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公平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理想,公平与效率是现代社会的两难问题;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与效率是现代教育的两难问题;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追求教育公平与效率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教育公平是个人和政府的共同愿望,是我国教育改革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教育公平是相对的,教育公平与效率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浅议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平等,提高教育效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发展教育的主旨所在。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的价值追求和永恒理想,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相互促进从而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促进教育平等和提高教育效率可以并行共进,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二者水平不断提高的和谐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3.
公平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理想,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与效率和谐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追求教育公平与效率和谐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教育公平是个人和政府的共同愿望,是我国教育改革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教育公平是相对的,教育公平与效率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公平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关于教育机会平等以及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性的一种主观体验、社会制度、现实状态和理想追求,具有社会性、相对性和从属性特征。教育公平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理论上存在一个多序列、多层级的概念体系,实践上受到本体性因素和条件性因素的制约,由此可以建构一个包括本体论、领域论、条件论和发展论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与效率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教育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并统一于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公平与效率都是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两者不能相互归并或替代,其中任何一种价值的缺失都不可能用另一种价值的增加来弥补。基于正义原则的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公平为基础,注重效率的词典式序列发展,对教育政策方针的制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效率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对教育效率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经济思维取向,忽视了教育效率的社会学意义。促进阶层流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的两大基本功能,也是考察教育效率的两个重要指标。从功能维度考察,我国的教育效率很低。教育效率与公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不应呼吁教育公平而扼杀教育效率,应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追求教育效率,并把教育效率作为重新调配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从伦理呼吁转向现实追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是一个具有学科交叉性或边缘性的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关于教育机会平等以及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性的一种主观体验、社会制度、现实状态和理想追求。其实现受到本体性因素和条件性因素的制约,具有社会性、相对性和从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追求升学率教育思想的表现和危害对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思想,现在在概念上以及概念所反映的内容上有一种模糊的观念,其一表现为有人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是错误的,“追求升学率”则是应当肯定的,甚至认为现在应当解决的是如何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我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追求升学率”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育的目的。反映在教学实践中,都是只向学生灌输升学考试必修课程知识,忽视非升学考试必修课程知识的学习。放松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应试教育下家长对于升学率的热切追求、学校为了逐利而盲目扩张以及政府为了政绩对"超级中学"的大力支持是"超级中学"形成的原因。"超级中学"收取高额择校费以及垄断一流学生生源等,造成了不同阶层间的教育不公平;垄断优质教育资源,造成校际间的教育不公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后进生,造成了学生间的教育不公平。因此,需要通过改革高考制度、补偿薄弱学校、拆分"超级中学"等措施来消除"超级中学"带来的不良影响,以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0.
刘尧 《江苏教育》2012,(35):25-26
教育评价追求教育公平是世界性的教育难题,也是我国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难题之一。我国现行教育评价制度主要围绕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以及考入重点学校的比例等指标评价教师和学校。虽然这样的评价在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效率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缺乏对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评价,导致学校走上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以抢夺优质生源为工作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双重目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教育效率是指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贡献率。教育效率与经济效率的衡量标准不同,教育有其独特的效率原则。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主次关系,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两个相互联系、同等重要的教育目标。现代教育应该坚持"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并重"的原则。单一依靠政府或者单一依靠市场都是有缺陷的,需要一种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发挥辅助作用的混合机制,这种混合机制比任何一种单一的机制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教育公平既是人类教育事业固有的理想设定,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旨归所在。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正确地处理和把握好促进教育平等与提高教育效率之间的关系是至为重要的。促进教育平等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先决条件,提高教育效率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保证。只有两者并驾齐驱,和谐共进,才能达成教育公平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发展是我国百年现代教育进程的逻辑主线,教育发展观念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上正式确立,导引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进入教育现代化新时代,教育发展观念突出表现为三副面孔,即以进步为价值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基于经济学标准的教育发展观及以科学-技术化为合理性判断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发展观念在创造出巨大历史成就的同时,自身的内在矛盾性或潜在风险正逐渐显现,需引起警惕并进行批判性分析,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线性进步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回归教育发展的文化与空间多样性尺度;经济学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构建教育发展的多维内部话语及价值体系;科学-技术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释放作为教育发展根本性依据的主体生命活力与教育实践活力。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而且教师自身就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资源。教师作为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影响在性质上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程度上有大小之分。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优化学校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进步教育家古梅在我国教育经济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育经济学"一词的人,并在其相关的著作中对教育与经济、生产的关系,教育者要有经济的观点,教育成本与效率,发展教育事业要考虑人民的经济能力等教育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介绍古梅的教育经济思想,以期对我国教育经济学史的研究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发展为校园的教学改革出现开辟了新路径,同时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面临许多新问题。如何将新媒体融于课堂教学机制,使其改变现有的师一生的单向传播,以及在进一步认识教学的功能前提下寻找到解决新媒体教学资源共享的方法,这是目前教育中的重要关注点之一。本文从现代新媒体的发展及应用入手,针对传统媒体的不适应新环境的问题提出建议,并探讨新型媒体如何在校园环境下进行积极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的规模、质量、效率和效益是高等教育经营的四大要点,追求规模、质量、效率、效益协同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等学校的发展规模,有利于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高学校的教育效率和规模效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既能促进规模的发展,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此,应把教育经营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8.
“就近入学”教育政策公平性考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近入学"教育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公平。从教育公平的内涵看,在不具备适合条件的情况下,"就近入学"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相反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要全面实施"就近入学"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发展多元、互通有无的教育格局,积极探寻高考人才选拔与基础教育的衔接机制,使学生们在"就近入学"教育政策的主导下能有更多选择的可能,而不是限制。  相似文献   

19.
负向教育功能观是指认为教育对社会的运行与个人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的种种观点和理论的统称,负向教育功能观可区分为温和的负向教育功能观和激进的负向教育功能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学习需求的迅速增长与不同社会满足能力的差距、日益加重的教育财政困境、教育与就业的不协调、教育中严重的不平等现象等问题为负向教育功能观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存在基础。负向教育功能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负向教育功能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