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泌阳凹陷的油气藏在时空分布上明显受到新生代构造的控制。主控断层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明显,铲式断层上盘的半地堑有比较稳定的沉降中心,控制烃源岩演化与生烃洼陷分布,为周边构造带提供了丰富的油源。大量实例证明,泌阳凹陷主要砂体大多发育分布在变换构造控制区内,尤其是核三段的8个砂组,特征更加明显,其主力砂体均分布在变换构造发育区,变换构造控制了储层的分布;该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的4个阶段,分别对油气运移起到了不同的控制作用,从而形成了泌阳凹陷阶梯状和单向垂向运移2种油气运移方式;伸展构造控制了圈闭的形成,为油气聚集创造了有利条件;构造作用使各成藏要素紧密联系,易于形成有利成藏组合,最终形成有利的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2.
砂体和断层是泌阳凹陷油气运移的基本要素.砂体与断层匹配形成三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砂体单因素输导体系发育于凹陷南部.以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为特征;断层单因素输导体系主要由东、南部边界断层构成.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砂体一断层复合输导体系主要发育于凹陷北部,受断层性质、断面产状、形成时期、以及与砂体和鼻状构造的匹配关系的影响。油气输导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油气藏类型和分布规律.南部以各类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最为发育,南部边界断裂附近是寻找浅层次生油气藏的有利区带.北部斜坡带发育复杂的断鼻断块油藏。  相似文献   

3.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指向地区,受鼻状构造、断层和砂体的影响,该带以复杂断鼻断块、断层-岩性和断层-不整合油气藏为主.在划分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油藏类型和分析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北部斜坡的成藏模式,分为3类:汇集式运聚成藏模式;沿断层运聚成藏模式;斜坡自生自储式成藏模式.总结了北部斜坡油气富集规律,即是油气富集于继承性的沉积-构造斜坡的鼻状隆起区,斜坡内带和凹陷中心则是形成低位扇岩性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区.根据以上分析,该区带二次油气勘探存在3大领域,有望探明一定规模的石油地质储量,对油田的增产上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南斜坡孔店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东营凹陷南斜坡孔店组的勘探及认识程度非常低,尤其对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油藏分布规律的认识尚不明确.通过对研究区成藏模式和油气藏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认为南斜坡孔店组主要存在T型、S型和阶梯型3种油气运移模式,可形成断层、断层-岩性和地层超覆不整合3种模式的油气藏;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3种.从生储盖组合特点、断层特征、圈闭形态与规模质量等方面研究了它们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提出南斜坡孔店组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背景、断层及圈闭特征3方面因素的控制,斜坡带鼻状构造的反向断块圈闭、砂泥比小于30%的地区成藏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5.
南襄盆地南阳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受南部边界断裂控制,形成了南深北浅的箕状断陷,其构造演化划分为裂陷和坳陷两个时期,裂陷期构造活动形成了凹陷主要的构造面貌,自南而北可分为南部断超带、中部凹陷带和北部斜坡带。根据圈闭形态特征和成因,可分为4大类12小类。继承性构造运动形成了中部凹陷带鼻状构造群;断裂对圈闭和油气藏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北部坡折带控制了岩性油藏的形成与分布;差异沉降和后期不均衡抬升是南部断超带形成大套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藏)的主要因素。指出南部断超带、北部斜坡带隐蔽圈闭以及中部凹陷带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是下步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泌阳凹陷北坡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对泌阳凹陷北部斜坡油气分布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油源、鼻状构造、砂体延伸方向及规模、断裂系统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配置关系,将北部斜坡划分为三种成藏模式:汇集式运聚成藏模式、沿断层运聚-北东向断层调整油气运移方向,北西向断层控制聚集成藏模式和斜坡自生自储式成藏模式。分析总结了油气富集规律特征:①继承性的沉积-构造斜坡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指向区,鼻状隆起是油气富集带;②斜坡内带是形成低位扇岩性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区。指出了核三下段、斜坡内带断层-岩性油藏、非构造主体部位岩性或断层岩性油藏、斜坡边缘浅层不整合油藏等是下步勘探的主要潜力目标。  相似文献   

7.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成藏作用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发育有岩性、背斜和断块3类油气藏。对于自生自储型的岩性油气藏来讲,上翘尖灭砂体与鼻状构造背景的构造等高线近于正交,形成了大面积砂岩上翘尖灭或侧缘上翘尖灭岩性油气藏。此类油气藏大体有3期油气充注,但以中晚期充注为主。背斜油气藏油源为核桃园组二、三段烃源岩的混源,油气先后沿层状砂体向下二门背斜运移并聚集成藏。廖庄组沉积末期是古背斜+岩性油藏形成期;上寺组沉积末期的断裂活动改造了早期油气藏,并形成了新的断层+岩性油气藏。北部斜坡因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活动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复杂断鼻、断块圈闭。此类油气藏油气源自南部的深凹,廖庄组沉积前由深凹向北作侧向运移,廖庄组沉积后经断层向浅层运移,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预测凹陷南部断裂陡坡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地区,东部是寻找背斜油藏的有利地区,北部斜坡带是断块油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冷湖七号构造成藏分析及勘探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成藏系统论的的研究思路,从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对冷湖七号构造的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深层不可能形成规模岩性油气藏,是因为油气在大量生成及运移时,砂体上倾方向没有遮挡,不具备储集功能;深层不可能形成构造圈闭油气藏,是因为油气在大量生成及运移时构造圈闭还未发育而成;浅层形成次生规模天然气藏的可能性不大,是因为在浅层圈闭形成后烃源岩的供烃能力衰竭,而且油气再次分配时缺乏深层来源。圈闭的有效性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有利构造圈闭在马海大红沟隆起区和昆北斜坡带,有利岩性圈闭在赛什腾凹陷,潜伏地区是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9.
