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内经》关于气口、脉口、寸口与人迎的解剖定位及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作用的考证,认为寸口、气口、脉口和人迎是特殊部位的表浅动脉的搏动,寸口脉具体指腕关节周围的桡动脉搏动,人迎脉是指颈部的颈外动脉搏动,寸口、气口和脉口被后世统称为寸口,通过它们可以了解脏腑和经络的生理病理状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脉法为《黄帝内经》诸诊法的重要组成之一,而人迎脉和寸口脉互参的脉法则是《内经》脉法之冠上的璀璨明珠。从《内经》经文出发,根据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定位、特殊脉象"平脉"与"躁脉"定义及与针刺"气至"关系等方面探讨其理论与应用,人迎寸口脉法可直接、准确地定位病变经脉,判定其阴阳盛衰并据此采取相应治疗方法,去繁就简,法朴而理微,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提及的古老脉法,但相关论述散乱地分布于诸篇,通过整理、分析有关此脉法的相关经文,以《黄帝内经》自身的视角来认识人迎寸口脉法,明确人迎寸口脉定位及对于疾病诊断治疗的意义,梳理出一套完整的人迎气口脉法理论体系,还原人迎寸口脉法在《黄帝内经》中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人迎气口脉的定位和此脉法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通过研读《黄帝内经》里记载的人迎气口脉的相关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笔者临床体会,分析人迎气口脉的定位及具体的临床指导作用。[结果]《黄帝内经》里大量记载人迎气口脉,但自古以来大部分学者认为此脉法的人迎位于颈旁,气口位于肺经寸口脉或者趺阳脉,导致人迎气口脉法在临床工作中难以很好的应用。笔者根据自己查阅文献及临床体会,认为此脉法的人迎位于左手关前一分,气口位于右手关前一分,并提出判断大小的方法,以便高效判断疾病的病性和病位,指导临床治疗。[结论]人迎气口脉法为《黄帝内经》主要脉法之一,内容相当丰富,对现代中医临床,尤其是针刺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整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肾实”证候群发现,在未明确脏腑分类的“肾实”证候群中未发现肾脏异常所引起的“耳”部病变;这组症状在肾脉异常证候、有明确脏腑分类“肾实”相关疾病证候中也均未提及。这与现行中医教材所说的“肾开窍于耳”理论有所出入。进一步研读《内经》全文,发现《内经》并未提出“肾开窍于耳”,而是说“肾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心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该文通过对《内经》“窍”理论进行整理分析,从文字上考证“窍”之含义,从《内经》原文考察“心肾之窍”“心与耳窍”之经络循行,从“心与耳窍”之生理病理等方面对“心开窍于耳”这一理论进行探讨。最后总结归纳了心病酿致耳疾的治疗体会及常见的辨证分型,并列举医案分析,为从心论治耳病和心藏象理论的研究开拓新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6.
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提及频率最高的脉法,是古代医家在遍诊法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比诊脉法。文章通过探究人迎气口脉法的定位,分析历代医家对人迎气口脉的运用,以"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为纲,总结其在分阴阳、辨六经、指导针刺治疗、判断外感内伤及疾病预后等方面的应用,高效判断疾病的病位及病性,精准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内经》是我国最早总结脉学的经典著作,文章从脉的定义、形成、脉重气口、脉重胃气及脉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内经》脉的生理,说明《内经》奠定了脉的生理基础,是后世脉学的基石及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8.
《内经》是我国最早总结脉学的经典著作,文章从脉的定义、形成、脉重气口、脉重胃气及脉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内经》脉的生理,说明《内经》奠定了脉的生理基础,是后世脉学的基石及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9.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药自然科学家,出身于医药世家,著有《本草纲目》、《濒湘脉学》等。虽出身于医药世家,但其学术思想水平及品德远远超出其家。学习《内经》理论,综百家医术,而又发展了《内经》之学,胜于百家之术。如对阴阳水火、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理论,均有较大发挥,又如对人身“脑”的认识,内经有“脑为髓之海”、“脑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认为中医脉学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规范、发展四个历史时期,初步探究中医脉学源流,并系统总结了《脉经》的学术贡献,即确立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奠定脉名种类基础,确立脉象指下标准;总结了脉象的临床意义;收载了较多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11.
"人迎寸口脉法"是在对比人迎与寸口脉的基础上,判断病变经脉的阴阳虚实,以指导针刺选穴,于阴经选取一个穴位、阳经选取两个穴位,共三穴进行补泻针刺的一种古脉法。"角穴"则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联合应用三个穴位结合补泻手法进行针刺,以治疗某种疾病。作者从人迎和寸口脉的定位及意义、"人迎寸口脉法"与阴阳盛衰、"人迎寸口脉法"与阴阳补泻三方面阐述其与"角穴"理论的内在关系,并扎根于《内经》,依据"子母补泻取穴法"指导临床选穴。  相似文献   

