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区的管理模式进行经验总结,提出以下有效措施:明确病区区域划分的重要意义、组织医务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优化护理排班模式、加强个人防护措施、进行病区全方位消毒以及做好患者的管理宣教等。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预防院内感染,保障医护人员安全,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流行以来,全国各省份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而综合医院因患者疾病种类多、数量大,无形中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为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管理,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特点,从医务人员感染机制入手,充分发挥医院管理部门职能和医务人员主观能动性,以安全防护为最高准则,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安全防护管理措施、人力资源管理3个方面制定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安全防护管理新方案,旨在为综合医院疫情期间安全防护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人员普遍易感,须将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收治于隔离病区,并为医务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配备相应防护物资,本文根据隔离病区实际情况提炼出紧缺防护物资,并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紧缺防护物资的控制使用办法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如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席卷全球。COVID-19由新型冠状病毒导致,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人群易感性。老年人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者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其预后往往较差。为更好地应对疫情期间临床工作,避免院内住院患者的交叉感染,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因地制宜改建发热病房,用于集中收治门诊及各科室疑似病例。发热隔离病房根据卫健委发布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规定,从病区环境设置、消毒隔离、人力资源调配、相关职责及制度的建立,到人员隔离防护技能与培训、危重症患者的急救能力、患者管理、医疗废物处置等方面进行组织管理。收治患者期间,医务人员零感染,本文总结了相关管理经验,供各级医院医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本知识的应激认知、防护行为、战胜疫情信心及相关性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网络平台"问卷星"对泰安市3家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本知识、防护行为和战胜疫情信心及医务人员社会状况、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结果调查735人,收回有效完整问卷684份。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本知识赋值得分率低于80.00%的条目是易感人群78.25%、潜伏期69.30%、比较死亡率49.50%,其中只有59.50%、67.84%、73.98%的人认为婴幼儿、中小学生、上班人员易感;69.30%的人认为潜伏期1~14 d; 46.93%的人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率比SARS高。80.12%、77.05%、72.20%的医务人员不同程度的认为职工、身边的人、自己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45.76%的医务人员认为疫情暴发期可能持续时间3个月。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医务人员新冠肺炎认知、防护行为相关性因素分别是年龄、工龄、学历、婚姻状况、应对倾向;学历、身体健康状况、主观支持,各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战胜疫情信心无明显影响因素,具有相关性的是性别(r=-0.17,P0.01)。结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期,医务人员相关知识认知、防护措施的培训学习,应侧重于年龄小、学历低、工作年限短及对待事件积极应对性较低的医务人员。  相似文献   

6.
 截至2021年7月20日,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已超1.9亿,并且全球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可能的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以及密闭环境下的气溶胶传播。医务人员作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是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在多个国家出现了新的病毒变异株,了解医务人员新冠病毒感染的现况,分析医务人员新冠病毒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预防医务人员感染,是保持医疗救治持久力,有效防控疫情的关键环节。为此就医务人员新冠病毒感染现状、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护措施进行系统描述,为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进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岗前培训的效果。方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通报以来,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迅速反应,综合分析以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特点,修订了隔离病区规范化岗前培训手册,并对预进入隔离病区的180名医护人员进行基本知识、技能培训考核及心理干预,比较岗前培训前后医护人员基本知识掌握率、消毒隔离防护用品穿脱技能合格率以及焦虑、抑郁量表(SDS、SAS)评分。结果通过积极落实隔离病区规范化岗前培训,医护人员基本知识掌握率(97.22%)高于培训前(67.78%);消毒隔离及防护服穿脱技能合格率(98.89%)高于培训前(60.56%);SDS评分从(0.59±0.26)分降低至(0.50±0.15)分,SAS评分从(59.44±7.12)分降低至(50.36±5.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进入隔离区病房的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岗前培训可以提高其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医护人员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确保医护人员提供更高效的医疗护理。  相似文献   

8.
