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小肠—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的可行性以及移植后的肝脏增生。方法 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 ,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 :切取供者小肠和 6 0 %肝脏 ;切除受者小肠 ;然后将移植物植入受者。移植物血液供应通过连自移植物的腹主动脉和受者腹主动脉端 侧吻合 ,静脉回流通过移植物的肝下下腔静脉和受者左、右肾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端 侧吻合。对照组 :单行剖腹探查 ;观察 1 8个月后处死。分别测量两组的肝脏重量 ,检测肝功能、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改变。结果 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未见增生 ,移植肝脏明显增生 ;受者的肝脏 /体重比明显升高。移植组和对照组体重、肝脏功能检查、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差异不显著。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肝细胞增殖指数较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降低。结论 小肠—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是可行的 ;辅助性肝移植可以提高肝脏 /体重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肠一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的可行性以及移植后的肝脏增生。方法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切取供者小肠和60%肝脏;切除受者小肠;然后将移植物植入受者。移植物血液供应通过连自移植物的腹主动脉和受者腹主动脉端一侧吻合,静脉回流通过移植物的肝下下腔静脉和受者左、右肾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端一侧吻合。对照组:单行剖腹探查;观察18个月后处死。分别测量两组的肝脏重量,检测肝功能、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改变。结果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未见增生,移植肝脏明显增生;受者的肝脏/体重比明显升高。移植组和对照组体重、肝脏功能检查、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差异不显著。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肝细胞增殖指数较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降低。结论小肠一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是可行的;辅助性肝移植可以提高肝脏/体重比。  相似文献   

3.
实体器官移植后新发糖尿病(NODAT)增加移植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如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减退或丧失以及感染,最终影响受者的长期生存。此外,NODAT也是导致移植后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本指南组织国内器官移植和糖尿病专家在总结器官移植术后血糖异常国内外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参考《器官移植术后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2010版)》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提出相关的诊疗建议。内容包括NODAT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移植术前筛查和预防措施、术后筛查和治疗策略等。本指南提出早期保护胰腺分泌功能是重要的防治理念,有利于提高NODAT的预防和治疗质量,改善器官移植受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鼠自体肝脏星状细胞联合同种异体胰岛细胞移植的新方法对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BALB/c小鼠为胰岛移植模型的供者,雄性C57BL/6糖尿病小鼠为受者.随机将受者分为A、B两组.A组:仅采用供者的胰岛细胞移植;B组:采用受者的肝脏星状细胞(HSCs)与供者胰岛细胞混合后共同移植.术后定期测定受者尾静脉血的血糖含量.结果 B组受者胰岛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血糖含量维持正常的中位时间为66 d(30~180 d),而A组血糖含量维持正常的中位时间为11 d(9~15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受者肝脏星状细胞能延长共同移植的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监测和移植肾穿刺病理学检查早期诊断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的必要性。方法筛选51例术后产生新生供体特异性抗体(dn DSA)的受者,检测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及其结合C1q的能力,同时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诊断。对于符合AMR诊断的受者,比较分析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的DSA类别、补体结合能力和移植肾病理组织Banff评分。对无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的移植物进行Ka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在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中,HLA抗体的不同类别、DSA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值、补体相关检测C1q结合力和C4d管周毛细血管沉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组织形态学损伤方面,两组在微血管炎、动脉内膜炎、肾小管-间质炎、移植肾小球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表现的Banff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受者移植物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稳定组,稳定组明显低于不符合排斥病理诊断的受者(P=0.002)。结论肾移植术后定期监测抗HLA抗体和做移植肾病理穿刺检查非常必要,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AMR。  相似文献   

6.
郑磊  王剑  李幼生  黎介寿 《器官移植》2012,3(4):195-199
目的探讨小肠移植术后慢性移植物失功(chronic graft dysfunction,CGD)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报道国内首例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患者术后CGD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门静脉血栓、脾静脉血栓致肠系膜血栓"切除了大部分小肠,后行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术后长期服用他克莫司(FK506),屡次发生排斥反应。术后3次因"小肠狭窄、不全性肠梗阻"行"小肠节段切除吻合术"。其中术后576d第3次出现肠梗阻,予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胃肠减压等治疗,确定移植肠不可逆性失功后行移植小肠切除术。结论 CGD治疗困难,预后不佳,预防胜于治疗。在确诊CGD不可逆后应尽快切除移植小肠,挽救患者生命,有条件应尽快安排再次移植。  相似文献   

7.
强效免疫抑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问世前,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非常高,而移植肾的存活率较低.环孢素A的出现显著降低了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了移植受者的存活率.而他克莫司的出现则进一步降低了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移植肾和受者的存活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美国器官分配网络(UNOS)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尸体肾移植术后受者和移植肾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66.5%和81.3%.与环孢素A相比,他克莫司可以带来更好的移植肾和受者存活率,他克莫司也已成为肾移植中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抑制剂之一.免疫抑制剂的改进,有效的控制了移植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使术后早期的移植肾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本文将对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常常是影响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免疫抑制个体化治疗是目前肝脏移植综合治疗的热点和难点.免疫抑制治疗已从仅着眼于移植术后抗免疫排斥反应,逐步向追求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药物副作用最小化、优化患者生命质量,同时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方向发展.通过掌握各类免疫抑制剂特点及毒副作用,正确有效地评估受者的免疫状态,结合患者自身病理生理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免疫抑制治疗方案,达到药物剂量最小化,实现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监测胰岛移植物的可行性.方法 在体外利用超顺磁铁氧化物(SPIO)标记大鼠胰岛,然后移植至用链佐星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肝脏内,同系移植标记组供、受者均为Wistar大鼠,同种移植标记组供者为Lewis大鼠,受者为Wistar大鼠.并设同系移植对照组(供、受者均为Wistar大鼠)和同种移植对照组(供者为Lewis大鼠,受者为Wistar大鼠),胰岛移植物未经SPIO标记.术后定期利用MRI监测肝内胰岛移植物,监测受者的血糖,并抽取动物,对其肝脏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只有SPIO标记的胰岛移植物能被MRI检测到.经MRI检测,同系移植标记组术后第1、2、3周胰岛移植物的相对数量分别为(89.6±2.2)%、(87.5±14.4)%和(74.5±19.5)%,同种移植标记组术后第1、2、3周的相对数量分别为(43.2±17.2)%,(36.5±13.0)%和(26.5±17.4)%,组间相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系移植标记组血糖始终维持在正常水平,肝脏中能检测到胰岛素免疫组化和普鲁士蓝染色双阳性细胞;而同种移植标记组移植1周后的血糖水平超过16.8 mmol/L,肝脏中无法找到形态完整的胰岛.结论 MRI监测结果与血糖监测和病理检查结果一致,但它可直观、无创、连续地监测胰岛移植物在体内分布和存活情况.  相似文献   

