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创伤评分法RTS法对多发伤进行早期伤情评估及指导急救护理的意义.方法对89例多发伤病例按RTS法进行评分,并对其病死率作了分析比较.结果 RTS分值越低,病死率越高.结论采用RTS法对多发伤进行早期伤情评估,对指导治疗及急救护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救治特点。方法:选取脊柱脊髓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57例,术前按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法(ISS)分值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17~24分为A组(11例)、25~35分为B组(25例)、35分及以上为C组(21例)。均以损害控制为原则先给予急救处理,后救治脊柱脊髓损伤,术后约1周实施高压氧、神经营养药物及佩带各种支具进行功能锻炼;统计对比三组损伤部位数、术中输血量、手术部位数、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1年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量表(ASIA)评分变化。结果:A组及B组术后1年ASIA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1年ASIA评分与术前相比虽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ISS评分升高,三组输血量、住院时间、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脊髓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时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可减低救治风险,同时采用ISS对患者病情评估、治疗顺序及手术时机确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289例严重多发伤的评估及救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评估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至2007年28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资料.结果RTS评分2分185例,RTS评分1分86例,RTS评分0分18例.治愈143例,好转98例,重残19例,死亡29例.结论重视院前急救、正确的创伤评估、早期救治与合理手术及重要脏器的有效支持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和常规凝血指标(CCTs)联合检测对创伤严重程度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观察组)多发创伤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入院时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坎帕拉创伤评分(kampala trauma score,KTS)进行伤情初步分级测评,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症组、中症组和重症组,于伤后10 h内对4组行CCTs和TEG检查,并对检查指标的差异性进行评估,以精确诊断患者凝血功能和创伤严重程度。结果 TEG检验各指标[R值、K值、α角和MA值]比较,轻症组、中症组、重症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中症组和重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和中症组仅M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中症组、重症组与对照组CCTs检验各指标[PT、APTT、TT、FIB和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中症组和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和中症组间,随着患者创伤严重程度提升,PT、FIB和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CCTs在多发创伤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区别判断方面均有显著特异性,联合检测TEG和CCTs可全面诊断创伤多发患者的严重程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男性多发伤特别是颅脑创伤患者早期血清泌乳素(PRL)变化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男性多发创伤患者90例,按照创伤严重评分(ISS)对多发伤严重程度予以评分分组,按格拉斯哥评分(GCS)对合并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评分分组;分别在伤后12 h内、第24及72 h测定血清PRL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以15例同龄段健康男性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的PRL含量为(212.7±77.7)mU/L;多发创伤患者在伤后24 h内创伤越重,血清PRL水平升高越明显,其中在伤后12~24 h ISS评分分值越高血清PRL含量升高越明显;ISS〈16分组(A组)、25分≥ISS≥16分组(B组)及ISS〉25分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伤后72 h三组患者血清PRL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颅脑损伤的5分≥GCS≥3分组与8分≥GCS〉5分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72 h各组血清PRL水平开始下降。结论严重创伤及颅脑损伤男性患者早期血清泌乳素水平的改变与创伤严重度特别是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提示血清泌乳素有望作为评估男性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胸腹联合伤(TACI)和胸腹多发伤(TAMI)的临床特点和伤情,以指导创伤的救治。方法167例胸腹腔脏器同时损伤的患者,根据膈肌是否损伤,分为TACI组和TAMI组,比较两组的损伤情况和临床特点,并应用创伤评分系统进行创伤严重度评估。结果全组死亡16例,总死亡率为9.6%。其中TACI组,死亡5例(14.3%),TAMI组11例(8.3%)。胸腹联合伤组与胸腹多发伤组间生理评分RTS、解剖评分中胸部A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腹部AIS胸腹联合伤组高,GCS胸腹联合伤组高,ISS胸腹多发伤组高,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CI和TAMI在临床进程、伤情轻重及治疗结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院前RTS评分促进早期医疗介入提高院前急救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胸部创伤早期伤情特点的分析,探讨在院前急救中应用RTS评分法提高院前急救质量。方法 按是否运用院前RTS将早期胸伤163例分为1998年前、1999年后两组,评分量化早期伤情和生存概率。分组比较两组伤情,考察1999年后组的院前时间、院前出诊率和死亡率。结果163例早期伤情评分和生存概率均降低、运用院前RTS评分的1999年后组院前时间缩短,院前出诊率提高,虽然严重伤情比例高但死亡率较低。结论 胸伤早期的生理紊乱以RTS<7为重度损伤,可导致生存概率改变,院前急救中以RTS评分结果作为分拣转送和提前医学介入的依据,尽早纠正生理紊乱可降低重度胸外伤死亡率。作者建议在院前急救中用RTS评估伤情指导分拣转运,为早期医学干预提供客观指标,可提高急救医学质量和胸伤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多发伤的主要病死原因,探讨早期创伤评分及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收治的179例多发伤病人进行早期创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后按分值分组,同时按有无合并颅脑损伤分组,采用包括手术、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胃肠营养等综合治疗。