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及射频诊断和治疗十二指肠囊肿的价值。方法34例患者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行MPS诊断为十二指肠囊肿,其中31例行射频治疗。结果十二指肠囊肿超声表现为病灶处呈圆形、类圆形无回声区,起源于黏膜下层。患者经射频治疗后十二指肠囊肿囊壁均完全破坏,未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MPS能准确诊断十二指肠囊肿,射频是治疗较小十二指肠囊肿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超声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11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upper gastrointestinal benign protrusive lesions,UGBPL)的诊断价值和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18例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80例分别用内镜下高频电直接切除、透明帽下黏膜切除术(cap-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cEMR)、尼龙绳结扎、圈套器套扎及鼠齿钳钳夹治疗.结果:食管隆起病变以平滑肌瘤最常见,占食管良性病变的62.2%;胃间质瘤占胃良性隆起性病变的50%,十二指肠以息肉多见,占十二指肠良性隆起性病变57.9%,囊肿占31.6%;本组施行内镜下治疗仅cEMR术中少量渗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结论:超声内镜下高频电直接切除、尼龙绳结扎、圈套器套扎、鼠齿钳钳夹方法安全、有效,cEMR相对有出血危险.  相似文献   

3.
苏燕波  唐建光  刘晓敏  廖日斌 《内科》2012,7(3):281-28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普通内镜下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病变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其中23例分别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黏膜切除术或鼠齿钳钳夹治疗,4例行外科治疗。结果 5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按隆起部位分为食管15例(26.79%),胃34例(60.71%),十二指肠7例(12.50%)。按病变类型分为平滑肌瘤11例,间质瘤8例,息肉7例,异位胰腺6例,囊肿6例,脂肪瘤2例,静脉曲张3例,外压10例,未发现病变3例。内镜下治疗仅黏膜切除术中少量渗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无其他并发症出现。对27例患者进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92.0%。结论超声内镜可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和壁外情况,有利于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隆起性病变适应证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部分病变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切除。  相似文献   

4.
胰腺假性囊肿内镜超声图像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胰腺假性囊肿内镜超声图像的特征,探讨内镜超声在胰腺假性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在35例胰腺假性囊肿中,单发3l例,多发4例,共有囊肿41个;位于胰头13个,胰体3个,胰尾19个,胰体尾6个。囊壁光滑29例,毛糙6例;囊液透声良好19例,有絮状回声16例,囊内有分隔l例,囊壁有钙化l例,伴有胰管扩张7例;胰腺实质回声不均匀21例,胰实质钙化4例,胰腺萎缩2例,胰腺癌2例,胰腺未见异常6例。5例在胃肠道有压迹,其中1例压迫十二指肠降段致梗阻;胃底静脉曲张4例,2例引起消化道出血。结论:内镜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囊肿的大小、部位、形态以及与胰腺的关系,且能进行EUS引导下的穿刺检查,对假性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降部隆起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患者的51个十二指肠降部隆起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判断其病变层次、范围、超声特点,确立诊断;根据不同病变选择内镜下结扎治疗或电切除术,部分病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果]51个十二指肠降部隆起病变中,间质瘤16个,平滑肌瘤2个,囊肿24个,囊性淋巴管瘤1个,脂肪瘤3个,血管瘤2个,副乳2个,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个,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为94.1%(48/51)。根据不同的病变选择结扎治疗或内镜下电切除术,2例副乳及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未行处理,3个月至半年后复查见原病变处已形成瘢痕。[结论]十二指肠降部隆起病变以间质瘤和囊肿多见,在超声内镜指导下的结扎或电切除术对十二指肠降部隆起病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隆起病变内镜下治疗多种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经内镜治疗的十二指肠隆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内镜手术方法、并发症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7例中除1例十二指肠癌、1例类癌、1例>2 cm的间质瘤转外科手术外,其余114例均行内镜治疗.114例中行氩气凝固术45例,圈套切除术27例,内镜黏膜切除术36例,3例十二指肠囊肿行开窗引流术,3例直径≤2cm的间质瘤行介入性超声内镜(EUS)随访;4例术中发生出血,均在内镜下用钛夹或者氩气刀止血成功.术后随访1~12个月总有效率100%.[结论]十二指肠壁较薄,操作空间相对较小,内镜治疗时尤需注意切除深度.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径>2 cm的病变,不主张内镜下治疗;对≤2 cm的病变采用EUS随访为较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辅助下,针对胃及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方法.方法 患者选择标准:(1)最大直径< 2.0 cm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2)最大直径<1.2 cm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3)肿瘤向腔内生长.(4)无肿瘤转移的其他影像学证据.入选病例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方法治疗黏膜肌层的肿瘤,固有肌层的肿瘤采用结扎方法.结果 6例病变位于胃固有肌层的SMT(胃底4例,胃体1例,胃窦1例)采取内镜下结扎方法治疗;19例食管黏膜肌层SMT采取内镜下EMR治疗.25例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出血及穿孔,术后复查超声内镜创面愈合,病变无残留.结论 EUS在选择间叶源性肿瘤治疗方式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为病人选择个性化治疗,使内镜下治疗更安全、有效.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采用内镜下结扎治疗,与内镜下剥离治疗相比,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9.
θ��λ���ٵij����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2000-2004年对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241例胃黏膜下肿物进行超声内镜(EUS)检查,回顾分析胃异位胰腺的图像特征。结果EUS诊断良性间质瘤105例,恶性间质瘤23例,脂肪瘤48例,异位胰腺45例,囊肿20例。异位胰腺EUS图像特点:(1)黏膜下层病变39例,6例与固有肌层无分界;(2)边界清37例;(3)42例为不均匀、形状不规则中强回声,3例为不均匀低回声;(4)32例中心有小的不规则液性回声。内镜电切26例,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内镜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内镜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孟睿  周林  倪牧含  周婷  颜鹏  张翔  王雷 《山东医药》2022,(6):99-102
十二指肠乳头腺瘤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乳头区域(包含乳头内胆管和胰管)的良性肿瘤.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早期内镜诊断方法有十二指肠镜、常规超声、US、超声内镜(EUS)、增强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术前EUS检查评估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侵袭深度及胆胰管受累情况最佳.内镜下乳头切除术(EP)是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