+rhIL-4+hTNF-α体外诱导培养能诱导出D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