10.
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更高要求。器官移植受者能否生育,怎样正确处理移植后生育,正是移植界目前关注的重要课题。1954年由Murray等在美国波士顿成功完成世界上首例同卵双生姐妹间肾移植,受者于1958年分娩一婴儿,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器官移植受者妊娠案例。此后,尽管早年担心免疫抑制剂对胎儿的毒副作用、妊娠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等,不主张移植后生育,但近10余年来移植后生育却渐为常见。据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53例胰肾联合移植长期存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间施行的53例胰肾联合移植受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情况,分析受者死亡原因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原因.结果 3、5和8年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0.1%、89.1%和80.0%,3、5和8年移植胰腺存活率分别为84.9%、84.8%和60.0%,3、5和8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3.0%、82.6%和53.3%.受者死亡原因分别为感染(4例)、移植肾功能丧失(2例)、心血管急症(1例)和脑卒中(1例).移植胰腺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为带功能受者死亡、排斥反应和外科并发症.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为排斥反应和带功能受者死亡.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远期效果良好,感染、排斥反应和外科并发症是受者死亡和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移植肝冷保存/再灌注胆管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肝移植术后胆道的生理及病理变化一直是众所关注的课题。胆道并发症是影响肝移植受者术后生活质量、导致移植物丧失甚至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总体发生率为5.8%-40.0%,而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肝移植,如活体右半肝移植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15%-64%,儿童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为高。近年来,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受者及移植物的短期存活率有了显著提高,但长期生存率依然没有明显的改善,而胆道并发症被认为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器官移植后的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对移植免疫学认识的加深以及强有力免疫抑制剂的问世,器官移植近期效果明显提高.以同种肾移植为例,移植物1年存活率已高达90%以上,但远期效果并未同步提高.为此,更高的长期存活率和更好的生活质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肾移植1年以后,移植肾功能丧失的原因中,受者带肾功能死亡和慢性移植肾功能异常各占50%.心血管疾病、感染和肿瘤是受者带肾功能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感染和肿瘤与免疫抑制过度有关,而心血管疾病也与免疫抑制药物所致之代谢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4.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目前导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失败和受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和受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GVHD是由供者移植物巾的T淋巴细胞识别宿主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所导致受者多器官损伤,涉及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1].  相似文献   

15.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目前导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失败和受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和受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GVHD是由供者移植物巾的T淋巴细胞识别宿主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所导致受者多器官损伤,涉及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1].  相似文献   

16.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目前导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失败和受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和受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GVHD是由供者移植物巾的T淋巴细胞识别宿主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所导致受者多器官损伤,涉及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1].  相似文献   

17.
器官移植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受者的术后早期存活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但长期存活率特别是受者的生存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是移植领域研究和关注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18.
严志焜 《器官移植》2012,3(2):61-65
器官移植术后,受者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其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遭受破坏,故容易发生恶性肿瘤。随着移植学科的不断发展,移植受者与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均明显提高,移植受者发生肿瘤的几率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目前移植肾早期存活率及功能恢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移植肾长期存活仍有待改善。免疫因素所引发的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及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仍是导致移植肾衰竭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对肾移植受者等待移植期间、肾移植术前和术后3个阶段的免疫风险评估及监测内容进行了综述,通过对肾移植术前受者体内预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和非HLA抗体、HLA匹配、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免疫记忆细胞等的评估,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进行移植肾程序性活组织检查,HLA抗体和非HLA抗体及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的监测,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及监测方案,预防排斥反应发生,及时发现和诊断排斥反应,根据免疫监测结果避免无效治疗或过度治疗,从而优化移植物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体积移植物辅助性肝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2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连续收治的接受小体积移植物辅助性肝移植治疗的1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8例, 女性4例;年龄14~66岁。受者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1~15分, Child评分为6~11分。供肝来源于活体供肝9例, 来源于尸体供肝劈离2例, 来源于儿童尸体供肝1例。3例尸体供肝的移植物和受者体重比(GRWR)为0.79%~0.90%, 9例活体供肝的GRWR为0.31%~0.55%。在辅助性肝移植术中, 切除受者的左半肝或右半肝, 原位植入左叶或右叶供肝, 或用左叶供肝置换受者的右叶肝脏。观察受者生存和移植物存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自体余肝和移植肝门静脉血流速度、腹腔引流量和肝脏功能生化指标等。结果 12例患者的移植肝功能稳定, 患者均存活。移植术后发生流出道扭转2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胆瘘1例、远期出现的甲状腺癌1例, 经相应治疗均治愈。流出道扭转与供肝生长后吻合口角度变化相关, 改良吻合方式后, 该并发症未再次出现。门静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