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柱十大功劳的化学成分研究(I)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长柱十大功劳Mahonia duclouxiana Gagnep.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长柱十大功劳的乙醇提取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TLC、UV、IR、1HNMR 13CNMR、Ms等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小檗碱(Ⅰ)、巴马汀(Ⅱ)、药根碱(Ⅲ)、异粉防己碱(Ⅳ)和B-谷甾醇(V).结论 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长柱十大功劳 Mahonia duclouxiana Gagnep 的化学成分.方法 对长柱十大功劳乙醇提取物进行反复柱层析,通过理化性质和TLC、IR、1HNMR、13CNMR、MS等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长柱十大功劳中分离得到6个非生物碱类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二羟基-1-(4-羟基-3,...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川乌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碱性氧化铝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次乌头碱(1)、金色酰胺醇酯(2)、乌头碱(3)、松胞素B2(4)、宋果灵(5)、新乌头碱(6)、多根乌头碱(7)、北乌碱(8)、附子灵(9)。结论化合物2为首次从乌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植物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S.Moore)的生物碱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粉防己碱(tetrandrine,1)、防己诺林碱(fangchinoline,2)、2′-N-chloromethyltetrandrine(3)、氧化防己碱(oxofangchirine,4)、粉防己碱D盐酸盐(fenfangjine D hydrochloride,5)、荷苞牡丹碱((+)-dicentrine,6)、tazopsine(7)。结论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比较长柱十大功劳与阔叶十大功劳生物碱的药理作用,为长柱十大功劳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醋酸扭体法,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法,ADP诱导小鼠急性肺栓塞模型,四氯化碳和异硫氰酸萘酯所致肝损伤模型,并对长柱十大功劳生物碱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两种十大功劳生物碱都具有抗炎、镇痛、止泻、保肝退黄的作用.长柱十大功劳止泻作用效果强于阔叶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抗炎作用效果强于长柱十大功劳;此外,长柱十大功劳还具有明显的抗肺栓塞作用,半数致死量(LD50)为49.67g·kg^-1,95%可信限为43.12-56.52g·kg^-1。结论:长柱十大功劳生物碱与阔叶十大功劳药理作用相近,提示其药用价值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黔产红花石蒜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黔产红花石蒜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加兰他敏(galanthamine,1)、水仙花碱(tazettine,2)、网球花胺(haemanthamine,3)、去甲基加兰他敏(O-demethylgalantamine,4)、2-羟基-6-甲氧基香水仙灵(2α-hydroxyl-6-O-methyloduline,5)、小星蒜碱(hippeastrine,6)、高石蒜碱(homolycorine,7)、9-O-去甲基高石蒜碱(9-O-demethylhomolycorine,8)、葱莲碱(zephyranthine,9)、力可拉敏(lycora-mine,10)、6α-去氧-8-氧多花水仙碱(macronine,11)。结论化合物3、5和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同时首次对化合物11进行了NMR数据的归属。  相似文献   

7.
益母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Ⅱ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分离和鉴定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和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酸(syringic acid,1)、megastigrnane(2)、tiliroside(3)、益母草碱(1eonurine,4)。结论 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延胡索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离并鉴定延胡索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延胡索的体积分数为85%的乙醇溶液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NMR、ESI-MS和TLC等多种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四氢紫堇萨明(tetrahydrocorysamine,1)、四氢黄连碱(tetrahydrocoptisine,2)、紫堇碱(corydaline,3)、四氢巴马亭(tetrahydropal matine,4)、去氢紫堇碱(dehydrocorydaline,5)、oxoglaucine(6)、降氧化北美黄连次碱(noroxyhydrastinine,7)、四氢小檗碱(tetrahydroberberine,8)、山嵛酸(behenic acid,9)、β谷甾醇(βsitosterol,10)、胡萝卜苷(daucosterol,11)、香草酸(vanillic acid,12)、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13)。结论其中化合物9、12、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甘肃小檗枝、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LH-20等色谱分离手段对甘肃小檗的枝、叶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甘肃小檗的枝、叶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小檗胺(1)、小檗碱(2)、巴马汀(3)、药根碱(4)、非洲防己胺(5)、小檗红碱(6)、8-氧小檗碱(7)、(+)木兰花碱(8)。其中,化合物5至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为甘肃小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国成  伍俊妍  刘韬 《中国现代医药》2010,27(13):1193-1195
目的 研究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甲醇提取及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波谱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大叶钩藤根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钩藤碱(1)、异钩藤碱(2)、乌苏酸(3)、b-谷甾醇(4)、taraxerol(5)、myricadoil(6)。结论 首次报道大叶钩藤根的化学成分;实验结果可为大叶钩藤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酒饼簕[Atalantia buxifolia(Poir.)Oliv.]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结果与结论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lycofolinine(1)、glycosparvarine(2)、5-hydroxyarborinine(3)、1,5,6-trihydroxy-3-methoxy-10-methyl-9(10H)-acridone(4)、东风桔碱(5)、atalantoflavone(6)、对羟基苯乙醇(7)和胡萝卜苷(8)。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2.
