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吉法酯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髓过氧化物酶(MPO)、环氧合酶(COX)-1及COX-2表达的影响,探讨吉法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用雌性健康SD大鼠40只,均分为A、B、C、D组.A、B、C三组大鼠采用TNBS/乙醇灌肠制作大鼠结肠炎模型.造模后第2天,A组每天给予0.9%氯化钠溶液1 ml灌肠;B组每天给予5-氨基水杨酸(5-ASA)1 ml灌肠(100 mg/kg);C组每天给予吉法酯1 ml灌胃.D组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第7天及第14天每组处死5只大鼠,按疾病活动指数(DAI)的评分标准进行大体损伤评分,HE染色进行组织损伤评分.同时取结肠病变部位组织,生化法检测MPO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COX-1与COX-2的组织表达.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DAI评分、大体损伤形态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及MPO活性均降低(P<0.05).与A组相比,B、C、D组第7天和第14天COX-1表达水平升高(P<0.05),分别为0.87±0.18和0.93±0.15比1.86±0.51和1.96±0.41,1.73±0.68和1.79±0.6以及1.91±0.34和1.99±0.45;COX-2水平降低(P<0.05),分别为3.50±0.23和3.06±0.27比1.53±0.19和0.73±0.15,1.73±0.94和0.86±0.29,0.24±0.18和0.18±0.16.D组COX-2表达极弱,与B、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法酯对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与5-ASA相似,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肠组织中MPO的活性和调节COX-1/COX-2表达.  相似文献   

2.
肖军  贺文成  李瑾  夏冰 《胃肠病学》2009,14(8):473-477
背景:临床上采用复方黄柏液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疗效满意,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复方黄柏液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发的大鼠结肠炎模型炎症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其余三组以TNBS/乙醇溶液灌肠制作结肠炎模型后.分别予0.9%NaCl溶液1ml、5-氨基水杨酸(5-ASA)200mg/kg和复方黄柏液1ml灌肠,连续14d。治疗后评估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以及结肠大体、组织学损伤情况;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白三烯B4(LTB4)含量;心脏采血,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NBS模型组DAI、结肠大体和组织学评分、结肠组织MPO活性和LTB。含量均显著升高,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5-ASA治疗组和复方黄柏液治疗组上述指标均较TNBS模型组显著改善(P〈0.01),两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黄柏液灌肠对大鼠TNBS结肠炎具有明显治疗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清除结肠局部损伤因子(MPO、LTB。)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银杏天宝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诱导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中,研究银杏天宝(EGB)的治疗作用及其抗氧化损伤作用的机制.方法: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制备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三硝基苯磺酸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5-ASA group,100 mg/kg),EGB组(200 mg/kg) 4组.观察大鼠肠组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生化法检测大鼠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EGB组结肠组织iNOS表达明显减少,NO、MDA明显降低(iNOS:19.60%±3.17% vs 81.36%±1.71%;NO:9.20±0.81μmol/g vs 14.77±1.34μmol/g;MDA:3.96±0_35 umol/g vs 6.06±0.39 umol/g;P<0.01):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SOD:32.52±1.82 kU/g vs 21.90±2.22 kU/g;GSH- Px:49.91±2.59 kU/g vs 41.26±2.90 kU/g;P<0.01).EGB能明显减少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组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2.10±0.57vs 3.10±0.57:3.50±0.85 vs 4.7±0.82;P<0.01).结论:EGB可能通过抑制氧自由基反应,抗氧化损伤,抑制NO生成,来减轻结肠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刺五加胶囊对抑郁症大鼠结肠氧自由基(OFR)和环氧合酶-2(COX-2)的影响及结肠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抑郁模型.予以刺加五胶囊(300、600、900 mg/kg)与5-氨基水杨酸(5-ASA)灌肠给药2周后,采用生化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组织COX-2的表达.[结果]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MDA升高(P<0.01),SOD降低(P<0.01),COX-2表达升高(P<0.01);不同剂量的刺五加胶囊均可使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MDA降低(P<0.05),SOD升高(P<0.05),并能下调COX-2的表达(P<0.01).