泌阳凹陷在区域性引张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伸展构造样式——被不同层次断层切割成的一系列复杂断鼻、断块。通过对不同地区复杂断鼻、断块构造特征的研究,总结出地堑和阶梯状两种断块群模式类型,并对其控油机制进行分析,指出继承性的鼻状构造不仅控制了泌阳凹陷油气聚集的方向,也控制着各区的油气富集程度;断层是复杂断鼻构造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既可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又可阻挡油气的运移而聚集成藏。因此泌阳凹陷复杂断鼻构造具备形成大面积油气富集区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0.
浅层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为渤海的主力含油气层系。新构造运动是渤海新生代晚期发生的对油气成藏影响最为深刻的构造事件,对浅层油气成藏的影响远大于深层,控制了渤海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导致的凹陷晚期快速生排烃、多种类型圈闭发育、油气运移活跃等,整体上调整、控制了浅层油气藏的定型和分布,但对不同构造带浅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存在差异。根据构造位置和油气成藏特点,可将渤海浅层油气藏归为两大类:凸起区浅层油气藏、斜坡—洼陷区浅层油气藏。通过系统分析两类构造带浅层油气的成藏特点,明确新构造运动对两类构造带油气最终成藏的控制作用与富集模式差异,并构建了相应成藏模式。凸起区的浅层具有“晚期油源断层+浅层稳定储盖组合”的“台阶”型油气成藏模式;斜坡—洼陷区的浅层具有“洼中隆+晚期断层”“深层运移脊+晚期断层”两种“倒漏斗”型油气成藏模式。渤海浅层已进入了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应加强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晚期运移断层+岩性圈闭”组合勘探。  相似文献   

11.
泌阳凹陷在区域性引张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伸展构造样式——被不同层次断层切割成的一系列复杂断鼻、断块。通过对不同地区复杂断鼻、断块构造特征的研究,总结出地堑和阶梯状两种断块群模式类型,并对其控油机制进行分析,指出继承性的鼻状构造不仅控制了泌阳凹陷油气聚集的方向,也控制着各区的油气富集程度;断层是复杂断鼻构造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既可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又可阻挡油气的运移而聚集成藏。因此泌阳凹陷复杂断鼻构造具备形成大面积油气富集区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2.
王集鼻状构造成藏特征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泌阳凹陷是一个富油凹陷,北部斜坡是一个环绕凹陷沉积生油中心的长期抬起的沉积古斜坡,为油气运移主要指向,延伸至生油区的砂层是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北东向断层断距大、延伸长、封堵性好,为王集鼻状构造上的主断层,控制油气运移路线,横切油气运移"胡同"的北西向断层的相对封堵性控制成藏和含有高度.当聚集的油气柱高度达到断层所能封闭的油气柱高度后,油气从圈闭的顶部溢出,向对盘运移(或沿断层向上运移),并在新的断层圈闭内聚集.沿着油气运移路线,精细落实北西向断层,落实含油层系内各"胡同"的圈闭是下一步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央凸起是西部凹陷、东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油气运移的指向,油气聚集主要受运移和盖层条件的控制;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存在着上倾尖灭、地层超覆及断层遮挡岩性油气藏三种典型的油气藏成藏模式。南部倾没端、东侧斜坡带及与凸起接触的断裂下盘三个区块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4.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油气富集控制因素与勘探技术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是富油凹陷的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带。其油气富集控制因素主要有:斜坡带是凹陷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砂体发育,储集条件好;鼻状隆起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构造背景;断层切割形成一系列断鼻断块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圈闭。针对北部斜坡带油层埋藏浅、断块构造复杂的特点,采用保护浅层反射信息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收到显著效果。近3年在北部斜坡带的勘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发现了一批含油圈闭,新增较大规模整装储量。该带已成为泌阳凹陷增储上产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15.
