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与次生孔隙成因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通过对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碳酸盐含量等大量资料研究,认为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储层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在浅于1650m的深度,以原生孔隙为主;在1650~1900m的深度,溶蚀作用相对较弱,形成了溶蚀与原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段;超过1900m深度以后,溶蚀和胶结作用占主导地位,以次生孔隙为主。在不同地区、不同深度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不同:北部陡坡带的次生孔隙主要发育于1650~2450m,特别是在2100m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最高;中央隆起带次生孔隙均从1600m深度以下比较发育,而在1850~2500m深度段最为发育;在南部缓坡带,次生孔隙总体上主要发育于1900~2600m深度段。因此,由北向南次生孔隙发育的深度有增大趋势,但发育程度则明显减弱。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碳酸盐、长石的溶蚀以及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密切相关,是无机成岩作用和有机热成熟演化产生的CO2和有机酸溶蚀可溶组分的结果。东营凹陷碎屑岩次生孔隙的分布具有以下规律:在纵向上受控于烃源岩的成熟时间,平面上则受酸性水源区平面位置的控制;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与砂体所处的沉积相带密切相关,即水下沉积砂体的次生孔隙要比水上沉积砂体的发育;位于断裂带附近砂层中的次生孔隙比较发育。  相似文献   

2.
贺艳梅  张文亮 《断块油气田》2009,16(4):28-30,36
东濮凹陷深层勘探预示着在深层发育异常高孔隙储层。利用实际资料,发现异常高压纵、横向分布特点,从宏观和微观2个方面对其成因和对储层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超压异常的形成与不均衡压实、孔隙流体增加、孔隙体积减小有关。超压异常控制成岩作用环境及孔隙的纵向演化,主要表现在高次生孔隙的发育和孔隙的分带性。次生孔隙的发育主要受微裂缝形成、生烃酸性环境溶蚀作用、原生孔隙的保存作用、热液循环溶蚀作用和热液交代作用的影响。在异常超压控制下,东濮凹陷深层形成了以次生孔隙发育带为主、次生孔隙递减带和致密带为辅的次生孔隙分布格局。次生孔隙带的广泛发育,对于扩大东濮凹陷深层勘探领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碎屑岩成岩作用与有机质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东濮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储层在纵向上有三个高碳酸盐含量带和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有机质演化产生的CO2和有机酸造成浅部储层长石骨架颗粒和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产生第一个次生孔隙带;中、深部长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第2、第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深部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构成第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4.
辽河坳陷辽中凹陷成岩作用与中深层孔隙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量的岩石薄片、X衍射、地球化学等测试资料,对辽河坳陷辽中凹陷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5个成岩阶段: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晚成岩A期、晚成岩B期和晚成岩C期。次生孔隙演化特点、形成机理及其与成岩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中深层两个主要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别对应于早成岩B期和晚成岩A期,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源于粘土矿物迅速演化、油气生成及超压发育。因此,辽中凹陷中深层超压区次生孔隙发育带油气藏勘探是当前乃至今后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针对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致密凝灰质白云岩,研究其次生孔隙发育带的纵向分布规律与地质成因,利用热力学方法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横向展布。三塘湖盆地马朗—条湖凹陷纵向上存在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是干酪根脱羧形成的有机酸和黏土矿物转化产生的无机酸共同溶蚀储集层而成。通过计算盆地内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各种矿物溶蚀反应的自由能增量,并结合芦二段岩相分布,预测芦二段白云岩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横向展布。计算结果表明,马朗—条湖凹陷深层白云石最易溶蚀,芦二段凝灰质白云岩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其中马朗—条湖凹陷中央为有利溶蚀带,与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重叠,有利于致密油聚集。图6表1参28  相似文献   