[结论]刺五加胶囊可能通过改变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MDA,SOD和COX-2的表达来改善其结肠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结肠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均分为6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TNBS组、辛伐他汀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造模后0~21 d,分别用辛伐他汀5mg/kg和20 mg/kg治疗)、治疗Ⅲ组和治疗Ⅳ组(造模后7~21 d,分别用辛伐他汀5mg/kg和20mg/kg治疗).观察大鼠体质量变化及疾病活动指数(DAI),对大鼠结肠行大体评分、组织学损伤及纤维化评分.RT-PCR检测Ⅰ型胶原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mRNA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Ⅰ型胶原、CTGF和磷酸化肌球蛋白磷酸酶目标亚单位-1(p-MYPT-1)蛋白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NBS组大鼠结肠长度缩短,结肠质量增加,DAI评分、大体评分、组织学损伤及纤维化评分均显著升高,结肠组织中Ⅰ型胶原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辛伐他汀干预后,大鼠结肠长度和质量均有改善,DAI评分、大体评分、组织学损伤及纤维化评分、结肠组织中Ⅰ型胶原及CTGF的表达均比TNBS组降低,p-MYPT-1的表达在治疗Ⅰ组为0.68±0.22,治疗Ⅱ组为0.59±0.27,治疗Ⅲ组为0.71±0.20,治疗Ⅳ组为0.59±0.25,均低于TNBS组的0.97±0.30(F-5.169,P<0.05).4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有效防治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结肠纤维化,机制可能与抑制Rho激酶活化、下调CTGF过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益生菌VSL#3对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n=18),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TNBS模型组(D)、VSL#3治疗组(E)。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比较结肠组织炎症程度。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和IFN-γ、IL-12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IFN-γ、IL-12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升高(P0.05),VSL#3治疗组IFN-γ、IL-12表达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同时,VSL#3治疗对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及大体变化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肠组织IFN-γ、IL-12的表达与结肠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结论 VSL#3能有效治疗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益生菌VSL#3通过有效抑制大鼠结肠黏膜IFN-γ、IL-1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MAdCAM-1)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清肠栓是否通过抑制MAdCAM-1在结肠黏膜的表达,而发挥其抗炎愈疡作用.方法:用TNBS制备实验性大鼠结肠炎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清肠栓高剂量组、清肠栓低剂量组、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模型Ⅰ组、模型Ⅱ组及正常组.模型Ⅰ组造模3 d时,其余5组在给药7 d时处死大鼠.取大鼠结肠病变部位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肠组织中LTB4和TNF-α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和Western blot分析法检测结肠黏膜MAdCAM-1蛋白表达.结果:造模3 d时,模型Ⅰ组大鼠结肠黏膜出现明显组织损伤;经过7 d处理后,清肠栓组大鼠黏膜组织损伤减轻.模型组结肠黏膜LTB4和TNF-α水平比正常组上升(436.38±66.56,396.81±69.43 vs 203.76±42.84;394.78±61.53,413.43±47.39 vs 233.84±55.24,均P<0.01);与模型Ⅱ组比较,各治疗组LTB4和TNF-α水平均下降,尤以清肠栓高剂量组下降明显(275.74±36.35,282.72±47.94,P<0.01).正常组大鼠结肠黏膜固有层MAdCAM-1可见少量表达,模型Ⅰ组大鼠结肠黏膜阳性染色细胞数明显增多:与模型Ⅱ组比较,清肠栓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SASP组MAdCAM-1表达均明显下调,尤其在清肠栓高剂量组下调更为显著.结论:清肠栓通过抑制结肠黏膜促炎症因子LTB4和TNF-α释放,以及下调MAdCAM-1表达.而发挥其抗炎愈疡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巴派特对大鼠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相关性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双氯芬酸损伤组、瑞巴派特保护组,每组10只.通过应用双氯芬酸7.5 mg/(kg·d)灌胃,1次/d、连续4 d的方法制作大鼠NSAIDs相关性小肠损伤模型.瑞巴派特保护组在每次造模前1 h用100 mg/(kg·d)瑞巴派特对大鼠进行灌胃预处理,连续4 d.阴性对照组应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第4天,处死所有大鼠,对其小肠损伤情况进行大体及病理观察并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肠黏膜中Occludin蛋白的表达和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肠组织中Occludin蛋白、ERK、p38和磷酸化ERK(p-ERK)、磷酸化p38(p-p3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损伤组大鼠小肠大体和病理损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瑞巴派特组大鼠小肠大体和病理损伤评分均低于损伤组(P0.05);Occludin蛋白在损伤组中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在瑞巴派特处理组中的表达水平较损伤组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中p-ERK蛋白和p-p38表达水平增高(P0.05),而瑞巴派特处理中的表达水平较损伤组降低(P0.05).