史亚伟  丁倩  张然  张瑾  李润婕 《中国校医》2023,(2):156-158+16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已成为各医院的重要工作。口腔颌面外科病区将护理管理与新冠防控工作有机结合,根据省级各类文件及院感科疫情防控管理的相关规定,制订口腔颌面外科患者住院期间的管理流程、发现疑似病例的应急处理流程,强化医护人员防控知识培训,加强患者、陪护人员以及病区环境的管理与防护物资管理,做好医护人员、患者及陪护的心理护理,总体防控管理效果良好。研究表明,加强护理流程的科学制订、重点环节的闭环管理及防控措施的精准落实,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确保口腔颌面外科病区护理工作安全有效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超声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预防的应急护理管理措施,重点是制定检查流程、合理划分区域、仪器设备和物体表面消毒隔离措施、医护人员防护培训、防护用具储备及使用管工作等,以期为其他超声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将呼吸科普通病房进行快速分区改造及管理以减少呼吸科普通病房医护人员及患者感染风险。方法:将某院呼吸科普通病房快速改造成两大区域:A区为可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房,B区为普通肺部感染病房;安排本科室符合要求的医护人员分批进驻A区病房。结果:通过24 h的设计改造,将病区改造成为A、B两个区域,A区为符合分区收治标准的病房,病区医护人员以及患者零感染。结论:对呼吸科普通病房快速分区改造及管理可使可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得到有效隔离,能够降低患者及医护人员交叉感染风险,实现院内零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湖南省新冠肺炎各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方法 依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文件,全省365所医疗机构每周二、五上报其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由湖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收集数据,分析新冠肺炎救治相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2020年1月27日-3月3日全省共上报29例新冠肺炎救治相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男性5例(17.24%),女性24例(82.76%);平均年龄(32.39±6.95)岁;主要为护士22例、医生4例,其中24例医护人员为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支援人员。主要暴露地点为新冠肺炎隔离病房(26例)。高风险暴露12例(41.38%),中风险暴露14例(48.28%),低风险暴露3例(10.34%);暴露类型以锐器伤为主(18例,62.07%);操作环节以采静脉血(5例,17.24%)、采动脉血气分析(4例,13.79%)最常见;暴露部位主要为手或手指(18例,62.07%);发生新冠肺炎救治相关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27例暴露时为二级防护(93.10%)。19例职业暴露源为患者,其中7例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9例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均及时上报其医院感染控制科或保健科等部门,截至3月17日,均已超过14 d隔离观察期,有1例职业暴露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大幅提升,但新的职业暴露风险环节可发生暴露后感染,提高医务人员二级防护下的操作水平,提供高质量防护用品,遵守操作规程等可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评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对CRAB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2013年1月-2020年8月某院确诊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分为耐药组(CRAB组)与敏感组(CSA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的不同将CRAB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确诊后48 h内的PCT、CRP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64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包括CRAB组43例与CSAB组21例。使用抗菌药物>7 d是CRAB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6.198,95%CI:1.280~30.023)。43例CRAB血流感染患者中预后良好组13例,预后不良组30例。ROC曲线显示,PCT、CRP以及PCT联合CRP预测CRAB血流感染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95%CI:0.658~1.000)、0.800(95%CI:0.610~0.990)、0.895(95%CI:0.751~1.000)。结论 使用抗菌药物>7 d是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血清PCT、CRP水平对CRAB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春辉  黄勋  蔡虻  陈萍  陈文森  陈修文  邓子德  董宏亮  付强  高武强  高晓东  龚瑞娥  巩玉秀  侯铁英  胡国庆  胡必杰  李洁  李卫光  林玲  刘丁  刘聚源  刘卫平  刘运喜  陆群  马红秋  茅一萍  孟秀娟  逄崇杰  乔甫  任南  单淑娟  孙树梅  汤灵玲  童德军  王辉  王力红  王庆红  文建国  吴红曼  吴红梅  吴静  吴秀颖  鲜于舒铭  向天新  熊薇  徐艳  阎颖  杨怀  杨亚红  姚希  袁晓宁  岳丽青  曾翠  曾烂漫  张浩军  张静萍  张乐  张卫红  张永栋  周鹏程  宗志勇  左双燕  李六亿  吴安华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发布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3):199-213
 

为更好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医院感染,保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全,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感染控制 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包括赴武汉抗疫一线的部分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本共识主要适用于同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和普通患者的医疗机构;指导疫情期间医疗机构一线医务人员合理有效利用防护用品,同时也覆盖了几乎所有非一线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防护用品使用。本共识通过评估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新冠肺炎暴露的风险,根据暴露风险来确定不同区域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标准。本共识主要内容还包括:个人防护用品介绍及适用范围,三级防护穿脱流程,个人防护用品异常的防范与应急处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职业暴露处置流程。同时,本共识特别强调,要合理进行新冠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区域划分,以及重点分诊岗位安排有经验的感染科或呼吸科医生参与分诊,这些是风险评估的前提要求;在选择个人防护用品时,既要防止防护不足,又要避免 滥用与过度使用,以保障工作人员安全为前提,预防新冠肺炎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状况,为后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星的形式调查四川省某三甲综合医院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状况,调查表包括基本情况和心理压力相关量表。结果 对感染的焦虑因子得分比较:护士的焦虑程度高于医生(t=2.471,P=0.007)。