辽西凹陷古潜山内幕结构与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潜山构造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油气非常富集的一类特殊基底构造,但潜山内幕结构与油气圈闭和成藏条件的关系研究目前仍很薄弱。作者以辽西凹陷潜山带为研究对象,从潜山内幕断层构造格局和活动期次、地层岩性和产状、潜山地貌单元划分和展布格局、潜山圈闭类型和烃源条件以及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地质条件等多个角度,论述古潜山内幕结构与成藏条件的关系,将古潜山油气藏圈闭划分为古地貌和潜山内幕地层圈闭两大类,建立了油气运移具有先自上而下倒灌,再沿不整合面由低潜山带至中潜山带侧向运移注入潜山聚集成藏的“新生古储”成藏模式,为辽西凹陷潜山带深层油气勘探领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东濮凹陷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兴宇 《石油学报》1988,9(2):28-36
东濮凹陷是一个油气十分富集的典型盐湖盆地.构造发育,圈闭类型多,多种砂体遍布全区,生油岩成熟度高,排烃条件好,油气运移距离短及深层次生孔隙带的存在是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油气藏可分为构造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前者包括断层油气藏和背斜油气藏,背斜油气藏又可细分为同生断层逆牵引构造、断层挤压构造、盐膏柔性拱张背斜构造及与古潜山和压实作用有关的披覆构造等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有砂岩体原生地层油气藏与地层不整合油气藏;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是大型复合式油气聚集带,它是多个次级构造带的复合,有多层次多类型的圈闭,尤其以与盐构造、盐相变有关的圈闭为特征.中央隆起带与多种砂岩体的有机配套则形成了以构造断块为主要类型的油气藏复合体;在先凹后斜的西部斜坡带发现了油气十分富集的胡状集油田,在深洼陷及凹陷陡岸也发现了逆牵引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及深层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构造的重新解释和沉积相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凹陷陡坡带、洼槽带和缓坡带三元结构特征,属于单断箕状凹陷。以成烃条件为基础对不同结构单元的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陡坡带靠近生烃洼槽的由同生断层形成的逆牵引构造、断阶带形成的断块圈闭与扇三角洲砂体有关的岩性、断层一岩性圈闭有利于聚集油气。位于洼槽内烃源岩层系的浊积砂体成藏条件最为优越。缓坡带鼻状构造圈闭、三角洲前缘部位和侧翼岩性圈闭、构造一岩性圈闭和与坡折带有关的的岩性圈闭发育部位对油气的聚集有利。  相似文献   

18.
东濮凹陷盐滑脱变形构造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东濮凹陷北部老第三纪时期发育了巨厚的盐岩沉积,构成了盐滑脱变形构造发育的物质基础。持续的拉伸应力作用,导致盐层上覆盖层差异沉降形成伸展型强制性褶皱。同时,由于盐层下伏层各次级断块的不断掀斜作用,盐层下滑剪切应力增大并超过了盐的抗剪强度,从而引发上覆盖层中犁式滑脱断层发育,以及在盐滑脱断层的上盘发育滚动背斜。盐滑脱变形构造这一特殊构造组合不仅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而且也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众多类型的含油气圈闭。如东濮凹陷已发现的断块油气藏、伸展型强制性褶皱拱顶圈闭油气藏、盐滑脱断层下盘圈闭油气藏、反向牵引断层圈闭油气藏及滚动背斜圈闭油气藏等。东濮凹陷北部盐滑脱变形构造的发育,形成了该凹陷中央隆起区的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19.
泌阳凹陷新庄油田断裂发育,构造破碎,主要发育一系列断鼻、断块油藏及少数不整合油藏。从该区的油层分布特征来看,油层埋藏浅,隔层较薄,单井油层井段集中;含油层位多,油藏数目多但规模较小,主力油层不突出;油层分布受断层控制明显,单层含油面积小,但平面上能够叠合连片。从油气控制因素来看,一方面继承性的鼻状构造控制了油气聚集方向和富集程度,油气主要富集在鼻状构造背景上的弧形断层内侧和反向屋脊断块等正向圈闭中;另一方面,断层在油气的运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断层在成藏过程中既起到运移通道作用,又对油气的聚集起到了封堵作用,油气藏含油范围和油气藏高度主要受断层封闭性的控制,油气分布规律受伸展构造所伴生的各种断块群构造型式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特殊的构造背景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几年所揭示的隐蔽油气藏类型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针对南部陡坡带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从成因角度出发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构造演化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和富集.通过勘探实践与总结,形成了一套以采集、处理相结合,以储层预测为核心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技术,有效指导了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