结论:瑞巴派特对大鼠NSAIDs相关性小肠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信号通路中ERK和p38蛋白的磷酸化,上调小肠黏膜中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表达,从而改善小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益生菌植物乳杆菌(LP)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小鼠肠道炎症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成年♀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TNBS灌肠诱导小鼠结肠炎组(TNBS组)和LP干预组(TNBS+LP组).TNBS诱导肠炎模型建立后,给予TNBS+LP组小鼠灌胃LP3wk,其余两组灌胃空白对照PBS液.实验结束后对大鼠一般情况、结肠大体损伤及组织学损伤进行评估,并对各组小鼠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LTB4含量及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与TNBS诱导的TNBS组相比,LP明显减轻了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表现为疾病活动指数下降(3.37±0.36vs0.97±0.47,P<0.05),结肠大体和组织学评分显著降低(1.11±0.61vs4.62±0.40;1.48±0.40vs5.39±1.12,均P<0.05),且LP显著降低了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黏膜内中性粒细胞浸润,这与MPO活性降低相一致(25.14U/g±5.22U/gvs90.3U/g±7.70U/g,P<0.05).此外,LP明显降低了T...  相似文献   

11.
5-LOX mRNA和COX-2 mR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5脂氧合酶(5-LOX)和环氧合酶2(COX-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 用RT-PCR检测39例结直肠癌标本中5-LOX mRNA和COX-2 mRNA的表达.结果 5-LOX mRNA和COX-2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4.6%(33/39)及76.9%(30/39),均与结直肠癌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有关.但两者无相关性(P>0.05).结论 5-LOX mRNA和COX-2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增高,提示了在研究结直肠癌治疗和预防时可采取对代谢途径抑制这一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组织大体形态组织学及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利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制备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5-氨基水杨酸组、EGB组。4周后评价结肠组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IL-6、IL-6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MPO活性、IL-6、IL-6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EGB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结论EGB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结肠组织细胞因子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疗效及对结肠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环氧合酶-2(COX-2)、白介素-8(IL-8)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沙利度胺组,每组10只。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与乙醇的混合物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正常饲养不进行药物治疗外,柳氮磺胺吡啶组给予SASP混悬液100mg/(kg·d)灌胃,沙利度胺组给予沙利度胺片混悬液200mg/(kg·d)灌胃。14d后处死全部大鼠,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大体形态、结肠炎症活动指数(DAI)评分和病理学的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MMP-9、COX-2、IL-8的表达水平。[结果]沙利度胺能显著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DAI评分和结肠组织中MMP-9、COX-2、IL-8的表达水平,并对损伤黏膜有较好的修复作用。[结论]沙利度胺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有较好的疗效,主要表现在促进黏膜愈合、降低组织中MMP-9、COX-2、IL-8的表达水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PC407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应用TNBS/乙醇灌肠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塞来昔布阳性对照组(18 mg/kg)和PC407治疗组(9,18 mg/kg),ig给药,每天1次,共6 d,观察稀便出现情况.实验第7天,麻醉大鼠,分离大鼠结肠、脾脏、胸腺,观察各组实验动物体质量变化及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选用稀便率、结肠指数、溃疡比、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作为衡量治疗效果的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黏膜环氧合酶-2(COX-2)和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a)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18 mg/kg PC407治疗可明显阻止结肠炎大鼠的体质量下降(258.9 gvs 223.6 g,P<0.05),降低稀便发生率(30% vs80%.P<0.01),改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及病理学改变,包括降低结肠指数(5.03±1.26 mg/gvs 7.60±2.07 mg/g.P<0.01)及溃疡比(24.69%±2.83% vs 36.13%±9.64%,P<0.01);同时,PC407治疗可对抗结肠炎症引起的胸腺萎缩(1.964-0.48 mg/g vs 1.08±0.32 mg/g,P<0.01)和脾脏肿大(2.85±0.33 mg/g vs 3.87±0.96mg/g,P<0.01),显著降低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COX-2和TNF-a的阳性表达率(30.6%±7.0%vs 67.4%±1.2%,19.5%±3.0% vs 52%±4.7%,P<0.01).9 mg/kg PC407也可以改善以上指数,只是作用没有18 mg/kg明显.