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冠心病患者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 (IL-6)等指标可否作为冠心病标志物评估斑块稳定性。方法 选择100例冠心病患者及16例正常对照者,在介入治疗前测定血清MMP-2、hs-CRP、IL-6及血浆MMP-9水平。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MMP-2、IL-6和MMP-9水平都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AP组MMP-9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AP组(均P<0.01),UAP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炎症标志物的变化提供了一种研究易损斑块的方法。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有助于评估冠脉状动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T(cTnT)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
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胸痛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8例,确诊为AMI组95例,非AMI组43例,检
测两组患者发病<3 h、3~6 h及6~12 h的血清CK-MB、c TNT和H-FABP水平,并比较2组CK-MB、c TNT和H-FABP不同时间
血清水平;比较CK-MB、c TNT和H-FABP在AMI发病<3 h、3~6 h及6~12 h诊断AM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AMI组血清
H-FABP在AMI后<3 h即明显升高(P<0.01),3~6 h及6~12 h进一步升高(P<0.001);血清cTnT在发病3 h内无明显升高,3~6 h
轻度升高(P<0.05),6~12 h水平显著升高(P<0.01);CK-MB在发病3 h内及3~6 h均无明显升高,发病6~12 h水平显著升高(P<
0.05)。AMI发病<3 h、3~6 h 血清H-FABP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于CK-MB、c TNT(P<0.05),发病6~12 h血清H-FABP诊断
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cTnT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于CK-MB(P<0.05)。结论AMI患者检测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H-FABP
对AMI早期<3 h及3~6 h)诊断价值优于传统心肌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重塑过程中胶原降解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已行冠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131例,其中冠脉造影显示管腔狭窄≥50%的患者117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39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4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4例;冠脉造影检查显示管腔狭窄50%的患者14例为对照组(C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MMP-9/TIMP-1及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浓度。结果:MMP-9在AMI组、UAP组、SAP组、C组血清中浓度依次为(270.42±37.64)μg/L、(201.24±28.20)μg/L、(142.65±18.62)μg/L、(139.28±16.85)μg/L;TIMP-1在AMI组、UAP组、SAP组、C组在血清中浓度依次为(264.56±26.18)μg/L、(245.07±21.50)μg/L、(208.89±31.94)μg/L、(197.69±28.52)μg/L;ICTP在AMI组、UAP组、SAP组、C组在血清中浓度依次为(10.89±0.78)μg/L、(9.35±0.61)μg/L、(3.97±0.31)μg/L、(3.96±0.32)μg/L;MMP-9/TIMP-1在AMI组、UAP组、SAP组、C组中的比值依次为(1.020±0.077)、(0.820±0.057)、(0.700±0.060)、(0.700±0.090),数据结果提示伴随着疾病加重,胶原代谢增加。MMP-9、TIMP-1、MMP-9/TIMP-1及ICTP浓度在C组与SAP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AP组与UAP组、UAP与AMI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血管重塑致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过程中存在胶原降解,血清内MMP-9/TIMP-1及ICTP水平有望作为评估冠脉易损斑块不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Bil)、尿酸(U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6例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0例]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UA、hs-CRP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的3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组血清TBil[(9.96±1.05)μmol/L]、DBil[(2.69±0.32)μmol/L]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UA[(376.52±40.21)μmol/L]、hs-CRP[(11.35±1.26)mg/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AP、UAP组血清TBil[(11.21±1.12)、(9.86±1.04)μmol/L]、DBil[(3.59±0.36)、(2.98±0.32)μmol/L]水平均显著高于AMI组,UA[(292.05±29.12)、(427.41±41.98)μmol/L]、hs-CRP[(6.31±0.64)、(10.67±1.14)mg/L]水平均显著低于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AP组血清UA、hs-CRP水平显著低于U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Bil、DBil与UA、hs-CRP均呈显著负相关(r=-0.61、-0.59、-0.63、-0.60,均P〈0.05)。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TBil、DBil、UA、hs-CRP水平对患者疾病预测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探讨其在ACS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8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6例,选取12例已排除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取血清测定hs-CRP、MMP-9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ACS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与ACS的发生,特别是与AMI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可能是ACS,特别是AMI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静脉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3例为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MP-2,MMP-9水平,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另选稳定型心绞痛组(sA)28例、正常对照组30例作为对照。结果:ACS组血清MMP-2,MMP-9,hs—CRP的水平高于SA组(P〈0.05)及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MMP-2,MMP-9,hs—CRP的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ACS组患者血清MMP-9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MMP-2与hs—CRP无明显相关性。AMI组患者血清hs—CRP与cTnⅠ水平呈正相关(r=0.401,P〈0.05)。