石磊  姬志强  张振巍  李园园 《中国药师》2013,16(9):1293-1295
目的:研究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硅胶及凝胶柱色谱法对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飞龙掌血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茵芋碱(1)、γ-花椒碱(2)、白屈菜红碱(3)、二氢白屈菜红碱(4)、异茴芹内酯(5)、去甲布拉易林(6)和氧化两面针碱(7).结论: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野独活茎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野独活(Miliusa balansae Fin. et Gag.)药用植物资源。方法用质量分数为80%的乙醇提取,用硅胶柱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NMR谱和薄层色谱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尿囊素(allantion,1)、(+)-衡州乌药碱(coclaurine,2)、1-N-甲基乌药碱(1-N-methylcoclaurine,3)、鹅掌揪碱(liriodenine,4)、腺嘌呤核苷(adenine riboside,5)、尿嘧啶核苷(uridine,6)、蔗糖(sucrose,7)、葡萄糖(glucose,8)、β-谷甾醇(β-sitosterol,9)、胡萝卜苷(daucosterol,10)。结论除化合物4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野独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附子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附子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次乌头碱(1)、10-羟基乌头碱(2)、新乌头碱(3)、乌头原碱(4)和β-谷甾醇(5).结论 之前没有对附子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的报道,本研究首次从中分离的到了化合物1~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中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对小花清风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小花清风藤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反式阿魏酰基-3-甲氧基酪胺(1)、N-顺式阿魏酰基-3-甲氧基酪胺(2)、cassythicine(3)、litseglutine A(4)、鹅掌楸碱(5)、荷叶碱(6)、莲明碱(7)、白鲜碱(8)、γ-崖椒碱(9)、venoterpine(10)、桂皮酰胺(11)、莲碱(12)。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清风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小花清风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长形肉豆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形肉豆蔻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长形肉豆蔻(Myristica argenteaWarb.)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液相制备等分离手段对长形肉豆蔻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理化性质及NMR,MS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el-(8R,8′R)-dimethyl-(7S,7′R)-bis(3,4-methylene-dioxyphenyl)tetrahydrofuran(1)、(+)-利卡灵B[(+)-licarin B,2]、去氢二异丁香油酚(dehydrodii-soeugenol,3)、dihydrocarinatidin(4)、榄香脂素(elemicin,5)、黄樟醚(safrole,6)、myristargenol B(7)、myristargenol A(8)、内消旋二氢愈疮木酯酸(meso-dihydroguaiaretic acid,9)、赤式-6-澳白木脂素(erythro-austrobailignan-6,10)、樟皮碱B(nectandrin B,11)、异愈创木素(isoguaiacin,12)。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桑叶降糖有效部位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桑叶中降糖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利用体外α-糖苷酶活性测定和小鼠高血糖模型筛选降糖活性部位.氨基酸分析仪分析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利用纤维素、离子交换等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分析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桑叶中降糖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总碱部位,从中鉴定出15种氨基酸并测定了各种氨基酸含量;此外还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除了以前报道过的DNJ (6)、fagomine (7)、1,4-dideoxy-1,4-imino-D-arabinitol (8)外,其余的分别鉴定为2-methyl-hydrazinecarboxylic acid (1)、zarzissine (2)、N-脒基脯氨酸(3)、去甲莨菪碱(1α,2β 3α,4β-tetrahydroxy-nor-tropane) (4)、grateloupinamide(5).结论 桑叶总碱部位为主要降糖活性成分,并且首次通过氨基酸分析鉴定桑叶总碱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分离出5个生物碱类成分,其中化合物1、2、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长柱金丝桃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长柱金丝桃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利用噻唑蓝(MTT)法测试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结果从长柱金丝桃中共分离出10个化合物,均无抗肿瘤活性,分别鉴定为:isodauc-6-ene-10β,14-diol(1)、10-oxoisodauc-3-en-15-al(2)、10β-hydroxyisodauc-6-en-14-al(3)、artabotrol(4)、saniculamoid B(5)、1β-6α-dihydroxy-4(15)endesmene(6)、5-epi-eudesm-4(15)-eno-1β,6β-diol(7)、15-hydroxu-T-muurolol(8)、oplopanone(9)、larixol(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 Jaeger)具有生物活性的三萜皂苷类。方法 应用大孔树脂柱色谱、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和HPLC对糙海参体内三萜皂苷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5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scabraside C (1)、holothurin A1 (2)、echinoside A (3)、24-dehydroechioside A (4) 和 holothurin A (5), 化合物1-5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MOLT-4和人肺癌细胞的抑制率较强。结论 化合物1-5为首次从糙海参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5个化合物均显示显著的体外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0.
竹叶椒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航  李鹏  朱龙社  谢梅  吴装红 《中国药房》2006,17(13):1035-1037
目的:分析竹叶椒果实化学成分,为竹叶椒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溶剂提取及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与结论:从竹叶椒果实的脂溶性部位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6个化合物,分别是化合物1香柑内酯、化合物2伞形花内酯、化合物3菌芋碱、化合物4山奈酚、化合物5(3,5-Diacetyltambulin)、化合物6(Zanthonitrile);其中山奈酚系首次从花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