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4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节段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或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两种不同方法进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42例患者中,25例(59.52%)经导管消融成功.4例(9.52%)有效,13例(30.95%)无效,4例(9.52%)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节段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平均手术时间为(235.50±38.01)min,X曝光时间为(74.35±12.73)min;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电隔离平均手术时间为(163.18±24.76)min,X曝光时间为(36.90±8.06)min.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对大部分患者是有效的,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手术时间和X曝光时间短于节段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磁导航系统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的指导作用。方法将经过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技术和4mm温控导管消融,B组采用磁导航系统和温控磁大头导管消融。两组各入选10例患者,其年龄、性别、心动过速病史和基础心血管疾病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如下参数:消融操作时间、患者透视时间、术者透视时间、放电次数、消融能量、成功率、并发症、手术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全部一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相同,随访(7.1±1.4)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磁导航消融组的操作时间、患者和术者透视时间、放电次数和实际消融能量均明显低于常规消融组,但手术费用高于常规消融组。结论采用磁导航系统指导房室结慢径路导管射频消融能明显缩短消融操作时间及患者和术者的透视时间,减少放电次数,降低实际消融能量。  相似文献   

3.
将64例典型Ⅰ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随机分为两组行峡部射频消融治疗,一组使用8-mm大头消融导管;另一组使用常规消融导管(4-mm)。若在后峡部及间隔峡部经重复两次线性消融仍不能成功,交换组别后继续进行消融。观察两组消融的成功率及手术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结果:8-mm大头消融导管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常规消融导管组(93.7%vs 70.59%,P<0.05);8-mm大头消融导管组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消融导管组。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房扑疗效确切,而8-mm大头消融导管在房扑消融中具有更高的手术成功率及较少的手术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指导冠状静脉窦插管经验。方法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适应证患者分入电生理导管指导组(电生理组)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指导组(造影组),对比两组冠状窦插管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及射线剂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0例均成功植入左室电极导线。造影组较电生理组在冠状窦插管时间、透视时间及射线剂量有下降趋势,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指导冠状静脉窦插管安全、有效,可作为电生理导管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的二种不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多功能造影导管组共205例;B组为Judkins造影导管组共247例。对比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左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A组(96.6%)与B组(9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A组(91.2%)与B组(96.8%)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造影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痉挛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血肿、桡动脉搏动消失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功能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安全、可靠、手术成功率高、X线透视时间少、手术操作时间短导管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常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两种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经桡动脉途径行CAG的2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多功能造影导管(100例);另一组选用6F Judkins型造影导管(103例).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冠脉造影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结果 多功能导管组手术成功98例(98.0%),不成功2例(2.0%);Judkins导管组手术成功102例(99.0%),不成功1例(1%),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造影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 使用多功能导管动脉途径行CAG安全、可靠、减少X线照射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5F TIG多功能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12例,按其造影时首选5F Judkins型造影导管或5F TIG造影导管,分为Judkins组(n=60)和TIG组(n=52)。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观察两组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 TIG组冠脉造影成功率不低于Judkins组(P>0.05),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均少于Judkins组(P<0.01),并可显著减少桡动脉痉挛等局部血管并发症。结论 5F TIG造影导管可减少导管交换次数,节省耗材使用,具有缩短操作时间、有效避免或减少血管痉挛发生的优势,可作为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器械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使用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689例体会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目的 :探讨常规使用较小直径 ( 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6 89例 ,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 5FJudkins型造影导管抑或 5F共用型造影导管分为Judkins型导管组 (n =36 3)和共用型导管组 (n =32 6 )。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  结果 :共用型导管组 32 6例中 32 1例 ( 98 5%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Judkins型导管组 36 3例中 343例 ( 94 5% )经绕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共用型导管组的造影成功率明显高于Judkins型导管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Judkins型导管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7 5± 5 5分和 30 8± 2 0 1分 ,而共用型导管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5 4± 3 4分和 2 4 2± 1 0 4分 ,均少于Judkins型导管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结论 :①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需严格卧床 ,患者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可作为某些经选择病例的首选径路。②合理选择适于桡动脉径路的造影导管对提高手术操作的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使用改良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68例,按其造影开始时选用1·67mm(5F)共用型造影导管或1·67mm(5F)改良共用型造影导管而分为共用型导管组(n=133)和改良型导管组(n=135)。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以及误入分支的发生率。结果共用型导管组133例中116例(87·2%)仅使用共用型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功,改良型导管组135例中131例(97·0%)仅使用改良型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成功。共用型导管组和改良型导管组相比,造影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2%比97·0%,P<0·01),平均X线透视时间(28±6min比15±4min)和手术操作时间(56±9min比34±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误入分支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1·3%比1·5%,P<0·01)。结论使用改良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比常用的共用型造影导管可明显提高造影成功率,缩短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导管误入分支率。