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马克思认为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人只有通过这种形式才能表现人所特有的社会本质。在私有制发展的最高阶段,劳动成了一种外在的、被迫的和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劳动的异化,使人丧失了人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2.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仅劳动产品发生了异化,就连劳动本身和劳动的人也发生了异化,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它对人性的摧残和泯灭这一事实。同时,马克思还从人的需要入手,将批判的视角历史地、逻辑地延伸到了人的休闲生活领域,并对与之对应的异化休闲进行了批判,使得异化休闲具有了深刻的实践活动根源。异化休闲标志着人彻底异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前三个规定属于人与自身的异化,后一个规定属于人与人的异化。由人与自身的异化推出人与人的异化只是"异化劳动"的显性逻辑;而由人与人的异化推出人与自身的异化才是"异化劳动"的隐性逻辑。认为只有强调隐性逻辑,才能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内容。在该手稿中,青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产生异化劳动的资本主义制度予以无情的批判。但是,由于该手稿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研究成果,也明显带有一定程度的历史局限性。今天,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有一定启示,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应尽量消除包括异化劳动在内的异化现象;现阶段可以合理利用异化劳动的可供利用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5.
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一方面,马克思将工业与技术视为人的类本质,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类本质的技术-工业可能产生异化。他以人本主义的理想劳动来关照现实的工人异化劳动的生存状态,将工人异化劳动的生存状态与造成异化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批判。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的研究视域实现了向经济学哲学的转变,其技术哲学思想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6.
幸福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对它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作者认为,只有把"幸福问题"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结合起来才能给予幸福正确的解释。而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真正体现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的劳动在马克思那里是同一的。人真正的幸福在于人能够自觉自愿的劳动,唯有劳动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才能把幸福的感受和幸福的创造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人感到幸福的丰富性、深刻性、充分性和持久性。但是马克思认为劳动被异化了,因此只有消灭异化的劳动,人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社会主义社会为人的幸福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人的幸福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异化理论的由来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方面,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异化劳动"与"劳动创造美"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诸多命题中的两个著名理论。"异化劳动"是否可以创造美更是争议颇多。由于"异化劳动"使劳动和劳动者同时异化,劳动者在劳动中没有自由,也不是自觉性的劳动,那么异化劳动是否可以创造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创造的美呢?在承认劳动创造美的观点下,从人类心灵自由和创造自由的角度出发,论述异化劳动属于变异的人类劳动,从而论证虽然异化劳动是不美的,但人在不自觉中进行了自由创造,说明创造美是人类不可压抑的本性,异化劳动下也可以产生美。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运用了德国哲学的异化概念来分析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状况和工人阶级的基本处境,对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并运用异化理论进一步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分析了社会的基本阶级关系,试图以此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论证私有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述的异化劳动具有四重规定性,首先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接着是工人同劳动活动相异化,然后是工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最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异化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有分工存在就会有异化现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实现对异化的扬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让每个人都享有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都能够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克思曾致力于研究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探索他的新变化、新特点,揭示社会和人的全面异化的原因,探寻未来理想社会的模式及实现途径.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对其道路的探索最终倒向了美学、文艺及宗教等唯心主义,甚至出现了对社会出路无望的感叹;马克思在其思想中却明确指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道路.文中通过比较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指出了他们各自遵循的理论逻辑起点的不同,分析了两者间的理论维度差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异化理沦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异化劳动是贯穿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的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条线索分析探究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青年“摸鱼”劳动掀起热潮,而其内在本质则是为谋生“表演”的行为本质、“为老板打工”的身份本质、“为自己而活”的价值本质以及为权益“无声呐喊”的抗争本质。青年“摸鱼”劳动是生产力局限限制劳动自由,亚文化思潮遮蔽劳动价值,行为异化压制劳动幸福,以及博弈失衡堵塞劳动诉求的结果。基于马克思的劳动观正确引导青年杜绝“摸鱼”劳动,需要深挖其社会根源,重拾劳动价值,消解行为异化,解决诉求困境,实现劳动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本质、人的自由,而不是神的意旨或者抽象的私人利益.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异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不同的时代或者社会中,道德或者沦为神学的奴仆,或者成为某种经济或政治制度的附庸,由某种特殊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宗教价值、经济价值或政治价值披上道德“善”的外衣,使“道德”成为束缚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工具和手段.只有对自我异化和劳动异化积极地扬弃之后,才能复归道德的本质,在人类社会中实现道德观念和标准与其价值目标的真正合一.  相似文献   

15.
幸福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对它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作者认为,只有把"幸福问题"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结合起来才能给予幸福正确的解释。而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真正体现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的劳动在马克思那里是同一的。人真正的幸福在于人能够自觉自愿的劳动,唯有劳动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才能把幸福的感受和幸福的创造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人感到幸福的丰富性、深刻性、充分性和持久性。但是马克思认为劳动被异化了,因此只有消灭异化的劳动,人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社会主义社会为人的幸福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人的幸福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入了信息网络社会,人们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呈现出的状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解放自己,这就涉及到马克思所讲的生产方式问题,而谈生产方式就不得不探讨异化劳动问题。通过论述网络社会的一些特性来指出网络社会也存在劳动的异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最终探讨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辩证地指出科技发展既对劳动异化具有推动作用,又对其产生的根源即自发分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消解作用。当下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来,加剧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身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进而加剧劳动异化。但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消除旧式分工和解构资本主义私有制提供可能,进而可以潜在地消解劳动异化。受其影响的劳动异化现象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遵循马克思在劳动异化问题中对待科技发展的辩证态度,推动经济制度和就业制度双轮并进,促进科技制度和教育制度形成合力,不断推进劳动本质复归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劳动的对象性丧失是导致异化劳动的前提,人的意志和意识的丧失是人异化的根本原因,分析了并化劳动问题,提出消除异化劳动的基本要求在于实现人的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  相似文献   

19.
"四风"问题与国家异化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异化现象。马克思认为,国家权力的垄断性、神秘性、牟利性是国家异化的主要形式。提出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现代权力治理体系、坚决反腐倡廉是消灭国家异化现象和"四风"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而“美”是一个哲学范畴.异化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痛苦的、无奈的、禁锢人性的,但从客观效果来说,它与美的创造之间的关系又善莫大焉,因此要用两分法看待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的关系.我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可以充分借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