结果 ISS评分≥25时多发伤的病死率显著升高,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无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结论 早期ISS评分对伤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综合治疗特别是重视颅脑损伤的治疗是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右江医学》2017,(5):568-571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与改良创伤评分(RTS)对成人创伤急诊分流与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期间在急诊科就诊的63例成人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急诊科即刻分别进行MEWS、RTS评分,追踪患者分流及预后情况。根据分流情况将患者分为急诊ICU组和非急诊ICU组,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统计分析MEWS、RTS对成人创伤急诊分流和预后的评估能力。结果就诊时,急诊ICU组患者MEWS评分高于非急诊ICU组患者,RTS评分低于非急诊ICU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存活组患者MEWS评分低于死亡组患者,RTS评分高于死亡组患者(P<0.001)。关于MEWS评分与RTS评分准确率的比较,MEWS能准确区分非急诊ICU成年创伤患者是否入住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WS评分对成人创伤急诊预后的评估准确率低于RTS评分,RTS能准确区分急诊成人创伤患者是否存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WS、RTS评分在成人创伤急诊分流及预后中各有优势,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加强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创伤评分法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彬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71-1672
目的 探讨创伤评分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4年4月-2008年12月我院急诊科342例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采用创伤评分法进行评估.创伤评分分值<10分者给予建立循环支持、抗休克、脱水、清创缝合、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症支持治疗,救治过程中同时行心电、血压、呼吸、脉搏以及氧饱和度监测.创伤评分分值≥10分者给予常规救治.结果 患者入急诊室时创伤评分分值≥10分者243例(71.05%),创伤评分分值<10分者99例(28.9%);根据不同评分给予相应处理,离开急诊抢救室时创伤评分分值≥10分者310例(90.64%),创伤评分分值<10分者32例(9.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7例(3%)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经救治无效死亡,患者创伤评分分值均在4分以下.结论 创伤评分使用简便快速,易掌握,能较好地反映创伤患者伤情,便于急诊科医生尽早掌握患者伤情、调配资源,尽快完成有效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医学》2017,(9):832-834
目的总结206例严重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救治方法、救治效果。方法选取高州市人民医院2014-01—2016-12间急诊科收治的206例严重创伤患者,按照年龄分为<20岁组、20~39岁组、40~59岁组、≥60岁组,比较不同组别的多发伤、ISS评分及死亡情况;按照预后分为死亡组、伤残组、治愈组,比较急诊滞留时间、休克比例、抢救次数、重型颅脑损伤及胸腹外伤比例。结果≥60岁组的严重创伤患者多发伤、ISS评分及死亡率显著高于<20岁组、20~39岁组、40~5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伤残组、治愈组的急诊滞留时间、休克比例、抢救次数、重型颅脑损伤比例均依次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残组与死亡组合并胸腹外伤比例显著高于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严重创伤患者伤情严重、死亡率高;死亡及伤残严重创伤患者以急诊滞留时间长、休克比例、重型颅脑损伤比例及合并胸腹外伤比例高为特点,急诊救治关键应加强病情检查,抓住"黄金1小时"和"白金10分钟",早期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早期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合并心肌损害的关系,同时评价其伤情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8月~2007年4月间多发伤住院患者15例,按照APACHEⅡ评分将患者分为重伤组(≥15分)7例与一般伤害组(<15分)8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3、5、7天进行NT-proBNP与cTnI动态检测.结果:多发伤患者第1天血浆NT-proBNP与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r=0.601,P<0.001).两组患者第1、3、5、7天NT-pmBNP及cTnI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创组升高更为显著(组间比较,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NT-proBNP动态变化可能与心肌损伤有关,NT-proBNP 可以用来进行多发伤患者早期伤情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比较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与改良创伤评分(RTS)对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创伤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7年12月1 000例创伤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入院后进行MEWS、RTS评分,分为MEWS评分组和RTS评分组各500例,急救处理后,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并发症、生活质量及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MEWS评分组患者急救成功率(90.0%)明显高于RTS评分组患者(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EWS评分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RTS评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EWS评分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RTS评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EWS、RTS评分可以评估急诊ICU重症创伤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并为急救处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创伤评分是将患者的生理、解剖指标和诊断名称等作为参数,予以量化和权重处理,经数学计算出分值的一种评分方式。其意义在于将患者全面伤情严重程度具体量化地显示出来。严重多发伤是一种病理变化显著、能够引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SIRS)、多器官衰竭(MODS),直接患者威胁生命的  相似文献   

15.