随着改良型导管的使用更加普及,其对提高手术操作的成功率以及安全性的影响将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控消融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作用。方法:对44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为2组,普通消融导管组使用非温控消融导管,温控消融导管组使用温控消融导管,比较2种消融导管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结果:2种方法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温控消融导管组明显短于普通消融导管组(均P<0·05)。结论:温控消融导管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疗效确切,可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和减少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射频消融已成为心房颤动(房颤)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操作较为复杂,手术时间较长。降低围手术期血栓栓塞风险,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对于保证手术安全性、提高房颤导管消融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合国内外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进展以及本中心的临床实践经验,旨在探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artomerge技术联用单根Lasso导管指导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08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房颤患者用Cartomerge技术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术中用Carto导管标测和构建左心房和肺静脉的电解剖图,然后与术前心脏CT造影的三维图像进行数据整合形成二者的复合图形(Cartomerge)。在Cartomerge的指导下对房颤患者行环绕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射频消融终点为Lasso导管标测证实所有肺静脉均达到电隔离效果。如房颤不终止,依次进一步消融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及三尖瓣峡部线,如上述部位消融后房颤仍未终止,予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mg,不能复律时,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结果40例房颤均达到射频消融终点。手术时间是(255.0±79.45)min,曝光时间是(43.0±19.05)min。未发生心脏穿孔和肺静脉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其中28例患者经4~14个月随访均维持窦性心律,近期手术成功率为70%。结论联合应用Cartomerge技术和单根Lasso导管指导进行房颤射频导管消融安全有效,可简化操作,提高消融手术的成功率,并且减少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操作流程和手术技巧,分析该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明确有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530例脑血管病患者,将年龄≥60岁216例作为老年组,年龄<60岁314例作为非老年组,均实施经桡动脉穿刺的全脑血管造影术,分析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比较2组患者不同手术入径和材料的差异。结果 530例患者中,516例患者完成脑血管造影手术,手术成功率97.36%,老年组成功207例,非老年组成功309例。降主动脉成袢、主动脉瓣辅助降主动脉成袢的造影时间和受线时间均少于主动脉瓣成袢(P<0.05);Simmons 2型导管的造影时间和受线时间少于Simmons 3型导管(t=10.74,P=0.02);老年组与非老年组3种不同成袢技术的造影时间和受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桡动脉闭塞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操作安全可行,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降主动脉成袢和主动脉瓣辅助降主动脉成袢的成功率更高,Simmons 2型导管优于Simmons 3型导管。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近年来的冷冻球囊导管消融被证明与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同样有效。第二代冷冻球囊导管由于设备上的革新,提高了肺静脉电隔离成功率,并且缩短了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肺静脉电隔离时间,以及提供了新的消融策略和心房颤动复发预测因素给术者参考。本综述从第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简史、临床疗效、争议点、局限性和展望等方面加以阐述,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蒋晨阳 《心电学杂志》2011,30(5):437-438
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是实施复杂电生理手术的主要平台。根据电生理手术的需要,理想的三维系统应满足:①三维图像真实可靠;②电解剖图信息丰富,能提供激动图、电压图、碎裂电位图和传导图等;③腔内电极导管在三维图上可视、且定位精确;④能减少X线曝光时间、缩短手术时间;⑤连接设置与操作界面便捷、人性化;⑥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正在心脏电生理诞生以前,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和解释其发病机制的最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电生理发展的基础。临床心脏电生理学发展迅速,已成为心脏病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律失常的诊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心脏电生理检查通过在X线引导下,心内膜点对点接触的接触导管电极,进行常规心脏电生理作图,依据腔内心电图特征完成心律失常的诊断,并行消融。长时间手术操作使医务人员和患者暴露于X射线下,具有潜在危险。不同组织和器官  相似文献   

17.
高精密度标测技术是近年来随着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和导管制造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概念。目前高精密度标测技术已经应用于各种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因其更高的标测效率和更高的分辨率,有望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就高精密度标测技术在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5F造影导管经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选择2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患者,随机分为应用5F及6F造影导管组,观察两组病人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压迫血管止血时间及卧床时间。结果 5F导管组在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与6F导管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压迫血管止血时间、卧床时间5F导管组较6F导管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使用外径较小的5F导管较目前常用的6F导管具有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容易止血、卧床时间短、患者痛苦小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接触压力是影响损伤范围和透壁程度的主要因素并且是提高房颤消融效率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拟通过对阵发性房颤的消融治疗评价新型光感应冷盐水灌注压力导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总共56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入选本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新型压力导管组(n=26)和常规导管组(n=30)。主要有效终点为即时完成肺静脉电隔离和ATP激发试验肺静脉传导不恢复。结果两组所有的肺静脉隔离手术都完成。ATP激发试验中压力导管组肺静脉恢复传导6例,共17处,常规导管组为11例,共29处(两组相比p0.05)。压力导管组肺静脉隔离所需时间为134.7±16.2min,常规导管组为169.1±19.7 min(两组相比p0.05),术后3个月随访房颤复发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无操作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光感应压力导管能够安全和有效达到终点,并且使用光感应压力导管能够提高手术的即时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经左、右桡动脉两种途径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在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以及血管痉挛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3年3月至2006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580例,经桡动脉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其中227例经右桡动脉,353例经左桡动脉进行操作.观察操作过程、选用导管数量、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成功率、血管并发症等方面.结果 经左、右桡动脉两种途径行CAG操作,首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左桡动脉较经右桡动脉选用导管数量多(P<0.05)、手术时间短(P<0.05)、X线曝光时间短(P<0.05)、造影成功率高(P<0.01);两组间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桡动脉闭塞发生.结论 经左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控制方便,操作时间短,造影成功率高,与经右桡动脉途径操作具有同样的可行性和较少的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