疲乏因子得分比较:已生育高于未生育(t=2.474,P=0.016);护士高于医生(t=2.714,P=0.009);非感染专业高于感染专业(t=-2.513,P=0.015)。工作负担因子得分比较:工作年限≥20年高于<20年(t=-5.236,P<0.001)。工作动力因子得分比较:工作年限≥20年高于<20年(t=-2.039,P=0.046);采用不同种数途径获取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医护人员工作动力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3,P=0.013)。支持系统因子得分比较:感染专业高于非感染专业(t=2.371,P=0.021);按级别进行防护高于未按级别进行防护(t=2.153,P=0.035)。采用不同种数途径获取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68,P<0.001)。结论 为使隔离病房一线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已生育的医护人员以及非感染专业的支援人员在有利的工作环境中以最小的压力应对大流行,应及时更新和提供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和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隔离病房新型冠状病毒污染情况,为精准医院感染监控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采集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病房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清洁消毒前的物体表面标本,参考咽拭子标本检测方法,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采集隔离病房各类物体表面标本191份,9份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4.71%。阳性标本均来自于隔离病房污染区,呼吸机面板、B超机探头及外表面、医疗废物桶脚踏板、患者被套、床头灯开关、医务人员手、床头桌、厕所门把手、患者手机各检出阳性标本1份;潜在污染区及清洁区采集的所有物体表面标本均未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区有咳嗽症状患者周围环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高于无咳嗽症状患者周围环境(10.81% VS 1.43%,P<0.05);患者个人物品、患者生活用品、医疗设施设备及医患手冠状病毒核酸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离病房污染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严重,尤其是有咳嗽症状患者的周围环境。按相关要求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才能切实降低新冠肺炎医院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医务人员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核心应急能力,分析影响COVID-19应急能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参考医务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核心应急能力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分析重庆地区医务人员的COVID-19核心应急能力。结果 共收集725名医务人员的有效调查问卷,COVID-19核心应急能力总分为(128.14±25.3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医务人员的年龄、职称、岗位类别、医院级别、科室及是否参加过COVID-19相关知识培训是影响医务人员核心应急能力的主要因素。结论 重庆地区医务人员的COVID-19核心应急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管理者应针对不同年龄、职称、岗位类别、科室进行培训,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核心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7.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19 (COVID-19) pandemic has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every facet of private life and work organisation in virtually all social and economic sectors worldwide. People who stand on the first line of defence are healthcare workers (HCWs) risking exposure to infected patients. However, even though they are often affected by COVID-19 and associated somatic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OVID-19 as a new illness was not immediately acknowledged as occupational disease. This is why several groups of HCWs contacted their occupational medicine physicians in 2020 with a request to register the infection with SARS-CoV-2 as occupational disease. In an attempt to support their appeals and show that hospital workers have a high occupational risk of COVID-19, this study presents COVID-19 incidence and symptoms in 100 employees working at 11 clinics of the Clinical Hospital Centre (CHC) Rijeka, Croatia from 1 June to end December 2020. All of them were infected with SARS-CoV-2 and took sick leave, which lasted 13.6±2.6 days in average. This study also looks into the role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physicians in prospective monitoring of acute and long-acting consequences of COVID-19 that might occur in HCWs.Key words: incidence, occupational medicine, SARS-CoV-2, symptoms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3步揉搓法"在新冠隔离病区医护人员脱摘防护用品过程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4-6月参加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隔离病房支援的临床一线医护人员35人, 在脱摘防护用品前, 每名医护人员分别进行"3步揉搓法"、"6步揉搓法"两种卫生手消毒法各1次, 比较两种方法卫生手消毒前后最外层手套正面、背面、指缝3处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结果 两种卫生手消毒法消毒前后的最外层手套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6步揉搓法"卫生手消毒后最外层手套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4.76%(5/105), "3步揉搓法"卫生手消毒后最外层手套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5.71%(6/10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使用"3步揉搓法"时的手卫生规范率(91.43%)高于使用"6步揉搓法"时的手卫生规范率(77.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结论 "3步揉搓法"与"6步揉搓法"在新冠隔离病区医护人员脱摘防护用品过程中的消毒效果一致, 但实施"3步揉搓法"时医护人员手卫生操作规范率高, 因此, "3步揉搓法"有助于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在临床工作中易于推广和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