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因之一,由内膜自发性撕裂或壁内血肿导致心肌灌注不足而形成。SCA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ACS在急性期管理上明显的不同,确诊SCAD的患者除出现持续性胸痛或临床症状不稳定的情况外,多建议采用保守治疗策略,70%~97%的SCAD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数周至数月后会发生“愈合”。由于SCAD的诊断思路、治疗策略以及临床预后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截然不同,所以提高对SCAD这一疾病的认识并且合理选择影像学技术协助确诊SCAD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指因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性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的内膜和中膜分离,导致假腔形成,对真腔造成压迫,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的较为少见的冠状动脉疾病[1-2]。SCAD在年轻女性及缺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患因素的患者中更为常见,是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常见于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年轻女性,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需要紧急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并结合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影像检查明确,给予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外科治疗.本文以1例SCAD患者2次诊治经过为背景,讨论了SCA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自发性冠脉夹层(SCAD)定义为非动脉粥样硬化、创伤及医源性因素引起的冠状动脉夹层。SCAD主要机制为由于壁内血肿(IMH)或内膜断裂导致冠状动脉阻塞,而非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冠脉内血栓导致,具体可表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心源性猝死。SCAD的发病受到性别、怀孕、激素水平、炎症性疾病、肌纤维发育不良、遗传因素及环境、身体和情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1]。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罕见原因,SCAD被指定为自发性,非外伤性非医源性冠状动脉壁破裂形成假腔和壁内血肿(IMH)。IMH能够压迫真腔引起ACS,常规血管造影往往很难识别血管内结构改变,冠状动脉腔内成像技术,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应用改善对情况的认识,为SCAD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米杰  齐向前 《山东医药》2012,52(42):93-95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原因之一,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1]。主要由于冠状动脉内膜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血管夹层,挤压正常管腔,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导致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等,甚至猝死[2]。SCAD患者中女性多发,约占75%,是年轻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 SCAD)是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创伤和医源性无关的心外膜冠状动脉夹层。SCAD主要发病机制是冠脉内膜撕裂或壁内血肿而引起冠状动脉夹层从而导致管腔狭窄及闭塞,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SCAD主要见于年轻女性人群,与冠心病患者相比,她们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较少,发病凶险,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正早在1931年,Pretty~([1])首次报道了一例42岁白人女性突发剧烈的胸痛而致死,尸检时发现冠状动脉(冠脉)的夹层,提出了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的概念。1973年Forker首次用冠脉造影证实了SCAD的存在~([2])。SCAD是一种较少见的冠脉疾病,发病率低且围产期或妊娠女性最为常见,SCAD的冠脉造影检出率约0.07%~0.28%~([3])。SCAD又称原发性冠状动脉内膜撕裂,是冠脉自发地发生的撕裂或在冠脉内膜下血肿形成,影响或阻断冠脉血流,引起心肌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SCAD主要发生在中青年女性, 病因尚不清楚, 其典型心血管危险因素发生率低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患者。近年来伴随冠状动脉造影和高分辨冠状动脉腔内成像应用的增加, SCAD的诊断和研究数量激增, 极大提高了对SCAD认识。该文综述了SCAD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在没有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情况下,多数的患者发生了急性冠脉综合症(ACS)。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ACS重要的病因有5个包括: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血管痉挛(CAS)、冠脉心肌桥(MB)和应激性心肌病。本文对每种病因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所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积累该病的诊疗经验。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或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SCAD所致的AC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历资料和CAG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入选18例患者,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5例(27.7%),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3例(16.7%),不稳定性心绞痛10例(55.6%);患者平均年龄(47.5±12.3)岁,其中女性13例(72.2%),合并2种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仅7例(38.9%);冠状动脉夹层的分型以1型病变10例(55.6%)为主,18例患者共发现23处夹层病变,5例(27.7%)合并多支冠状动脉夹层病变,其中12处(52.2%)病变累及前降支(LAD),7处(30.4%)病变累及旋支(LCX),4处(17.4%)病变累及右冠状动脉(RCA);患者治疗策略以药物保守治疗13例(72.2%)为主,经过12个月的随访,血运重建2例(11.1%),再次心肌梗死1例(5.6%),其余15例在随访中无任何严重主要不良心脑血管(MACCE)事件发生。