结论:MMP-2,MMP-9在ACS中的高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或破裂的血清学指标,其水平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联合检测血清MMP-2,MMP-9与hs—CRP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判断斑块稳定性、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探讨其在ACS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8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6例,选取12例已排除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取血清测定hs—CRP、MMP-9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ACS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与ACS的发生,特别是与AMI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可能是ACS,特别是AMI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和MMP-9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龙川  蔡鑫  邵杉  胡思淦  涂胜 《西部医学》2009,21(7):1105-1107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sCD40L、MMP-9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4例CHD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5例,另外和23例正常对照血清sCD40L、MMP-9的浓度。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清sCD40L、MMP-9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O.05),而AMI组和UAP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SAP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及UAP组血清sCD40L与MMP-9水平正相关(分别为r=0.974,P〈0.01;r=0.959,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清sCD40L和MMP-9水平升高明显,可作为预测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与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 从体检人群中随机抽查912例作为研究
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查询体检结果获取一般资料,运用Pearson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血清Cys C与血压水平的关系。结果血
清Cys C水平在正常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及高血压组三组间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无论
性别,血清Cys C水平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尿素(BUN)正相关(P<0.05);以MAP、SBP及DBP为因变量,以血压水平影响因素为
自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血清Cys C对SBP和MAP影响最大(P<0.05),对DBP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血
清Cys C水平对SBP和MAP的影响显著,可以作为预警高血压病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与青年冠心病(CHD)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将68例确诊的青年CHD组患者分为三个亚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3例。青年对照组21例。测定其血清MMP-2水平,分析血清MMP-2水平与青年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AMI组、UAP组MMP-2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MMP-2对预测青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不稳定性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及相互间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UA患者、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50例对照者。对150例入选患者测定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比较各组间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U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U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AngⅡ与hs-CRP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309,P=0.000。AngⅡ与MMP-9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510,P=0.000。MMP-9与hs-CRP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615,P=0.000。结论血清hs-CRP、MMP-9和AngⅡ水平的增高与UA有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一个参考指标。U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冠脉)斑块在血管超声(IVUS)下的特征及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在SA及UA患者中的变化特点.方法 127例拟诊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CAG结果阴性者纳为对照组30例;SA组50例;UA组47例.均测定血清CDl05水平.抽取其中31例SA患者、31例UA患者行冠脉IVUS检查.结果 IVUS显示SA组病变处主要为稳定型、纤维性斑块,UA组主要为不稳定型、脂质性斑块.钙化性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SA组12.0%,UA组18.0%,P<0.05).UA组的偏心指数(EI)显著高于SA组(uA组0.82±0.55,sA组0.54±0.23,P<0.05),有以正重构为主的趋势.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UA组显著高于SA组(4.06±0.19)μg/L,(3.47±0.17)μg/L和对照组(2.57±0.54μg/L,P<0.01);不稳定型斑块组(4.01±0.18)μg/L显著高于稳定型斑块组(3.22±0.16)μg/L,(P<0.01).结论 SA患者及UA患者的冠脉斑块在性质及结构特点不同.可溶性CD105参予动脉硬化的形成,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9水平(MMP-9)、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二者在冠心病预测中的意义。方法79例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30例、稳定心绞痛20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9例(不稳定心绞痛1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14例)。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进行冠脉积分统计。采用ELISA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MMP-9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左侧IMT水平三组间相互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IM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急性冠脉综合征组MMP-9、左侧IMT水平与冠状动脉积分有明显相关性,右侧IMT与冠状动脉积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MP-9、IMT显著升高可能提示斑块不稳定性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能更有效地预测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分析男性冠心病(CHD)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尿酸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1~7月本院心内科男性CHD住院患者158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5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6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6例.