6.
查干凹陷碎屑岩储集层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干凹陷位于银根盆地东部,勘探主要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在对该凹陷白垩系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和演化、岩石学类型、储集层空间及储集性能、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等研究表明,储集层岩石学特征表现为近物源、快堆积、岩性多变的特点;孔隙类型具有次生孔隙多、微孔隙多、碳酸盐胶结物发育的孔隙多等特征;大多数为特低孔特低渗储集层,但达中孔中渗的储集层也有分布;碳酸盐胶结物的选择性溶蚀、火山岩作为隔挡层对下伏碎屑岩压实作用的减缓能够形成次生溶蚀孔隙较为发育的储集层。在此基础上,对潜在的成藏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指出下白垩统苏红图组在海力素背斜带、巴润断鼻带东部和罕塔庙次凹三个构造带找油更现实,而银根组储集层在海力素构造带上可作为主力储集层对待。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量实测数据统计、薄片鉴定和对比分析,从沉积、成岩和成烃多个角度研究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优质储层成因,认为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纵向上主要发育两个孔隙发育带,对应深度分别为1650~2450m和2950~3300m。研究表明,两个孔隙发育带成因不尽相同,其中,1650~2450m孔隙发育带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受沉积作用控制明显,主要发育在泥质含量低、分选较好、粒度适中的扇中相带砂砾岩中;2950~3300m孔隙发育带储集空间以碳酸盐、长石和石英溶蚀的次生孔隙为主,是早期碱性流体与后期烃源岩生烃形成的有机酸交替溶蚀作用的结果,早期的碳酸盐胶结和烃类充注抑制了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的进行,有利于孔隙的保存。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石薄片鉴定、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镜质体反射率和油层物性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油气地质研究成果,对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四段深部碎屑岩储层自生矿物演化特征与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深部储层埋深3150~3600m处次生孔隙主要与碳酸盐类等酸溶性组分的溶蚀有关,埋深4250~4500m处的次生孔隙主要成因于碱性溶蚀作用。沙四段次生孔隙发育带(埋深3350~3600,3950~4200和4500~4900m)主要与还原条件下酸溶性矿物的溶蚀有关;埋深5600~5700m处次生孔隙的发育主要与碱溶性组分的溶蚀有关。车镇凹陷埋深4400~4700m处的高岭石低值带、伊利石含量高值带与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应。东营凹陷北带和渤南洼陷深层绿泥石高值带与孔隙带发育有较好的一致性,且与伊利石含量呈消长关系。渤南洼陷在埋深3500~4800m处存在明显的粘土矿物转化异常带,且伊/蒙混层比高值带与绿泥石激增带及次生孔隙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层分布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噶尔盆地腹部普遍发育深层超压系统,超压段具有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以及低地震速度的响应特征。盆地腹部不同地区超压层分布的深度范围不同,其中盆1井西凹陷为4000~7000m,东道海子北凹陷和昌吉凹陷东部为5000~9000m,昌吉凹陷中部和西部为6000~10000m。超压大多顺层分布,只是在各凹陷边缘以及凹陷内部的局部地区有穿层上拱现象。超压顶面分布的层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逐渐变浅,即从三叠系顶部过渡到白垩系底部。准噶尔盆地腹部的超压为成岩压实后由晚期生气作用和封闭层围限共同作用形成的,油气主要分布在超压顶面附近。深层超压是油气运移的驱动力,超压层分布与深部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密切相关,与超压配置的输导体系和储集空间对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临南洼陷深层碎屑岩次生孔隙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南洼陷是惠民凹陷的主力生油洼陷,制约其深层勘探的关键因素是储集层的物性问题.以往认为,该区次生孔隙发育的底界深度为3500~4000m.文章研究认为4200m以下仍然存在次生孔隙.本区次生孔隙主要发育2种类型:溶蚀孔和徽裂隙.影响次生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有4个:沉积相带、成岩作用、构造作用及温度压力.对深层次生孔隙进行研究,可以拓展油气勘探的空间,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渤海海域新生界盆地的构造特征、层序格架下的沉积充填演化和主力烃源岩特征的研究,剖析了该区域规模型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有利发育区,并明确了下一步的重点勘探领域及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海域大型油气藏的重点勘探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和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明下段处于湖盆萎缩期,形成了河道、极浅水...  相似文献   

12.
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在辽河盆地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方法 利用原油及其组分中碳同位素值所构成的同位素类型曲线,对辽河盆地东、西部凹陷两个不同地区的原油进行油-油和油-源对比。目的 区分来自不同母岩的原油,并根据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判断油源。结果 西部凹陷高升雷家地区未熟低熟油与东部凹陷南部地区原油类型曲线分布特征差别明显。高升雷家地区未熟低熟油来自沙四段源岩,东部凹陷南部地区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部分来自沙一段,这与用其它地球化学指标得出的结论相吻合。结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及其层序界面的划分,歧南洼陷西斜坡,发育沙河街组滩坝砂、近岸水下扇及重力流水道等多种类型砂体。沙河街组底超、顶剥、中间相变明显,易形成多个层系、多种类型非构造圈闭。歧口凹陷西斜坡为继承性发育构造斜坡,是歧口凹陷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供油条件优越。广泛分布其间的的沙河街组三段滩、坝砂体平均孔隙度24.8%。平均渗透率175.5×10-3μm2,具有高孔高渗特征。而且,滩、坝砂体沉积后没有遭受大规模构造运动破坏,油气保存条件有利。多年来的勘探成果,区内发现以歧647井油藏为代表的不整合油藏、以联盟为代表的上翘尖灭型油藏,以歧南9-1井为代表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具备形成一定规模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条件。根据岩心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研究,预测歧南西斜坡沙三段低水位水下扇砂体及歧北斜坡的坡折带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其中,扣50南岩性圈闭及庄43井断块是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4.
阳信洼陷构造岩浆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阳信洼陷在老第三纪存在陡坡带、洼陷带及缓坡带,属左旋张担应力场作用下的箕状断陷;新第三纪转变为右旋压扭应力场作用下的整体拗陷.洼陷经历了幔隆张裂、初始裂谷、裂谷裂陷及坳陷四个发育阶段,发育三期基性超基性岩浆喷发,其演化趋势是从孔店期到馆陶期碱质增加、酸度减少,反映岩石圈不断扩张变薄的过程.注陷最有利于油气生成聚集的构造演化期是裂陷期.  相似文献   