结论:SCAD所致的ACS患者多为年轻女性,且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较少,患者经药物保守治疗后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SCAD)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心血管疾病 ,常见于围产期女性。约 5 0 %SCAD患者首先表现为心脏性猝死。SCAD的发生与围产期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动脉壁囊性中层坏死、冠状动脉外膜周围炎症和结缔组织缺陷等因素有关。本文就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动脉瘤(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又称特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原发于冠状动脉,而并非继发于冠状动脉造影操作损伤、冠状动脉手术或升主动脉夹层延伸至冠状动脉所致的夹层动脉瘤。本病的发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 SCAD)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常发生在很少或没有传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个体中。目前对于SCAD的诊断能力和初始、长期管理的方法仍无统一标准。现关于SCAD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选择及预后的相关知识做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病变(SCAD)及其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10例SCAD患者,介入治疗9例,了解治疗并发症以及预后。结果 8例患者在冠状动脉夹层处直接植入支架;1例患者导引导丝始终未能进入血管真腔,放弃介入治疗,改为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治疗。1例未予介入干预,仅药物治疗。行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患者随访3个月~2年,未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介入治疗可以作为冠状动脉自发夹层病变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SCAD患者的治疗是选择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还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应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时夹层的范围、形态、夹层阻塞血管的程度及对血流的影响等因素而决定。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中青年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病因,临床表现以胸部不适最常见,病理生理特征是冠状动脉内自发形成壁内血肿和/或内膜撕裂导致动脉壁分离形成假腔。SCAD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危险因素包括系统性动脉疾病(如纤维肌发育不良)、躯体性应激(如等长运动)和心理性应激(如焦虑、抑郁)、性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基因突变与遗传等。临床上可借助影像学检查来识别SCAD,包括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心脏磁共振成像等,其中ICA是SCAD诊断的“金标准”。SCAD常见的治疗措施有药物保守治疗(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其他治疗方案(机械支持治疗、心脏移植、心脏康复),预后较好,但需长期随访与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的常见急症,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可因假腔压迫及合并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闭塞,是AMI的罕见病因之一。本文报告2例SCAD并血栓形成致AMI,并行冠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SCAD)对不同性别冠状动脉病变SYNTAX评分≤22分患者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SYNTAX评分≤22分的患者9458例。按临床表型将不同性别的患者分为ACS和SCAD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2169例(其中ACS 853例、SCAD 1316例),男性患者7289例(其中ACS 4404例,SCAD 2885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和2年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和支架内血栓形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PCI后2年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PCI后2年,女性ACS患者全因死亡[1.7%(23/1316)vs.0.6%(5/853),log-rank P=0.004]、心原性死亡[1.0%(13/1316)vs.0.2%(2/853),log-rank P=0.011]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SCAD患者,而再发心肌梗死和MACCE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ACS和SCAD患者远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CS是SYNTAX评分≤22分的女性患者PCI后2年全因死亡(HR=3.27,95%CI:1.05~10.18,P=0.041),心原性死亡(HR=16.63,95%CI:1.49~185.91,P=0.02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接受PCI SYNTAX评分≤22分的患者中,女性ACS患者2年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明显高于SCAD,而男性ACS与SCAD患者2年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19.
<正>近期,JACC上发表的一项最新单中心前瞻性研究对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进行了评估。研究共计入选2012~2016年327例SCAD患者[平均年龄为(52.5±9.6)岁,女性占91%,其中57%为绝经后女性],评估其基线特征,并采用多因素分析确定包括SCAD复发在内的长期结局的临床预测因素。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非ST段抬高心  相似文献   

20.
<正>近期JACC上发表的一项最新单中心前瞻性研究对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进行了评估。研究共计入选2012~2016年327例SCAD患者[平均年龄为(52.5±9.6)岁,女性占91%,其中57%为绝经后女性],评估其基线特征,并采用多因素分析确定包括SCAD复发在内的长期结局的临床预测因素。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非ST段抬高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