收集同时期心内科因胸闷胸痛症状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排除CHD的男性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hs-CRP和尿酸浓度,统计学分析二者水平在男性CHD各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 男性CHD患者AMI组、UA组、SA组及对照组血清hs-CRP浓度依次为(44.86±48.30)mg/mL、(8.38±13.26)mg/mL、(0.75±0.74)mg/mL、(0.79±1.27)mg/mL,AMI组水平明显高于UA组、SA组及对照组,且UA组高于SA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CHD患者AMI组、UA组、SA组及对照组血清尿酸浓度依次为(345.66±118.82)mg/mL、(403.45±95.86)mg/mL、(343.25±75.09)mg/mL、(339.48±58.28)mg/L,UA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SA组、AMI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和尿酸水平与男性CH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对于诊断评估男性CHD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蛋白(IM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入选400例受试对象,分为对照组(n=144)、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n=190)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66)。抽血分离血清,采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测定血清IMA,结果用ACB(清蛋白钴结合能力)值表示。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Hcy。比较各组ACB值和Hcy的血清浓度差异,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UA组(59.1±5.2)U/L和AMI组(52.5±3.1)U/L的ACB值明显低于对照组(65.0±5.7)U/L(P均<0.05)。UA组(17.2±5.2)μmol/L和AMI组(21.6±3.8)μmol/L的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2.4±2.0)μmol/L(P均<0.05)。UA组和AMI组的ACB值与Hcy浓度(r=-0.32和-0.68,P均<0.05)呈负相关。结论 IMA不仅有助于ACS的诊断,而且对于评估ACS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尿酸(UA)、脑型钠尿肽(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疑似CHD患者72例,入院后均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CHD患者52例,根据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3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29例),其中AMI组患者入院时有溶栓适应证无禁忌证者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病变情况分为单支组(18例)、双支组(19例)与3支及以上(多支)组15例。对照组为经造影排除CHD诊断者20名。比较各组血UA、BNP及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AMI组患者血UA、BNP与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UAP组和对照组(P<0.05~P<0.01),UAP组患者血UA和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双支与多支组患者血UA、BNP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单支组(P<0.01),而多支组患者3项指标亦均高于双支组(P<0.05~P<0.01)。结论:血UA、BNP与hs-CRP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关系,可用来评估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及作为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情绪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脂氧素A4(lipoxin A4,LXA4)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43例为研究对象,并以44例非冠心病者作为对照,使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评定表(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焦虑抑郁组(n=57)及非焦虑抑郁组(n=86)。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MPO,LXA4水平,计算LXA4与MPO比值(M/L)。结果: 冠心病两组的血清HsCRP,LXA4,MPO水平和M/L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其中以冠心病焦虑抑郁组升高更为明显,与非焦虑抑郁组相比MPO和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发现MPO与HADS总表(HADS total,HADS-t)、焦虑亚量表(HADS-anxiety,HADS-a)或抑郁亚量表(HADS-depression,HADS-d)评分呈正相关,LXA4与HADS-t或HADS-d评分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HADS-t评分、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是M/L升高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或P<0.01)。结论: 焦虑和/或抑郁情绪可能加重冠心病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炎症与抗炎之间的失衡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36例(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8例(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AMI组)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体检健康人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另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HD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34例和3支病变组32例,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浆DD及FBG水平。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UA组、SA组和NC组(P<0.05);AMI组患者血浆FBG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C组(P<0.05),但AMI组与UA组患者血浆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C组(P<0.05),SA组与NC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5);冠状动脉3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冠状动脉双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血浆DD和FBG水平随着CHD的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并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关;血浆DD和FBG可能在CH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