15.
天然气运聚成藏史包括天然气的来源、运移通道、充注过程、充注期次及成藏各要素的配置关系。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23气田为例,在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借助天然气分析测试资料,对该气田沙四段气藏天然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动态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23地区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前梨园洼陷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在沙一段沉积期至东营组沉积末期,洼陷带生成的煤成气沿文东断层向上运移进入沙四段砂体,并沿着砂体高孔隙高渗透带向西北方向运聚,在沙四段储集层的有利部位聚集成藏,为一期连续充注成藏。其古气水界面比现今气藏的气水界面约低10m,表明文23沙四段气藏中的天然气在东营运动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散失。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北部锦州25-1油田及外围区主力含油层系沙二段油气勘探的关键是寻找优质储层。通过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井震正演模拟及敏感属性提取,定性刻画出优质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及其分布范围;创新应用“叠前同时反演+岩相流体概率分析”组合技术,得到研究区沙二段砂岩储层的概率体;结合25-1油田21口探井资料进行储层厚度及孔隙度与砂岩概率的相关性分析,通过设置阈值,定量预测出了厚度大于50 m、孔隙度大于20%的优质储层发育区。研究成果为锦州25-1油田及其围区的滚动勘探与井位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为预测辽西北洼其他区域沙二段优质储层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7.
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中部是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的有利发育区,以生物灰岩、鲕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目前多口井在该层系获工业油流或见良好油气显示,展示了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的勘探潜力。近两年通过井震结合、岩心薄片观察、测井解释、单井相及多井相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及油藏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的平面展布规律及有利含油相带。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具有中孔、中渗特征,油藏类型以构造-岩性和岩性地层为主,成藏条件较为复杂,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控制。高阳地区位于滨浅湖区,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分布最厚,主要发育生物灰岩和鲡状灰岩;西柳地区位于半深湖区,主要发育白云质灰岩,储层物性最好。优选这两个区带,为蠡县斜坡中段碳酸盐岩重点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8.
歧口凹陷沙一段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歧口凹陷位于黄骅坳陷中北部。沙河街组一段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深度浅于2 200 m 时,溶蚀作用为改善储层物性起到关键作用。沙一段纵向上存在2 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深度分别在2 700~3 200 m 和3 500~4 200 m 处,孔隙度分布峰值分别在3 150 m 和3 650 m 处。根据镜质体反射率Ro 和粘土矿物混层比及古地温等数据,可将歧口凹陷沙一段的成岩阶段 划分为早成岩A 期、早成岩B 期、中成岩A1 亚期和中成岩A2 亚期,目前该段多处于中成岩阶段A1 到中成岩阶段A2 亚期。  相似文献   

19.
以油气倒灌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地震、地化、钻井、测井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西部油气倒灌的成藏机理。通过实验模拟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以断裂(或微裂缝)为倒灌通道的过程,再现油气倒灌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Es3(中-下)亚段烃源岩与Es4(上)亚段油砂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且Es4(上)亚段发现的油藏埋深大于Es3烃源岩底界埋藏深度;Es3(下)地层压力系数在1.0~1.4之间,向上和向下压力系数均逐渐减小,是油气倒灌的动力;裂缝与断裂是切穿Es3烃源岩底界与Es4顶部之间泥岩隔层、连接烃源岩与储集层的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20.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东营凹陷发育了咸水湖相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和半咸水深湖相的沙河街组三段下部烃源岩两套有效烃源岩。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将油气藏的形成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期为早第三纪东营期末,凹陷中心的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已进入生油门限并开始排烃,后由于喜山运动使全区遭受抬升和剥蚀,油气生成过程中断,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表明,此阶段的原油成熟度较低,油气生成数量有限;第二期为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沉积时期,伴随着凹陷的持续全面沉降和深埋,沙河街组三段下部和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进一步成熟,生烃作用增强,原油的成熟度较高。两次成藏的原油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凹陷边缘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原油成熟度较低,是早期充注成藏的;生油凹陷中心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三段下部烃源岩,原油成熟度较高,为第二期充注成藏的;而过渡带(斜坡带)油藏的油气来源及成藏期比较复杂,总体特征是混源聚集、多期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