12.
针对《黄帝经内》中“阴虚”一词有着不同涵义的状况,对散见于《内经》多个篇章中的“阴虚”概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该词在《内经》中出现11处,其涵 义有6种,即内伤致病,脏阴不足,五脏精亏、尺脉无力、气口脉虚及阴分气虚。  相似文献   

13.
《内经》是辨证论治之鼻祖。《内经》确定辨证论治的理论原则:“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内经》建立了辨证方法的基本模型,以咳嗽为例析脏腑辨证施治;病因辨证,惯称辨证求因,在诊断学中多不论述,《内经》中虽无专论,其实际内容为病因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热论》、《灵枢·经脉》篇又是六经和经络辨证的核心。《内经》关于辨证论治的思想异常丰富,不止一次的提出“同病异治”;特别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要求做到“求其属”和“适事为故”等治疗原则、法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内经》中的“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主明则不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肾不藏脏腑之精;“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不是指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而是对营卫二气生理特性的概括;心对其他脏腑的统帅和协调作用是通过情志反应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对《医古文》教材关于《脉经·序》中“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句的注释提出了异议,认为应将此句释为“明于辨脉”,并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16.
根据余嘉锡与范行准等人的初识、王叔和与卫讯之密切、王叔和保留仲景遗著及《自述》、王叔和撰著中始称仲景为师及《脉经》中有随师医事的记载等,指认王叔和为仲景亲炙弟子。从皇甫谧记载王叔和医事的年号及当时荆州的归属,考辨王叔和为吴太医令。王叔和对中医学的发展有三大贡献:保存并整理仲景遗著;保存以前的脉诊文献并撰著《脉经》和规范切脉法式;提出证候、变蒸等概念,探索温病和养生,显扬了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内经》除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详述遍身诊脉法外,又在《素问·五脏别论》中阐发了寸口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即所谓“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段文字强调的是:气口为太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胃,变见于气口,故气口为五脏主。为此,清·徐灵胎《难经经释》指出:  相似文献   

18.
血瘀理论始于《内经》 ,书中虽无血瘀之名 ,但有“血凝涩”、“血脉凝泣”、“脉不通”、“恶血”、“留血”、“血著”等记载。概其要义大致有三 :一者脉中血行涩滞 ,或瘀血停积于脏腑经络 ;二者离经之血残留 ;三者脉络本身病变致血行障碍。自此以降 ,经历代演进而逐渐发展 ,使血瘀理论不断深化 ,活血化瘀之法应用愈加广泛。本文仅就《内经》的血瘀理论对血瘀致病的临床特征作一扼要阐述 ,以期为深入研究血瘀致病的辨证治疗、发展转归及预后等有所借鉴。1 致病特点(1)诸病多瘀。《素问·调经论》曰 :“五脏之道 ,皆出于经隧 ,以行血气。血…  相似文献   

19.
明确宋及宋以前经脉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通过考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经脉理论篇文,并与《黄帝内经》《难经》等记载经脉理论的著作进行对比研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从经脉运行"营气"转变为"血气",并濡养全身;经脉命名方式由"脏(腑)手(足)某某之脉"逐步转变为"手(足)某某脏(腑)经";继承并发展了《难经》"是动""所生病"理论;发展《黄帝内经》"人迎气口脉法";提出"任脉为阴脉之海"的概念。本文厘清了经脉理论的相关概念,澄清了宋以前经脉理论一些问题的源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经脉理论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难经》脉法以独取寸口为基础,从阴阳角度归类脉象,以脉位的浮沉以及尺寸确定脉位,分辨脉之阴阳。《难经》阴阳脉法对后世诊脉方法具有示范意义,启迪后世“举按寻”诊法,临床可据阴阳脉法总察机体阴阳之盛衰,分候五脏之虚实,推断疾病之逆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