影响胸部创伤救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楠  陈科  谢晓阳  李季  易军  王宗林 《西部医学》2005,17(2):129-130
目的 探讨影响胸部创伤救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各种胸部创伤 4 6 2例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早期治愈组和延期治愈组 ,并运用创伤评分系统预测病人结局 ,分别比较组间和预测死亡组、预测生存组中实际死亡与实际生存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创伤评分指标。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病死率为 5 .2 %,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失血性休克、呼吸衰竭、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生存组和死亡组临床一般资料和创伤评分指标 (RTS、ISS)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预测死亡组中实际生存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 (75 .0 %)高于实际死亡者 (35 .7%,P<0 .0 5 ) ;预测生存组中实际死亡者钝性伤比例 (90 .0 %)高于实际生存者 (5 7.5 %,P<0 .0 5 ) ;早期治愈组的钝性伤比例亦低于延期治愈组 (P<0 .0 5 )。结论 胸部创伤的救治质量仍不满意 ,严重胸部钝性伤的救治水平是影响胸部创伤救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积极手术是抢救严重胸部创伤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创伤评分研究胸部损伤伴多发伤诊治特点和预后。方法对141例胸部损伤伴有其他身体器官损伤的多发伤患者作创伤院内评分和临床治疗分析。采用简明损伤定级(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和损伤严重程度分级(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按不同分值分组比较。结果全组伤重病死率7.8%(11/141),其中住院24小时内伤重病死率4.3%(6/141)。住院24小时以后伤重病死率3.5%(5/141)。ISS≤15分轻伤组无严重内脏并发症和伤重死亡发生;ISS为16~24分严重伤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是12%,病死率是16%;ISS:25—39分危重伤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是57%,病死率是50%;ISS分值超过25分的严重伤组和危重伤组的创伤后内脏并发症发生率是28.2%,伤重病死率是28.2%。结论严重胸部损伤伴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早期应优先处理致命伤,对伤重评分ISS值超过25分的伤者,治疗应注重预防和治疗内脏并发症;AIS—ISS评分是从总体水平客观量化评价损伤程度,评估严重损伤的生存概率,对临床医师诊断标准化和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发伤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预测多发伤严重度、预后的有关指标及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收入ICU的137例多发伤患者的致伤原因、治疗方法、早期血乳酸及离子钙水平、ISS评分,同时按ISS评分、预后及有无合并颅脑损伤分组。结果多发伤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82例,59.85%)、坠落伤(27例,19.7%);主要受伤部位颅脑损伤(43例,31.4%)、腹部和骨盆损伤(38例,27.7%)、胸部损伤(22例,16.1%);死亡组患者早期血乳酸水平、ISS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P<0.01),死亡组患者早期离子钙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患者(P<0.01),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多发伤致病因素复杂,早期血乳酸离子钙水平和ISS评分对评估创伤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以损伤控制为主导的综合治疗特别是重视颅脑损伤的治疗是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不同时期严重胸部创伤(severe chest trauma,SCT)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救治的SCT1 834例(胸部AIS≥3且ISS≥16)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时期分为2000年前组(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和2000年后组(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按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结果 2000年前后比较,钝性伤构成比分别为68.5%和74.7%(P<0.01);交通伤构成比分别为54.37%和58.94%(P=0.069);锐器伤构成比分别为12.21%和15.9%(P<0.05);2000年后院前时间缩短(P<0.01),转院率增高(P<0.05);胸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 viated injury injury scale,AIS)、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增高(P<0.01);严重心脏大血管损伤、严重胸腹联合伤及合并严重脑外伤例数、年平均例数明显高于2000年前组(P<0.01)。2000年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14/565,55.58%)比2000年后(673/1 269,53.03%)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2000年后肺部感染及创伤性休克治疗效果有显著性提高(P=0.019,P=0.008);死亡率由7.07%降至4.81%(P<0.05);住院天数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首要致死原因为低血容量休克(59.41%);各评分指标在生存组和死亡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2000后SCT的发生率增多,病情更重,但救治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冯冰霞  陈丽燕 《海南医学》2012,23(21):151-15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行心理护理干预,并于第1天、第7天、1个月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进行评估。结果入院第1天两组患者SAS评分及SCL-90各项因子评分均超出常模值,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干预组SAS评分为(34.8±1.04)分,对照组为(42.7±1.5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干预组SCL-90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除敌对与偏执两项外,余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7天时,干预组PCL-C评分为(29.95±10.30)分,对照组为(34.95±13.3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PTSD阳性患者为2例(3.3%),对照组为4例(6.7%),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患者心理状态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初始凝血指标与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5月我院急诊科收治多发伤患者106例。按ISS评分分为多发伤组41例(ISS≤16分)和严重多发伤组65例(ISS16分),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初始凝血指标、GCS评分等指标变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6例多发伤患者主要年龄集中在20岁至55岁,受伤原因中以车祸外伤为主(61.32%)。严重多发伤组与多发伤组相比,在性别、FIB、DD和GCS评分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DD及GCS评分是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多发伤患者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可辅助用于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