结论:PC407对TNBS/醇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良好,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COx-2及TNF-a的表达,从而缓解结肠炎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与COX-2/5-脂氧合酶(5-LOX)双酶抑制剂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单一抑制COX-2对抑制ESCC细胞增殖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方法 COX-2/5-LOX双抑制剂licofelone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分别作用于ESCC细胞株TE-1,设药物处理组、溶媒(DMSO)对照及空白对照组。两种药物分别以25μmol/L、50μmol/L、75μmol/L和100μmol/L浓度作用24 h及48 h。四唑单钠盐(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RT-PCR和W esternb lot检测mRNA及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PGE2和LTB4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TE-1细胞的浓度及时间依赖性增殖抑制只出现于licofelone处理组。licofelone及NS-398对COX-2 mRNA、蛋白及下游产物PGE2表达均有时间、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P〈0.05),但仅licofelone处理组出现5-LOX mRNA、蛋白及下游产物LTB4的时间、浓度依赖性表达抑制。100μmol/L licofe-lone及50μmol/L NS-398作用24 h后TE-1细胞分别有67.1%、63.8%处于G0/G1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一抑制COX-2并不能稳定抑制TE-1细胞的增殖。较高浓度NS-398可增加5-LOX分流,减弱COX-2抑制对细胞增殖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宋敏  李瑾  夏冰 《中华消化杂志》2005,25(10):598-601
目的通过观察联合应用丁酸钠(NaB)与5-氨基水杨酸(5-ASA)灌肠治疗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发的大鼠结肠炎三叶因子3(TFF3)、白细胞介素(IL)-1β及核因子(NF)-kB 表达的影响,阐明NaB 和5-ASA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方法 40只 Wistar 大鼠均分为4组。采用 TNBS/乙醇灌肠制作大鼠结肠炎模型。制模后第3天,各组分别给予不同处理。A 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1ml 灌肠;B 组给予5-ASA 1ml 灌肠(100mg/kg);C 组给予 NaB 1ml 灌肠(80mmol/L,pH 7.0);D 组给予5-ASA 与NaB 各1ml 联合灌肠处理。每天1次,观察大鼠腹泻、便血情况,评价疾病活动指数(DAI),并记录体重改变。分别于制模后第1及第2周,抽取每组大鼠各5只,心脏取血,放射免疫分析(RIA)测定血清 IL-1β浓度。大体及镜下观察肠黏膜损伤及组织学变化并进行评分。同时取结肠病变部位组织,生化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TFF3基因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法分析 NF-kB 的组织表达。结果与 A 组比较,用药组 DAI、结肠黏膜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及 MPO 活性均降低(P<0.05),TFF3表达水平升高(1.98±0.02比1.11±0.06,2.66±0.02比1.25±0.07,P<0.05),促炎因子IL-1β及 NF-kB 水平降低(P<0.05)。还观察到联合应用 NaB 与5-ASA 灌肠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 NaB 或5-ASA(P<0.05)。结论联合应用 NaB 与5-ASA 对 TNBS 诱发的大鼠结肠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增强 TFF3基因表达、抑制 IL-1β及 NF-kB 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培菲康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NF-α、IL-10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培菲康对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TNF-α、IL-10水平的影响,寻求UC治疗的有效新途径。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n=10):正常对照组(G1)、模型对照组(G2)、培菲康治疗组(G3)、奥沙拉嗪治疗组(G4)、培菲康和奥沙拉嗪联合治疗组(G5),经不同处理和治疗后,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TNF-α(两步法)、IL-10(S-P法)表达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肠组织中TNF-α、IL-10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G1组各指标显著低于G2组(P0.001),肠组织结构正常;与G2组相比,G3、G4、G5组TNF-α、IL-10细胞阳性率和TNF-α、IL-10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与G3或G4组相比,G5组TNF-α、IL-10细胞阳性率和TNF-α、IL-10mRNA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P0.001);G3或G4组之间,TNF-α、IL-10细胞阳性率及TNF-αmRNA水平无差别(P0.05),而G4组IL-10mRNA水平明显低于G3组(P0.001)。结论TNF-α、IL-10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培菲康能明显降低该过程中肠组织TNF-α、IL-10的表达水平,可能通过调控这两个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18.
陈胜  邹开芳  杨天  谭琰  丁炎波  钱伟 《胃肠病学》2007,12(6):339-343
Toll样受体(TLRs)家族可能在一系列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观察TLR2、TLR4和TLR9在大鼠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三者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制备大鼠结肠炎模型,观察和评估结肠黏膜的大体和组织学变化。分别以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LR2、TLR4和TLR9的表达,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三者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结肠组织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累及黏膜下层和固有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PO活性显著升高(P〈0.01)。正常对照组结肠黏膜下层和固有层炎性细胞胞膜和胞质仅有少量TLR2、TLR4表达,未见TLR9表达;模型组三者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此外还可见TLR2表达于肠上皮近肠腔侧胞膜,TLR4表达于肠上皮近肠腔侧胞膜和腺上皮近腺腔侧胞膜。模型组结肠组织可见TLR2、TLR4、TLR9 mRNA表达,而正常对照组未检出三者mRNA的表达。TLR2、TLR4、TLR9的表达与MPO活性呈正相关(P〈0.05),与SOD活性呈负相关(P〈0.01)。结论:大鼠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中TLR2、TLR4和TLR9表达明显增加,可能与结肠的自身免疫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痛泻要方组,采用TNBS/乙醇溶液灌肠加束缚法制作UC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光镜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结肠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蛋白表达变化,并以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为观察指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严重(P0.01),大鼠结肠组织PPAR-γ蛋白表达下调(P0.01),脾脏和胸腺指数降低(P0.05),MPO和T-AOC活性降低(P0.05,P0.01),SOD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组的结肠损伤明显修复(P0.05),大鼠结肠组织PPAR-γ蛋白表达上调(P0.01);脾脏和胸腺指数升高,MPO和T-AOC活性升高(P0.05),SOD活性降低(P0.05),MDA含量增加(P0.05)。结论痛泻要方能够有效治疗实验性UC,其药效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结肠组织抗氧化能力和调节结肠组织紊乱的免疫功能以及提高结肠组织PPAR-γ的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20.
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雷  陈垦  龙友明  王晖 《胃肠病学》2005,10(3):157-160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病程迁延,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寻找新型而有效的药物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方法: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低剂量(0.1 mg/kg)雷公藤内酯醇组、中剂量(0.2 mg/kg)雷公藤内酯醇组、高剂量(0.4 mg/kg)雷公藤内酯醇组、丙二醇(20%,5 ml/kg)对照组和地塞米松(0.2 mg/kg)对照组.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诱导产生大鼠结肠炎模型,以相应药物处理2周后处死大鼠.处死大鼠前1天行白细胞计数检查,处死后直接称取胸腺重量.计算结肠溃疡面积和湿干比;测定结肠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0)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后,能显著减少大鼠结肠黏膜的溃疡面积,降低结肠湿干比;显著升高结肠黏膜SOD活性、降低MP0活性;显著降低IL-1和TNF-α的水平;使大鼠胸腺明显缩小,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TNBS/乙醇溶液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同时剂量大时亦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